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声现象 章末综合试题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单选题1.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B.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C.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 固体 B.固体 气体 C.气体 固体 D.气体 气体3.响鼓还需重槌擂!运动会时,用更大的力敲同一面鼓,鼓声( )A.响度变大 B.音调变高C.频率变快 D.传播速度变快4.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银行”必须记录下存放者的“手纹”、“眼纹”和“声纹”,这里的“声纹”主要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三者都可以5.如图是甲、乙二种声音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比乙振动快 B.甲比乙的频率高C.甲比乙的音调低 D.甲比乙的响度小6.手机具有录音和显示波形的功能。某乒乓球爱好者将一乒乓球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利用手机记录下乒乓球碰撞台面发出的声音,其波形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台面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相等B.台面被撞后发声是因为台面振动C.台面每次被撞后发声的响度相同D.台面每次被撞后发声的频率不相同7.下列实例中,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A.孕妇做“超” B.利用超声波探测工件的伤纹C.动物之间利用声进行相互交流 D.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器件8.地震波是由于地震而产生的向四周传播的震动,主要由横波、纵波组成。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 8级地震,产生的地震波造成了房屋损毁,同时由于地层岩石在断裂、碰撞过程中还会产生次声波。下列关于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耳可以听见次声波B.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可达C.频率低于20000Hz的声波就是次声波D.有些动物通过次声波可以提前感知到地震,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9.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A.水母接收到了其他海洋生物发出的信号 B.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光照强度的变化10.下列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修理工检修汽车时仔细听发动机发出的声音B.做探究实验时小红和小明轻声的交流C.央视春节晚会现场演播厅的锣鼓声D.正在上课时大街上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11.下列措施中对降低公路上机动车噪声对周围环境无效的是( )A.在公路两边装隔音墙 B.市区道路禁鸣喇叭C.路面上铺沥青 D.戴耳塞开车1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是( )A.在教室周围植树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塞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 D.在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二、填空题1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 有关;在一个长铁管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从铁管传过来的,原因是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4.某软件播放音频时可以调节播放倍速,当声音的频率为正常声音的3倍时,则该声音的 比正常声音高,此时声音传播速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5.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 有关;此外,响度还跟 有关,人们在野外喊话时,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口边,这是为了减少声音的 从而增大 。16.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是利用了声音来传递 (信息/能量); 另外,在医院过道内还看到“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 (音调/响度/音色),以免影响他人。17.频率为7Hz的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用这种 声波制成的武器不但威力巨大,且可以传得很远;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18.某海洋勘察船在进行深海作业,勘察船使用声呐系统对海洋深处进行勘察,若该勘察船使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3s后在海面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则此处的海底深度为 m(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说明声音能够传递 ;蓝鲸种群为躲避捕猎自主降低发声频率,每分钟振动次数约为660次,人们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19.给汽车的排气管加消音器是在 方面减弱噪声;在录音室的墙面上安装蜂窝状材料是在 方面减弱噪声。(均选填“消声”“吸声”或“隔声”)三、实验题20.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几根弦线进行研究,如图甲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松紧相同;a、b、c等长,d较短;a、c等粗,b、d等粗。①若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 和 两弦线做实验;③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材料的关系,则应选择 和 两弦线做实验;小明实验中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2)请你据图乙判断,在松紧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使琴弦振动发声,则按住 点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按住 点时音调是最低的。21.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1)小明和小强在家中开展探究,他们准备利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选用了手机铃声作为声源,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 (填“调大”、“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 (填“大”、“小”),人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 (填“大”、“小”),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 (填“随材料而改变”、“保持不变”或“根据实验情形而改变”);(2)小明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一些包装家电泡沫板,由于不同材料的厚度不同,在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根据数据可分析出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3)两同学观察后发现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选填“强”或“弱”);(4)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选填“报纸”或“海绵”)隔声性能好一点;(5)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在控制噪声的方法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音。四、计算题22.利用超声波具有定向性好和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的特点制成声呐,可以测出水下目标的位置。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洋某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米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23.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求:(1)若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则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m?(2)若海面的船只上站着一个人,在海面下150m处发出一次响声后,此人在海面上很快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响声间隔0.4s,则海底的深度是多少m?参考答案:1.DA.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故A错误;BCD.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BC错误,D正确。2.B佩戴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时通过头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即声音是由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3.A运动会时,用更大的力敲同一面鼓,鼓面的振幅变大,鼓声的响度变大;而鼓面的振动频率不变,鼓声的音调不变,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4.B因为每个人发声的特点都不同,即音色不同,所以“声纹”记录的是人的音色,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5.C由波形图可知,相同时间乙振动的次数多,所以乙振动频率快音调高,响度与振幅有关,甲振动幅度比乙大,所以甲振幅大响度大。6.BA.由图可知,台面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总体是变小的,故A错误;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台面被撞后发声是因为台面振动,故B正确;C.由图可知,台面每次发声的波形的振幅是逐渐减小的,即响度变小,故C错误;D.由图可知,台面每次发声的波形的密集程度相同,即频率相同,故D错误。7.D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孕妇做“超”,利用超声波探测工件的伤纹,动物之间利用声进行相互交流,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器件,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8.DAC.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人耳听不到,故AC错误;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声的传播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约是340m/s,故B错误;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有的动物可以听见次声波,从而得知将要地震的消息,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D正确。9.B风暴来临前温度和光照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会发出次声波,声音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听不到的范围之内,但水母等动物可以听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异常反应预测灾难。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10.D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修理工检修汽车时仔细听发动机发出的声音;做探究实验时小红和小明轻声的交流;央视春节晚会现场演播厅的锣鼓声,以上声音都没有妨碍人们正常的学习,也没有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造成干扰,因此不属于噪声。正在上课时大街上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妨碍人们正常的学习,因此属于噪声。11.C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A.在公路两边装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市区道路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路面上铺沥青可以减小地面的摩擦,不能够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D.在耳朵上塞防噪音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12.BA.在教室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在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13. 温度 大于[1]声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速不同,同种介质不同温度,声速也不同,则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2]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从铁管传过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过来的,原因是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4. 音调 不变[1]当音频通过某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因为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大音调就高,所以该声音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高。[2]声音传播速度与频率的大小无关,当频率改变只会影响声音的音调,不会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因此声音传播速度不变。15. 振幅 离发声体远近 分散 响度[1][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3][4]人们在野外喊话时,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口边,这是为了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声音传播的方向更集中,从而增大声音的响度。16. 信息 响度[1]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是利用了声音来传递信息。[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特性,在医院过道内还看到“静”字,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响度,避免大声说话。17. 次 能量[1]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则7赫兹的声波属于次声波。[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频率为7Hz的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所以用这种次声波制成的武器不但威力巨大,且可以传得很远。18. 2250 信息 不能[1] 经过3s后在海面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则此处的海底深度为[2]勘察船使用声呐系统对海洋深处进行勘察,从而了解海洋深处的情况,这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3]每分钟振动次数约为660次,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为11次,则蓝鲸的发声频率为11Hz,低于20Hz,为次声波,人们不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19. 消声 吸声[1]由于从噪声的产生减弱噪声的措施是消声,因此给汽车的排气管加消音器是在消声方面减弱噪声。[2]由于从噪声的接收处减弱噪声的措施是吸声,因此在录音室的墙面上安装蜂窝状材料是在吸声方面减弱噪声。20. 长度 a b a c 控制变量法 A B①[1]由图示可知,琴弦b、d的材料和粗细相同而长度不同,选择琴弦b、d进行实验可以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②[2][3]要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由图示可知,可以选琴弦a、b进行实验。③[4][5]要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弦线材料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粗细和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由图示可知,可以选琴弦a、c进行实验。④[6]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实验中采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7][8]由图示可知,在琴弦材料和张力相同的情况下,琴弦越长,音调越低,琴弦越粗,音调越低,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点,最低的是按住B点。21. 调小 大 大 保持不变 羽绒服 好 强 海绵 响度 传播过程中[1][2][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人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由于房间的空间较小,距离改变的程度受到限制,故实验过程中他们应将手机铃声响度调小。因为手机铃声响度越大,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大。[4]根据控制变量法;在比较不同材料时手机铃声响度应保持不变。[5]分析数据可知,用报纸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大,用羽绒服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故可得出的结论: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6][7]根据所得数据可知,羽绒服的材料最粗糙,报纸的材料最平滑,用羽绒服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小,用报纸实验时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大,故得出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8]海绵与报纸相比,表面粗糙稀疏多孔,所以海绵的隔音性能比报纸好。[9]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减弱噪声,就是减小声音的大小即响度,“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10]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控制噪声的方法中,“隔音”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小噪音。22.4500m解:由题意得,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由可得,海洋中该处的深度h=vt=1500m/s×3s=4500m答: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4500m。23.(1)4500m;(2)450m解:(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为由可得,海洋中该处深度为(2)设海底的深度为h,发声处到海面的距离为s1、传播的时间为t1,则声音向下传播经海底反射后走的路程为传播的时间为t2;由题知两次响声的间隔为0.4s,即由可得即解得h=450m答:(1)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4500m;(2)海底的深度是450m。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