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岸》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岸”、“海岸线”、“海岸带”等基本概念。2.知道海岸的基本类型,掌握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的形成、特点和分布。3.归纳不同类型海岸的结构特点、形态特征和利用价值。(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基岩海岸结构示意”和“砂质海岸的结构”等图片资料分析不同海岸的结构特点,并以此强化阅读分析剖面图的能力。2.通过简笔画等方式描述珊瑚礁海岸的三种类型的演变过程 (岸礁+堡礁+环礁),演示珊瑚礁海岸的形成过程。3.通过“海蚀地貌”案例的学习,推测基岩海岸的成因与特点;通过“阳光海滩”等案例的学习,理解砂质海岸的旅游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理解海岸带对于海洋开发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海岸景观图片和案例短文,体会我国海岸类型的多样性,感受它们的美丽和神奇。3.通过“大堡礁”、“奇特的红树林”等案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 四类海岸的物质组成、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2. 海岸带对于沿海国的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四类海岸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教学媒体与教具]各类海岸及海岸地貌图片、课本插图等[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投影】不同类型的海岸【新课导入】你见过以上海岸吗?你知道这些海岸分布在哪里吗?【板书】第一节 海岸【读图思考】仔细阅读图3-1和图3-4,说明海岸和海岸带有何不同。【点拨】“海岸”主要指海岸带中海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海岸带”是海陆相互接触并相互作用的地带,是潮间带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海、陆过渡带, 既包括海的部分,也包括陆的部分。【讲述】海岸是海洋的波浪、潮汐、海流、生物因素和陆上的基岩、河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根据成因,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等类型。【板书】一、海岸的类型(1) 基岩海岸【阅读提问】阅读课本P28~P29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基岩海岸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是怎样形成的?(2) 观察图3-2、3-3,说明基岩海岸有何特点?(3) 基岩海岸的主要地貌类型有哪些?(4) 我国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哪里?(5) 说明基岩海岸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向【点拨】(1)物质组成与形成原因:基岩海岸简称岩岸,由岩石组成。基岩海岸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并直接与海面相交,经海水和波浪的作用形成的海岸。(2)特点:①地势陡峭,深水逼岸;②海岸线曲折且形状不规则;③沿岸海水较深,抵御海流侵蚀的条件较好。(3)主要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沟、海蚀穴等(4)分布:我国基岩海岸总长度约5000千米,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省 (区)的大部分岸段。(5)开发利用:①因水下地形稳定,多优良港址;②奇特壮观的海蚀地貌景观是发展滨海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活动】根据已有地理知识,推测基岩海岸各特点形成的原因。【点拨】基岩海岸主要是在波浪的直接冲击下和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波浪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据科学测算,岩岸所受波浪的冲击力可以达到60~90吨/米2,这种巨大的冲击力导致崖壁破碎,海岸坍塌。所以基岩海岸具有“地势陡峭,深水逼岸”的特点。另外,侵蚀作用的形式是多样的,海水携带的岩石碎块、砾石和沙子可以磨蚀海底、海崖;沿岸海生生物 (如海藻)分泌的化学物质可以溶蚀海岸,加之构成海岸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不同,使得受侵蚀的海岸地貌形态不同(如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柱等),所以基岩海岸具有“海岸线曲折且形状不规则”的特点。由基岩海岸的物质组成和形成原因不难看出此类海岸的第三个特点,即“沿岸海水较深,抵御海流侵蚀的条件较好”。【阅读】阅读“海蚀地貌”,结合图片认识各种海蚀地貌。海蚀沟 海蚀崖和海蚀平台 海蚀柱【板书】(二)砂质海岸【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9~30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砂质海岸的主要组成物质是什么?(2)砂质海岸是怎样形成的?(3)砂质海岸的主要地貌类型有哪些?(4)砂质海岸的主要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向【点拨】(1)主要组成物质:砾石和沙子。(2)成因:是由山区河流带来的砾石和沙粒,岩岸侵蚀和崩塌下来的物质,以及邻近海岸或陆架上的粗粒物质,经波浪侵蚀、搬运、堆积而成的海岸。砂质海岸通常为堆积性海岸,(3)主要地貌:其沿海地区往往有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分布。(4)主要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向:沙粒较粗,形成向海洋缓缓倾斜的沙滩,是发展滨海旅游的良好场所。【思考】为了保持沙滩的洁净,当我们去海滩旅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点拨】①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不向海洋及沙滩丢弃垃圾,防止污染损害,保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②不在沙滩上开饭店和养殖水产,减少污染,不要将未经处理的污水随意排放到河流、湖泊、海洋中。使用无磷洗衣粉,不要将洗衣等生活废水排入阳台雨水管道。 ③不损害海洋生态资源,不捕捞受保护的海洋生物,不购买珊瑚、海龟等法律规章禁止的海洋生物制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污染。【板书】(三)淤泥质海岸【投影】淤泥质海岸图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内容,注意淤泥质海岸的组成、分布、特点以及开发利用方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淤泥质海岸的组成: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2)分布:主要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河口及其邻近海岸。世界上各大河河口和大型冲积平原沿海地区,均分布有发育典型的淤泥质海岸。我国淤泥质海岸总长4000多千米,主要分布于渤海沿岸、江苏沿岸和长江口等地段。(3)特点:岸线平直,岸滩平缓微斜,潮滩宽广。(4)开发利用:滩涂养殖的良好场所、气候条件合宜处可辟为盐场。【活动】填写下表,对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进行比较。形态特征 形成 利用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第二课时【导入新课】生物海岸是由生物或生物遗骸建造而形成的海岸。常见的生物海岸有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板书】(四)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1.珊瑚礁海岸【讲述】珊瑚礁海岸是由珊瑚遗体的骨铬堆积而成的。珊瑚礁海岸按其发展演化过程又分为岸礁、环礁和堡礁。从形态上看,岸礁、堡礁和环礁各具特点。【探究活动】阅读课本31页图文资料,填写下表种类 特征 利用价值岸礁堡礁环礁【归纳总结】种类 特征 利用价值岸礁 紧贴岩岸发育,珊瑚礁沿着火山岛的海岸线生长,形成岸礁 对岩岸起保护作用堡礁 呈垄状分布或成片分布,它一般位于海平面以下,退潮时露出海面,火山下沉形成潟湖,岸礁成为堡礁。 往往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环礁 呈环状或马蹄状,有水道与外海相通,火山沉没,但堡礁保留,并发展成为环礁。【讲述】从分布上看,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之间的热带海域,因为珊瑚虫对海水的温度条件要求苛刻,水温必须在20°C以上。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海域的大堡礁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大的珊瑚礁。【过渡】生物海岸的另一种典型海岸是红树林海岸。【板书】2.红树林海岸【讲述】红树林海岸是由红树林覆盖的海岸,据统计,全球75%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低洼海岸,都有红树林生长。红树林海岸在全球分布极为广泛。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非洲的尼日利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亚洲的印度以及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红海等地,红树林海岸较为典型。我国的南海诸岛以及海南、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也分布有一定面积的红树林。【读图思考】读图3-10和图3-11说明红树林的作用【点拨】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由体形较大的乔木和灌木组成,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它既能抵御风浪、保护海岸,又能吸引鸟类栖息,为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环境。【活动】查阅有关红树林的图片,说明红树林的生态特点。【承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海岸和海岸带的概念,什么是海岸线?海岸线和海岸带有什么区别?【板书】二、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线【讲述】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海岸线曲折复杂,世界上海岸线比较长的国家有俄罗斯、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千米。【活动】观看世界地图,看哪些海岸线比较平直,哪些海岸线相对曲折 【点拨】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北部、欧洲、北美北部、拉丁美洲的北部和南端海岸线比较曲折;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非洲、南美洲东西岸,以及澳大利亚大陆海岸线比较平直。【思考】挪威西南部海岸线曲折的原因。(冰川侵蚀作用形成)2.海岸带【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图3-1和图3-4说明什么是海岸带?海岸带有哪些重要作用?【点拨】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相互接触并相互作用的地带,即每天受潮水涨落影响的潮间带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海、陆过渡地带。作用:海岸带附近资源丰富,对外交通便利,因此成为人类开发利用最充分的地带,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带。【探究活动】为什么我国政府选择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岛作为经济特区 【点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岛位于我国沿海地带,毗邻香港、澳门,遥望台湾,临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对外交通便利,同时广东省和福建省又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因此我国政府选择它们作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板书设计】第一节 海 岸第一课时一、海岸的类型1.基岩海岸(1)形成(2)特征(3)分布2.砂质海岸(1)形成(2)特征(3)分布3.淤泥质海岸(1)形成(2)特征(3)分布第二课时4.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1)形成(2)类型 (岸礁、环礁、堡礁)红树林海岸(1)特征(2)生态效益(3)分布二、海岸线与海岸带1.海岸线(1)概念(2)世界上海岸线较长的国2.海岸带(1)概念(2)海1,3,51,3,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