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延边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延边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延边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 高一政治试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5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25分)两部分,试卷共8页,共二大题,32小题。
第Ⅰ卷
注意事项: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到答题卡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2024年2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上,把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从“古代中国”陈列中“请”到本次展览“C位”亮相。通过该文物可以推断出这一历史时期
①人们从简单的采集变为主动生产
②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④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国家事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国风·魏风·硕鼠》写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对于这首诗所描绘的社会剥削现象,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②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等级森严
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④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年9月,美国B公司在西雅图和波特兰地区的组装工厂有约3.3万名工人决定罢工,以表达对该公司此前与其最大工会“机械工人和航天工人国际联合会”达成的一项最新劳资协议的不满。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此次罢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罢工者受剥削的地位
②此次罢工属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③工人想通过此次罢工达到增加工资、改善生活条件的目的
④此次罢工说明工人摆脱了工会的控制,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马克思从本质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贫困深刻地体现为结构性的分配不平等,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剥削了工人的劳动成果,结果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导致相对贫困现象的出现
②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实质是分配差异问题
③相对贫困是更为隐秘但危害更深的贫困形式
④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列宁曾如此评价《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它
①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③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④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创始人”,肯定他们的学说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和“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受限于“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始终未能摆脱唯心史观的窠臼。这表明空想社会主义者
①反对阶级调和,主张阶级斗争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③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④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毛泽东一生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并经常向党内推荐共同研读《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要不断重温经典《共产党宣言》,是因为《共产党宣言》
①指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共产党人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②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
③深刻洞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国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导
④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理论源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于
①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④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20世纪初,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屡遭挫折。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影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③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①→④→②→③
10.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③使得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④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后人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种新式的革命。对此解读,下列正确的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根源于所处时代的社会性质不同
③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标志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有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1953年,党先后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的指导下,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合作社都增产增收,并且一般都是互助组优于单干,合作社又优于互助组。因此互助合作运动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参加合作社已开始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行动。这表明
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我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④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已经全面铺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读到这则“棺材田”变丰产田、“寡妇村”变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新生的报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第二首的前两句为“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这说明了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这说明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③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
④这反映了“一化三改”取得决定性胜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回顾历史,从1953年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③“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
④我国已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5.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认真改革。由此可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②提出应抓紧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
③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④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4年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提出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新局面。由此可见
①党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②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③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不断向纵深推进 ④改革开放已经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区在上海诞生,打响先行先试的“第一枪”。在“头雁”的带领下,中国自贸区矩阵多次扩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雁阵”齐飞的开放新景象。这表明
①设立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开放迈出的关键步伐
②我国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③我国以制度机制创新推动对外开放深化发展
④以开放促改革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从小岗破冰、深圳兴涛,到海南弄潮,雄安扬波……四十多年扬帆奋进,改革开放写下震撼人心的东方传奇,让一个古老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四十多年波澜壮阔,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告诉我们
①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②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③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增强发展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从中国实际出发,围绕重大时代课题,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下列关于党的指导思想说法正确的有
①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科学发展观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二十一世纪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毛泽东指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依据材料可以得出
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
②中国的问题必须以中国人民的意愿为出发点,由中国人自己解答
③中国的发展实践生动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④在中国才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驶入快车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③是反映世界人民意愿、符合当今时代主题的理论体系
④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使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判断的意义有
①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为解决人类所有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③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活力
④表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1956年党的八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都准确分析和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下列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①表明供给不足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②说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日益提高、日益强烈
③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发生变化,进入了新时代
④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基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同时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新时代的革命锻造中,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
②在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中,中国人民创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消除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发展大跨越
④在新时代伟大进程中,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2024年6月12日至14日、Y市“中国梦·新气象·新作为”百姓宣讲成功举办。近年来“中国梦”系列百姓宣讲,围绕实现“群众讲给群众听”这个目标,把话筒交给群众、把舞台让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真正实现了群众的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已经成为该地最具影响力的宣讲品牌活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这表明
①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创造者和享有者
③中国梦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在于人民
④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6.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历史使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 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只有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使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说明,实现伟大梦想
①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②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伟大事业的决定作用
③要坚守初心使命,深入推进党自身的建设
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最高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7.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一论断
①是以科学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出发点作出的新论断
②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觉
③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④要求中国共产党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为历史使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党的二十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
A.全面具体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
B.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依据
C.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物质力量作用
D.更加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2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③“十个明确”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
④“十四个坚持”侧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是“十个明确”在实践中的逻辑展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0.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该理论的贡献在于
①指明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阐明政治制度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④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直接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党的十八大到现在,新时代中国走过了非凡十年。
这十年,中国绘制了一幅绚丽多姿的高质量发展画卷: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多年对世界贡献率超过30%;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嫦娥揽月”“天问探火”“蛟龙入海”,重大创新成果接连不断;货物加服务贸易总额2020年以来连续两年全球第一…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阿根廷总统说,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英国学者说,现在中国比过去200年里任何时候都要团结…任何西方的治理体系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哈佛大学研究学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对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给国际格局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阐明中国近十年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1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6年春天,李大钊写下《青春》一文。他认为,能够担负再造青春中国重任的必定是青年,因为只有青年才具有青春的活力。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青年应“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习近平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要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铿锵话语温暖人心,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筑梦,一个民族的矢志追寻;逐梦,一个大国的雄健步履;圆梦,一个大党的如磐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梦是家国梦,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为百姓谋福祉,让人人都出彩,是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是筑梦圆梦的不竭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相关知识,分析在中华民族筑梦、逐梦、圆梦的伟大征程中,青年应如何积极作为。(13分)延边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 高一政治参考答案
1-5 BAADC 6-10 DBBAC 11-15 DCCCC
16-20 BDDBB 21-25 ABDBC 26-30 ACDDD
1.B
【详解】①③:通过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可以推断出这一历史时期是原始社会,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①③符合题意。
②: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在奴隶社会,与题意不符,②排除。
④:原始社会时期,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而不是国家事务,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A
【详解】①③:《国风·魏风·硕鼠》描绘了奴隶社会时期的剥削现象。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指向的是奴隶社会,未涉及封建国家,②排除。
④:该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奴隶社会剥削现象,④排除。
故本题选A。
3.A
【详解】①②:通过此次罢工以表达最新劳资协议的不满,这属于经济斗争,不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罢工者受剥削的地位。要从根本上改变罢工者受剥削的地位,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①正确,②错误。
③:工人对最新劳资协议的不满,表明工人想通过此次罢工达到增加工资、改善生活条件的目的,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不能说明工人摆脱了工会的控制,④排除。
故本题选A。
4.【答案】D
【详解】①:由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导致贫困现象的出现,不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导致相对贫困,①错误。
②:分配差异问题只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体现,不是其实质,②错误。
③:贫困深刻地体现为结构性的分配不平等,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剥削了工人的劳动成果,结果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就越贫穷,这说明相对贫困是更为隐秘但危害更深的贫困形式,③正确。
④: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使得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说明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④正确。
故本题选D。
5.C
【详解】①④:材料中指出列宁高度评价了《共产党宣言》,其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它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①④正确。
②:材料中指出《共产党宣言》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阐述了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这强调的是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不是强调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②排除。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③排除。
故本题选C。
6.D
【详解】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①错误。
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②错误。
③④: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7.B
【详解】①④:毛泽东一生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并向党内推荐共同研读《共产党宣言》,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共产党人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①④符合题意。
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②不符合题意。
③:《共产党宣言》深刻洞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国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非“具体的方法指导”,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8.B
【详解】①: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②③符合题意。
④:《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A
【详解】③: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③排第一。
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①排第二。
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④排第三。
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1949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排第四。
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④→②。
故本题选A。
10.C
【详解】①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④正确。
②: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②排除。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1.D
【详解】①: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①错误。
②: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处时代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相同,②错误。
③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同属于民主革命,但它们在发展方向上是有区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标志,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2.【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党先后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这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在这两个决议的指导下,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合作社都增产增收,这说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一成就的取得也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经济基础,②③正确。
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①与题意不符。
④:材料反映的是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生产资料公有制尚未在我国全面铺开,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13.C
【详解】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题干是1958年的情形,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195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写下的诗句描绘了战胜血吸虫病后全国人民的喜悦心情。这说明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②③符合题意。
④:“一化三改”是党在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题干是1958年的情形,而且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4.C
【详解】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3年我国的社会性质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①说法错误。
②③:从1953年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宣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这一时期,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②③符合题意。
④:1956年党的八大时才提出我国要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所以1953年我国仍是落后的农业国,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5.C
【详解】②④: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要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认真改革。由此可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应抓紧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②④符合题意。
①: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①与题意不符。
③: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16.B
【详解】①:文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并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新局面,这说明党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①正确。
②:改革开放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②错误。
③:文章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这说明改革开放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向纵深推进,③正确。
④:我国还未实现伟大复兴,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7.D
【详解】①:设立经济特区(不是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开放迈出的关键步伐,①排除。
②④:在“头雁”的带领下,中国自贸区矩阵多次扩容,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雁阵”齐飞的开放新景象,这说明我国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这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②④正确。
③:材料没有涉及制度机制创新,③排除。
故本题选D。
18.D
【详解】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①说法错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说法错误。
③④: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增强发展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9.B
【详解】①: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正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错误。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③错误。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0.B
【详解】①③: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说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中国的发展实践生动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①③符合题意。
②: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人民的实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解答,②不符合题意。
④: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B。
21.A
【详解】①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①②正确。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中国实际,是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符合国情实际的理论体系,③不选。
④:毛泽东思想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④不选。
故本题选A。
22.B
【详解】①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活力,在世界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①③正确。
②: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不是人类所有问题,②错误。
④: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④排除。
故本题选B。
23.D
【详解】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经济短缺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供给不足不再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①表述错误。
②:三次主要矛盾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三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日益提高、日益强烈,我国要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中第三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并没有发生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表述错误。
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时代转换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表明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基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4.B
【详解】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同时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说明在新时代的革命锻造中,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①正确。
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新时代这十年,②错误。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③错误。
④:在新时代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5.C
【详解】①:材料强调中国梦的人民主体属性,而非中国梦的本质,①不符合题意。
②:“中国梦”系列百姓宣讲,围绕实现“群众讲给群众听”这个目标,把话筒交给群众、把舞台让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真正实现了群众的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这表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②符合题意。
③:近年来“中国梦”系列百姓宣讲,围绕实现“群众讲给群众听”这个目标,把话筒交给群众、把舞台让给群众、把镜头对准群众,真正实现了群众的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已经成为该地最具影响力的宣讲品牌活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这表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强调中国梦的人民主体属性,而非党的领导对中国梦的实现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6.A
【详解】①:中国共产党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说明要发扬斗争精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①正确。
②: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起决定性作用,②说法错误。
③:只有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使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说明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③正确。
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④排除。
故本题选A。
27.C
【详解】①: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以科学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出发点”,①排除。
②③:“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觉;同时这一论断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②③正确。
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已经开创,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是开创,④排除。
故本题选C。
28.D
【详解】CD:《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但不是物质力量,C错误,D当选。
A:本题强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没有涉及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排除A。
B:《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不属于法律,不能提供法律依据,排除B。
故本题选D。
29.D
【详解】①:“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①错误。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经历新变局、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②正确。
③:“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十个明确”中的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③错误。
④:党的十九大提出并概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十四个坚持”侧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是“十个明确”在实践中的逻辑展开,④正确。
故本题选D。
30.D
【详解】①: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①错误。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错误。
③④:该理论对于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基本内涵、特点、关键及其本质进行了说明,进一步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也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③④正确。
31.(12分)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读懂了中国共产党就读懂了今天的中国。(2分)
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分)
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任何西方式的治理体系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2分)
④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分)
⑤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带来新的动力。(2分)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分)
32.(13分)
①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青年人要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4分)
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人应该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3分)
③青年人要担当时代责任,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3分)
④青年人要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增长才干,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3分)延边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政治试卷答题卡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 码 粘 贴 处
准 考 证 号
缺考标记/违纪标记:考生禁填!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缺考标记: Q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 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 4. 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填涂样例 有效填涂 $ 无效填涂 %^&*
第一部分 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
$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
$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
$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
$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
$ $
$ 21 A B C D 26 A B C D $
$ 22 A B C D 27 A B C D $
$ 23 A B C D 28 A B C D $
$ 24 A B C D 29 A B C D $
$ 25 A B C D 30 A B C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部分 主观题(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作答)
(
31
.(1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2
.(1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