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雀东南飞》课例赏鉴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孔雀东南飞》课例赏鉴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在质疑中绽放思想之花
——《孔雀东南飞》课例赏鉴
摘要
引导学生学习经典,传承经典,但不迷信经典。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但又要防止质疑的盲目性和肤浅化。本课例力求探寻科学合理的质疑方法,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又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关键词
质疑;批判;阅读;思维
01
【设计缘由】
运用质疑法赏读文章,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
执教本节课之前,先带领学生疏通文章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安排学生对文章内容大胆质疑,并说明质疑的理由。质疑过程将文本阅读与历史背景、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理据充分,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此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质疑的科学性,以防质疑的盲目性和肤浅化,从而大胆、合理质疑,进而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提升思维品质。
为了使课堂可控、有效,我们预先把质疑的内容分为:人物形象的质疑、故事情节的质疑、艺术手法的质疑、主题思想的质疑。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
02
【课例描述】
师: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我们今天就一起对《孔雀东南飞》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手法、主题思想进行质疑。现在,我们一起完成上次课安排的内容,有请人物形象研究组。
生1:质疑形象——焦母
理由:按照封建礼教“三从四德”对妇女的要求——“夫死从子”,焦母的形象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标准。
结论:人物形象塑造失实。
师:人物形象研究小组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人物,这是科学合理的。但能说“失实”吗?
生2:我认为不能算“失实”,封建礼教这样要求妇女,但不一定所有的妇女都这样要求自己。
师:对,学校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符合这个标准呢?这正是文学形象塑造个性化和典型性的表现。所以,我们理解人物,需结合人性、社会以及文学的表现手法进行。
生1:
质疑小姑的年龄
理由:文章这样描写小姑的年龄:“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而在焦仲卿与焦母的对话中:“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可见,刘兰芝嫁到焦家只不过两三年的时间,来的时候,“小姑始扶床”,就是小姑才能扶着坐具走路,也就是一两岁的时候,而过了两三年,就如我一般大,很显然不符合逻辑。教材中注释说:“这是夸张写法,极言日子过得快。”这个注释更不合逻辑。按照刘兰芝话:“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刘兰芝一天辛勤劳作,丈夫不在身边,焦母还要故意刁难,经常悲苦不堪。这样的处境能觉得时间过得快吗?应该是度日如年才对!
结论:课文的描写和注释都不当。
师:同学们同意人物形象研究小组的观点吗?
生3:同意。我有新的发现,注释说夸张手法,我个人觉得夸张手法应该是焦仲卿说的“共事二三年”那里。焦仲卿全身心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家里又有一个贤惠能干的妻子,他才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二三”是虚数,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刘兰芝嫁过来的时间短。所以,夸张手法是用在这里,而刘兰芝的话没有夸张,她认为自己嫁过来已经很久很久了!
师:精彩!质疑是一种能力,解疑也是一种能力。这种利用文章前后文的矛盾进行解疑的方式,值得大家借鉴。
请故事情节研究小组展示。
生1:大家好!我们小组对诗歌的两处情节质疑,请看我们的研究成果。
质疑情节一:焦母遣刘兰芝
理由:刘兰芝这个人物可谓十全十美。知书识理,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被休回家后,名门子弟,争相提亲。像这样的女性,怎么可能被休呢?虽然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也高得太多了!
结论:脱离生活,为写悲剧而制造悲剧。
师:这个小组运用文艺理论知识来质疑,可谓有理有据。但是,真的看不到刘兰芝被遣的痕迹吗?
生2:我觉得有。表面上看,刘兰芝十全十美。但读罢全文,始终没有提到刘兰芝的孩子。由此可以推测,刘兰芝没有孩子。封建礼教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显然,刘兰芝犯了最大的禁忌,被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师:很有道理。我再做点儿补充,文中是不是也没有提到焦仲卿的父亲,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大胆猜测,他的父亲去世了呢?一个没有丈夫的妇女,儿子便是她的全部寄托。当她把儿子养大成人,并且为他娶了妻子时,她发现她的爱被这个女人所霸占,便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嫉妒心理,这很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这里只是对象相反了,是“恋子情结”。儿媳妇越优秀,对儿子的爱霸占得越彻底,焦母的嫉妒心更强烈,休掉刘兰芝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文学不是独立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提高鉴赏的能力。
请故事情节研究小组继续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1:请大家看PPT。
质疑情节二:县令、太守遣媒提亲
理由:刘兰芝被休回家,应该是一件令她和她的家人蒙羞的事情,她的母亲也责问:“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但是,“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县令家的被拒绝,太守家又来了。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是未出嫁的优秀女子,都尚有夸张的成分,更何况是一个再婚女子。
结论:情节虚假。
师:对他们的质疑,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有。据我所知,汉代对妇女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妇女丧夫、离婚可以再嫁,男人也不会因为娶了这样的女人而蒙羞。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2: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
生3:蔡文姬先嫁给河东卫仲道,后又被掳到匈奴,后又嫁给董祀。
生4:汉景帝所立皇后王娡,先是嫁于金王孙,并生有一女,之后,被母亲送入皇太子宫,为刘启生下三女一子,其子即为汉武帝刘彻。
师:说得很好,有理有据。所以,这个情节不能说虚假,也是符合“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要求的。所以,大家阅读古代文学,应该把它放在古代文化背景中去赏读,不能凭借现代生活主观臆测,读外国文学也如此。
下面请艺术手法研究小组展示。
生1: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了这篇文章的艺术手法,找到了一处质疑点。
艺术手法质疑:外貌描写“指如削葱根”。
理由: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并且还要“三日断五匹”,这是何等辛劳的劳动人民形象。这还不算,焦母还要故意刁难——“大人故嫌迟”。在这样的境况之下,可以说是身心都受到摧残,“口如含朱丹”,你可以去画妆,但“指如削葱根”是怎么画也画不来的。
结论:描写不当。
师:同学们认同这个研究吗?
生2:织布的手应该和扛锄头卖苦力的不一样吧!
师:你见过织布的手吗?
生2:没见过。
师:没有观察了解就没有发言权,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发言权,留给大家到生活中去观察了解吧!对于这个小组的研究,虽然没有给大家结论性的东西,但至少让我们明白,人物形象的刻画需要参照人物的职业、年龄、身份、地位等,否则就不能准确地刻画人物。
生3:写手有争议,诗歌可以选择刘兰芝的其它身体特征来写,能够达到美的效果就行!
师:有道理。在鉴赏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积累鉴赏的经验,读和写就结合起来了。
下面有请主题思想研究小组展示。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展示我们小组对主题思想的质疑。
主题思想质疑: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
理由:①刘兰芝被休后可以再嫁,丈夫对她很好。②刘母对于求婚者的处理方式是告诉女儿“汝可去应之”, 当得知女儿的态度后刘母婉言谢绝了媒人。③刘兄在妹妹被休回家时,没说什么话,县令家来提亲,妹妹没答应,直到太守来提亲,妹妹还是拒绝,当哥哥的实在看不下去,才发话:“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可以说是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结论:主题归纳不当。诗歌要控诉的应该是焦母的变态心理,以及焦仲卿的懦弱无能。
师:这个结论太颠覆了。我们先看看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的悲剧是如何形成的?罪魁祸首是焦母,刘母、刘兄也起到次要作用。一个妇女,只要家长不喜欢就可以被休回家,随意削夺幸福生活的权利。而文学作品则是通过典型的环境、生动曲折的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暴露了封建家长制力量的强大和冷酷无情”,应该是合适的。而你们提到的“诗歌控诉焦母的变态心理,以及焦仲卿的懦弱无能”的论断,也是可取的,我们把它概括为“对人性假、丑、恶的批判”。
师:我们来小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孔雀东南飞》进行了大胆的质疑,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手法、主题思想四个方面。在质疑过程中,运用文艺理论、生活经验、历史背景等知识进行质疑、解疑,较好地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语文素养。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培养质疑的精神,学习质疑的方法,积淀质疑的底蕴,做一个智者,且笑且行!
下面,我也对我们的这堂课进行一番质疑。《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叙事诗,虽然其中有叙事的成分,但核心还是诗歌,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叙事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用小说的思维解读诗歌,就会发现诸多漏洞。用叙事文学的方式去解读抒情文学,是不是有点难为诗歌了,留给大家思考。谢谢大家!
03
【评价与反思】
一、生活需要信赖,而学习需要质疑。如何把握好信赖与质疑的辨证关系,就语文学习而言,也就是解决如何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语文学习中懂得生活。这是语文学习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二、质疑是创新的发端,但又不能够让质疑泛滥,这就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作引领,语文教学便是探究这科学合理手段的途径。
三、中华经典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但以经典的心态去解读经典,难免会造成曲解与误读。学生学习需要质疑,教师的教授更需要质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