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阶段质量检测五年级 科学(教科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1 2 3 4 5 6 7 8 9 10B A C C B A B B C A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C B A C B B A B C二、判断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 √ × √ √ × × ×三、连线题。(每连对一条线 2分,共 8分)31.盆地· ·坡度较缓,海拔不高丘陵· ·周围有高山、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高原· ·宽广平坦平原· ·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四、实验探究题。(共 24分)32.(1)不透明 (2)能 不能 不会(3)直线33.(1)没有改变 (2)改变了 (3)发生偏折 光的折射34.(1)没有植被覆盖 (2)相同(3)基本上无变化 侵蚀较严重(合理即可)五年级·科学·参考答案·第 1 页{#{QQABDYSQogCgAgBAAAhCAQ2SCgMQkgAACYgGwBAEMAAByBFABAA=}#}五、综合运用题。(共 8分)35.(1)岩浆 裂缝或薄弱地带(2)B(3)形成火山岩小山 形成湖泊(合理即可)五年级·科学·参考答案·第 2 页{#{QQABDYSQogCgAgBAAAhCAQ2SCgMQkgAACYgGwBAEMAAByBFABAA=}#}2024一2025学年上学期阶段质量检测5.如图所示,在水撸中放入点然的线香,让线香的烟充满水僧。用激光笔照12.下列属于变质岩的是()射,发现“烟雾”中()A花岗岩B.砂岩C.大理岩五年级科学(教科版)13.产生地展的主要原因是((范围:五上第1-2单元,全卷共五个大题,35个小题:满分100分)A不能看到一条笔直的光线B.能看到一条笔直的光线A地核的运动B.地壳的运动C.人类活动姓名C,能看到一条弯曲的光线14.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贴条形码区学校条形码由监考师钻贴6.如图所示,在盛水的方形玻璃容器内放一条金鱼,当我们从鱼缸的两个便A地震时会释放大最能量,可能改变地形地貌请面交接处观看时,可以看见两条金鱼。这是()导致的考场号在座位号:B.地震只发生在板块交界处A.光的折射现象C地展对人类只看害处没有好处准考证号:正确填涂示例B.光的反射现象1容恩前。同学们先格自已的姓名、学校、考场号、壶位号等填马清楚,15.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其中不包括(目2速年题、判断恩用B铅笔填涂,其他圆用風色签字笔书马。请技目通号序在答恩区域内作答。超出红色容区城的答案无效C.光沿直线传插A烧毁森林、房屋的缺考标记 ,字迹工整。填浓提范,保持性佰清法。不要折叠、不要并弦、乔#。7.三棱镜能使光发生(),产生光的色散现象。答B.污染空气A.反射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选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40分】C.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B.折射域】D6四田四110D四16刀mW16.如图是沙漠中的磨菇石,形成该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是(内7刀0四12刀0D17刀Dg网C.直射西面13团18因田作4四田 M14四田四19 A38.在圆形硬纸板上画出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用水彩笔将扇形分别涂上红、A.水的作用答57■ ■四10 0 00015aD的20 A 0E绿、蓝三种颜色。当彩色轮快速转动时,会看到彩色轮按近(B.风的作用·,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超C地展出17.下列地形地貌中,主要由风的作用形成的是(红A.红色B.白色C.黑色色答题A烟花B.月充C.莹火虫9.下面生活实例中,不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卡2.在没有任何光的房间内,我们的眼睛(A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A峡谷B.雅丹地貌C,溶洞区A.看不见苹果B.湖面的白云18.如图是黄河第一涔一乾坤湾,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的B.可以看到苹果的彩子C.灯光下的手彩A外侧水速度快,内侧水流速度慢10.潜望镜是根据()原理制成的,C,可以看清整个苹果B.外侧水流速度慢,内侧水范速度快无A.光的反射效3.排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C.流水不断侵蚀内侧河岸B.光的折射这可以用()来解释。19.冲击平原是由()形成的.C.光沿直线传播A.风力假蚀B.泥沙沉积C.火山喷发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光沿直线传播11.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图层,其中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是20.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丙部历贯和环部因素两种,下列属于内部方量的是4.当光遇到科学书时不能穿过去,说明科学书是()(A.透明物体B.半透明物体C.不透明物体A.地幔B地核C.地壳A冰川的作用B.动植物的作用C.地震五年级·科学·第1页(共2页)00000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丘北 期中 五 科学 答案 教科版.pdf 扫描全能王 2024-11-12 00.0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