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聚焦中考物理·必备考点透析-第4部分 力学(共8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四川省聚焦中考物理·必备考点透析-第4部分 力学(共8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7讲 功和机械能
物 理
第四部分 力 学
2025年四川省聚焦中考物理·必备考点透析-
目录
1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实验突破
2
第7讲 功和机械能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考点1 功
1. 定义:如果一个 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
动了一段 ,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
的 上移动的距离.
3. 功的计算: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的 ;公式是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 ,
1J=1N·m.
力 
距离 
方向 
乘积 
W=Fs 
J 
4. 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示意图 有力无距[劳而无功] 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
力与距离垂直[垂直无
功]
实例 举着杠铃原地不动(用
力推桌子但没有推
动),人对物体没有做
功 踢出去的足球由于惯性
向前滚动过程中,脚对
足球没有做功 人提着水桶沿水平面前
进,人对水桶没有做功
考点2 功率
1. 定义: 与 之比叫做功率,用字母P表示.
2. 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 ,它在数值
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3. 单位及其换算:功率的单位叫做瓦特,简称 ,符号
是 .工程技术上还常用千瓦(kW)作为功率的单位,1kW
= W.
功 
做功所用时间 
快慢 
瓦 
W 
103 
4. 公式:P=   
推导式:P=== (适用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Fv 
考点3 动能和势能
1. 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量的单位是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
的能量越大.
焦耳(J) 
定义 影响因素
动能 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一
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质
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它的动能越 ;运动速度相同
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

运动 
大 
2. 动能和势能
定义 影响因素

能 重
力 势
能 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受
到 并处在一定高度时所具
有的能 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处高度有关.物体
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它具有的
重力势能越

性 势
能 物体由于发生 ,而具
有的能 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物
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
势能就越
重力 
大 
弹性形变 
大 
功和能的理解: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不是看物体是否正在做功,而是看物
体是否具有做功的本领.
(2)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3)做功的过程一定伴随有能量的转化,即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
能量发生了转化.
考点4 机械能及其转化
1.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可以为零,内能永不
为零]
2.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重力势能 动能 弹性势能
3. 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
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和 ,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不变 
机械能是否发生变化的判断:
(1)直接法:先判断物体的动能、势能的变化,再确定机械能的变化,
即由机械能=动能+势能来判断.
(2)间接法:在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如果不计摩擦和空气阻
力,也没有其他力(除重力、弹簧的弹力)做功时,动能减少多少,势
能就会增加多少;反之,势能减少多少,动能就会增加多少,而机械能
的总量不变.如果有摩擦或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就会减少.
考点5 常考图片
图片 命题点
1.小车在推力的作用下前进,在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推

2.用力搬一块石头而没有搬动,石头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
人对石头的作用力 做功
做了功 
没有 
图片 命题点
3.(1)爬相同的楼梯,大人比小孩的质量大,他们移动的距离相同,
两者做功不同,大人比小孩做的功
(2)如果两人在相同的时间内爬完,做功的快慢不相同,大人比小孩
做功 `
4.拉弯的弓能将箭射出,射箭时弓的形变越大,其 就越
大,箭射得越远
多 
快 
弹性势能 
图片 命题点
5.滚摆下降时,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大,
转化为 ;滚摆上升时,动能越来越小,重力势能越来越
大, 转化为
6.小球从A点下落到B点, 逐渐转化为 ,到最低
点B时动能 ,之后又从B点上升到C点, 转化为

重力势能 
动能 
动能 
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动能 
最大 
动能 
重力
势能 
图片 命题点
7.风能可以用来发电,风吹动风车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其能量转化情
况是 转化为 ,最终转化为
8.卫星在远地点时重力势能最大,当它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重力
势能 ,动能 ;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动
能 ,重力势能
风能 
机械能 
电能 
减小 
增大 
减小 
增大 
 实验突破 
实验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命题点
1. 转换法的应用:在同一水平面上,木块被撞得越远,小球的动能越
大.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的物
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4.若水平面绝对光滑,该实验不能达到探
究目的,因为当水平面绝对光滑时,小球和木块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
动,无法比较木块运动的距离.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基础过关
(1)在实验中,物块B被推动的距离能够反映小球A动能的大小,理
由是物块B被推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球A对物块B 越多.
(2)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应该选用质量 的
小球从斜面的 位置由静止释放.(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做功 
不同 
相同 

(3)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应该选用质量 的
小球从斜面的 高度由静止释放.(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相同 
不同 

拓展提升
(4)上述实验中,利用物块B被撞后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小球A的动能大小,
下列的四个实例中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有 .
A. 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
B. 保持电阻大小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值,观察电流如何随电压变化而变化
C. 研究电流的大小时,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的大小来判断电流的大小
D. 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AC 

(5)如图乙所示,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运动到C点时,若一切
外力全部消失,则小球会沿 路线继续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
.

b 
物体
不受外力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改进创新
(6)[创新装置]另外设计了图丙装置,来探究小球的动能与质量的
关系,用质量不同的小球将同一弹簧压缩相同程度后由静止释放,撞击
同一木块,发现木块移动的距离相同.这个设计方案 (选填
“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相同的弹簧压缩相同距离后,由静止
释放转化的动能 (选填“相同”或“不同”).

不可行 
相同 (共34张PPT)
第6讲 浮 力
物 理
第四部分 力 学
2025年四川省聚焦中考物理·必备考点透析-
目录
1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实验突破
2
第6讲 浮 力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考点1 浮力
1.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
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 .
2. 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
体(或气体)对它的压力不同,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F浮=
(用F向上、F向下表示).
竖直向上 
F向上-
F向下 
拓展: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若柱形物体底部与容器
紧密接触,F向上=0,此时物体不受浮力.如:桥墩、拦河坝等因其下表
面不受水的压力,所以它们不受浮力.
3. 影响因素: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只与 和物体排开液
体的 有关,与其他因素(如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均无关.且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大,所
受浮力越 .
4. 称量法测浮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和
浸在液体中时的示数F示,则F浮= .
液体的密度 
体积 
大 
G-F示 
考点2 阿基米德原理
1. 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
开的液体所受到的 .
重力 
F浮=G排
F浮=m排 g=ρ液 gV排
变形公式:ρ液=   (求液体密度);V排=   (求物体排
开液体的体积).
 
 
2. 公式:
3. 注意
(1)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2)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当物体的一部分浸在液体
中,另一部分露在液面上时,V排<V物.
考点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 物体的浮沉条件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F浮 G F浮 G F浮 G F浮 G F浮+FN=G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V排 V物 ρ液 ρ物 V排 V物 ρ液 ρ物
V排 V物
处于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非平衡力作用 可以停留在液
体任何深度处 是“上浮”过
程的最终状态 是“下沉”过
程的最终状态
处于静态,受平衡力作用 > 
< 
= 
= 
> 
< 
= 
= 
> 
< 
< 
= 
  2. 浮力的计算方法
(1)原理法:如图Ⅰ所示,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是F浮= =ρ液V
排g.适用于已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注:悬浮、沉底时V排
=V物;漂浮时,V排<V物.
G排 
Ⅰ Ⅱ Ⅲ Ⅳ
(2)称重法:如图Ⅱ所示,如果在空气中称重为G,在液体中用弹
簧测力计测其视重为F,则浮力F浮= .适用于已知物体的重力及
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G-F 
Ⅰ Ⅱ Ⅲ Ⅳ
(3)压力差法:如图Ⅲ所示,对于形状规则的长方体、圆柱体,浮
力F浮= .适用于已知或能求出形状规则物体的上、下表面
的压强及上、下表面积或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力(只需满足其中任何一
条即可).(注意:当物体的下表面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的下表
面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此时浮力就不存在)
F向上-F向下 
Ⅰ Ⅱ Ⅲ Ⅳ
(4)二力平衡法:如图Ⅳ所示,当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
上时,F浮= .只适用于漂浮或悬浮的物体并且已知物体的重力或
质量.
G物 
Ⅰ Ⅱ Ⅲ Ⅳ
3. 浮力的应用
(1)轮船:采用“ ”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F浮
= ,m排= .
(2)潜水艇:通过向水舱中充水或放水来改变“ ”实
现下潜或上浮.F浮 G艇,上浮;F浮 G艇,潜行;
F浮 G艇,下潜.
(3)热气球与飞艇:通过充气或放气(加热或降温)来控制升降,
F浮= .
(4)密度计:F浮= (不变)=ρ液V排g,V排越大,则ρ液
就 .
空心 
G船+G货 
m船+m货 
自重 
> 
= 
< 
ρ空V排g 
G计 
越小 
4. 求解浮力问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
(2)明确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上浮或下
沉等).
(3)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除分析重力、
浮力外,还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相关联的物体对它有拉力、压力等).
(4)列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力的平衡方程(应注意题中的关键
字“浸没”“部分浸入”“漂浮”“沉底”等).
(5)解方程求出未知量.
考点4 常考图片
图片 命题点
1.将新鲜鸡蛋分别放在盛水和浓盐水的容器中,在水中的鸡蛋下沉,
即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在浓盐水中的鸡蛋 ,即
的密度等于 的密度
2.潜水艇的艇身装有水舱,向水舱充水时,潜水艇变重,逐渐潜入水
中;当水舱充水后潜水艇的重力等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它可以
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
轻,从而上浮
悬浮 
浓盐
水 
鸡蛋 

浮 
 实验突破 
实验一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命题点
1.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读数. 2.利用称重法计算浮力,
即F浮=G-F.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4. 实验结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有关.
    小明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你根据小明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基础过关
(1)做A、B、C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
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
.
物体排开液体
的体积 
在液体密度相同时,物体排开液体的
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分析 三次实验的实验数据,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
体浸没在液体内的深度无关.
A、C、D 
(3)做 三次实验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
系,可得出的结论是
.
A、C、E 
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
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拓展提升
(4)小明对A、B、C、D四次实验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浮力的大
小有时与深度有关,有时与深度无关.对此正确的解释是浮力的大小随着
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增大而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排开液体
的体积相同,浮力的大小与深度 .
增大 
无关 
(5)在C与E两图中,保持了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研究浮力与
的关系;根据A与E两图所标的实验数据,可知物体浸没在盐水
中所受的浮力为 N. 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计算出盐水的密
度为 kg/m3.

体密度 
2.4 
1.2×103 
(6)同一物体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受到的压强 ,所受
浮力 .
不同 
相同 
改进创新
(7)[方案改进]另一组的小新在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发现
液体密度改变,而受到的浮力变化却不明显.下列三种改进方案,其中不
可行的是 .
A. 换用体积更大的同种物块
B. 换用密度比水小得多的液体
C. 利用现有器材进行多次实验
C 
实验二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命题点
1. 用称重法计算浮力,即F浮=G物-F示. 2.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
算:浸没时物体的体积V物=V排=,液体的密度ρ液=. 3.实验步
骤的补充与排序. 4.采用不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论
更具有普遍性.
    如图甲所示,图A、B、C、D、E是“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
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的五个步骤.

基础过关
(1)由 两个步骤可计算出圆柱体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
到的浮力F浮= N. 由 两个步骤可得出物块排开水所
受的重力G排,比较F浮与G排,可以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块排开水所受
重力的关系.
B、D 
1.2 
A、E 

(2)在探究过程中如果溢水杯中的水没有加满,会使所测物块排开
水的质量 .
偏小 

(3)探究过程中,为使溢水杯溢出水的体积恰为物体排开水的体
积,可行的做法是

.
向溢水杯内加水,直到水流出一部分,溢水杯口不
再滴水时把空桶放在溢水口下方,把物块放入溢水杯中,直到溢水杯中
的水不再外溢为止 

拓展提升
(4)如图乙所示是圆柱体物块从水面缓慢浸入水中时,根据实验数
据描绘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物块浸入深度h变化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
可得:在物块没有浸没之前,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当h=4cm时,物块所受的浮力
为 N;浸没后,h继续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N,该圆
柱体物块的高度是 cm.
变小 
0.8 
3 
6 

改进创新
(5)另一实验小组利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A和B、溢水杯、薄塑
料袋D(质量忽略不计)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丙所示.
①将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在升降台F上,当逐渐缓慢调高升降台时,发
现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且其变化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示数的变化
量,从而证明了F浮=G排.在这个过程中溢水杯E对升降台F的压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变小 
等于 
不变

②上述实验也证明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成立 (选填“需
要”或“不需要”)以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为前提,该实验方案的优点
是 (写出一
条即可).
不需要 
可以随时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A、B示数的变化量的关系 
丙(共38张PPT)
第4讲 牛顿第一定律 二力平衡 摩擦力
物 理
第四部分 力 学
2025年四川省聚焦中考物理·必备考点透析-
目录
1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实验突破
2
第4讲 牛顿第一定律 二力平衡 摩擦力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考点1 牛顿第一定律
1.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
为受到 的作用.
阻力 
2.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状态
或 状态.
(2)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该结论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推理概括出来的, (选
填“能”或“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属于科学推理法).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不能 
3. 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 的性质,我们
把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2)影响因素: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 有关,与物体的运动
状态和速度大小无关.物体的 越大,其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我
们就说它的惯性越大.
(3)理解:①任何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②惯
性不是力,不能把惯性说成是“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或“克服物
体的惯性”,一般只能说“具有惯性”.
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 
质量 
质量 
(4)利用:如拍打衣服上的尘土、体育比赛中的各种投掷项目、跳
远助跑等.
(5)防范:汽车安全带、严禁超载、汽车安全气囊等.
考点2 二力平衡
1. 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保持 或
状态.
2. 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 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2)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 、方向
,并且作用在 上.简记: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静止 
匀速直
线运动 
两个力 
相等 

反 
同一直线 
3.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一对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不一定同时存在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4.力和运动的关系
5.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若两分力F1、F2同向,则F合=
,合力方向与二力方向相同;若二力F1、F2反向,且F1>F2,则F合
= ,合力方向与F1的方向相同.
F1+
F2 
F1-F2 
考点3 摩擦力
1.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 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2. 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产生条件:两物体 且相互挤压;接触面 ;发生
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4.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阻碍 
接触 
粗糙 
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产生条件 两个物体相互 且有弹力(   ) 接触面 (不光滑) 存在 (静止的物体也
可受滑动摩擦力,受滑动摩擦力的
物体间一定是相对运动的) 存在 (运动的物
体也可受静摩擦力,受静摩擦力的
物体间一定是相对静止的)
方向 跟物体接触面相切 可能与速度方向同向,也可能与速度方向反向 一定与 方向相反 一定与 方向相反
接触 
形变 
粗糙 
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趋势 
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趋势 
5. 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大小 跟 和
有关 随 而变化,直
到 为止.存在最大静摩擦

作用点 在两个物体的相互接触面上 压力 
接触面的粗糙程
度 
外力的变化 
滑动 
  6. 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压力、使接触面变 、变
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压力、使接触面变 、变
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增大 
粗糙 
减小 
光滑 
考点4 常考图片
图片 命题点
1.锤子的锤头松了,人们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锤头紧套在锤柄
上.因为锤柄突然停止时,锤头由于 会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
头就会牢牢地套在锤柄上
2.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该棋子飞出,而其上面的棋子又回落
到原来的位置.因为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 状
态,因此不会随着击飞的棋子一起飞出
惯性 
静止 
图片 命题点
3.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时,空气阻力 运动员和伞的
总重力,二力平衡,空气阻力方向
4.要让自行车更快地停下来,可以用力捏闸,是通过 的方
式来增大摩擦
等于 
竖直向上 
增大压力 
图片 命题点
5.体操运动员上器械前,会在手上抹防滑粉,是通过
来增大摩擦
6.在冰壶运动中,运动员通过摩擦冰面,使冰熔化成水,减小冰面的粗
糙程度,来 ,使冰壶滑得更远
增大接触面的粗
糙程度 
减小摩擦 
 实验突破 
实验一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命题点
1. 控制变量法:让小车每次都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使小车每
次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都相同.
2. 阻力与运动的关系体现为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
离越远. 3.根据实验现象推理:若物体不受阻力,物体速度不会减
小,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牛顿第一定律.
    如图甲所示,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
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自由滑下.
基础过关
(1)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小车在 表面速度减小得
最慢;伽利略对类似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 得出:如果
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后来英国科学家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揭示 关系的
牛顿第一定律.

木板 
推理 
运动和力 
(2)实验中,要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应使同
一小车从斜面的 由 滑下.
(3)小车到达水平面后还能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小车具有
.
同一高度 
静止 

性 

(4)该实验结果能证明下列结论中的 .
A. 牛顿第一定律
B. 物体运动需要力
C.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 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CD 

拓展提升
(5)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乙所
示,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为 cm.

68.0 
改进创新
(6)小丽同学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了解到的知识,思考了一个问
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
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其中正确的
是 .(图丙中的黑点表示小丽同学)

D 
(7)在本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如果可以补充器材,你还能进行的实
验有:
① ;
② .(只要求写出实验名称)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二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命题点
1. 选择卡片或小车,而不选择木块的原因是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2.实验时,对放置小车的水平桌面的要求是水平桌面应光滑,以减小摩
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保持研究物体两端所
受力相同,将研究物体扭转一定的角度,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在同一
直线上.(2)保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使两端托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
等或两端相同钩码的数目不相同,探究平衡的两个力大小是否相等.
(3)保持平衡力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让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两个物体
上,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进行多次实验的目
的是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基础过关
(1)小华将系有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
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
向 ,并通过调整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相反 
钩码的数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
片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
究 .
不能 
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3)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
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
是 .
小华的实验用小卡片,减小了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拓展提升
(4)实验总结中,老师指出实验乙中桌面越光滑越好,这样就可以
减小 对实验的影响.

摩擦力 
(5)实验乙中,当两端钩码质量相等时,木块将处于 (选
填“运动”或“静止”)状态.此时若在右端再加一个质量较小的钩码,
木块理应向右运动,但实际操作时木块往往仍保持静止,这时木块在水
平方向受到的力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要避免这种
现象产生,可将实验装置中的木块换成 .
静止 
平衡 
小车 

改进创新
(6)小华用图乙装置做实验时发现,当在左端挂50g的钩码,右端
挂100g的钩码时,木块可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端的原有钩码都不
变,使木块最终可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方案是在左端再加挂 g
钩码(滑轮与绳子的摩擦不计).
100 

实验三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命题点
1. 实验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读数. 3.实
验时运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法. 4.根据实验数据描绘摩擦力随压
力变化的图象关系. 5.观察图象得出以下关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
度不变,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成正比;控制压力的大小不
变,得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
选择如下器材:长木板、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进行实验.
Ⅰ Ⅱ
基础过关
(1)根据 知识,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木块
做 运动时,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
(2)比较图Ⅰ中 两次实验可知,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二力平衡 
匀速直线 
甲、乙 

(4)本实验主要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法.
控制变量 
(3)实验中发现图Ⅰ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图Ⅰ甲的大,由此得出结
论: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 ,滑动摩擦力越大.
粗糙 

拓展提升
(5)该小组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掉一半后重新进行实验,如图Ⅰ丁所
示,测得木块所受摩擦力与图Ⅰ甲测得的摩擦力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滑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此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
“错误”)的.
错误 

(6)图Ⅰ甲中,若物体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做加速直线运动,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摩擦力;若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
计的读数 摩擦力.(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大于 
小于 

改进创新
(7)[装置改进]该小组在实验中发现较难保持木块匀速运动,导致
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于是他们改进实验,如图Ⅱ所示,固定弹簧测力
计,拉动长木板进行实验.实验过程 (选填“需要”或“不需
要”)匀速拉动长木板,更易操作.
不需要 
Ⅱ(共18张PPT)
第3讲 力 弹力 重力
物 理
第四部分 力 学
2025年四川省聚焦中考物理·必备考点透析-
目录
1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实验突破
2
第3讲 力 弹力 重力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考点1 力
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用符号F表示.力不能脱
离物体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
体,两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3. 力的作用效果
作用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指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
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使物体发生形变.
运动状态 
形状 
4. 力的三要素:力的 、 和 .
5. 力的示意图: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线段的
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方向 
作用
点 
考点2 弹力
1. 弹性:物体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
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 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 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如支
持力、压力、拉力、推力等.
(2)产生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②发生 .
(3)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 .
(4)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 .
弹性形变 
弹性形变 
大 
相反 
3. 弹簧测力计
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其伸长量就越长
使用前 (1)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右图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 上,如果不在,应该把
指针调节到零刻度线上
(3)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注意:
竖直使用应竖直校零;水平使用就要水平校零
0~5N 
0.2N 
零刻度线 
测量时 (1)使弹簧的轴线方向与所测拉力方向 ,避免弹簧与外壳发生摩

(2)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
读数时 视线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记录时 既要记录数值,也要明确单位
2.4 
一致 
量程 
考点3 重力
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 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公式是______
(其中g=9.8N/kg,它表示的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
重力为9.8N).
G 
地球 
正比 
G=mg 
3. 方向:竖直向下;应用有铅垂线、水平仪等.
4.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等效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
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 上.
5. 常考重力估测:两个鸡蛋的重力约为1N;一名普通中学生的重力
约为500N;一瓶矿泉水的重力约为5N;九年级物理课本的重力约为3N;
一个苹果的重力约为1.5N.
易错警示:
重力是地面上和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会受到的一个力,不接触地面
的物体也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几何中心 
考点4 常考图片
图片 命题点
1.跳板被跳水运动员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
2.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其运动路径的旁边放一根条形磁体,小铁球
在磁场力的作用下运动轨迹变为曲线,说明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运动状
态 
图片 命题点
3.推门时,在图中A、B、C三点分别推门,在A点最省力,B点稍费力,
C点最费力,可见 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两根条形磁体没有相互接触也会有力的作用,可见
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5.穿旱冰鞋的女孩用手推墙,她自己却倒退,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点 
不接触的物体
间 
相互的 
图片 命题点
6.坐在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小船,能够把小船推开,并且自己乘坐的
小船也会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7.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用铅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垂直,利用了重力
的方向是 的
相互的 
竖直向下 
 实验突破 
实验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命题点
1. 实验需要的主要器材:天平、弹簧测力计. 2.数据处理及实验猜想. 
3.实验时多次测量是为了得出普遍规律,避免结论的偶然性. 4.实验
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归纳法和图象法. 5.实验结论:物体所受重力跟
其质量成正比,比值g是定值,取9.8N/kg.
    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
的关系”的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测物体 物体质量m/kg 所受重力G/N
物体1 0.5 4.9
物体2 1 9.8
物体3 2 19.6
基础过关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2)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可知:物体所受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比
值为 N/kg.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
天平和弹簧测力计 
9.8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
成正比 
拓展提升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g为9.8N/kg,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
量,发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的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为部分地区的
g值大小.
地点 赤道 广州 武汉 上海 北京 纽约 莫斯科 北极
g值大小 /(N·kg-1) 9.780 9.788 9.794 9.794 9.801 9.803 9.816 9.832
地理纬度 0° 23°06' 30°33' 31°12' 39°56' 40°40' 55°45' 90°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4)g值相同的城市是 .
武汉和上海 
(5)猜想g值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
(6)我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些往来的货物运输
中,发货单上所标示的“货物重量”实质上应该是货物的 .
g值可能与所在地的纬度有关,纬
度越高,g值越大 
质量 
地点 赤道 广州 武汉 上海 北京 纽约 莫斯科 北极
g值大小 /(N·kg-1) 9.780 9.788 9.794 9.794 9.801 9.803 9.816 9.832
地理纬度 0° 23°06' 30°33' 31°12' 39°56' 40°40' 55°45' 90°(共27张PPT)
第四部分 力 学
第1讲 机械运动(实验法、测量等)
物 理
2025年四川省聚焦中考物理·必备考点透析-
目录
2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实验突破
3
1
知识网络
第1讲 机械运动(实验法、测量等)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考点1 科学探究方法
1. 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时,先考查其中的一个因素对
探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
变量法.如:探究压强与压力的关系时要控制受力面积不变.
2. 其他实验方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实
验推理法等.
考点2 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基本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
符号是 .
2. 长度的其他单位及换算
1km= m;1dm= m;1cm= m;
1mm= m;1μm= m;1nm= m.
米 
m 
103 
10-1 
10-2 
10-3 
10-6 
10-9 
3. 测量工具:基本工具有刻度尺;精确测量有螺旋测微器、游
标卡尺.
4.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观”: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及分度值.
量程 
(3)“放”: 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侧
要紧贴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 ,不能歪斜(也可用其他整刻度对
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零刻度线 
平行 
(4)“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
(5)“读”:测量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6)“记”:测量结果由 和 组成.
垂直 
分度值 
数值 
单位 
5. 常考长度估测: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成年人走两步的
距离约为1.5m;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一层楼的
高度约为3m;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mm;拇指指甲盖的宽度约为1cm;
初中生一“拃”的长度约为18cm.
考点3 时间的测量
1. 时间的基本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
符号是 .
2. 时间的其他单位及换算:时间的常用单位还有 、分
(min)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h= min,1min= s,1h
= s.
3. 测量工具:生活中有机械停表、电子手表、石英钟等,实验室和
运动场常用停表(秒表).
秒 
s 
小时(h) 
60 
60 
3600 
4. 常考时间估测: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中学生百米赛
跑所用时间约为15s;1min脉搏跳动的次数约为70次;初中一节课的时间
约为45min;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的时间约为0.5s.
误差[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错误
产生原因 测量仪器精密度不够;测量方法不够完善;估读时有偏差;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测
量过程中粗心
可否避免 避免,只能减小 避免
减小或避免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按照正确的
方法测量
不可以 
可以 
平均值 
5. 误差和错误
考点4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 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
动,简称运动.
2. 参照物: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
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认为是静止的).
位置 
(1)判断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选研
究对象自身作为参照物)
(2)如果物体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变化了,则该物体是
的;如果物体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不变,则该物体是 的.
参照
物 
运动 
静止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5 运动的快慢
1.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
得 ;相同路程比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 .
2. 速度
快 
快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 与 之比叫做速度.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示
物体运动得越 .
(3)公式: .变形公式: (求路程);
(求时间).
路程 
时间 
运动快慢 
快 
v= 
s=vt 
t= 
(4)基本单位: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 km/h.
(5)常考速度估测: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骑自行车的速
度约为5m/s;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7m/s;真空中的光速约为
3×108m/s;15℃时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
3.6 
3.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速度 的直线运动 [即运动状态不变] 速度 的直线运动 频闪照片 运动图象
不变 
变化 
  4. 平均速度:粗略研究变速运动时,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运
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
(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易错警示:(1)将平均速度误认为是速度的平均值.
(2)求时间时,若中途有休息时间,没有计算进去.
v= 
5. 交通标志牌的含义
表示此地距离南充   
表示此地段限速
170km 
60km/h 
考点6 常考图片
图片 命题点
空中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当它们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相同
时,它们的运动一致,保持 状态
相对静止 
 实验突破 
实验 测量平均速度
命题点
1. 实验原理:v=. 2.实验器材:秒表、刻度尺. 3.平均速度的计
算. 4.斜面放置时应该注意:倾角不宜过大,倾角小,小车速度变化
慢,小车运动时间长,便于时间的测量. 5.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减小误
差. 6.误差分析.
    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里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
实验的过程如图甲所示.
基础过关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用的工具是
和 .
v= 
刻度尺 
秒表 

(4)图中停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 m/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0.1 
0.09 
(3)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其设置的目的是便于测量 .
时间 

(6)[实验评估]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如果让小车过了起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
“小”).
大 
拓展提升
(5)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
或“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 (选填“长”或
“短”)些而便于测量.
小 
长 
改进创新
(7)[实验拓展]另一实验小组利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传感器测量出
不同时刻小车与传感器的距离,并利用计算机测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时
的速度如图丙所示,分析图丙可知小车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速度变化的
特点是 ,小车在2.5s时到达
斜面底端,此时小车的速度是 m/s.
乙 丙
速度均匀增加(或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0.8 (共27张PPT)
第8讲 简单机械
物 理
第四部分 力 学
2025年四川省聚焦中考物理·必备考点透析-
目录
1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实验突破
2
第8讲 简单机械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考点1 杠杆
1.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 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 五要素
(1)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如图中的O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 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O到 的距离l1.
固定点 
阻碍 
动力作用线 
(5)阻力臂:从支点O到 的距离l2.
注: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的
连线.
阻力作用线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 ,也可以写为F1l1=F2l2.
4. 杠杆的分类
杠杆种类 力臂关系 力的关系 优缺点 举例
省力杠杆 l1>l2 F1<F2 省力,费距离 手推车、铡刀
费力杠杆 l1<l2 F1>F2 省距离,费力 镊子、钓鱼竿
等臂杠杆 l1=l2 F1=F2 不省力,不省距离 天平
阻力×阻力臂 
考点2 滑轮及滑轮组
1. 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图示
定义 轴的位置固定
不动的滑轮 轴的位置随被拉物
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用绳子
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实质 杠杆 杠杆 \
特点 既不省力也不
省距离,但能 力
的方向 省力,但 距
离,且不能改变力
的方向 省力费距离,是否改变力
的方向与绕线方式有关
等臂 
省力 
改变 
费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F、G物的关系(不 计绳重和摩擦) F=G物 F=(G物+G动) F=
s绳、h物的关系 s绳=h物 s绳=2h物 s绳=
v绳、v物的关系 v绳=v物 v绳=2v物 v绳=nv物
(G物+G动) 
nh物 
  2. 确定n的方法
根据图示判断:在定滑轮和动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定滑轮和动滑轮隔开,然后
数出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的段数,n就等于几
竖拉看重力 横拉看摩擦力 有3段绳子通过动滑
轮,有3段绳子承担
物重 有2段绳子通过动滑
轮,有2段绳子承担
物重 有2段绳子通过动滑
轮,有2段绳子承担
物体在水平面上所
受的摩擦力 有3段绳子通过动滑
轮,有3段绳子承担
物体在水平面上所
受的摩擦力
  3. 轮轴和斜面
(1)轮轴:由两个半径大小不等的圆柱固定在同一轴线上组成的,
若轮半径为R,轴半径为r,在轴上挂一个重物G,轮上的动力为F,它们
满足公式FR=Gr.
(2)斜面:一个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的倾斜平面,斜面高相等时,
斜面越长,就越省力,但不能省距离.
考点3 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
1.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 .
2. 功的分类
功 
(1)有用功:无论是否使用机械,必须要做的功,叫做有用功,用
W有用表示.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并非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
功,用W额外表示.
(3)总功: 功和 功之和叫做总功,用W总表示,
即W总=W有用+W额外.
有用 
额外 
3. 机械效率
(1)定义:物理学中,将 跟 的比值叫做机械效
率,用字母η表示.
(2)计算公式:η= .
(3)特点: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因此机械效率总
是 1.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在有用功一定时,通过减少机械的摩擦
和自重等来减小额外功;在额外功一定时,增大有用功.
有用功 
总功 
 
小于 
4. 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影响因素
(1)滑轮组(竖直方向)
①η===,若不计绳重及摩擦,η==
=.②影响滑轮组额外功的因素:动滑轮重和摩擦.③提高滑轮组
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动滑轮重、减小摩擦(在转轴上加润滑油)、增
大物重等.
(2)斜面
①η==.②影响斜面额外功的因素: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③
提高斜面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增大斜面的倾斜
程度.
 实验突破 
实验一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命题点
1. 实验前杠杆平衡螺母的调节. 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
减小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便于直接读出力臂. 3.测量多组数据的
目的: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4.弹簧测力
计由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因为拉力的力
臂变小. 5.分析数据,总结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基础过关
(1)通常情况下调节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优点
是 .
减小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方便确定力臂 

(2)[实验操作]在调节杠杆之前,杠杆停在了如图甲所示的位置,
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
“右”)调节.
(3)杠杆调节平衡后,在此后的实验中 (选填“可以”
或“不可以”)通过旋动两端的平衡螺母来使杠杆恢复平衡.
左 
不可以 

(4)小明仅做一次实验并记录了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就得出了
杠杆平衡条件是F1l1=F2l2的结论,这明显是不可靠的,原因是
.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k 1 15 1.5 10
只做一
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拓展提升
(5)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应将杠杆左端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边旋一些.
(6)[方案对比]调节好后,第一组按图丙进行实验,第二组按图丁进行实验.你
认为第 组实验更好,理由是 .
右 
二 
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 
乙 丙 丁 戊
(7)从丙和丁可知,F1 (选填“>”“=”或“<”)F'1,原因是 .
> 
F1的方向没有与杠杆垂直,因此此时的力臂小于OB 
乙 丙 丁 戊
改进创新
(8)[生活实践]杆秤就是杠杆平衡条件的一个应用,是中国最古老
也是现今人们仍然在使用的一种称质量的简易工具,由带有秤星的秤
杆、秤砣、提纽等组成.如图戊所示,此杆秤有两个提纽,使用它称较重
的物体时,常用离秤钩较 (选填“近”或“远”)的提纽.
近 
乙 丙 丁 戊
实验二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命题点
1. 实验原理:η==. 2.滑轮组的绕线. 3.实验过程中弹簧测
力计的方向.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
升的高度无关. 6.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1)减轻机械本身的
重量和加润滑油减小摩擦.(2)在机械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加每
次提起的重物的质量.
    如图所示,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基础过关
(1)这个实验使用的测量工具是 和弹簧测力计.
(2)本实验运用的主要实验方法是 ,即分别控
制 及 相同,研究滑轮组的机械
效率与被提升物体的重力的关系.
刻度尺 
控制变量法 
被提升物体的高度 
动滑轮的重力 
(3)实验时沿 的方向拉绳子自由端最省力,且应
拉动弹簧测力计.若物体上升高度为10cm,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
图所示,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竖直向上 

速 
83.3% 
拓展提升
(4)若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高度是否有关,可进
行的操作是
.
(5)若仅增加物体的重量,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
“增大”“减小”或“不变”).(不计摩擦)
利用同一个滑轮组匀速提升相同的重物,且提升不同的高
度,计算机械效率并比较 
增大 
改进创新
(6)[开放性设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请你
做出恰当的猜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等有关.(写出一种影响因素即可)
动滑轮重(或绳与滑轮的摩
擦) (共30张PPT)
第2讲 质量和密度
物 理
第四部分 力 学
2025年四川省聚焦中考物理·必备考点透析-
目录
1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实验突破
2
第2讲 质量和密度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考点1 质量
1. 定义: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2. 单位: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与常用单位间的换
算关系是1t= kg,1kg=103g,1g=103mg.
3. 性质: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 、
和 的改变而改变.
千克 
kg 
103 
形状 

置 
状态 
4. 常考质量估测: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50g;一枚一元硬币的
质量约为6g;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一名
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t.
使用 方法 看 观察天平的称量和精确度,即要看天平的铭牌
放 把天平放在 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
调 调节横梁两端的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左偏右调,右
偏左调)
水平台 
零刻度线 
平衡螺母 
5. 托盘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使用 方法 测 (1)估算:先估算被测物体的大概质量,避免超出天平的量程;
(2)左物右码:左盘放物体,用镊子向右盘放砝码(先大后小);
(3)测量过程中的调平(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只能增减砝码和移动游
码)
向右盘中加入砝码后,指针指向分度盘中线左侧,此时应向右盘内继续
增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读 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标尺上游码左端所对应的刻度值,即:m物=
m码+m游,图中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 g
收 测量完毕后,取下物体,用镊子将砝码由小及大放回砝码盒,游码拨
回 处
62.4 
零刻度线 
误差分析 (1)测量前指针左偏未调平就开始测量物体质量,则测量值比真实

(2)游码未移至标尺零刻度处就开始测量物体质量,则测量值比真实

(3)若砝码生锈,则测量值比真实值 ;若砝码缺损,则测量

(4)若测量后才发现左边托盘底部粘有杂物,则测量值
偏大 
偏大 
偏小 
偏大 
准确 
易错警示:
(1)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值.
(2)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砝码,应使用镊子夹取.
(3)向托盘中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4)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
(5)移动天平位置后,要将天平重新调平衡.
(6)放上物体后,称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考点2 体积的测量
1. 体积的单位及换算:国际单位:立方米,用字母 表示;其
他单位:立方分米(dm3)、升(L)、毫升(mL).与常用单位间的换
算关系是1mL= cm3= m3.
2. 量筒的使用及读数
m3 
1 
1×10-6 
(1)“看”:看单位、 和 .
(2)“放”:放在水平台上.
(3)“读”: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 或凸液面
的 相平.
量程 
分度值 
最低点 
最高点 
考点3 密度
1.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
的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其他常用单位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换算关系是1g/cm3
= kg/m3.
3. 公式: .变形公式: (求质量);
1×103 
ρ= 
m=ρV 
(求体积).
V= 
4. 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与物质的种类、状
态、温度、压强等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5. 水的密度:水的密度是1.0×103kg/m3(或1g/cm3),它表示的物
理意义是 .
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kg 
6.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固体的密度 测液体的密度
实验
原理 ρ= 实验
器材 天平、量筒、水、细线(适用于密度
大于水的固体) 天平、烧杯、量筒
测固体的密度 测液体的密度
实验 一般
步骤 (1)用天平测得物体的质量m (2)把适量水倒入量筒,记下V1 (3)用细线拴住物体放入水中浸没,
记下V2 (4)固体的密度ρ= (1)用天平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1
(2)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
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3)用天平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
量m2
(4)液体的密度ρ=
 
 
  7. 密度的可变性:一定质量的物质,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其
密度 ;当温度降低时,体积减小,其密度 .但水不是简
单地遵循一般物质的“热胀冷缩”规律,4℃时水的密度最大,人们把水
的这种特性叫做水的“反常膨胀”.
减小 
增大 
 实验突破 
实验一 固体密度的测量
命题点
1. 实验原理:ρ=. 2.天平的使用和读数. 3.量筒的使用和读数. 
4.密度的计算,会使用密度计算公式. 5.误差分析:测量物体质量
时,不能沾有液体,否则会使测得的质量偏大;测量体积时,被测物体
要浸没在液体中,若未完全浸没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小晨同学买了一个小吊坠(如图甲所示)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
给妈妈,他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吊坠的密度进行鉴定.(水的密度ρ水=
1.0×103kg/m3)
甲 乙 丙
基础过关
(1)将天平放在 上,拨动 至标尺左端零刻度
线,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
“左”或“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
水平台 
游码 
右 
甲 乙 丙
(2)将解去挂绳的小吊坠放在左盘,往右盘加减砝码,当最后放入
5g的砝码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则他下一步的操作
是 .
A. 向右移动游码 B. 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C. 取出5g的砝码
C 
甲 乙 丙
(3)天平再次平衡后,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小吊坠
的质量为 g.
(4)先向量筒中加入30mL的水,将重新系好挂绳的小吊坠轻放入
量筒中,液面如图丙所示,则小吊坠的体积为 cm3.
24 
8 
甲 乙 丙
拓展提升
(5)小晨将测得的密度和表格中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小吊坠可能
是 制作而成的,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的测量过程发现,小吊坠
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
变”).
材质 翡翠 和田玉 玻璃 有机玻璃
密度/(g·cm-3) 约3.3~3.36 约2.95~3.17 2.5 1.18
和田玉 
偏小 
改进创新
(6)[实验拓展]小明在家用电子秤和水杯测量一个大石块的密度,
步骤如图丁所示,图中电子秤显示的四个数据分别为m0、m1、m2、m3,
若读不出图c中的数据m2,能否求出大石块的密度?若能,请写出大石块
密度的表达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

能,ρ石=ρ水 
实验二 液体密度的测量
命题点
1. 实验原理:ρ=. 2.天平的使用和读数. 3.量筒的使用和读数. 
4.密度的计算. 5.注意:实验时,要先测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将适
量液体倒入量筒后再测剩余液体和容器的质量,然后测倒入量筒中的液
体体积.
    用以下器材:足够的待测液体、带砝码的托盘天平、一个空玻
璃杯、足够的水,测量某液体的密度.请将以下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基础过关
(1)用天平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为150g,往玻璃杯中倒满水,用天
平测出玻璃杯和水的总质量为200g,求出玻璃杯的容积为 cm3.
50 

(2)将水全部倒出,再注满待测液体,待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的砝
码和标尺的刻度如图甲所示,读出玻璃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g.
191 

(3)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g/cm3. 
0.82 
(4)在实验的过程中,下列做法可能会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
A. 天平应该水平放置
B. 天平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C. 先测量盛满水的杯子总质量,倒出水后,再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
C 

拓展提升
(5)使用托盘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
端零刻度线处,若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
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调节平衡螺母
实质是调节横梁重心的位置,使 通过支点.
右 
重力作用线 

(6)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液体的体积V及液体和容器的总质
量m可分别由量筒和天平测得.某同学通过改变液体的体积得到几组数
据,画出有关的图象,在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跟液体
体积关系的是 .

D 
改进创新
(7)爱思考的小芳又提出另一种测量酱油密度的方案.实验器材有
弹簧测力计、细线、金属块(不吸水不沾水)、两个烧杯、足量的水和
酱油.简要步骤如下:
①分别往两个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和酱油;
②将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F1;
③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未接触杯底和杯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记为F2;
④将金属块浸没在酱油中(未接触杯底和杯壁),静止时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记为F3;
⑤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用ρ水及测量量的符号表
示).
·ρ水 (共29张PPT)
第5讲 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物 理
第四部分 力 学
2025年四川省聚焦中考物理·必备考点透析-
目录
1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实验突破
2
第5讲 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紧贴课标·吃透考点 
考点1 压力
1. 定义: 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 方向:总是 被压物体表面且指向被压物体.
3. 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垂直 
垂直于 
F压=G F压=F+G F压=G-F
F压<G F压=F≠G F压=F-G
5.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和
.
受力面积的大小 
压力的大
小 
4. 大小(压力与物重的大小关系)
考点2 压强
1. 定义: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的 与 之
比叫做压强,用符号p表示.
2. 物理意义:表示 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
体 所受的压力大小.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3. 公式:p= .F表示压力,单位为 ;S表示受力面积,单
位为 ;p为压强,单位为 .1Pa=1N/m2.
压力大小 
受力面积 
压力作用效果 
单位面积 
 
N 
m2 
Pa 
(1)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 ,如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
(2)压力一定时,减小 ,如刀刃磨得很薄.
压力 
受力面积 
4. 增大压强的方法
5.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 ,如车辆限载.
(2)压力一定时,增大 ,如“沙漠之舟”骆驼的脚掌
宽大.
易错辨析:
(1)受力面积S是指物体间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部分的面积,不一定是
物体的底面积.
(2)粗细、密度均匀的柱体、长方体等规则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强可用p
=====ρgh计算.
压力 
受力面积 
考点3 液体的压强
1.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 ,对容器底
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
2. 液体压强的特点
流动性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 都有
压强.
(2)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
(3)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 .
(4)同一深度的不同液体,密度越大,压强 .
各个方向 
相等 
越大 
越大 
3.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公式:p=
ρgh 
变形公式
易错警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液体的重力.
如图所示不同形状的容器中,由F=pS=ρ液ghS计算可知,液体对容
器底部的压力F与液体的重力G的关系如下:图甲中,F甲<G液;图乙
中,F乙=G液;图丙中,F丙>G液.
4. 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部 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特点:当连通器里盛有同种液体,在液体 的情况
下,各部分内的液面高度总是 的.
(3)应用:船闸、水壶的壶嘴和壶身、锅炉水位计、排水管的U形
“反水弯”等.
连通 
不流动 
相同 
考点4 大气压强
1. 产生原因:空气受到 作用且具有 性,所以空气
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
大气压.
3. 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1)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其他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等.
重力 
流动 
4. 最早测出大气压的实验: 实验.在该实验中,当管内
水银面下降到某一高度后,管内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的
作用,支持着管内一定高度的水银柱,这一定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跟大气压相等;通常把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
大小约为1.013×105Pa.
5. 大气压强的特点: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 .一切液体的
沸点都随液面气压的减小而 ,随气压的增大而 .
6. 应用:吸管吸饮料、吸盘式挂钩、用钢笔吸墨水、活塞式抽
水机等.
托里拆利 
减小 
降低 
升高 
考点5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 流体: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
2.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 ,流速
小的地方压强 .
3. 飞机升力的产生:机翼在空气中运动时上方空气流速比下方空气
流速 ,因而机翼上方受到的压强 下方受到的压强,形成
的压强差使机翼获得 的升力.
小 
大 
大 
小于 
竖直向上 
考点6 常考图片
图片 命题点
1.(1)推土机的推土铲刃比较薄,是为了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
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2)推土机的履带做得比较宽大,是为了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
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车上的破窗锤,一端做得稍尖,是为了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
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小 

大 

小 
图片 命题点
3.火车轨道上铺有枕木,是为了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 受力
面积来减小压强
4.茶壶的壶嘴与壶身组成
5.排水管的U形管“反水弯”是个
增大 
连通器 
连通器 
图片 命题点
6.悬空的塑料管里的水 流出来,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7.塑料吸盘压在光滑的墙上,证明了 的存在
不会 
大气压强 
图片 命题点
8.吹气时,内侧的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所以两张纸会向

9.在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插入一根吸管A,用另一根吸管B对准A的管
口上方吹气,看到A的管口有水流出,这是因为流体的流速越大,

中间
靠拢 

强越小
 实验突破 
实验一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命题点
1. 转换法的运用: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压痕深浅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
果,压痕越深,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在压力
不同时控制受力面积相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在受
力面积不同时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
系. 3.实验结论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受力面积一
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
学用一块海绵、一张小桌子和一个砝码,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请注意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基础过关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比较海绵的 程度来确定压力作用效
果的大小.
(2)分析比较图 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相
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凹陷 
乙、丙 
(3)分析比较图甲、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在受力面积
一定时,压力越大 
拓展提升
(4)实验结论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
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主要用到了 (填写科学研究方法的
名称).
受力面积 
控制变量法 
(5)实验中选用海绵做实验,而不选用木板的原因:


.
因为此实验
是通过受力物体的形变程度来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在较小的压力作
用下,海绵之类的物体易发生形变,而木板的形变程度不明显,故不选
用木板 
改进创新
(6)[生活实践]某同学在家中用海绵和矿泉水瓶来重新探究.若要使
瓶子倒放时对海绵的压强与正放时相同,需要从瓶子 (选填“A”
或“B”)中倒出部分水.
B 
实验二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命题点
1. 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U形管中的液柱调平:拆除橡皮
管,再重新安装. 3.压强大小的判断:观察U形管液柱的高度差. 4.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5.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
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
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在探究“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
示的操作:
基础过关
(1)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 的关系.
(2)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丙和丁
两图进行对比,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 (选填
“有关”或“无关”).
深度 
无关 
(3)要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选用 两图进
行对比.
乙、丙 
拓展提升
(4)实验前用手指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形管内液面出现高度差;
将橡皮膜放入酒精中,U形管内液面也出现高度差,这说明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
液体内部有
压强 
等效替代法 
(5)如果实验前用手指按压强计的橡皮膜,发现U形管内液柱几乎
无变化,其原因是 .
压强计漏气 
改进创新
(6)[实验操作]如图戊所示,同组同学小华将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
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
时其形状为一凹面.若要用此装置来检验“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压强跟深度
有关”,应该在容器的两侧倒入 的相同液体;观察到橡皮
膜会向深度 (选填“大”或“小”)的一侧凸出.

深度不同 
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