资源简介 2024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社 会考生须知: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考场号。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卷。一、判断题(本大题有 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8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答题纸相应题号后写 T,错误的请在答题纸相应题号后写 F)1.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证明他们已经出现了贫富贵贱的差别。2.手工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商业繁荣。3.司母戊鼎含铜、锡的比例与《考工记》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充分体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科技价值。4.汉文帝修建陵墓时要求不允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彰显了勤俭治国的理念。5.汉代时新型灌溉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6.丝绸之路的开辟被称为“凿空”之举,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7.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8.梁朝吴筠诗中“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一句,反映了南朝时江南冶铸业发展水平高超。二、选择题(本大题有 20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9.“1929 年,震撼世界学术界的奇迹发生了:在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后来,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 4 个头盖骨化石,再度震惊了世界。”这些化石震惊世界的原因是它们可用于研究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社会制度10.下图是小滨同学绘制的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鱼骨图,图中①②分别是A.淮河流域 小麦 B.长江流域 水稻 C.长江流域 粟黍 D.辽河流域 水稻七年级社会试题卷 第1页 共 8页11.右图为二里头都邑布局示意图。这反映了夏朝A.原始群落,生产落后 B.等级有序,阶级分化C.王室衰微,国力衰落 D.商业发达,文明兴盛12.《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夏朝、商朝、周朝、秦朝人的共同祖先,也是匈奴人和鲜卑人的共同祖先。该观点旨在说明A.华夏族与周边民族有严格区别 B.不同民族个性和差异明显C.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 11 题13.文物是历史无声的讲述者,以下能被选入商周手工业艺术展厅的文物有①利簋鼎及铭文 ②刻在龟甲上的文字 ③司母戊鼎 ④人面鱼纹彩陶盆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人类社会形态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②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③从早期人类出现到夏朝建立,经历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④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谚语“过罢谷雨到立夏,农民动犁又动耙”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有利于A.提高文化底蕴 B.开展水利建设 C.提升教育水平 D.指导农业生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据此回答第 16-18 题。16.【创新性】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周王朝始创的这一制度①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②激化了民族矛盾③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④扩大了统治范围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7.【包容性】有人说“它(右图) 反映了古蜀先民吸收来自中原的成就,再与自身审美、技术体系融为一体。”不同流域的考古发现亦有类同。这证实了A.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当时是兼并战争、制度变革、思想繁荣的时代 第 17 题C.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时代D.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七年级社会试题卷 第2页 共 8页18.【和平性】下列主张与右图中价值观、道德观相符的是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③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④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 第 18 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下列措施能体现这个“印记”的有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②确立了郡县制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实行盐铁官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4 年 10 月 23 日,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在青岛举行,“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读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回答第 20—21 题。20.图中西汉中央政府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管辖开始于A.秦始皇北击匈奴 B.班超对西域的经营C.地方州牧的设置 D.西域都护府的设置21.“丝绸之路经济带”借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这是因为古代丝绸之路①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 ②加强了对沿线各国的有效管辖③发挥贯通南北的作用 ④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下列几组历史事件,主要体现因果联系的有①秦的暴政——秦末农民发动大起义 ②东汉后期宦官专权——黄巾起义③八王之乱——西晋大封同姓诸侯王 ④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佛教传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3.右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①东汉末年出现分裂割据局面②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③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不断④西晋和东晋曾出现东西对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 23 题七年级社会试题卷 第3页 共 8页24.“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仙李白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乌林的场景。诗句中所指战役的结果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刘备占领了四川、云贵地区 D.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了吴国某班同学以“东晋时期的杭州”为主题展开学习。据此,回答第 25-26 题。25.小江同学发现:杭州在东晋之初“荒凉寂寞,翳为草莽之区”,到南朝时期则“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民南迁,加速开发 B.武将掌权,军力强大C.北魏改革,实力增强 D.全国统一,政治稳定26.同学们收集了右侧杭州地区东晋时期的文物资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杭州的A.对外交流B.经济发展C.宗教传播D.政权更替27.“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中这段描述旨在说明农业生产要A.创造经济效益 B.追求品种齐全 C.提高生产技术 D.遵循自然规律28.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学生学习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B.东汉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C.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把西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三、综合题(本题有 4大题,其中 29 题 13 分、30 题 12 分、31 题 13 分、32 题 14分,共 52 分)29.(13 分)在身边发现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姜寨遗址 图 2 商代都城城址(1)根据材料一,概括姜寨遗址与商代都城城址的相似之处。(2 分)七年级社会试题卷 第4页 共 8页材料二:图 3 青铜铸艺纪念银币 图 4 商代甲骨文与现代汉字(2)图 3银币上有两件著名的商代青铜器,请写出其中任意一件的名称。并在图 4 中将商代甲骨文和相对应的现代汉字用直线连起来。(5 分)材料三:西安地铁站站名图 5 1 号线上的站名 图 6 5 号线上的站名(3)请写出与这些地铁站名相关的历史时期(朝代)。并利用所学历史知识,为它们各写一句解说词。(6 分)30.(12 分)秦汉时期被称之为“中华帝国格局形成的时期”。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泱泱汉风”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任务一【搜集地图:感受巍巍大国】图 7 秦朝形势图图 7 秦朝形势图 图 8 西汉形势图(1)与秦朝疆域相比,西汉疆域主要往哪个方向拓展?(2 分)七年级社会试题卷 第5页 共 8页任务二【释读表格:见证文化流变】“集议”即“集而议之”,一般由皇帝或丞相等重要中央官员主持,其他大臣参与,共同商谈国事的解决方案。表 西汉集议时为求论据所引语词构成统计表(部分)西汉皇帝 高祖 文帝 景帝 武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平帝引用儒家经传数量 0 2 0 10 11 12 15 11——表格整理自秦涛《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2)根据材料,指出西汉集议时所引用经传数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原因。(4分)任务三【爬梳文献:勾勒区域一体】①东汉永和年间,朝廷于温州设永宁县,属扬州会稽郡管辖。②东汉建安元年,东汉官员韩宴、贺齐先后被任命为永宁(县)长。③秦统一全国后,朝廷委任瓯越人首领安朱瓯王为郡主,代秦管理温州地区。④东汉永和三年,温州虽“户不满万”,民众却被编入户籍,承担赋税和徭役。⑤孙权称帝后为发展海军,于今温州平阳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整理自朱厚《温州地理论丛》、潘国森《瓯与瓯文化》、潘猛补《温州历代文选》等(3)有同学认为,汉朝中央政府已经对温州地区进行有效管辖。请你为他选出两则能佐证此观点的材料(写序号),并概括汉朝对温州地区进行管辖的方式。(4 分)任务四【展示成果:构建单元整合】(4)综合上述材料,请用补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呈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2 分)地 政域 治大 大一 一统 统七年级社会试题卷 第6页 共 8页31.(13 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互动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图 9 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地区分布图 图 10 西晋后期形势图材料三:自魏晋以来,许多少数民族都活跃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其人民多留居当地,没有迁回他们原来的居住地区,与当地汉人杂居在一起,在生产和生活上与汉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使汉民族接受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所以在经济、文化上不仅没有衰落,而且变得更加兴盛,充满活力。——张鹤泉《魏香南北朝史》(1)根据图 9 指出战国到秦汉时期农牧界限的变化,结合所学写出秦汉时期影响这一变化的军事活动。(3 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写出西晋后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并分别概括这一时期人口迁徙对中原和江南的影响。(6 分)(3)综合上述材料,列举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互动的方式,并概述这两种文明的互动对中华民族的意义。(4 分)七年级社会试题卷 第7页 共 8页32.(14 分)某校七年级围绕“国家发展的推动力”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驱动性问题:国家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研究材料 研究任务【文化发展】 (1)材料一中“这材料一: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 个词”指的是战国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墨家从 时期思想上出现的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 什么局面?根据材的批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 料一,指出该局面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 所呈现的特点。(3越加明显。 分)——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民族交融】 (2)图 11、图 12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相互印证,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材料二认为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材料二: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 了自己,也改变了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 那些族群文化”,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 请你列举一个事件间。 证明这一观点。(4——许倬云《万古江河》 分)【对外交流】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3)根据材料三,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分析海上丝绸之路首”的记载比比皆是。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开辟的影响。(2 分)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茶叶、医学等传布到世界各地。——陈炎《海上丝情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研究总结】(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5分)七年级社会试题卷 第8页 共 8页2024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答案)社 会一、判断题(本大题有 8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8分。)1 2 3 4 5 6 7 8F F T T F F F T二、选择题 (本大题有 20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A C B C A D D C A B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答案 C D B B A B A B D C29.(1)相似之处:都注重防御功能;都有制陶的专门区域;城市建设都突出政治职能;都出土了与铜有关的器物等。(任写 2 点得 2 分)(2)司母戊鼎(后母戊鼎)或四羊方尊。(1 分)A—③;B—④;C—①;D—②。(4分)(3)半坡:新石器时代;镐京:西周时期。(2分)解说词:半坡遗址距今约 6000 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他们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2 分)镐京是西周的都城,公元前 1046 年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 分)30.(1)方向:西北(2分)(2)变化:武帝以后集议引用儒家经传的数量明显增多(2 分)。原因: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家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2分)(3)我选择材料①②④(选择①②、①④、②④均可,只选材料未说明理由不得分,共 2分)理由:①设置郡县进行管辖;设置县长主持县政;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任选 2 点 2 分)(4)(2 点共 2分,与大一统相关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秦汉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地 思 政域 想 治大 大 大一 一 一统 统 统31.(1)农牧界限向北方推移(1 分);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任选一点即可得 2 分)(2)情形: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中原流民南迁。(2 分)对中原的影响:西晋灭亡,进入十六国时期;内迁各族与中原汉人错居杂处,相互学习。(2分,任意答出一点即可)对江南的影响: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2 分)(3)方式:战争和冲突,人口迁徙,杂居,相互学习等。(2 分,写出任意两种即可)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给中华民族带来活力。(2 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2.(1)局面:百家争鸣。(1 分)特点: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或分化与统一趋势并存)。(2分)(2)结论: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现象;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生活用具、生产方式上相互学习。(任答一点 2 分)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2 分)(3)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方面交流。(2 分)(4)【示例】观点:对外交流、民族交融、文化发展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1 分)论述:西汉时期,汉朝与西域往来频繁,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国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北朝后期,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相互学习,出现民族大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国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提出各种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思想、学术的大繁荣,对国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4 分)(观点 1分,2 史实+2 影响 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