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专题训练 举一反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专题训练 举一反三(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专题训练
专题一、关于参照物的选择与分析
专题解读: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必须首先确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相同,只有选择好参照物后,才能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照物的选择应尽量使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简单且容易描述。参照物选定后,可假想自己就站在参照物上去观察,问题就比较简单了。要注意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否则被研究的对象总是静止的;也不要认为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作为参照物,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典例1:在观看电影或电视时,我们经常看到影片中特技演员会腾云驾雾。实际上特技演员不可能真的腾云驾雾,那么,这逼真的镜头是怎样拍摄的呢 原来是导演和摄影师运用了“背景运动”的特技手法。他们让演员在天空、云彩等背景前做出各种姿势和动作,同时快速地移动演员身后的背景,并且用鼓风机吹动演员身上的衣服,这样,我们就可看到演员腾云驾雾了。这实际上是运用了   和   是相对的原理,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自觉地把背景当作参照物,误认为背景是   的,而与背景发生相对运动的演员就“飞”起来了。
【答案】运动;静止;静止
【解析】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他们让演员在天空、云彩等背景前做出各种姿势和动作,同时快速地移动演员身后的背景,并且用鼓风机吹动演员身上的衣服,这样,我们就可看到演员腾云驾雾了。这实际上是运用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原理,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自觉地把背景当作参照物,误认为背景是静止的,而与背景发生相对运动的演员就“飞”起来了。
变式1:(2024七下·椒江期末)2024年4月24日,“神州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对接后飞船与空间站连接在一起。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  )
A.地球 B.太阳 C.地面发射塔 D.空间站
【答案】D
【解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神舟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对接后飞船与空间站连接在一起,以空间站为参照物,飞船与它的位置不变,飞船是静止的,以地球(太阳、地面发射塔)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变式2:(2024七下·武义期末)和谐号与复兴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动车组,是现在很多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如图所示,“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可得出两列火车的运动情况。下列关于两列火车的运动情况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复兴号”静止,“和谐号”向东行驶
B.“和谐号”静止,“复兴号”向西行驶
C.“复兴号”向东行驶,“和谐号”向西行驶
D.“和谐号”与“复兴号”都向东行驶,但“复兴号”的速度较慢
【答案】C
【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A.复兴号静止,和谐号向东行驶时,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向东行驶,故A不符合题意;
B.和谐号静止,复兴号向西行驶,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向东行驶,故B不符合题意;
C.复兴号向东行驶,“和谐号”向西行驶,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向西行驶,故C符合题意;
D.两车都向东行驶,但“复兴号”的速度较慢,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向东行驶,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变式3:(2023七下·富阳期末)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机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答案】C
【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就是运动的,如果不变就是静止的。
【解答】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战斗机甲是静止的,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战斗机乙是运动的,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战斗机乙是静止,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加油机是运动的,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专题二、关于速度的计算
专题解读:根据速度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s=vt和t=可进行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在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公式中的v、 s、t必须对应同一物体或同一运动区段,切忌“张冠李戴”。
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①分析题意,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必要时画出示意图。②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对不同运动过程中的速度、路程或时间使用角标加以区别。③简单计算题,写出公式及其变形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直接求得结果,较复杂题目,则根据实际情况,或先求中间量,通过隐含条件转换求解,或列方程求解。
常见错误:①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不同运动过程的速度、路程或时间,不会用角标加以区别;②没有统一单位;③计算过程中只代入数值而漏掉单位;④不知道或不会通过作图帮助分析比较复杂的题目;⑤解题格式不够规范。
典例1:如图所示为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0-2秒内,物体做运动;第3秒时,物体处于   状态;0-4秒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2)如图乙所示,物体在  秒内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4秒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答案】(1)匀速直线;40 (2)2-4;80
【解析】(1)根据甲图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甲物体通过的路程。
(2)根据乙图确定乙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根据s=vt计算物体通过的路程。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0~2s内,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斜线,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3s时,甲到起点的距离不变,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在0~4s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m。
(2)根据乙图可知,在2~4s内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即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40m/s×2s=80m。
变式1:(2023七下·兰溪期中)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A. B. C. D.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上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答案】(1)变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小球下落时间距越来越大 (2)C
【解析】(1)可以通过相同时间内小球珴间距来判断其匀速还是变速;
(2)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应不断增大。
【解答】(1)小球的检举在不断变大,故其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2) 小球自由下落时速度一直增大,故为C
变式2:(2024七下·椒江期末)汽车的自动紧急刹车系统是一种安全技术,可帮助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避免碰撞事故发生。某驾驶员驾驶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匀速前行,突然发现前方25米处有汽车抛锚,汽车的自动紧急刹车系统立即采取紧急刹车。从行车记录仪看到制动后车辆继续前行了1.6秒,测得地面上的刹车痕迹长达16米。
(1)计算汽车从自动紧急刹车开始到刹停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2)若该汽车没有自动紧急刹车系统,该驾驶员从发现险情到做出反应需要0.6秒,请通过计算说明该驾驶员能否成功避开此次险情?
【答案】(1)汽车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2)驾驶员从发现险情到做出反应前所走的路程;s总=s1+s制=12m+16m=28m>25m;所以该驾驶员不能成功避开此次险情。
【解析】(1)已知汽车从自动紧急刹车开始到刹停过程中的路程和时间,根据计算汽车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先计算出驾驶员从发现险情到做出反应前所走的路程,再加上制动后的路程,和25m比较大小,据此判断该驾驶员能否成功避开此次险情。
变式3:(2024七上·永康月考)小宁想研究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做出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间的倾角大小有关。
【实验过程】
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气泡,让玻璃管与水平面间保持不同的倾角,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所需时间。
【实验数据】
气泡长度约2cm
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s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1)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气泡的运动快慢随倾角大小的变化规律为:   。
(3)老师建议小宁每一个倾角都做3次实验,测出气泡3次经过AB段的时间,再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1)秒表
(2)气泡长度相同时,随着倾角的增大,气泡运动先变快后变慢
(3)减小实验误差
【解析】(1)实验需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据此确定测量的器材;从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的变化关系分析需要的测量器材;
(2)从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变化的规律;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解答】(1)实验需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故要用到秒表,所以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秒表;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气泡长度相同时,当倾角变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时间先变短再变长,根据知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
(3)本实验应该重复进行测量,取几次的平均值,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1)秒表;(2)当气泡长度相同时,倾角越大,气泡运动速度先变大后变小;(3)减少实验误差。
专题三、地球自转
专题解读:
1.地球自转的特征
转动中心 转动方向 周期
面向赤道 面向北极 面向南极
地轴 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约24小时
2.产生的现象
(1)产生了昼夜交替。
①昼夜半球的产生: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②昼夜交替的产生:地球自转。
(2)使不同地区看到太阳升起的早晚差异,出现时间差异。
规律: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典例1:(2024七下·杭州期末)电影《流浪地球2》讲述了多年以后科学家为拯救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现在地球停止自转,下面现象会消失的是(  )
A.地球有昼半球夜半球 B.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
C.24小时的昼夜交替 D.月亮的东升西落
【答案】C
【解析】昼夜交替、天体的视运动等现象都与地球自转相关。
【解答】A、昼、夜半球现象取决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球体的特点,与自转无关,A不符合题意;
B、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出现周期性变化,B不符合题意;
C、因为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左右,所以会呈现24小时的昼夜交替现象,C符合题意;
D、由于月亮的公转,依然会有东升西落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变式1:我们感觉不到地球自转的原因是(  )
A.地球在运动,人们没有运动
B.地球的运动速度太快,人们感觉不到
C.人随地球一起运动,人们感觉不到
D.地球运动太慢,人们感觉不到
【答案】C
【解析】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运动时人也随地球一起运动。
【解答】我们感觉不到地球自转的原因是人随地球一起运动,人们感觉不到,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变式2:(2023七上·余姚期末)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
A.一日之内某地竿影长短的变化
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C.一年中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昼夜交替
【答案】C
【解析】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现象,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各种运动旋转现象,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解答】A. 一日之内某地竿影长短的变化,属于地球自转,正确;
B.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属于地球自转,正确;
C.一年中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属于地球公转,错误;
D. 昼夜交替,属于地球自转,正确;
故答案为:C.
变式3:(2024七下·越城期末)在“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中,同学们兴趣浓厚,用乒乓球、铁丝、量角器等制作了小地球仪,并运用它和手电筒配合演示地球自转,观察昼夜交替等现象。
(1)下面是四位同学交上来的地球仪作品,综合评估分数最高的是   。
(2)演示地球自转时:面对赤道,应该   (选填“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拨动地球仪转动。
(3)下列现象中,主要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____。
A.地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B.小孙凌晨1点观看美国中午NBA球赛的现场直播
C.海南岛进入春耕时节,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
D.杭州四季分明,夏季白天比冬季长
(4)假如只有地球自转方向变成与现在相反,绍兴可能出现下列哪些现象
A.太阳西升东落 B.没有昼夜现象
C.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D.没有四季变化
【答案】(1)丙同学 (2)从左往右 (3)A;B (4)A
【解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解答】(1)地球在围绕地轴自转的过程中,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加上黄赤交角的影响,导致地轴与黄道面存在66.5°的夹角,所以丙同学正确。
(2)演示地球自转时,总是自西向东自转,所以面对赤道,应该从左往右拨动地球仪转动。
(3)凌晨1点观看美国中午NBA球赛的现场直播,属时间差异现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而海南岛进入春耕时节,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是纬度因素造成;杭州四季分明,夏季白天比冬季长,是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故AB正确。
(4)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变成与现在相反,可能在绍兴出现的是太阳西升东落;地球自转方向变成自东向西旋转,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有昼夜现象、地球公转还会产生四季变化,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专题四、地球的公转
专题解读:
1.特点
(1)绕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约365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4)地轴姿态: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产生的现象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大,冬季小。
②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2)产生昼夜长短差异。
①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②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南、赤道以北),北半球昼长夜短。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及其以北、赤道以南),北半球昼短夜长。
③地球两极地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典例1:(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昼夜更替现象与自转有关
B.四季变化与公转有关
C.自转、公转的周期有时是相同的
D.自转、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答案】C
【解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的现象为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A、昼夜更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A正确;
B、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B正确;
C、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自转、公转的周期不同,C错误;
D、自转、公转方向是相同的,都是自西向东,D正确。
故答案为:C。
变式1:秋分日,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光照与影长情况如图所示,以下说法在秋分日当天成立的是(  )
A.太阳直射40°N B.纬度越高,影子越长
C.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D.纬度越高,气温越高
【答案】B
【解析】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解答】9月23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故A、C叙述错误。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地表事物影子越长,故B叙述正确;纬度越高,太阳光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度越小,地表吸收热量越少,气温越低,故D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B。
变式2:(2024七下·上城会考)如图甲为北半球某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A、B、C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中的某一天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乙),太阳能热水器(图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分析该地位于   (选填“北回归线以北”或“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2)当正午太阳位于图甲中C位置时,地球公转到图乙中的   (选填“①”“②”“③”或“④”)位置。
(3)该地居民打算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使热水器有最好的集热效果,换季需调节支架,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集热板(如图丙),则从夏季到冬季集热排管与地面的夹角a(见图丙)应调   (选填“大”或“小”)
【答案】(1)北回归线以北 (2)④ (3)大
【解析】 北回归线又名夏至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垂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是一条重要纬线,大约在北纬23°26'(一般可估算为23.5°)的地方。
【解答】(1)根据图甲分析、夏至、冬至时太阳光都能从南照射到屋内(北), 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2)当正午太阳位于图甲中C位置时,太阳高度角最小,此时地球公转到图乙中的④位置。
(3)该地居民打算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使热水器有最好的集热效果,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
集热板(如图丙),集热排管与地面的夹角a (见图丙)应调大。
变式3:(2023七下·平湖期末)在平湖,冬至俗称”冬至大如年”,有祭祀祖先、迁坟、祈祷平安过年之习俗。冬至前一日,称为”冬至夜”,一般人家吃赤豆糯米饭。
(1)请在图中用光线表示冬至这天正午时分的太阳照射情况,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该天的夜半球。
(2)冬至过后到夏至这段时间内,平湖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   。
【答案】(1)
(2)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解析】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解答】(1)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夜半球指太阳照不到的半球,所以图如下:
(2) 北半球冬至日昼短夜长。夏至日昼长夜短。冬至过后到夏至这段时间内,平湖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 。
专题五、日食和月食
专题解读:
项目 日食 月食
概念 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月球表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
原理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且三者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球遮挡 当日、地、月三者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且地球位于中间,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而形成的
三者位置 月球位于太阳、地球之间 地球位于月球、太阳之间
发生时间 农历初一(白天) 农历十五、十六(晚上)
类型 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月全食、月偏食
过程 西亏东复 东亏西复
典例1:(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小科在模拟日食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眼睛”表示小科在地球上的观察点。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
(2)下列因素中与形成的日食的类型有关的是   (填序号)。
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 ②月球的大小 ③月地距离的不同
【答案】(1)日环食 (2)①③
【解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解答】(1)当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就会产生日食现象。根据产生日食时,月亮、地球、太阳三者位置的不同,人们所能看到的日食也不相同,当月亮的影子将太阳完全挡住时,就叫日全食;当月亮的影子仅仅挡住太阳一边的部分时,就叫日偏食;当月亮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中间一部分时,就叫日环食。分析图片可知,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日环食。
(2)月亮位于中间,遮挡住太阳的光线,形成日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三种;日全食是指月亮遮住全部的太阳光线所形成的日食现象;日环食是月球位于太阳的中间遮住了中间的光线,使太阳看起来像一个圆环;据此可知,日食的成因与观察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和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有关。
变式1:如图所示,这是从月球上拍摄的“日食”照片。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张照片可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拍摄的
C.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D.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答案】D
【解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在月球上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月球的“日食”。
【解答】在月球上看到了日食,说明太阳被地球遮挡了,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是农历的十五、十六,这个时候在地球上可能发生的是月食现象,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变式2:读月食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可能发生月食的区域加阴影。
(2)月食有   和   两种类型。
(3)A、B两地发生月偏食的是   地。
【答案】(1)
(2)月全食;月偏食
(3)B
【解析】月食是指日地月发生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当月球进入到太阳的阴影区,此时就出现了月食,时间是农历的十五;
【解答】(1)月食是指日地月发生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当月球进入到太阳的阴影区,此时就出现了月食现象;所以图中的阴影区是
(2)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
(3)A、B两地发生月偏食的是B地;
故答案为:(1);(2)月全食、月偏食;(3) B
变式3:(2023七上·余姚期末)2022年11月8日天宇出现月全食,余姚天气晴好,观测条件甚佳。科学兴趣小组为观测本次月全食做了充分准备并进行了全程观测记录。
小组成员查阅资料了解到,月全食主要分五个阶段:
①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
②食既: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
③食甚:月球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最近;
④生光:月球从地球本影冒出的刹那
⑤复圆:月球刚好完全离开地球本影
本次月全食过程及时刻如图甲所示:
小组成员的主要观测记录:月全食是从月球东边进入地球本影开始,至月球西边离开地球本影结束;地球本影在月球上的弧形轮廓模糊,没有平时见到的月相明暗界线清晰;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后,直至全食阶段结束开始生光,始终能看到暗红色的月亮。
请根据资料、小组观测记录及你所拥有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月食发生时我国农历日期是今年十月   (选填“初一”或“十五”)。
(2)图乙是小组成员观察月食和月相变化过程时绘制的两幅图,其中   (选填“图一”或“图二”)是同学们绘制的月食图,另一幅是月相图。请你说出月相变化过程与月全食过程有哪些不同:   (至少说出两点)。
(3)本次月全食的全食阶段(即月球全部在地球本影内的时段)经历的时间为   分钟。
【答案】(1)十五
(2)图二;月相变化经历时间长,月食过程时间短;月食时明暗界面模糊,月相明 暗界面清晰;(新月完全不可见,月全食时月亮不会完全隐没,会出现红月亮;其 它合理情况也可)
(3)86
【解析】月食,又称月蚀,是一种当月球运行进入地球的阴影(阴影又分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时,原本可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有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阳光照亮,使得位于地球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的月相的天文现象。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月食必定发生在满月的晚上(农历十五、十六、或十七);月食种类有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不存在月偏食;
【解答】(1) 本次月食发生时我国农历日期是今年十月十五;
(2)图二是同学绘制的月食图,图二是月相图;请你说出月相变化过程与月全食过程有哪些不同:月相变化经历时间长,月食过程时间短;月食时明暗界面模糊,月相明 暗界面清晰;新月完全不可见,月全食时月亮不会完全隐没,会出现红月亮;其 它合理情况也可;
(3)本次月全食的全食阶段(即月球全部在地球本影内的时段)经历的时段是从18时16分到19时42分,一共是86分钟;
故答案为:(1)十五(2) 图二;月相变化经历时间长,月食过程时间短;月食时明暗界面模糊,月相明 暗界面清晰;(新月完全不可见,月全食时月亮不会完全隐没,会出现红月亮;其 它合理情况也可)(3) 86
专题六、地壳的运动
专题解读:地壳在不停运动着,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和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我们把地球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一带。在我国,除了地震外,泥石流也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我们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自救。
典例1:下列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海底扩张学说的依据之一是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
B.海底扩张学说认为上升的熔岩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C.海底扩张学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
D.依据海底扩张学说可以预测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积都将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由于魏格纳没有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说。海底扩张学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形成了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就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美国地质学家赫斯等人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
变式1:(2024七上·义乌期末)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无关的是(  )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C.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答案】B
【解析】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解答】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坚持不懈的研究下去,之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大洋分割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与大陆漂移假说是无关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变式2:读“全球板块分布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各板块的名称:①   ,⑥   。
(2)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是   (填数字)。
(3)板块漂浮在   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   (填“稳定”或“不稳定”)。11月16日四川凉山州会理市发生地震,四川地区地震频发是由于处在   地震火山带上。
【答案】(1)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2)⑤ (3)软流圈;稳定;地中海-喜马拉雅
【解析】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美洲板块;④南极洲板块,⑤太平洋板块,⑥印度洋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其不稳定,容易产生火山和地震现象;火山和地震带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解答】 (1)写出图中各板块的名称:①亚欧板块,⑥印度洋板块;
(2)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是⑤太平洋板块;
(3)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稳定。11月16日四川凉山州会理市发生地震,四川地区地震频发是由于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上。
变式3:(2022七上·余杭月考)国家测量队2020年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测定了珠峰的新高度为8848.86 ;比2005年测得高度增加了一些,珠峰真的“长高了”。
(1)根据科学家测量珠峰提供的数据后面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单位:   。
(2)珠峰“长高了”是因为: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在相互:   (选填:“张裂”或“碰撞”),使珠峰的高度一直在发生变化。
(3)珠峰山脚下科学家捡到了海螺化石,这个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地壳是不断   的。
【答案】(1)米(m) (2)亚欧;碰撞 (3)变动
【解析】长度单位的正确选用;板块与板块之间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海陆变迁是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答】 (1)根据科学家测量珠峰提供的数据后面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单位:米;
(2)珠峰“长高了”是因为: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在相互碰撞,使得珠峰的高度一直在发生变化。
(3)珠峰山脚下科学家捡到了海螺化石,这个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地壳是不断变动的;
1.(2024七下·越城期末)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马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边的花
【答案】A
【解析】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若马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因为马相对马上的人的位置不变,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马上的人,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2.(2024七下·越城期末)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孤帆一片日边来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D
【解析】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就看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解答】A.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孤帆一片日边来属于机械运动,故A错误;
B.江水向东流,江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江水向东流属于机械运动,故B错误;
C.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一行白鹭上青天属于机械运动,故C错误;
D.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植物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故D正确。故选D。
3.(2024八上·杭州开学考)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C.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运动,乙车一定向右运动
【答案】B
【解析】首先根据房屋上烟的飘动确定风向,然后再根据旗子的飘动情况分析两车的运动状态。
【解答】房子上烟囱冒出的烟向左飘动,那么风向左刮。
①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动,那么:a.甲车静止;b.甲车向右运动;c.甲车向左运动,但是速度比风的速度小;
②乙车上的旗子向右飘动,则乙肯定向左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
4.(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如图是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我国法定节假日正确的是(  )
A.国庆节、元旦节、劳动节 B.劳动节、国庆节、元旦节
C.元旦节、国庆节、劳动节 D.元旦节、劳动节、国庆节
【答案】D
【解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解答】读图可得,①所示的是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则此时地球运行在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此时①是元旦,②所示地球运行在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②所示的是劳动节,③所示地球运行在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③是国庆节。
故答案为:D。
5.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着陆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观测不到月球背面是由于(  )
A.月球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B.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C.月球的公转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D.月球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月球自转速度曾经也是较快的,但是由于来自地球的引力不断对月球产生作用力(潮汐力),这个力与月球的自转方向相反,就像把月球往回拽,导致月球的自转速度不断减慢,直到绕轴自转的周期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方向也基本一致。这样一来,月球围绕地球转过了多少角度,它自己也转过了多少角度。于是,月球就会总是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了。
【解答】我们在地球直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故选B
6.(2023七上·北仑期末)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地球上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将看到地球(  )
A.只有绕月球的转动,没有自转
B.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
C.既有绕月球的转动,又有自转
D.既没有绕月球的转动,也没有自转
【答案】B
【解析】地球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光照的周期是一个恒星年。月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地球公转,在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约27.3天。
【解答】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即以月球上的某一点为参照物,地球相对于月球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即看不出地球绕月球转动;地球与月球之间保持不变,但地球的一面总是变换着朝向月球的一面,所以地球自身在发生转动,即故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在月球上看地球,将看到地球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7.下列关于甲、乙两图所表示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图都表示日食的成因
B.两图都表示月食的成因
C.甲图表示月食的成因,乙图表示日食的成因
D.甲图表示日食的成因,乙图表示月食的成因
【答案】D
【解析】日食是当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射向月球的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看不到月球而形成的。
【解答】甲图中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挡住了太阳,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这是日食;乙图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是月食。
故答案为:D。
8.(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表述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
A.全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C.各大板块漂浮在地核上
D.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海洋
【答案】D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解答】A、全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不符合题意。
B、地震和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而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C、各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符合题意。
D、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面积越来越大,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海洋,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3七上·兰溪期末)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对“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全球共有七大板块组成
B.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C.板块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D.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答案】A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解答】A、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共有六大板块组成,故A错误;
B、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故B正确;
C、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故C正确;
D、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故D正确;
10.(2022·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如图,下列能够证明大陆漂移说观点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主要证据:
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南美洲和非洲的赤道附近均分布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受太阳直射点的影响,不能证明大陆漂移说观点。故①③④能证明大陆漂移说观点,故选A。
11.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米/秒 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千米/时
C.飞行的褐海燕1分钟能前进5千米 D.百米赛跑中某运动员的成绩是9.96秒
【答案】C
【解析】根据计算物体的速度,然后统一单位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猎豹的速度为40m/s=144km/h;旗鱼的速度为108km/h;褐海燕的速度为:;运动员的速度为:。
比较可知,褐海燕的速度最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
12.(2024七上·海曙期末)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球运动,小海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图所示是手持地球仪围绕光源演示地球运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光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俯视)
②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③该演示能模拟四季更替
④地球仪绕光源一周,光线的直射范围是30°N—30°S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的现象为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公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①由于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应手持地球仪以光源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俯视),①错误;
②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②正确;
③该实验能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地球公转能产生四季更替现象,所以该演示能模拟四季更替,③正确;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移动,故地球仪绕光源一周,光线的直射范围是23.5°N~23.5°S,④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答案】D
【解析】AB.物体的s-t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物体静止,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0-4s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
C.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据此可知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是否相等;
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
【解答】AB.乙的s-t图象前2s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以后乙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乙静止,则第3s时乙的路程为8m,第4s时乙的速度为0,由图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为:,故A、B错误;
C.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故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确。
故选D。
14.(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甲为我国古代的滴水计时工具——漏刻的模型图。漏水壶通过底部的出水口向受水壶中滴水,受水壶中的箭尺随着壶内液面的升高而升高,箭尺上正对壶口的刻度指示的便是当时的时刻。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算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尺,这是因为地球的   (选填“公转”或”自转”)导致每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不同。图乙中适合夏季使用的箭尺是   (选填“A”或”B”)。
【答案】公转;A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更替;4.五带的划分。
【解答】 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算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尺,这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导致每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不同。图乙中夏季使用的箭尺,白昼长黑夜短,所以选用A;故答案为:公转;A
15.(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一天中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竹裘的影子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北纬40度的小科在某一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所示)。
(1)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竹竿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是   。
(2)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   。(填“甲”、“乙”、“丙”或“丁”)
【答案】(1)先变短再变长;太阳高度角越大,竹竿影子越短,反之亦然
(2)丙
【解析】学校操场上旗杆的杆影长短是在变化的。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大小有关。这个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 午,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
【解答】(1)中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由太阳高度角定义可知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所以中午影子最短,即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
(2)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一年四季正午时候的影子都朝向北方,甲丙指向南北方向,所以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丙。
16.(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某日地球的昼夜分布图,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是   。造成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   。
(2)图2是南京的小科记录的“二分二至”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其中符合图1所示这一天光照情况的是   。(填①、②或③)
【答案】(1)冬至;昼夜平分;公转 (2)①
【解析】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形成了66.5°的倾角,致使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
【解答】(1)读图1,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以内有极昼现象,北极圈及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可判断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故此时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是昼夜等长。造成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2)由于地球的公转,一年中,夏至太阳高度大,影子最短;冬至阳高度最小,影子最长。图2是南京的小科记录的“二分二至”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其中符合图1所示这一天(冬至)光照情况的是①,阳光照进教室内的面积最大。
17.2022 年 11 月 8 日,天空中上演了该年度第二次月全食,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全食阶段的“红月亮”,且越往东部地区,观测条件越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一天,三个星球间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2)月全食发生时的正确顺序是   。
【答案】(1)A (2)④①②③
【解析】月全食是照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球遮挡而形成的一种天文现象。月食现象发生时月球被遮挡的部分大致自左向右逐渐变大,然后自左向右逐渐消失。
【解答】(1)月全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随着日地月三者关系的变动,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被遮挡的部分首先自左向右逐渐变大,即④①;然后自左向右被遮挡的部分逐渐消失,即②③,因此月全食的正确顺序是④①②③。
18.下图是描述大西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西洋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用字母排序)。
(2)在图a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地   (填“张裂”或“碰撞”),据此预测:大西洋面积将不断   (填“扩大”或“缩小”)。
(3)下列地形的形成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双选,填字母)。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脉 C.亚马孙平原
D.日本群岛 E.撒哈拉沙漠
【答案】(1)bca
(2)张裂;扩大
(3)C;E
19.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当两河流域的米底王国与吕底亚王国的士兵们正在交战时,天突然黑了下来,白天顿时变成黑夜。交战的双方惊恐万分,以为“上天”怪罪下来,于是马上停战和好,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上天”怪罪,而是一种普通的天文现象。
(1)这种天文现象是(  )
A.日食现象 B.月食现象 C.流星现象 D.极光现象
(2)这种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是农历的(  )
A.初一 B.初七或初八 C.十五或十六 D.二十二或二十三
(3)发生这种天文现象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  )
A.太阳—地球—月球 B.地球—太阳—月球 C.地球—月球—太阳
【答案】(1)A (2)A (3)C
【解析】①当不发光的月球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是日食;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
②太阳被月球完全遮住形成日食叫日全食,在太阳光完全照不到的区域(本影区)可以观察到日全食;
月球遮住太阳一部分形成的日食叫日偏食,在部分太阳光照射到的区域(半影区)可以观察到日偏食;
月球只遮住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好象一个光环似的叫日环食。
【解答】(1)当不发光的月球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是日食,分析题干这种天文现象属于日食现象。
(2)日食发生在初一。
(3)当不发光的月球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是日食,因此发生这种天文现象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地球—月球—太阳。
故答案为:(1)A(2)A(3)C
20. 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①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②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等人提出海底扩张学说;③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 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的是大西洋两岸   (填序号)相似。
①气候类型 ②古老地层分布 ③生物分布 ④古生物化石
(2)海底扩张学说   (填“支持”或“不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它能解决大陆漂移学说中的   问题。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   是引起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有人说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其原因是   。
【答案】(1)①
(2)支持;动力来源
(3)碰撞和张裂;错误;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和修正
21.(2024七上·临平期末)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以下著名的“三级跳”:
(1)结合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____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板块的   地带(选填“中心”或“交界”)。
【答案】(1)C
(2)碰撞和张裂
(3)交界
【解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解答】(1)“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A正确;“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B正确;“板块构造学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C错误;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2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拍摄的某次日全食不同时刻的三张照片。
(1)日食的形成原理是光的________。
(2)请画出发生日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图________(画在的方框中)。
(3)按照日食发生的先后,三张照片的顺序是________。
【答案】(1)直线传播
(2)
(3)乙—丙—甲
【解析】(1)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解答】(1)日食是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2)发生日食时,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
(3)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所产生的的现象,而月球是绕着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所以太阳的西边缘会先被遮住,然后逐渐向东移动,最后在东边缘结束,所以顺序应该是 乙—丙—甲 。
23. 读月球运行轨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月球由 A 处出发,经过 B、C、D 处再回到A 处时,何处可能看到月食 何处可能看到日食
(2)小明说中秋节看到了月食,小强说中秋节看到了日食,他们中谁的话不可信,理由是什么
(3)小明说发生月食的时候肯定是望(满月),而望(满月)不一定会发生月食,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正确吗
【答案】(1)A处可能看到月食;C处可能看到日食
(2)小强的话不可信。理由:中秋节为农历十五,月球位于A位置,不可能发生日食。中秋节如果日、地、月三者正好位于同一直线上,可能会看到月食。
(3)正确
【解析】日食是当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射向月球的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看不到月球而形成的。
【解答】(1)由图可知,当月球位于A处时,月球转到地球背对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因而形成了月食;当月球位于C处时,月亮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的人观察太阳时,月亮遮挡太阳光线,因而形成了日食。
(2)小强的话不可信。理由:中秋节为农历十五,月球位于A位置,不可能发生日食。中秋节如果日、地、月三者正好位于同一直线上,可能会看到月食。
(3)月食发生时,月球必须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即处于满月的位置。如果月球不是满月,那么它就不会进入地球的阴影中,也就无法形成月食。但由于月食的发生需要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球必须进入地球的阴影中,因此满月时并不一定会发生月食。
24.(2024七下·拱墅期末)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4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填空:
(1)地球从春分(北半球)运行至夏至(北半球)的这段时间,在图中用字母   表示。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   。(填字母)
(3)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   、   。(填字母)
【答案】(1)A
(2)A;D
(3)C;D
【解析】 二分二至,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合称,它是反映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的节气。每年3月21后,当太阳直射在赤道并向北回归线移动时为春分;每年9月23后,当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回归线移动时为秋分;每年6月22后,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每年12月22后,当太阳到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
【解答】(1)太阳的左边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此时为夏至日,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所以太阳的上面是春分,因此地球从春分(北半球)运行至夏至(北半球)这段时间,在图中用字母A表示。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从冬至到春分,春分到夏至,所以为D、。
(3)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指太阳折射点在南半球,即从秋分到冬至,再从冬至到春分的过程,所以为时间段为C;D;
故答案为:(1)A (2)A;D(3)C;D
25.(2024七上·海曙期末)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息息相关,耕地、播种、除草的时间都要遵循节气之规,如谚语曰:“小满前后,种瓜种豆”。读图1“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图2“某日夜长的纬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节气位于图1中的   (填节气名称),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
(2)农民按照节气“小满前后,种瓜种豆”时,地球运行至图1中的   附近(填图中字母)。
(3)“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昼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描绘的是   (填节气名称)。
【答案】(1)冬至;南回归线
(2)a
(3)秋分
【解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读图2可知90°S至66.5°S没有夜长,说明夜长时间是0,即出现极昼现象,90°N至66.5°N夜长时间是24小时,此时有极夜现象,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读图可知,有谚语曰:“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满位于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即地球运行至图1公转轨道中的a。
(3)“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昼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描绘的是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昼夜平分,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26.(2023七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是小丁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作出的几个图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物体做   运动。
(2)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3)图丙中A、B两车从同一地点同向行驶,20秒末,vA   v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1)匀速直线(2)路程(3)大于
【解析】(1)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分析解答;
(3)根据图像确定20s时二者的速度,然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物体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那么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图乙中,阴影部分为长方形,则面积S=ab=vt,根据速度公式s=vt可知,S=s,即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路程。
(3)根据丙图可知,20s末时,vA=20m/s,vB=10m/s,则vA>vB
27.(2024七下·嵊州期末)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小车从带刻度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小车下滑过程中在做   运动。(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
(2)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是   分米/秒。
(3)为减小实验中时间测量的误差,可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1)加速 (2)3 (3)减小斜面的坡度
【解析】(1)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2)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3)为斜面的坡度越小,则运动越慢,那么时间越长,则误差越小。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做加速运动;
(2)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距离为s=10cm-1cm=9cm,时间为t=3s,那么AC之间的平均速度

(3)为减小实验中时间测量的误差,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慢一点,所用时间长一点,这样便于测量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可以减小斜面的坡度。
28.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向上海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1)轿车从A地到达B地行驶的速度;
(2)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根据题意可知,轿车从A地到B地的时间:t=10时45分-10时15分=30分=0.5h;
从A地到B地的距离:s=120km-70km=50km;
则从A到B地的速度为:;
(2)则从B地到上海需要的时间:.
【解析】(1)将到达A地和B地的时间相减得到轿车的行驶时间,再根据计算轿车行驶的速度;
(2)根据计算从B地到上海所用的时间。
29.(2024七下·临平月考)如图是道路监控抓拍到的甲、乙两辆汽车从A到B行驶的画面。已知时间间隔为0.1s,AB 距离为10m内连续拍到的画面。请回答:
(1)根据图①的信息,计算出甲车的速度。
(2)根据图①的信息,乙车做什么运动 答:   ,理由是   。
(3)该道路限速如图②所示,请判断甲车是否超速 答:   ,并在坐标图③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 (v)一时间 (t)图像。   
【答案】(1)v=s/t=10m/0.4s=25m/s=90km/h
(2)加速运动;因为相同时间间隔,移动的距离变大
(3)25m/s=90km/h,没有超速;
【解析】相同时间间隔,如果车移动的距离变大,车是加速运动,如果车移动的距离保持不变,车是匀速运动。
【解答】(1)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2)根据图①的信息可知,相同时间间隔,乙车移动的距离变大,所以乙车是加速运动。
(3)根据图可知,道路限速为100km/h,而甲车速度是
25m/s=90km/h
这个速度小于100km/h,所以没有超速。
甲车是匀速直线运动,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像如图所示: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专题训练
专题一、关于参照物的选择与分析
专题解读: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必须首先确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相同,只有选择好参照物后,才能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照物的选择应尽量使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简单且容易描述。参照物选定后,可假想自己就站在参照物上去观察,问题就比较简单了。要注意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否则被研究的对象总是静止的;也不要认为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作为参照物,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典例1:在观看电影或电视时,我们经常看到影片中特技演员会腾云驾雾。实际上特技演员不可能真的腾云驾雾,那么,这逼真的镜头是怎样拍摄的呢 原来是导演和摄影师运用了“背景运动”的特技手法。他们让演员在天空、云彩等背景前做出各种姿势和动作,同时快速地移动演员身后的背景,并且用鼓风机吹动演员身上的衣服,这样,我们就可看到演员腾云驾雾了。这实际上是运用了   和   是相对的原理,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自觉地把背景当作参照物,误认为背景是   的,而与背景发生相对运动的演员就“飞”起来了。
变式1:(2024七下·椒江期末)2024年4月24日,“神州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对接后飞船与空间站连接在一起。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  )
A.地球 B.太阳 C.地面发射塔 D.空间站
变式2:(2024七下·武义期末)和谐号与复兴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动车组,是现在很多人出行的交通工具。如图所示,“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可得出两列火车的运动情况。下列关于两列火车的运动情况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复兴号”静止,“和谐号”向东行驶
B.“和谐号”静止,“复兴号”向西行驶
C.“复兴号”向东行驶,“和谐号”向西行驶
D.“和谐号”与“复兴号”都向东行驶,但“复兴号”的速度较慢
变式3:(2023七下·富阳期末)如图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C.以战斗机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
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专题二、关于速度的计算
专题解读:根据速度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s=vt和t=可进行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在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公式中的v、 s、t必须对应同一物体或同一运动区段,切忌“张冠李戴”。
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①分析题意,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必要时画出示意图。②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对不同运动过程中的速度、路程或时间使用角标加以区别。③简单计算题,写出公式及其变形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直接求得结果,较复杂题目,则根据实际情况,或先求中间量,通过隐含条件转换求解,或列方程求解。
常见错误:①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不同运动过程的速度、路程或时间,不会用角标加以区别;②没有统一单位;③计算过程中只代入数值而漏掉单位;④不知道或不会通过作图帮助分析比较复杂的题目;⑤解题格式不够规范。
典例1:如图所示为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0-2秒内,物体做运动;第3秒时,物体处于   状态;0-4秒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2)如图乙所示,物体在  秒内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4秒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变式1:(2023七下·兰溪期中)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A. B. C. D.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上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变式2:(2024七下·椒江期末)汽车的自动紧急刹车系统是一种安全技术,可帮助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避免碰撞事故发生。某驾驶员驾驶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匀速前行,突然发现前方25米处有汽车抛锚,汽车的自动紧急刹车系统立即采取紧急刹车。从行车记录仪看到制动后车辆继续前行了1.6秒,测得地面上的刹车痕迹长达16米。
(1)计算汽车从自动紧急刹车开始到刹停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2)若该汽车没有自动紧急刹车系统,该驾驶员从发现险情到做出反应需要0.6秒,请通过计算说明该驾驶员能否成功避开此次险情?
变式3:(2024七上·永康月考)小宁想研究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做出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间的倾角大小有关。
【实验过程】
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气泡,让玻璃管与水平面间保持不同的倾角,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所需时间。
【实验数据】
气泡长度约2cm
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s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1)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气泡的运动快慢随倾角大小的变化规律为:   。
(3)老师建议小宁每一个倾角都做3次实验,测出气泡3次经过AB段的时间,再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专题三、地球自转
专题解读:
1.地球自转的特征
转动中心 转动方向 周期
面向赤道 面向北极 面向南极
地轴 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约24小时
2.产生的现象
(1)产生了昼夜交替。
①昼夜半球的产生: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②昼夜交替的产生:地球自转。
(2)使不同地区看到太阳升起的早晚差异,出现时间差异。
规律: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典例1:(2024七下·杭州期末)电影《流浪地球2》讲述了多年以后科学家为拯救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现在地球停止自转,下面现象会消失的是(  )
A.地球有昼半球夜半球 B.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
C.24小时的昼夜交替 D.月亮的东升西落
变式1:我们感觉不到地球自转的原因是(  )
A.地球在运动,人们没有运动
B.地球的运动速度太快,人们感觉不到
C.人随地球一起运动,人们感觉不到
D.地球运动太慢,人们感觉不到
变式2:(2023七上·余姚期末)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
A.一日之内某地竿影长短的变化
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C.一年中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昼夜交替
变式3:(2024七下·越城期末)在“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中,同学们兴趣浓厚,用乒乓球、铁丝、量角器等制作了小地球仪,并运用它和手电筒配合演示地球自转,观察昼夜交替等现象。
(1)下面是四位同学交上来的地球仪作品,综合评估分数最高的是   。
(2)演示地球自转时:面对赤道,应该   (选填“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拨动地球仪转动。
(3)下列现象中,主要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____。
A.地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B.小孙凌晨1点观看美国中午NBA球赛的现场直播
C.海南岛进入春耕时节,黑龙江还是一片冰天雪地
D.杭州四季分明,夏季白天比冬季长
(4)假如只有地球自转方向变成与现在相反,绍兴可能出现下列哪些现象
A.太阳西升东落 B.没有昼夜现象
C.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D.没有四季变化
专题四、地球的公转
专题解读:
1.特点
(1)绕转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约365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4)地轴姿态: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产生的现象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大,冬季小。
②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2)产生昼夜长短差异。
①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②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南、赤道以北),北半球昼长夜短。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及其以北、赤道以南),北半球昼短夜长。
③地球两极地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典例1:(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昼夜更替现象与自转有关 B.四季变化与公转有关
C.自转、公转的周期有时是相同的 D.自转、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变式1:秋分日,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光照与影长情况如图所示,以下说法在秋分日当天成立的是(  )
A.太阳直射40°N B.纬度越高,影子越长
C.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D.纬度越高,气温越高
变式2:(2024七下·上城会考)如图甲为北半球某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A、B、C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中的某一天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乙),太阳能热水器(图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甲分析该地位于   (选填“北回归线以北”或“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2)当正午太阳位于图甲中C位置时,地球公转到图乙中的   (选填“①”“②”“③”或“④”)位置。
(3)该地居民打算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使热水器有最好的集热效果,换季需调节支架,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集热板(如图丙),则从夏季到冬季集热排管与地面的夹角a(见图丙)应调   (选填“大”或“小”)
变式3:(2023七下·平湖期末)在平湖,冬至俗称”冬至大如年”,有祭祀祖先、迁坟、祈祷平安过年之习俗。冬至前一日,称为”冬至夜”,一般人家吃赤豆糯米饭。
(1)请在图中用光线表示冬至这天正午时分的太阳照射情况,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该天的夜半球。
(2)冬至过后到夏至这段时间内,平湖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   。
专题五、日食和月食
专题解读:
项目 日食 月食
概念 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月球表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
原理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且三者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球遮挡 当日、地、月三者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且地球位于中间,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而形成的
三者位置 月球位于太阳、地球之间 地球位于月球、太阳之间
发生时间 农历初一(白天) 农历十五、十六(晚上)
类型 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月全食、月偏食
过程 西亏东复 东亏西复
典例1:(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小科在模拟日食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眼睛”表示小科在地球上的观察点。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
(2)下列因素中与形成的日食的类型有关的是   (填序号)。
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 ②月球的大小 ③月地距离的不同
变式1:如图所示,这是从月球上拍摄的“日食”照片。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张照片可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拍摄的
C.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D.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变式2:读月食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可能发生月食的区域加阴影。
(2)月食有   和   两种类型。
(3)A、B两地发生月偏食的是   地。
变式3:(2023七上·余姚期末)2022年11月8日天宇出现月全食,余姚天气晴好,观测条件甚佳。科学兴趣小组为观测本次月全食做了充分准备并进行了全程观测记录。
小组成员查阅资料了解到,月全食主要分五个阶段:
①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
②食既: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
③食甚:月球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最近;
④生光:月球从地球本影冒出的刹那
⑤复圆:月球刚好完全离开地球本影
本次月全食过程及时刻如图甲所示:
小组成员的主要观测记录:月全食是从月球东边进入地球本影开始,至月球西边离开地球本影结束;地球本影在月球上的弧形轮廓模糊,没有平时见到的月相明暗界线清晰;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后,直至全食阶段结束开始生光,始终能看到暗红色的月亮。
请根据资料、小组观测记录及你所拥有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本次月食发生时我国农历日期是今年十月   (选填“初一”或“十五”)。
(2)图乙是小组成员观察月食和月相变化过程时绘制的两幅图,其中   (选填“图一”或“图二”)是同学们绘制的月食图,另一幅是月相图。请你说出月相变化过程与月全食过程有哪些不同:   (至少说出两点)。
(3)本次月全食的全食阶段(即月球全部在地球本影内的时段)经历的时间为   分钟。
专题六、地壳的运动
专题解读:地壳在不停运动着,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和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我们把地球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一带。在我国,除了地震外,泥石流也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我们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自救。
典例1:下列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海底扩张学说的依据之一是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
B.海底扩张学说认为上升的熔岩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C.海底扩张学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
D.依据海底扩张学说可以预测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积都将不断扩大
变式1:(2024七上·义乌期末)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无关的是(  )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C.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变式2:读“全球板块分布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各板块的名称:①   ,⑥   。
(2)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是   (填数字)。
(3)板块漂浮在   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   (填“稳定”或“不稳定”)。11月16日四川凉山州会理市发生地震,四川地区地震频发是由于处在   地震火山带上。
变式3:(2022七上·余杭月考)国家测量队2020年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测定了珠峰的新高度为8848.86 ;比2005年测得高度增加了一些,珠峰真的“长高了”。
(1)根据科学家测量珠峰提供的数据后面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单位:   。
(2)珠峰“长高了”是因为: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在相互:   (选填:“张裂”或“碰撞”),使珠峰的高度一直在发生变化。
(3)珠峰山脚下科学家捡到了海螺化石,这个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地壳是不断   的。
1.(2024七下·越城期末)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马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边的花
2.(2024七下·越城期末)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孤帆一片日边来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霜叶红于二月花
3.(2024八上·杭州开学考)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C.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运动,乙车一定向右运动
4.(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如图是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我国法定节假日正确的是(  )
A.国庆节、元旦节、劳动节 B.劳动节、国庆节、元旦节
C.元旦节、国庆节、劳动节 D.元旦节、劳动节、国庆节
5.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着陆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观测不到月球背面是由于(  )
A.月球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B.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C.月球的公转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D.月球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6.(2023七上·北仑期末)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地球上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将看到地球(  )
A.只有绕月球的转动,没有自转 B.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
C.既有绕月球的转动,又有自转 D.既没有绕月球的转动,也没有自转
7.下列关于甲、乙两图所表示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图都表示日食的成因
B.两图都表示月食的成因
C.甲图表示月食的成因,乙图表示日食的成因
D.甲图表示日食的成因,乙图表示月食的成因
8.(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表述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
A.全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C.各大板块漂浮在地核上
D.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海洋
9.(2023七上·兰溪期末)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对“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全球共有七大板块组成
B.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C.板块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D.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10.(2022·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如图,下列能够证明大陆漂移说观点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米/秒 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千米/时
C.飞行的褐海燕1分钟能前进5千米 D.百米赛跑中某运动员的成绩是9.96秒
12.(2024七上·海曙期末)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球运动,小海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图所示是手持地球仪围绕光源演示地球运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光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俯视)
②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③该演示能模拟四季更替
④地球仪绕光源一周,光线的直射范围是30°N—30°S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13.(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14.(2023七下·嘉兴期末)如图甲为我国古代的滴水计时工具——漏刻的模型图。漏水壶通过底部的出水口向受水壶中滴水,受水壶中的箭尺随着壶内液面的升高而升高,箭尺上正对壶口的刻度指示的便是当时的时刻。漏刻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的起算点来计量一天的时间,因此在一年中不同节气需更换不同的箭尺,这是因为地球的   (选填“公转”或”自转”)导致每天的日出与日落时间不同。图乙中适合夏季使用的箭尺是   (选填“A”或”B”)。
15.(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一天中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竹裘的影子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北纬40度的小科在某一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如图所示)。
(1)这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竹竿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是   。
(2)图中指向正北方向的箭头是   。(填“甲”、“乙”、“丙”或“丁”)
16.(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某日地球的昼夜分布图,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是   。造成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   。
(2)图2是南京的小科记录的“二分二至”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其中符合图1所示这一天光照情况的是   。(填①、②或③)
17.2022 年 11 月 8 日,天空中上演了该年度第二次月全食,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全食阶段的“红月亮”,且越往东部地区,观测条件越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一天,三个星球间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2)月全食发生时的正确顺序是   。
18.下图是描述大西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西洋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用字母排序)。
(2)在图a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地   (填“张裂”或“碰撞”),据此预测:大西洋面积将不断   (填“扩大”或“缩小”)。
(3)下列地形的形成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双选,填字母)。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脉 C.亚马孙平原
D.日本群岛 E.撒哈拉沙漠
19.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当两河流域的米底王国与吕底亚王国的士兵们正在交战时,天突然黑了下来,白天顿时变成黑夜。交战的双方惊恐万分,以为“上天”怪罪下来,于是马上停战和好,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上天”怪罪,而是一种普通的天文现象。
(1)这种天文现象是(  )
A.日食现象 B.月食现象 C.流星现象 D.极光现象
(2)这种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是农历的(  )
A.初一 B.初七或初八 C.十五或十六 D.二十二或二十三
(3)发生这种天文现象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  )
A.太阳—地球—月球 B.地球—太阳—月球 C.地球—月球—太阳
20. 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①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②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等人提出海底扩张学说;③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 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的是大西洋两岸   (填序号)相似。
①气候类型 ②古老地层分布 ③生物分布 ④古生物化石
(2)海底扩张学说   (填“支持”或“不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它能解决大陆漂移学说中的   问题。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   是引起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有人说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其原因是   。
21.(2024七上·临平期末)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以下著名的“三级跳”:
(1)结合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____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板块的   地带(选填“中心”或“交界”)。
2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拍摄的某次日全食不同时刻的三张照片。
(1)日食的形成原理是光的________。
(2)请画出发生日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图________(画在的方框中)。
(3)按照日食发生的先后,三张照片的顺序是________。
23. 读月球运行轨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月球由 A 处出发,经过 B、C、D 处再回到A 处时,何处可能看到月食 何处可能看到日食
(2)小明说中秋节看到了月食,小强说中秋节看到了日食,他们中谁的话不可信,理由是什么
(3)小明说发生月食的时候肯定是望(满月),而望(满月)不一定会发生月食,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正确吗
24.(2024七下·拱墅期末)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4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填空:
(1)地球从春分(北半球)运行至夏至(北半球)的这段时间,在图中用字母   表示。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   。(填字母)
(3)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   、   。(填字母)
25.(2024七上·海曙期末)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息息相关,耕地、播种、除草的时间都要遵循节气之规,如谚语曰:“小满前后,种瓜种豆”。读图1“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图2“某日夜长的纬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节气位于图1中的   (填节气名称),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
(2)农民按照节气“小满前后,种瓜种豆”时,地球运行至图1中的   附近(填图中字母)。
(3)“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昼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描绘的是   (填节气名称)。
26.(2023七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是小丁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作出的几个图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物体做   运动。
(2)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3)图丙中A、B两车从同一地点同向行驶,20秒末,vA   v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7.(2024七下·嵊州期末)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小车从带刻度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小车下滑过程中在做   运动。(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
(2)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是   分米/秒。
(3)为减小实验中时间测量的误差,可采取的措施是   。
28.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向上海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1)轿车从A地到达B地行驶的速度;
(2)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9.(2024七下·临平月考)如图是道路监控抓拍到的甲、乙两辆汽车从A到B行驶的画面。已知时间间隔为0.1s,AB 距离为10m内连续拍到的画面。请回答:
(1)根据图①的信息,计算出甲车的速度。
(2)根据图①的信息,乙车做什么运动 答:   ,理由是   。
(3)该道路限速如图②所示,请判断甲车是否超速 答:   ,并在坐标图③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 (v)一时间 (t)图像。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