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记叙文专练)5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23-24六年级上·吉林长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张君燕①秋风顿起、气温骤降,走在街上,会有一种进入深冬的感觉。刚回到家,接到老妈打来的电话:“妞儿,我把你去年落在家里的羽绒服整理好了,赶快过来取一下。”“取羽绒服干啥?”“傻闺女,你看天这么冷,你不得穿羽绒服啊?”老妈的话让我不禁咂舌,这天确实是冷可还不至于穿羽绒服呀。可她哪里肯听我的辩解,摆下一句“你不来取,我给你送去”便挂了电话。②在去老妈家的路上,突然想到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二十来度的天气,一位小美女郊游时却穿着羽绒服,面对好友们不解的目光,小美女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联想到老妈的行为,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心头涌上温暖。③从小到大,每次天气转凉,不管我身上穿着什么,老妈总会跟在后面喋喋不休:“死丫头瞧你穿的那点东西,快去加件衣裳。”那时候年少,一来爱美,二来也真不觉得冷,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老妈作对,偏偏不肯多穿一件衣服。初中时住校,周末回家,老妈特意交代我多带点衣服,说看天气预报这周要降温。我撇了撇嘴,对老妈的话不以为意。临走时,还悄悄把老妈塞到我包里的毛衣毛裤取了出来。④没想到,到周三时,天空竟然零星飘起了雪花。阴历十月,谁能想到会下雪呀。只穿一条秋裤的我坐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我一边不停地搓着手,一边暗骂自己不听老妈的话,活该受罪。课间我一路小跑着去厕所,隐约听到熟悉的叫声,下意识地回头,竟然看到了满身雪花的老妈。“死丫头,跟你说的话偏偏不听,这下冻坏了吧。”老妈嘴上责备着,眼神里却满是关切和疼惜。在寝室里换上棉衣后,浑身一下子暖和起来,这时我才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妈,你怎么来的呀?”老妈一直不会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可是十几里的路呀。“走路呗,又不远,正好锻炼身体。”老妈轻描淡写地回答。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⑤如今我已长大成年,老妈却依然时不时地在我身后念叨,提醒我多穿衣服,仿佛我还是那个偏强的不懂事的孩子。那天和同事们闲聊,说起穿衣服的事情,同事们都争先恐后地“控诉”起老妈的“罪行”来。然而,我却分明在同事们的脸上看到了甜蜜,那是一种幸福的炫耀啊。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是最深沉最体贴的母爱。1.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请你阅读③④两段,参照示例,填入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词语。周末回家,老妈交代我多带点衣服,( );回到学校,突然下了小雪,( );课间发现妈妈给我送衣服,(感动);看着妈妈逐渐衰老的样貌,( )。3.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①“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描写方法)②然而,我却分明在同事们的脸上看到了甜蜜,那是一种幸福的炫耀啊。(赏析加点词语)4.请概括文章中母亲和女儿的人物形象。二、(23-24六年级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阅读。英雄张富清①“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总攻就会受阻,解放全中国就会受到影响。”入夜时分,上级指挥员的动员,让张富清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潜进永丰城炸掉敌人的碉堡。②他主动请缨,和两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天还没亮,他们就背上炸药包和手榴弹,一路匍匐前进,来到城墙下。张富清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率先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四米多高的城墙,率先跳进城里。③张富清刚落地还没站稳,几个敌人就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一下子打倒七八个。突然,他感觉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手一摸,满脸是血。他顾不上头上的伤,毅然冲向碉堡,用刺刀在碉堡旁边的地上迅速刨出一个坑,把随身背来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一个侧滚的同时,拉掉了手榴弹的拉环。一声巨响,敌人的一座碉堡被炸飞了。张富清忍着疼痛,趁着腾起的黑烟,顽强地爬向另一座碉堡,用同样的方法……大部队顺利地解放了永丰城。④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在和平时期,张富清又响应党的号召,前往条件艰苦的鄂西山区。这里有个高洞村,海拔一千二百多米,深居悬崖之上、峰岭之间。全村进进出出就只有一条不宽的小路。小路一侧的山岩笔直陡峭,如刀削斧砍;另一侧的山谷深不见底,怪石嶙峋。路面狭窄,人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崖。张富清二话不说,带上妻子儿女一头扎进大山,在高洞村住下来。他亲自披挂上阵,领着村民,炸山修路。⑤开工前,张富清上山下山辗转奔波,跑立项,备材料,搞勘探,样样亲力亲为。开工后,他身先士卒,带领村民夜以继日地奋战。⑥谁也忘不了入冬前的那个夜晚:男女老少齐上阵,抬的抬,搬的搬,铁锤钢钎和各种工具撞击石头的声音响成一片。张富清手持铁钎,弯着腰憋足了劲儿,将大石块往悬崖边上摇,头上热汗涔涔;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用力抡着大镐,猛砸坚硬的石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弓着身子就势将堆积在悬崖边的石块推下悬崖……⑦寒来暑往,村民们在张富清的带领下,硬是用最简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路。路修好了,村民的出行安全了,货物的运输方便了,村里的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迎来了新希望。⑧24岁,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冲锋在前,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莹存瑞式的战斗英雄;31岁,在小家安乐与百姓福祉之间,他选择到偏远的穷乡僻壤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张富清完成的任务各种各样,但突击队员的精神从未改变:永远向前,突击!突击!突击!1.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张富清的英雄事迹。事迹一:战争年代,事迹二:和平时期,2.文章第②自然段“率先”一词出现了两次,有什么含义3.第④自然段画“ ”的句子描写了高洞村的环境,对其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表明了炸山修路的条件很恶劣B.突出了张富清迎难而上的精神C.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之情4.第⑥自然段中,作者运用 的方法描写劳动场面。请将下图补充完整。5.张富清是一个怎样的人?至少写出两点,并结合短文内容,分别写出理由。特点一: 。理由:特点二: 。理由:三、(23-24六年级上·河南南阳·期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虎门销烟①1839年6月的一天,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城门边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观看。有人大声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照皇上御旨(yù zhǐ),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lǚ)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②6月3日那天,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耍着狮子舞着龙;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串串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虎门滩涌去。③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④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hán)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条水沟,可以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jiān dū)销烟。⑤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⑥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以示敬畏。林则徐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贵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垂手敬听,连声称是。⑦经过二十三天,近两万箱鸦片被全部销毁了。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1.文章第①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2.从文章第③自然段短短的一句话中,你体会出什么?3.如果想知道虎门销烟的具体过程,我们应该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销烟的具体过程是 → → → 。4.文章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 。5.请写出你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悟。四、(21-22六年级上·陕西宝鸡·期末)阅读。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1.选文描写了 、 、 三个方面的内容。2.选文中对六个兵种的介绍属于“点面结合”中的 的描写,是从 、 、 、阵容风貌等方面来具体描写的。3.读画横线的句子,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人民群众什么样的心情。五、(23-24六年级上·河南南阳·期中)片段阅读开国大典(节选)①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①肃立:②瞻仰:2.选文描写了 的场面,字里行间传达出 的气氛。3.文中的两个“一齐”可以删去其中一个吗?为什么?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六、(22-23六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课外选文。乞丐(俄国)屠格涅夫①我走过街头……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把我拦住。②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服,污秽的伤口……啊,贫困把这个不幸的生命噬啮(shì niè)得多么丑陋!③他向我伸来一只通红的,浮肿的,肮脏的手……他喃喃地乞求帮助。④我摸遍了全身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怀表,甚至连手绢也没有……我身边一无所有,而乞丐在等待……他那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⑤窘急,惶恐之下,我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不要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⑥乞丐用他红肿的双眼注视着我,那青紫的嘴唇流出一丝笑意。于是他也同样紧握了我那冰凉的手指。没关系 兄弟 他吃力地咕哝着 这也多谢了 这也是施舍 兄弟1.给短文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2.文中多次描写乞丐“红肿、肮脏、颤抖的手”的细节,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是( )A.表现出乞丐的极度贫穷。B.揭露了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公平现象。C.为下文“我”紧紧握住乞丐的手的举动作铺垫,表现了“我”的同情心和平等视人的态度。D.用乞丐的丑陋来反衬“我”美好的心灵。3.文中对“我”的描写不多,一个“摸遍”,一个“紧紧地握住”,还有一句抱歉的言语,让你感到了什么?4.乞丐“等待”的是 ;他从作者那里得到的是 。5.文中用了好多省略号,请你任选一处,尝试将省略掉的细节写出来。注意写清楚前言后语,语句要连贯通顺。试卷第 1 页,共 2 页六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记叙文专练)5参考答案:一、【答案】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天气的寒冷,为下文老妈打电话让“我”拿羽绒服作铺垫。 2. 不以为然 后悔 愧疚 3. 外貌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母亲逐渐衰老的样子,衬托出母亲从家走到学校十几里路的辛苦,表达了母亲爱的伟大,同时也衬托出“我”对不听母亲话的愧疚心情。 炫耀的意思是夸耀表达了同事们感受到母爱的甜蜜和幸福。 4.母亲是一位疼爱女儿,不辞辛苦的人。女儿是一位有些任性但懂得感恩的人。二、【答案】1. 他主动请缨,用炸药包和手榴弹,炸掉了敌人的碉堡。 他选择前往偏远的山区,带领人们凿路致富。 2.突出了张富清英勇无畏、奋勇当先,表达了作者对张富清的赞美、敬佩之情。 3.C 4.点面结合 张富清摇石块 老大爷推石块 热火朝天 整体上层次感和画面感很强。既可以感受到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劳动者的奋力劳作,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劳动个体和群体形象。 5. 奋勇争先 他在战斗中,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身先士卒。 顾全大局 因为他扎根山区,热爱祖国,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三、【答案】1.生动写出人们听到销毁洋人鸦片的消息时的喜悦情形。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2.体会出观看销烟的人非常多。 3. ⑤ 先把池子灌上水 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 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 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4.外国商人对林则徐既尊敬又畏惧 5.中国人只有强起来才能不受敌人的侵略与欺辱。四、【答案】1. 军队检阅 主席招手 群众欢呼 2. 点 人员数量 制服颜色 武器种类 3.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无比激动与兴奋的心情。五、【答案】1. 指群众恭敬而严肃地站着。 指群众恭敬地看。 2. 升国旗 热烈、庄严 3.不可以删去。因为连用两个“一齐”强调了三十万人的动作完全一致,让人们感受到当时气氛的庄重严肃。 4.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中体会到人们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六、【答案】1.“,, ” ,“。,。” 2.C 3.文中的“我”非常想帮助乞丐,身边却一无所有时的紧张、窘迫和深深的歉意。 4. 物质上的施舍 同情、歉意及尊重 5.我走过街头,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我不慌不忙地左右张望着,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