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大启用前 试卷类型AB 同卷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历 史 试 题 2024.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部分题目分为 A 题(匹配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和 B题(匹配中外历史纲要上 十下前五单元),考生可根据所学内容选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认为,西周建立后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建立起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西周时期的这一社会政治实体A.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确立 B.意味着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C.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 D. 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分封制度的实行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深耕勤锄、多种经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商鞅在秦国设法招徕三晋百姓为秦开垦土地,以求富国强兵。这些做法A.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发展 B.致力于开垦更多的荒地C.立足于统一六国的使命 D. 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3.司马迁在《史记 ·龟策列传》中记载,汉武帝治国“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技) 之士,成得自效”。《史记 ·儒林列传》中记载: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 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据此推知,汉武帝具有A. 胸怀天下的理想信念 B. 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C.灵活务实的治国策略 D,以秦为鉴的政治情怀4.图1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朝代科举考试录取进士的籍贯分布图,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这一朝代应是A.唐朝 B.北宋C.南宋 D. 元朝图15.1867年《天津条约》期满,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1902年,英国在清政府法律“皆臻妥 善”下与清政府达成“即允放弃治外法权”的协议;次年,中美、中日通商续约也达成了同样的 协议。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A. 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B.重视外交制度建设C.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D.有效解除边疆危机6.表1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部分言论。据此可知,革命党人发布这些言论意在 表 1时间 文章 主要内容1903年 《皇帝纪年论》 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起源。为吾四百兆汉种之 鼻祖者谁乎 是为黄帝轩辕氏。《中国民族始祖黄帝像》 本“神武天皇纪年”方式,用“黄帝纪年”。《猛回头》《警世钟》 歌颂黄帝“始祖公公”,并刊登了轩昂庄重的黄帝像。A.追溯民族起源 B.营造革命舆论C.批判清朝统治 D.复兴传统文化7.1938年6月底太行根据地晋冀豫区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到10000人以上,1938年9月 发展到30150人,整个太行根据地党员人数甚至出现“冲锋九月”等突击式大发展,据此可知 太行根据地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扩大 B. 党的组织力量与政治影响同步增强C.党的抗日斗争得到民众响应 D.民众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不断发展 8.表2为国家“三五计划”和“七五计划”中关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描述表 2三五计划(1966-1970) 七五计划(1986—1990)一、二线要充分发挥生产潜力, 为三线建设出人、出材料、出技 术、出设备, 一二三线要相互 促进。 加速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把能 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 部地带,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 西部的准备。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 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C.市场调节作用的增强 D. 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9.中国对外战略曾经长期通过结盟、建立军事战略关系等手段来维护世界和平;20世纪80年 代以来中国明确提出不同任何国家结盟,对于国际问题,中国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这一变 化主要缘于A.外交方针的调整 B.中美中苏关系改善C. 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国内经济发展需要10.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贵霜帝国的金币背面图案是佛陀,用希腊技术制作;印度古典语言梵语“书”“笔”“墨水”等词汇来源于希腊语。据此可知A.希腊文化遍布世界 B.文明交流推动社会进步C.文化中心格局变迁 D. 民族迁徙推动文化交融11.13世纪以前的英国庄园文献中关于产品买卖细节的文字比较少,13世纪后的英国庄园文 献中此类文字增加,细节很多。如《田庄总管职责》中记载:羊毛出售的原则是收益最大化, 可以论包卖,也可以论一只羊单次所剪毛为单位出售。这反映出A.农业领域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英国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C.经济发展推动农业转型趋势 D.王权对农村的控制力减弱12.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讴歌人性,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和享乐;18世纪部分启蒙思想家提 出:“邪恶的存在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据此可 知,启蒙思想家更为关注A 理性自由 B. 社会改造C. 社会正义 D.民主共和13.(A 题)1931年英帝国通过《英联邦的大宪章》。规定“在本法令生效后由某一个自治领议 会所通过的任何法律和任何法律规定,均不得因它们与英国或联合王国议会的任何现行的 或以后的法令规定相抵触而无效或不能适用。”该规定A.有利于保障英国在国联的优势地位 B. 巩固了英国与自治领的从属关系C. 使英国的法律规范普遍适用于各地 D. 弱化了英国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系13. (B 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 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 皇帝直接统辖六部 B. 通过八股取士选官C.国家实行特务统治 D.责任内阁有名无实14.(A 题)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军队联合试图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而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对此,苏联强烈反对,美国也一反常态,对英法以的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并迫使他 们撤军。美国此举A. 力图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 B. 体现了两极对峙的时局特点C. 表明美苏战略利益具有一致性 D. 贯彻联合国非殖民主义原则14. (B 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海派京剧”舞台上,经常采用大量精巧、可变且华丽的 舞台设施,时称“机关布景”,在戏剧演出的招贴上,经常可以看到“全套西洋机关布景”的字 样,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西学东渐不断深入C. 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D.中西文化交流加强15.(A 题)图3是美国、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经济发展指标变化图(部分)。这些变化(1816-1210-86420.美国.英国.凤本..m1963-1973年平均生产率增长1974-1979年平均生产率增长m1963-1973年消费品价格平均提高幅度日1974-1979年消费品价格平均提高幅度m1963-1973年失业率日1974-1979年失业率.联邦德用)图2A.与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相关 B.呼吁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C.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日趋平衡 D. 促使福利制度日益受到民众批判15. (B 题)18世纪50年代,英国家庭还倾向于把男孩子送到某个行业当学徒,掌握某项技能 后从事收入高的工作;19世纪初,掌握技能的男子被没有任何技术特长的妇女取代,更被 雇主青睐,因为她们工资更低,从事的工作也不需要技术特长。以上变化的原因是A.蒸汽机的应用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B.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C.启蒙运动影响下妇女地位高于男子 D. 机器生产已完全取代手工劳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5分) 16.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文化中的理性精神“文化是以物化的形式所体现的人的精神思维和认识创造”,所以一时期的文明成果必定 承载着一时期的文化信息。宋代文化最主要、最鲜明的个性特征是理性精神的高扬—— 苏妍妍《<清明上河图》的理性文化精神》表3人物 观点或活动政治家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哲学家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科学家沈括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书法家米芾 其行书代表作《珊瑚贴》字态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飞扬,形式 感更具意趣。画家张择端 其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理性文化精神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彰显出来。首先, 它的题材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画面中所刻画的物象无不真实生动, 每种物象都是完全按服各自的生长规律来进行刻画的,无丝毫的怠懈;另外,图中的艺术技巧也深刻地呈现着浓厚的理性色彩(如,合理的远近透视、 丰富的笔墨语言、情节的虚实对比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文化中的理性精神”的理解。(14分)17.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知识分子“说”梁启超说:“我们中国文化,比世界各国并无逊色。” 王光祈说:“吾人之责任,不仅在保存国粹,更不仅在模仿外国,而在创造新文化。” 廖仲恺说:“归根我国之贫弱,实业之不发达,实由帝国主义侵略的原故”。 李维汉说:“我们通过在工厂做工,对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管制方法有了初步 认识。” 梁漱溟说:“中国人于近几十年来处处是学西洋,步步是学西洋”,“所有的变化,可 以说通统没有成功,通统没有变好”。 毛泽东说:“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 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 孙中山说:“经过欧战以后,世界上差不多没有反对社会主义的人”。 李大钊说:“晚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影响。” 李大钊说:“中国民族革命的潮流,直到中山先生晚年的奋斗,才真正确定了他那接 近世界革命潮流的倾向,而完全汇合一起,就是依了中山先生的指导,才入了世界革命 的正轨,以近于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设”。——摘编自郑师渠《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反省》(1)材料中的言论,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怎样的思想诉求 (6分)(2)知识分子的思想诉求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路径 (8分)18.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31910年青岛市区鸟瞰图,德国人绘制青岛城市发展是1887年德国侵占后,从最南端的港口开始。自1898年始德国人将原沿 海一带中国居民迁移,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相继建成小港码头、胶济铁路、青岛机车厂,具 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雏形。1906年,即胶济铁路全线贯通的第三年,青岛港贸易额上升至 863430两,青岛港贸易收入约增长了58.4%。青岛最早的分区是按社会等级划分,其高低排列顺序分别是青岛区(欧人聚居区)——大 鲍岛区(华商聚居区)——台东镇(华人劳工聚居区)——台西镇(贫民聚居区)。——摘编自李东泉《青岛城市规划发展史》材料二:面(服区)地呦山圆境名雌区 预理成区杨路这图4 青岛城市整体规划图(2011—2020)青岛生产总值,改革开放初期为38.4亿元,1987年112亿元;1999年1019亿元;2010年 迈上5000亿元台阶,达到5749亿元;随后,全市经济总量先后跨越七千、八千、九千、万亿四个 千亿元台阶,2016年昂首挺进“万亿俱乐部”。1979年青岛电视机总厂成立,1984年改制,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下线,1994年青岛电视机 厂变更为青岛海信集团公司,1997年海信股票上市。青岛市在1984年被列为全国14个对外 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2016年被列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 性港口城市。青岛市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6.6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9.6:40.4。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 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摘编自青岛市统计局《青岛统计年鉴》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青岛 ·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 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据中的英国材料一 面积和人口表4:20世纪初世界五大殖民帝国对比表国家 面积(万平方英里) 人口(万) 白人人口(万) 英国占有的土地相当于 地球陆地面积和当时人 口的1/4,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9倍、人口的 10倍多英国 1146.8 40460 6000法国 500 9200 4000德国 124 7600 6500俄国 865 15600 14000美国 360 10000 9000——钱乘旦《英国通史》材料二 工业和兵员表5: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6:大国的兵员(1816——1880年)(单位:万人)——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三 理念与投资英国19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普遍拒绝承认传统的管理态度和方法以及工会需要调 整;不能充分利用新的思想和技艺;工艺粗劣,推销乏术;教育和公共生活中对科学、技术和商 业不感兴趣,投资率低得令人沮丧;以及整个国民养成寅吃卯粮的习性。——保罗肯尼迪《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从1850—1880年,英国的海外投资从两亿英镑增加到10亿英镑,1905年上升到20亿英 镑。1914年达到40亿英镑,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的一半。——程西筠、王章辉《英国简史》(1)结合材料信息,指出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11分)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D2.D3.C4.B5.C6.B7.C8.B9.D10.B11.C12.B13(A).A13(B).A14(A).B14(B).B15(A).A15(B).A二、非选择题16.答案:从背景角度作答:如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追求个性;文官政治或崇文国策; 儒学复兴运动或理学兴起的影响等。(任意2点即可得4分)从表现和特征的角度作答:如:政治上和思想上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科技上强调探究求理的精神;艺术上受到了理学的影响,重视自我表达,作品 标榜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强调作品中的“理趣”等。(任意2点即可得4分)从影响的角度作答:推动儒学的复兴与传播,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造就宋文化的辉煌;利于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任意2点即可得4分) 表述成文、史论结合、具体表述符合要求。(2分)17. 答案:(1)认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否定 资本主义制度(否定西方文明);关注中国在世界大势中的地位,中国革命运动是世界革 命的一部分;寻求中国发展的新出路(认可社会主义)。(任意3点即可得6分)(2)民族危机加深(2分);一战引起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巴 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发道路并趋向于社会主义(2分);民 族意识不断发展,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发展到了新阶段;(2分)国共两党合作和国民 革命兴起(2分)18.答案:近代史上,青岛是德国的殖民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半殖民色彩浓厚,德国控制青岛,中国人遭到不合理待遇。(2分)反映了青岛是旧中国独立、主权领土完整遭到严重侵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反 映了青岛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缩影;反映了青岛是近代沿海城市建设的 缩影。(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改革开放后,青岛生产总值迅速提高,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加深、工业结构不断优化。(2分)反映了青岛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青岛是城市改革国企改制的缩影;青岛是中国综合国 力不断增强的缩影;青岛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缩影;青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缩影。(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19.答案:(1)地位变化: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先后确立了“日不落帝国”和“世 界工厂”的地位;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英国国际地位相对下降,但依然是最大的殖民 国家。(4分)(2)结合材料说明英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形成的原因:由材料一中“英国占有的土地面积和人口”信息,从殖民扩张的角度回答:英国通过 殖民扩张,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由材料二中“1860年和1880年英国制造业所占份 额”的信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回答,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工业发达,成为“世界工 厂”。(3分)由材料二中“1900年英国制造业所占份额相对较高”的信息,从殖民地给英国带来 丰厚利润的角度回答,传统的生产和贸易盈利方法使英国继续获得丰厚利润,国际地位虽 然相对下降,但依然很高。(2分)结合材料说明英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相对下降的原因;由材料二中“19世纪晚期兵员对比表数据”的信息,从扩张时代兵力的用途角度回 答,英国兵力在19世纪晚期相对较少,而其他国家普遍增加,使英国在镇压殖民地反抗 和与外国的争夺中处于不利态势。由材料二中“1880年和1990年各国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对比”的信息,从各国工业实力对比的角度回答,英国工业发展放缓,工业地位相对 下降,被美国和德国超越。(3分)由材料三中“英国拒绝管理方法调整、不能利用新技艺、工艺粗劣、对科学技术不感 兴趣”等信息,从英国没有顺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角度回答,英国不积极采用新技术,对科 技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从而降低了工业竞争力。由材料三中“海外投资数据不断增加”的 信息,从英国资本流向的角度回答,英国资本大量外流,用于国内工业的投资相对较少, 使英国本土的工业竞争力削弱。由材料三中“国民养成寅吃卯粮的习性”的信息,从英国 社会因循守旧的角度回答,英国缺乏创新、国民奋斗精神降低。(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答案.docx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