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二单元 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专项练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三级上册1.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大青树下的小学(节选)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1)在括号里填上积累过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的教室 ( )地听着( )的朋友 ( )地赶来(2)选文描写了学生上课时 和下课时 的情景。(3)用“______”画出能体现窗外很安静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 (选择合适的答案,将字母填在横线上)。A.这所学校的小动物都怕人。B.同学们读书很专心很好听,把小动物都吸引来了。(4)展开想象,试着将下课后动物看热闹的有趣画面写具体。下课了,小鸟在大青树的枝头 ,松鼠在大青树上 。(5)各族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怎样?花的学校(节选)①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②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③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④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⑤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⑥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2.文段选自印度诗人( )的《新月集》。(填序号)①高尔基 ②泰戈尔 ③老舍3.文段中的“他们”指的是 (①花朵②孩子),画横线的部分可以用成语 (①五光十色②五彩斑斓)来代替。(填序号)4.认真读一读,在理解正确的句子后面的括号里画“√”。①文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地下比作学校,把花朵比作孩子。( )②“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中的“冲”字能够表现出各种花朵迫不及待地竞相开放。(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留 流) 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卷 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 炼)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董 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5.用“\”划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汉字。6.从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按例——( ) 流畅——( ) 意义——( )7.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8.读了文段,你认为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①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 采)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②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③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 象)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从 丛)间,(偷 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9.短文选自课文《 》10.用“/”划去短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11.根据选文填上恰当的量词。一( )地毯 一( )雨靴 一( )巴掌12.文中画“ ”的句子很生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写出了 的美。13.照样子写一写,想一想雨靴还像什么?棕红色的小雨靴像棕红色的小鸟。棕红色的小雨靴像 。秋天的雨(节选)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14.选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画出来。15.这段话通过对 、 、 、果树、 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的美丽景象。16.从“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句话中,我感受到 。17.选文画横线句子特别美,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把 给了 , 像 , 。《听听,秋的声音》节选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嚁嚁”,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18.片段主要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 、 当成 来写,写出了风摇树枝的动作和树叶落下的声音。19.“道别”的近义词是 。读到这个词语,我仿佛听到黄叶在说:“ 。”20.选段写了秋天里 、 这两种事物发出的声音。找出选段中表示声音的词语,画上“ ”。21.仿照选段的句式,写一写你知道的秋天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山行远上寒山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 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2.把古诗补充完整。23.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全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从 、 两种景物中可以看出来。24.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斜”的字面意思是“歪斜,不正”,但结合生活实际可知,它在诗句中指山间小路 。②诗句中“生”的意思是( ),形象地表现出白云升腾的样子。A.产生,生出 B.具有生命力的 C.生长参考答案:1.(1) 明亮 聚精会神 亲密 匆匆(2) 读课文 玩耍(3)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B(4) 呐喊助威 跳舞(5)各族小朋友之间团结友爱,感情深厚。(1)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教室:教师向学生传授课业的场所。故可以与“美丽、宽阔”等搭配。听着:用耳朵接受声音。故可以与“仔细、认真”等搭配。朋友:(名)彼此之间有良好关系和情谊的人。故可以与“远方、亲密”等搭配。赶来:急忙前来。故可以与“飞快、慌慌张张”等搭配。(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短文中“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和“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可知,选文描写了学生上课时读书和下课时玩耍的情景。(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及句子的赏析。结合短文中“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中的“十分安静”可知,这一句话描写了窗外的安静。从“树枝不摇了,小鸟不叫了,蝴蝶都停在花朵上”体会到了孩子们读书的认真,声音的好听,把这些小动物都吸引住了。(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想象课后动物看热闹的画面,然后来补充句子。只要想象合理即可。如:下课了,小鸟在大青树的枝头飞来飞去,松鼠在大青树上蹦来蹦去。(5)本题考查短文的主旨。结合短文中“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可知,各民族的小朋友很团结,相处得融洽。2.② 3. ① ② 4.②√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读文段可知,本文出自《新月集》,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故选②。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第③段中“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和第④段中“他们关了门做功课”不难看出“他们”指的就是“花朵”,故选①。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五彩斑斓:表述色彩丰富艳丽的。结合第⑥段中“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可知,句中描写了很多颜色:紫的、黄的、白的,可以用表述色彩丰富艳丽的“五彩斑斓”替代。故选②。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①读文段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把花朵比作在地下学校里上学的孩子。故该项错误。②“冲”的意思是朝特定的目标或方向快速猛闯。结合“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中的“冲”字能够表达出花儿们迫不及待开放的画面。故该项正确。5.留 卷 炼 董 6. 照例 流利 意思 7.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 8.孙中山是一个不懂就问,爱学习的人。5.本题考查选字填空。读句子“(留 流) 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可知,流利:指话说得快而清楚。读句子“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卷 圈)了一段”可知,圈了一段:画出来一段。读句子“就回到座位上(练 炼)习背诵”可知,练习:反复做作业或训练等,以求熟练。读句子“他一点儿也不(董 懂)”可知,不懂:不明白。故依次划去:留、卷、炼、董。6.本题考查找近义词。按例:遵照常例,按照以前的惯例,按这以上的例子。流畅:指流利通畅或者顺畅。意义:指人或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读句子“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可知,孙中山来到学校,像以前的惯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故句中的“照例”为“按例”的近义词。读句子“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可知,孙中山很流畅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故句中的“流利”为“流畅”的近义词。读句子“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可知,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包含了 什么道理?故句中的“意思”是“意义”的近义词。7.本题考查改写句子。给出的句中是反问句,保持句意不变,可以改成陈述句。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最后把句子整理通顺。“有”改为“没有”,句末的“呢”去掉,问号改句号。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读句子“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可知,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人。9.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0.采 象 从 偷 11. 块 双 个 12. 梧桐树的落叶 金色的小巴掌 水泥道 13.棕红色的小船(1)本题考查文章理解。结合所给语段第①自然段句子“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可知描写了铺满落叶的水泥道,选自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本题考形近字的辨析。彩色:指除消色以外的各种颜色,各有不同的色调、亮度和饱和度。故选“彩”,划去“采”;结合所给句子,把雨靴比作棕红色的小鸟,故选‘像’,划去“象”;叶丛:聚集在一起的叶子。故选“丛”,划去“从”;愉快:快乐,适意。故选“愉”,划去“偷”。(3)本题考查量词。结合语段第①自然段句子“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可知一块地毯; 结合语段第③自然段句子“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可知一双雨靴; 结合语段第②自然段句子“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可知一个巴掌。(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结合语段第②自然段句子“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抓住关键词句“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可知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抓住关键词句“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可知这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的落叶的美。(6)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想象雨靴还像什么,组织语言表达,如:棕红色的小雨靴像可爱的梅花鹿。14.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15. 银杏树 枫树 田野 菊花仙子 16.秋天的丰收景象 17. 秋天 红色 柿子树 红红的柿子 一个个小灯笼 好看极了14.本题考查找关键句。仔细阅读选文,从“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可知,这段文字是围绕“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句话来描写的。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仔细阅读选文,根据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可知,这段话通过对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了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的美丽景象。1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对句子“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分析可知,句子中把“橘子、柿子”赋予人的动作行为“你挤我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这样的描写形象且生动地写出了橘子、柿子的数量多,让我感受到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17.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对选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分析可知,句中把“叶子”比作“小扇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了“……把……给……,……像……”的句式,仿写时也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去写句子。如: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亮晶晶的葡萄像一颗颗珍珠,带来了秋天的香甜。18. 拟人 大树 黄叶 人 19. 告别 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您 20.落叶 蟋蟀 唰唰 嚁嚁 21. 秋风鼓起腮帮,“呼呼”是冬姑娘提前寄来的信件 小朋友吃着果子,“咔嚓”,是庆贺丰收的赞歌18.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结合“大树抖抖手臂”“黄叶道别的话音”可知,这个片段把“大树”“黄叶”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行为和动作“抖抖手臂”“道别”,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摇树枝的动作和树叶落下的声音。19.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想象说话的能力。“道别”的意思是:离别,分手。其近义词有告别、话别等。根据词义,结合句子语境“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写一写黄叶会对大树说些什么。想象合理即可。如:妈妈,我舍不得您,我会想您的。20.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结合选文内容“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蟋蟀振动翅膀,‘嚁嚁’,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可知,选段是写落叶、蟋蟀发出的声音,分别是“唰唰”“嚁嚁”,把这两词语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即可。2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结合选段中的句式“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的句式来写一写秋天的声音,抓住秋天的事物来写,用上恰当的拟声词,合理即可。示例: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扇扇翅膀,“呼呼”,是和北方道别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石榴露出笑脸,“啪啪”,是对秋姑娘的问候。22.石径 枫林 23. 唐 杜牧 秋天 寒山 霜叶 24. 弯弯曲曲 A22.本题考查古诗默写。书写时注意“径”“枫”的正确写法。23.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结合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抓住关键词“寒山”可知是深秋时候的山。因此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结合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一词也能看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2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结合所给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可知意思是: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斜”在诗句中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2)结合所给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可知意思是: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诗句中“生”的意思是产生,生出。形象地表现出白云升腾的样子。故选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