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目标】1.※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当时和历史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明确北宋“积贫积弱”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及影响;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结果,分析其影响和最终失败的原因。2.★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分析,深刻认识其历史原因,并对其历史影响进行全面客观解析;通过认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体会改革的艰辛。3.★通过对两宋时期宋辽、宋夏和宋金之间战和关系的了解,认识民族交融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各民族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教科书分析】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即“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将地方重要权力收归中央、分散各个管理机构的权力以及崇文抑武三个方面。这些措施全都是针对晚唐五代混乱状态制定的,因此被称为“防弊”之政,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都很突出。边防压力与随之而来的财政危机,则体现了北宋与辽、西夏的战和关系,以及“积贫积弱”问题的由来。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的需要,引发变法。王安石变法措施全面、激进,效果喜忧参半,最终引起激烈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一隅。本课重点: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本课难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小视频“杯酒释兵权”)请学生思考:“杯酒释兵权”使用的是什么手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思考后讨论,发表看法。教师点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的是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功臣的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发动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那么,宋太祖是通过什么手段加强中央集权的呢?其一手创建的大宋王朝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浮沉呢?今天我们通过第9课的学习来还原历史真相。二、新课教学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①请学生阅读以下材料,概括出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状况。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旧唐书·僖宗本纪》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新五代史·一行传序》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唯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宋史·陈亮传》预设:战乱频繁、纲常失纪、藩镇割据、民不聊生。②请学生结合教科书引言指出下列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宋史·太祖本纪》预设: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过渡:那么面对五代十国这样一个人臣篡逆、纲常失纪的乱局,假如你是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夺取帝位的赵匡胤,你会怎么做呢?(2)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设计一)①据材料,宋朝的“弊”是什么?其统治者又是怎样改变这种局面的?……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回答:“……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宋纪》预设: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过渡:北宋建国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自己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鉴于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宋太祖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②请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教科书,指出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上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宋纪》宋初惩五代藩镇之弊,乾德初,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宋史·职官志》预设: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增设四个路级机构,州一级增设通判,知州、通判彼此制衡。教师点拨:“上视若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宰相专权自古有之,面对宰相专权,宋朝又是怎么做的呢?预设:实行二府三司制,增设副相。评析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针对相权膨胀,实行二府三司制以分化相权。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后者统兵但又无权调兵。(2)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设计二)①自主学习,落实基础。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第一子目,找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原则,完成以下表格。措施 主要表现 体现原则防藩臣防权臣防武将②合作探究,提升素养。请学生依据教科书中的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新变化。教师点拨: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掌军权,与中书门下合称为二府。财权归互不统属的三司掌管,形成二府三司制。另外设立台谏,负责对官员的监察。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在地方,最低级地方行政机构是县,知县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县以上设州,州长由文臣担任,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州以上为路,路一级设“四监司”,权力分割最为明显。安抚司负责军政,转运司负责财赋,提点刑狱司负责司法,提举常平司负责仓储。四监司中,尤其重要的是转运使,确保各州大部分赋税上缴中央,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过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很明显地体现了分权原则和集权原则——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同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些措施和原则的施行,会对宋朝产生什么影响呢?预设:积极方面,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强化中央集权;消极方面,“三冗”“两积”局面出现。教师点拨:宋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藩镇割据,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设计意图】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还是高考的常考点。本环节采用多种手段进行重难点突破,梳理必备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素养。(3)宋初专制集权的影响①请学生结合以下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有何影响。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及祥符、天禧以后,内之蓄藏稍已空尽。而仁宗景祐、明道,天灾流行,继而西事暴兴,五六年不能定。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宋]叶适《水心集》卷11《财·总论》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宋]叶适《水心集》卷5《纪纲二》预设:积极方面,结束分裂,巩固统一;减少内乱,有利安定。消极方面,过度集权造成了后来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财政危机。过渡:建国初期的北宋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到了北宋中期,过分集权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那么,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统治者又是如何解决的?有何影响?【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这是北宋封建专制发展的主要体现,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因而,在这一部分着墨较多,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创设多种情境,引领学生加深理解,也蕴含着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2.危机与变法(设计一)(1)变法背景①请学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概括地指出其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宋祁《上仁宗论三冗三费》预设: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激化了阶级矛盾,出现了边患危机。②请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科书相关文字,指出范仲淹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他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官长。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戎备。八、减徭役。九、草恩信。十、重命令。——[北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然而范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优容士大夫的政策,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它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史称:“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钱穆《国史大纲》预设:范仲淹的改革以改革吏治为中心。改革内容过于片面,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他们的强烈抵制,导致失败。教师点拨:针对北宋中期出现的严重的统治危机,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2)变法措施请学生根据提示阅读教科书,独立完成表格,从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角度把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变法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与效果富国强兵取士(3)变法影响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并结合下列材料,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而且(王安石)还带有急刻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摘编自《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教师点拨:积极作用——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北宋国力有所增强。局限性——与民争利,加重人民负担;“强兵”方面成果甚微;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用人不当,遭反对派攻击;操之过急。过渡: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这期间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等。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短期的兵戎相见,更有长期的和平共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设计意图】王安石变法内容复杂,是本课的难点,教科书采取了概括叙述和择要介绍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这部分的处理上,就采取了补充阅读资料和探究史料,创设多种历史情境的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2.危机与变法(设计二)过渡:到北宋中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暴露出来。面临新问题,改革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1)“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庆历新政讲述: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新政因为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失败,但是拉开了统治阶级通过自我革新缓和社会矛盾以自救的序幕。(2)以“三不足精神”推行的王安石变法讲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革除天下之弊政。【设计意图】通过情景体验,使学生认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和局限。同时让学生感受王安石不畏权贵、心系天下的高贵精神品质,涵养家国情怀素养。①变法的措施及效果情景体验: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角色,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某个农民/大地主/大商人/士兵/读书人,你会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些政策比较赞同或者反对,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后,列表整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影响。变法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与效果富国 之法强兵 之法取士 之法②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过渡: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古今中外的学者对于王安石的不同评价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生。非宽养民生,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攻速效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渐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梁启超《王安石传》讨论:以上关于王安石的评价,你赞同哪一种?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教师点拨:晚清以前近800年间对王安石的评价,以批判为主,多认为其“祸国殃民”。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彻底翻案,他在《王安石传》中给出全新的评价“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设计意图】评析学者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训练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并说明导致不同解释的原因,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3.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对抗和交流(1)两宋时期的战与和请学生结合教科书内容,自主完成表格的填写。政权 战 和 结果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北宋与金南宋与金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宋民族关系有哪些特点?预设:多个政权并立——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等各政权并立或对峙。民族矛盾突出—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彼此之间战争不断。辽、北宋、西夏、金、南宋都是亡于其他民族政权的进攻。民族交融是历史主流——南方宋人往北方,北方契丹、党项、女真等族来到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追问:北宋以“岁币”和“岁赐”的方式获得了北部边防暂时的安定。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预设:不可取,这是一种屈辱的和平;或可取,北宋军事“积弱”,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宋面临的困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提问:“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中的“靖康耻”有什么典故?这是谁说的?阅读教科书,说一说他的故事。预设:“靖康之变”。岳飞。(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进一步追问:你如何评价岳飞抗金的故事?预设:反映了岳飞的高尚品格和英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与软弱。过渡: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对峙时期,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设计意图】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分散在教科书的不同子目中,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引领学生宏观把握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概况,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2)民族交融的加强请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出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互动交融的表现有哪些。这(辽宋夏金)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交融,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预设: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教师点拨: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宋朝结束了中原地区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一度统一了中原地区;辽、西夏、金朝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民族的交融。三、课堂小结宋朝建立后,鉴于前代的教训,采取了崇文抑武、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的措施,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威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积弱”的不足,在与其他并立政权的斗争中常常处于下风,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反思。【板书】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2.措施3.影响二、危机与变法1.背景2.经过3.影响(评价)三、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对抗和交流1.两宋时期的战与和2.民族交融的加强【反思指导】1.本课教学时要把握时代特征,让学生在时空框架下理顺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关系,同时,通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方法深入理解北宋专制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等重要历史变化和复杂历史现象,并且围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这一主题涵养家国情怀。2.本课小知识点较多,对于一些历史名词和历史概念(“二府三司”“三衙”“岁币”“岁赐”“三冗两积”“青苗法”“募役法”等)必须让学生准确掌握其含义,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也要让学生准确掌握。3.本课重点在于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和王安石变法。专制集权的加强要注意宋太祖设二府三司的原因及其作用,让学生准确理解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特点、作用和弊端。关于王安石变法要让学生掌握清楚其内容,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感悟改革的艰辛和改革者以天下为己任、大无畏的精神。【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2.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的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防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这说明当时(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答案1.B。2.B。3.A。4.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