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单元复习考点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性质
【典例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都是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A.硫酸铜、氯化钠 B.氨气、干冰
C.汞、黄铜 D.液氧、金刚石
【变式1-1】宏观和微观是化学学习的两个角度,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硫酸铜 B.水银 C.干冰 D.氯化钠
【变式1-2】航天员饮用水属于小分子团水,小分子团水由5~8个水分子构成,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分子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是静止的
C.小分子团水的组成元素和普通水不同 D.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考点二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典例2】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明显——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可恢复原形——分子体积变大
D.23g金属钠中含有钠原子约 6.02×1023个——原子的质量很小
【变式2-1】从微观分析物质类别,下列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变式2-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下图是某密闭容器中氢气燃烧并降至室温的微观示意图。

(1)从微观过程可分析出,变化I的变化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下同)变化;Ⅱ的变化过属于 变化:从宏观的角度看,变化I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 ;从微观的角度看,变化I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 。
(2)变化I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的名称是 。
(3)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种类不变 B.分子大小不变
C.分子的数目改变 D.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4)根据上图能获得很多信息,写出一条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信息 。
考点三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
【典例3】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有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上图甲所示):滴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兴趣小组成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
【变式3-1】如图为探究微粒性质的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如下:
(1)连接好装置。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注入空气 (填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再关闭止水夹,拔下注射器。
(2)用注射器抽取30mL浓氨水,重新接入该装置。 (填操作),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浓氨水通过导管挤入装置下端两侧玻璃管内,此时观察到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慢慢变红,该现象主要说明:氨水的性质是 ,微粒的性质是 。
(3)马上将装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时浸入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发现 (选填“左侧”或“右侧”)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的速率加快,说明温度对微粒的运动速率产生了影响。拆除装置前,向装置内注入HCl或H2SO4防止氨气逸散。
【变式3-1】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图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
资料信息: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变红,遇酸性物质不变色;氨水呈碱性。
【实验过程】
(1)图I所示实验的现象是 , 此实验说明分子 。 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1所示,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II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2)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3)图II所示实验的现象是 ;由图II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5)氨气由分子构成,其化学符号为NH3,下列表示氨分子的模型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考点四 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排布
【典例4】 1909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箔后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偏转几乎达到180°。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核不带电
D.原子核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大
【变式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B.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C.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电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D.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变式4-2】如图是 A、B、C、D、E 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
(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有 (填字母)。
(3)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原子有 (填字母)。
考点五 相对原子质量
【典例5】化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锌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碳12原子的质量为,一种锌原子的质量为,该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 B.64 C.66 D.
【变式5-1】已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8,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5,则R的中子数为
A.16 B.17 C.18 D.19
【变式5-2】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是mg,钙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则一个钙原子的实际质量是
A.10g B. C.10 m g D.
考点六 离子
【典例6】关于钙原子(Ca)和钙离子(Ca2+)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相等 B.核内质子数相等 C.核外电子数相等 D.质量几乎相等
【变式6-1】X、Y、Z、Q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分别为a、b、c、d,若它们的离子Xm-、Yn-、Zm+、Q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a-b=m-n B.c-b=m+n C.c-d=m+n D.ab-d=2n
【变式6-2】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考点七 元素
【典例7】重氢可应用于光导纤维制备。重氢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体积 D.相对原子质量
【变式7-1】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质量分数)如下图,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铁 B.铝 C.硅 D.氧
【变式7-2】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铁原子的是
A. B. C. D.
考点八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典例8】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的重要化学工具,下图是几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以及部分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写字母标号)。
A.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最外层电子数为7
B.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
C.根据X元素的位置推出其质子数为16
D.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O原子
(2)图2所示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X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2中 的化学性质相似(填写字母标号)。
(3)氯化镁是由 (填具体粒子的化学符号)构成的,写出镁与氯气点燃生成氯化镁的方程式 。
(4)稀有气体氩原子序数是18,其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的原因是 。
【变式8-1】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12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的离子符号是 。
(2)16号元素符号是 ,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电子数为 。
(3)在第三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由易 (填“得到”或“失去”,下同)电子到易 电子,最后是稳定结构。
(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到右 (写一点)。
(5)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科学家宣布已人工合成了第116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
(6)锂元素和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锂原子和钠原子的 。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名称是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变式8-2】近日,我国发射了中国航天神舟15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在航天飞机和火箭上用到了珍贵的钪钛合金,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如图1所示,其它四种常见微粒的结构如图2所示:
(1)对图1、2的解读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钪原子的中子数为21 ②图2中只有一种微粒的化学性质与钪较为相似
③图2中有两种阴离子 ④B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2)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结构如图3所示,则硫化铷的化学式为 。
(3)下图为火箭发射过程中,一种液态火箭推进剂与气态助燃剂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物质都是由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干冰 B.碳酸钠 C.金刚石 D.铜
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3.如图为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铝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铝原子带正电
B.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13个电子上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4.生活中常见的“加铁酱油”、“富硒大米”、“高钙奶粉”等物质中的“铁”、“硒”、“钙”指的是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5.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的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C.元素的核电荷数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6.如图为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7.下图是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化I为物理变化,变化Ⅱ为化学变化
B.变化I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C.变化I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变化I和Ⅱ中分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8.2022年2月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完美落幕。其中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绿色和科技办奥交汇的创新点。如图是碲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碲是金属元素 B.X=73
C.碲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g D.碲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Y=6
9.下图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②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B.当X的数值为10时,①表示一种原子
C.②属于金属元素 D.④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阳离子
10.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也一定是纯净物
B.水和过氧化氢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因为分子中原子种类不同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原子大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11.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改为以一种氧原子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则以下量会发生改变的是
A.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 B.一滴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
C.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D.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氢分子的质量比
12.如图是密闭容器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变化I所表示的变化类型是 ,依据是 。
(2)微观上看,变化I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 (填名称)。
(3)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 B.分子变小
C.分子间距离变小 D.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4)根据图中信息能得到变化I的一条微观信息是 。
(5)A图中物质属于 (物质类别)微观依据 。
(6)变化I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13.请根据以下元素信息和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据图 A判断该稀土元素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B、C对应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这两种粒子的 相同
(3)若 D表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 X=
1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H 氢 1.008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2 氦 4.003
3 锂 6.941 4 铍 9.012 5 B 硼 10.81 6 C 碳 12.01 7 N 氮 14.01 8 O 氧 16.00 9 F 氟 19.00 10 氖 20.18
11 钠 22.99 12 镁 24.31 13 铝 26.98 14 硅 28.09 15 P 磷 30.97 16 S 硫 32.06 17 氯 35.45 18 氩 39.95
(1)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3)表中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 相同。
(4)在下图微粒结构示意图中:
①A~G共有 种元素;
②表示阳离子的微粒有 (填字母序号);
③化学性质相似的微粒组合有 (填字母序号)。
1.中美科学家携手创造出迄今世界上最轻的一种镁原子一镁18,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原子是如何形成的。镁18原子结构与镁19、镁20、镁24等相比不同之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电荷数 D.核外电子数
2.下列微粒中,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是
A.Na+ B.OH- C.O2 D.Mg
3.从微观分析,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B.
C.
D.
4.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③形成的阳离子符号是H+
B.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C.①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④
D.②形成的单质化学性质不稳定
5.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与某种原子的质量关系为:÷=4,则原子的相对质量为
A.3 B.4 C.12 D.48
6.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7.质子数不超过18的A、B、C三种粒子,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粒子失去2个电子后呈电中性;B粒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其核外电子排布和氖原子相同;C粒子得到2个电子后最外层可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则A、B、C三种粒子是
A.Mg2+、Al3+、O2- B.O2-、Mg2+、S2-
C.O2-、Mg2+、S D.Al3+、Ne、S2-
8. “芯片”是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如图是镓元素(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镓属于金属元素,m=3 B.镓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形成阳离子Ga+3
C.镓元素的位置应该在Z处 D.镓的最外层电子数与A1相同
9.“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氮气、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则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都是气体
C.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分子都比原子大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0.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放射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放射了( )
A.中子 B.质子 C.该原子的原子核 D.离子
11.资料显示,原子半径主要受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影响。一般来说,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根据这一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r(S)>r(O)
B.半径: r(Mg)>r(Mg2+)
C.半径: r(Al3+)>r(F-)
D.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钠
12.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制氧机日渐普及。
(1)如图为某种分子筛型家用制氧机工作时气体变化的微观示意图,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被吸附,氧气通过,请在方框中画出微粒图示 。

(2)分离过程中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据如图所示工作原理推测氮分子比氧分子体积 (填“大”或“小”),空气经过制氧机分子筛吸附氮气以后,剩余气体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某简易制氧机利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制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结合图示分析,丙中物质都是由 构成的(填“分子”或“原子”),反应前后分子个数 发生变化(填“有”或“没有”),该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微粒名称)
13.用锶(Sr)等材料制成的原子钟精准度极高,常被用于卫星的精准计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已知:图2是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1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 。
(2)图2中x= 。
(3)图3中与锶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填字母,下同),A~D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的是 ,B和D形成的物质由 构成(填“分子”、“原子”、“离子”)。
(4)若E中X=8,写出该粒子的符号 。
(5)若某元素的阴离子X-核外有36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80,则X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 。
14.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同学们进行了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一(见图1):探究影响品红扩散快慢的因素。
发现两杯水都变红,且整杯热水变红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一个因素是 。
实验二(见图2):同学们用如图所示装置,对分子运动现象进行了以下探究。
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蒸馏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操作b:在A、D两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2所示装置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E试管中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与教材实验相比,图2实验装置有什么优点? (写一点)。
实验三(见图3):探究分子之间的间隔。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较难被压缩的是 (填“空气”或“水”),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拓展
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小豪同学为大家演示了如图4所示的趣味实验—“魔棒生烟”,该实验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5所示。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该趣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15.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2)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离子的符号是 。
(3)钠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由 (填两种粒子符号)构成的。
(4)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填字母序号)
A.CO和N2 B.NO2和CO2 C. 和 D.H2O和NH3单元复习考点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性质
【典例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都是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A.硫酸铜、氯化钠 B.氨气、干冰
C.汞、黄铜 D.液氧、金刚石
【答案】A
【详解】A、硫酸铜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氨气、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均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别是由氨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黄铜是锌和铜的合金,锌和铜分别是由锌原子、铜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液氧是液态的氧气,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变式1-1】宏观和微观是化学学习的两个角度,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硫酸铜 B.水银 C.干冰 D.氯化钠
【答案】C
【详解】A.硫酸铜属于金属化合物,大多数金属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银为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水银为汞的俗称,由汞原子构成,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干冰为固态的二氧化碳,属于非金属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氯化钠属于金属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1-2】航天员饮用水属于小分子团水,小分子团水由5~8个水分子构成,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分子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是静止的
C.小分子团水的组成元素和普通水不同 D.小分子团水中的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答案】A
【详解】A、由题意“小分子团水由5~8个水分子构成”可知:小分子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小分子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具有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小分子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即小分子团水也由氢氧元素组成,与普通水相同,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小分子团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具有分子间有间隔的性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二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典例2】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明显——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可恢复原形——分子体积变大
D.23g金属钠中含有钠原子约 6.02×1023个——原子的质量很小
【答案】C
【详解】A、端午节时能闻见粽子的香气,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带有气味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故A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但物理性质差异明显,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B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可恢复原形,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受热时分子间隔变大,故C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D、23g金属钠中含有钠原子约 6.02×1023个,说明一个原子的质量很小,故D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C。
【变式2-1】从微观分析物质类别,下列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CD
【详解】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分子,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因此属于混合物的是CD;
【变式2-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下图是某密闭容器中氢气燃烧并降至室温的微观示意图。

(1)从微观过程可分析出,变化I的变化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下同)变化;Ⅱ的变化过属于 变化:从宏观的角度看,变化I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 ;从微观的角度看,变化I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 。
(2)变化I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的名称是 。
(3)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种类不变 B.分子大小不变
C.分子的数目改变 D.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4)根据上图能获得很多信息,写出一条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信息 。
【答案】(1) 化学 物理 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2)氢原子和氧原子
(3)ABD
(4)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详解】(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变化I的过程是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分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II的变化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水分子本身没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从宏观的角度看,变化I是化学变化,变化II是物理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生成新物质;
从微观的角度看,变化I中分子变了,属于化学变化,变化II中的分子本身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所以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2)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变化I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3)变化Ⅱ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的种类、分子大小、分子的数目、分子的化学性质均不变;故选:ABD;
(4)根据如图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信息是: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考点三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
【典例3】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有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上图甲所示):滴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兴趣小组成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
【答案】(1)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
(2) 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B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意思正确即可)
(3) 无必要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第一个实验(或者甲图的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了
【详解】(1)水显中性,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根据实验观察可知,蒸馏水中滴入2滴~ 3滴酚酞试液没有颜色的变化,当再加入浓氨水时溶液的颜色变为红色,通过本实验可得出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
(2) 根据实验可观察到烧杯B中的液体变为红色,因浓氨水易挥发,氨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则从烧杯A中运动到烧杯B中,烧杯B中溶液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3)因为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故填:无必要;蒸留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了。
【变式3-1】如图为探究微粒性质的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如下:
(1)连接好装置。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注入空气 (填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再关闭止水夹,拔下注射器。
(2)用注射器抽取30mL浓氨水,重新接入该装置。 (填操作),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浓氨水通过导管挤入装置下端两侧玻璃管内,此时观察到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慢慢变红,该现象主要说明:氨水的性质是 ,微粒的性质是 。
(3)马上将装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时浸入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发现 (选填“左侧”或“右侧”)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的速率加快,说明温度对微粒的运动速率产生了影响。拆除装置前,向装置内注入HCl或H2SO4防止氨气逸散。
【答案】(1)两侧气球变大,且一段时间内不缩小
(2) 打开止水夹 易挥发(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不断的运动
(3)左侧
【详解】(1)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装置内压强变大,若装置气密性良好,两侧气球变大,且一段时间内不缩小。
(2)打开止水夹才能将浓氨水注入装置内。所以填:打开止水夹
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慢慢变红是因为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停运动,遇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该现象主要说明:氨水的性质是易挥发、碱性,微粒的性质是不停运动。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左侧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的速率加快。
【变式3-1】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图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
资料信息: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变红,遇酸性物质不变色;氨水呈碱性。
【实验过程】
(1)图I所示实验的现象是 , 此实验说明分子 。 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1所示,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II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2)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3)图II所示实验的现象是 ;由图II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5)氨气由分子构成,其化学符号为NH3,下列表示氨分子的模型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答案】(1) 甲烧杯酚酞试液变红 不断运动
(2)与B、C中的酚酞溶液作比较
(3) 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E中的酚酞溶液不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
(5)D
【详解】(1)图I中大烧杯中丙烧杯中的浓氨水会挥发出氨气,氨气运动到甲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故实验现象是:甲烧杯酚酞试液变红此实验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2)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B、C中的酚酞溶液作对比,证明是氨气溶于水生成的物质使酚酞溶液变红。
(3)由图II实验中浓氨水温度不同,氨气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同,根据生活常识得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加剧,故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E中的酚酞溶液因为遇不到挥发的氨气而不变红,由此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4)在图I实验中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图Ⅱ相对来说装置密封性较好。故可以防止氨气的逸出,同时将D试管放在了热水中,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可填: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5)氨气由分子构成,其化学符号为NH3,由化学符号可知一个氨气分子由四个原子组成。故选D。
考点四 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排布
【典例4】 1909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箔后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偏转几乎达到180°。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核不带电
D.原子核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大
【答案】B
【详解】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则金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A错误;
B、通过上述实验,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偏转几乎达到180°,能说明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B正确;
C、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偏转几乎达到180°,说明原子核的电性与电子相同,故C错误;
D、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因是α粒子在运动中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能说明原子内有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核,故D错误。
故选B。
【变式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B.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C.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电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D.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B
【详解】A、由于核外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不同,所以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故A说法正确;
B、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离子,例如钠离子属于稳定结构,故B说法错误;
C、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电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故C说法正确;
D、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一般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一般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变式4-2】如图是 A、B、C、D、E 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
(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有 (填字母)。
(3)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原子有 (填字母)。
【答案】 四 BCD AE
【分析】由A、B、C、D、E 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是氧原子,B是氧离子,C是氖原子,D是镁离子,E是氯离子。
【详解】(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图中粒子的质子数有8、10、12、17,则图中粒子共表示四种元素。
(2)最外层电子数(氦为2)达到8,为相对稳定结构,BC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故属于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有BCD。
(3)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AE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6、7,故易得到电子的原子有AE。
考点五 相对原子质量
【典例5】化学家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铱、锌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碳12原子的质量为,一种锌原子的质量为,该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 B.64 C.66 D.
【答案】C
【详解】一个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的比值就是相对原子质量;则Zn的相对原子质量=;
故选C。
【变式5-1】已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8,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5,则R的中子数为
A.16 B.17 C.18 D.19
【答案】C
【详解】离子是由R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8,所以R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8-1=17。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以R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因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中子数=35-17=18。
故选C。
【变式5-2】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是mg,钙的相对原子质量是40,则一个钙原子的实际质量是
A.10g B. C.10 m g D.
【答案】B
【详解】一个钙原子的实际质量是,故选:B。
考点六 离子
【典例6】关于钙原子(Ca)和钙离子(Ca2+)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相等 B.核内质子数相等 C.核外电子数相等 D.质量几乎相等
【答案】C
【详解】钙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变成钙离子,故电子数不同,原子核不变,故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质量几乎相等。故选C。
【变式6-1】X、Y、Z、Q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分别为a、b、c、d,若它们的离子Xm-、Yn-、Zm+、Q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a-b=m-n B.c-b=m+n C.c-d=m+n D.ab-d=2n
【答案】B
【分析】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离子Xm-、Yn-、Zm+、Q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电子数相同;
【详解】A、Xm-带m个负电荷、Yn-带n个负电荷,则a+m=b+n;则a-b=n-m,错误;
B、由Yn-、Zm+离子结构可知,b+n=c-m,则c-b= m+n,正确;
C、由Zm+、Qn+离子结构可知,c-m =d-n,则c-d= m-n,错误;
D、由Xm-、Yn-、Qn+离子结构可知,a+m=b+n= d-n,则ab-d=2n不成立,错误;
故选B。
【变式6-2】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A
【分析】根据质子数判断元素及类别。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是2),属于稳定结构进行;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易得到电子;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进行解答;
【详解】A、④是11号是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个,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④和②的质子数相同,所以④和②是同种元素。图中共有三中元素,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②属于稳定结构,④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并应用知识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考点七 元素
【典例7】重氢可应用于光导纤维制备。重氢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体积 D.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A
【详解】A、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重氢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符合题意;
B、同种元素,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C-12、C-14,不符合题意;
C、重氢和氢都属于氢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与体积无关,不符合题意;
D、同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不一定相同,如C-12、C-14,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7-1】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质量分数)如下图,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铁 B.铝 C.硅 D.氧
【答案】D
【详解】由图可知,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前四位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因此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故选D。
【变式7-2】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铁原子的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铁原子表示为2Fe,故选D。
考点八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典例8】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的重要化学工具,下图是几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以及部分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写字母标号)。
A.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最外层电子数为7
B.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
C.根据X元素的位置推出其质子数为16
D.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O原子
(2)图2所示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X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2中 的化学性质相似(填写字母标号)。
(3)氯化镁是由 (填具体粒子的化学符号)构成的,写出镁与氯气点燃生成氯化镁的方程式 。
(4)稀有气体氩原子序数是18,其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的原因是 。
【答案】(1)BD
(2) 3/三 A
(3)
(4)最外层电子数是8,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详解】(1)A、如图所示,氯元素是17号元素,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最外层电子数为7,选项正确;
B、元素周期表标签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选项错误;
C、根据X元素的位置推出是16号元素,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故质子数为16,选项正确;
D、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选项错误;
故选:BD;
(2)图2所示粒子质子数分别是8、12、17、17,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因此由三种元素;
X元素为16号元素,与氧元素在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化学性质相似,如图所示,A为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故填:A;
(3)氯化镁是由镁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填:;
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镁,化学方程式是:;
(4)稀有气体氩原子序数是18,其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是8,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变式8-1】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12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的离子符号是 。
(2)16号元素符号是 ,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电子数为 。
(3)在第三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由易 (填“得到”或“失去”,下同)电子到易 电子,最后是稳定结构。
(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到右 (写一点)。
(5)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科学家宣布已人工合成了第116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
(6)锂元素和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锂原子和钠原子的 。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名称是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答案】(1) 金属 Mg2+
(2) S 6
(3) 失去 得到
(4)电子层数相同
(5) 质子数不同 116
(6)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7) 氧 铝
【详解】(1)12号元素是镁元素,是金属元素,镁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达到稳定结构,故填Mg2+。
(2)16号元素是,元素符号是S,由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的硫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6,最外层电子数为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3)在第三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故由易失去电子到易得到电子,最后稳定。
(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等。
(5)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所以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由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得116号元素,核电荷数是116。
(6)锂元素和钠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电子数相同,故化学性质相似;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变式8-2】近日,我国发射了中国航天神舟15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在航天飞机和火箭上用到了珍贵的钪钛合金,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如图1所示,其它四种常见微粒的结构如图2所示:
(1)对图1、2的解读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钪原子的中子数为21 ②图2中只有一种微粒的化学性质与钪较为相似
③图2中有两种阴离子 ④B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2)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结构如图3所示,则硫化铷的化学式为 。
(3)下图为火箭发射过程中,一种液态火箭推进剂与气态助燃剂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②
(2)Rb2S
(3)
【详解】(1)①钪原子的质子数为21,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44.96-21≠21,不正确;
②钪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电子,图2中原子结构最外层为2的只有C(A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稳定结构),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③图2中A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稳定结构;B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C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属于原子;D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属于阴离子;只有一种阴离子,不正确;
④B属于阳离子,则B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不正确;
故填②;
(2)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结构如图3所示,则铷的质子数为37,即37=2+8+18+8+n,则n=1,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1价的铷离子;硫元素最外层是6个电子,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2价的硫离子,则硫化铷的化学式为Rb2S,故填:Rb2S;
(3)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甲是N2O4,乙是N2H4,丙是N2,丁是H2O,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物质都是由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干冰 B.碳酸钠 C.金刚石 D.铜
【答案】A
【详解】A. 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B. 碳酸钠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 C. 金刚石 由碳原子直接构成 ; D. 铜由铜原子直接构成,选A
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同种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D
【详解】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合成新的分子,分子也可以被完全反应,说法正确;
B、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质量几乎不变,化学性质差别很大,说法正确;
C、同种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结合成的分子,相同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说法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说法错误;
答案:D。
3.如图为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铝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铝原子带正电
B.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13个电子上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答案】D
【详解】A、图中“+”表示原子核带正电,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于电子质量很小,铝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由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弧线表示电子层,由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生活中常见的“加铁酱油”、“富硒大米”、“高钙奶粉”等物质中的“铁”、“硒”、“钙”指的是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答案】B
【详解】这里的“铁、钙、硒”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5.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的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C.元素的核电荷数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D
【详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及核电荷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并不密切。
故选D。
6.如图为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答案】B
【详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8个电子是相对稳定结构。但第一层就是最外层的,2个电子就是相对稳定结构。图中①③都是相对稳定结构。
综上所述:选择B。
7.下图是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化I为物理变化,变化Ⅱ为化学变化
B.变化I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了改变
C.变化I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变化I和Ⅱ中分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详解】A、变化Ⅰ无新分子生成,从宏观上看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变化Ⅱ有新分子生成,即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此选项正确;
B、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所以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分子是否发生了改变,此选项正确;
C、变化Ⅰ分子间隔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此选项正确;
D、变化Ⅰ中分子种类不变,变化Ⅱ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此选项错误;
故选D。
8.2022年2月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完美落幕。其中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绿色和科技办奥交汇的创新点。如图是碲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碲是金属元素 B.X=73
C.碲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g D.碲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Y=6
【答案】D
【详解】A、碲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52,故X=52,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8+18+18+Y=52,解得Y=6>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下图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②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B.当X的数值为10时,①表示一种原子
C.②属于金属元素 D.④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阳离子
【答案】D
【详解】A、②③的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X的数值为10时,①中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一种原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②是钠离子,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④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不是阳离子,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0.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也一定是纯净物
B.水和过氧化氢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因为分子中原子种类不同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原子大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D
【详解】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都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不一定比原子大,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体积比构成它的原子大,错误;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正确;
故选D。
11.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改为以一种氧原子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则以下量会发生改变的是
A.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 B.一滴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
C.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D.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氢分子的质量比
【答案】C
【详解】A、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不会变,错误。
B、水分子不变,一滴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不变,错误。
C、基准发生改变,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发生改变,正确。
D、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氢分子实际质量不变,质量比不变,错误。
故选:C。
12.如图是密闭容器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1)变化I所表示的变化类型是 ,依据是 。
(2)微观上看,变化I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 (填名称)。
(3)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 B.分子变小
C.分子间距离变小 D.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4)根据图中信息能得到变化I的一条微观信息是 。
(5)A图中物质属于 (物质类别)微观依据 。
(6)变化I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1) 化学变化 分子种类改变
(2)氢分子和氧分子
(3)C
(4)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合理即可)
(5) 混合物 含有多种分子
(6)化合反应
【详解】(1)变化Ⅰ中分子种类改变,属于化学变化。
(2)变化Ⅰ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则发生改变的微粒为氢分子和氧分子。
(3)变化Ⅱ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即分子的种类、大小、数目均不变,只是分子的间隔变小,故选C。
(4)由图可知,变化Ⅰ为化学变化,则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个数均不变。
(5)A图中含有多种分子,属于混合物。
(6)变化Ⅰ为两种分子变成一种分子的变化,属于化合反应。
13.请根据以下元素信息和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据图 A判断该稀土元素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B、C对应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这两种粒子的 相同
(3)若 D表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 X=
【答案】(1)金属
(2)最外层电子数
(3)17
【详解】(1)铈元素名称带“钅”,则该稀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B、C对应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B、C对应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故填:最外层电子数。
(3)若D为表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结构示意图,说明最外层得到1个电子,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故填:17。
1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H 氢 1.008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2 氦 4.003
3 锂 6.941 4 铍 9.012 5 B 硼 10.81 6 C 碳 12.01 7 N 氮 14.01 8 O 氧 16.00 9 F 氟 19.00 10 氖 20.18
11 钠 22.99 12 镁 24.31 13 铝 26.98 14 硅 28.09 15 P 磷 30.97 16 S 硫 32.06 17 氯 35.45 18 氩 39.95
(1)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3)表中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 相同。
(4)在下图微粒结构示意图中:
①A~G共有 种元素;
②表示阳离子的微粒有 (填字母序号);
③化学性质相似的微粒组合有 (填字母序号)。
【答案】(1)19.00
(2)
(3)电子层数
(4) 6 C AD、EF
【详解】(1)根据图示知,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
(2)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为Al,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周期数=电子层数,表中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
(4)①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A~G共有6种元素;
②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因此表示阳离子的微粒有C;
③元素的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A、D的结构属于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相似,G原子的性质与D不同;E、F原子最外层均有6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
1.中美科学家携手创造出迄今世界上最轻的一种镁原子一镁18,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原子是如何形成的。镁18原子结构与镁19、镁20、镁24等相比不同之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核电荷数 D.核外电子数
【答案】B
【详解】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镁18、镁19、镁20、镁24原子均为镁元素,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均相等,四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分别为18、19、20、24,故中子数不同。
故选B。
2.下列微粒中,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的是
A.Na+ B.OH- C.O2 D.Mg
【答案】B
【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则分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详解】A、Na+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为阳离子,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B、OH-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为阴离子,核电荷数少于核外电子数,符合题意;
C、O2表示氧分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D、Mg表示镁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从微观分析,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ABD
【详解】A、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BD;
4.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③形成的阳离子符号是H+
B.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C.①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④
D.②形成的单质化学性质不稳定
【答案】A
【详解】A、③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是1,属于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氢离子,符号为H+,故A说法正确;
B、①的质子数是1,②的质子数是2,①②的质子数不同,不属于同种元素,故B说法不正确;
C、①的质子数是1,核外有1个电子,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③,故C说法不正确;
D、②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形成的单质化学性质稳定,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A。
5.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与某种原子的质量关系为:÷=4,则原子的相对质量为
A.3 B.4 C.12 D.48
【答案】D
【详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4=48。
故选D。
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a,能够形成Xn-,另一元素Y能够形成与Xn-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Ym+,则Y元素的质子数是
A.a+m-n B.a+m+n C.a-m-n D.a-m+n
【答案】B
【详解】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a,故质子数为a,X得到n个电子后变为Xn-,Xn-的核外电子数是;Y失去m个电子后变为Ym+,设元素Y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Ym+的核外电子数是;Y能够形成与Xn-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Ym+,即核外电子数相同,故,则;故选:B。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解答本题要掌握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
6.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A
【分析】根据质子数判断元素及类别。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是2),属于稳定结构进行;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易得到电子;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进行解答;
【详解】A、④是11号是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个,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④和②的质子数相同,所以④和②是同种元素。图中共有三中元素,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②属于稳定结构,④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并应用知识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7.质子数不超过18的A、B、C三种粒子,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粒子失去2个电子后呈电中性;B粒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其核外电子排布和氖原子相同;C粒子得到2个电子后最外层可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则A、B、C三种粒子是
A.Mg2+、Al3+、O2- B.O2-、Mg2+、S2-
C.O2-、Mg2+、S D.Al3+、Ne、S2-
【答案】C
【详解】A粒子失去2个电子后呈电中性,说明A粒子为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B粒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其核外电子排布和氖原子相同,而氖为10号元素,则氖原子、B粒子核外电子数为10,则B粒子的核电荷数为10+2=12,则对应的元素为镁,则B粒子为镁离子,又由于A、B、C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则A粒子的核电荷数为8,为氧离子;C粒子得到2个电子后最外层可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则C粒子最外此电子数为6,则C粒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应为2、8、6,对应的为硫原子。故选C。
8. “芯片”是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如图是镓元素(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镓属于金属元素,m=3 B.镓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形成阳离子Ga+3
C.镓元素的位置应该在Z处 D.镓的最外层电子数与A1相同
【答案】B
【详解】A、由“金”字旁可知,镓属于金属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31=2+8+18+m,m=3,不符合题意;
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从而带上3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Ga3+,符合题意;
C、质子数=原子序数=31,镓是31号元素,位置应该在Z处,不符合题意;
D、镓和铝位于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氮气、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则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都是气体
C.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分子都比原子大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详解】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都是离子,例如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为8,故选项推理错误;
B、氮气、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都是气体,例如水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常温下是液体,故选项推理错误;
C、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有的分子不一定比有的原子大,如氢分子比铁原子小,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10.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放射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放射了( )
A.中子 B.质子 C.该原子的原子核 D.离子
【答案】B
【详解】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放射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说明质子数发生了改变,一定放射了质子。
故选B。
11.资料显示,原子半径主要受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影响。一般来说,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根据这一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r(S)>r(O)
B.半径: r(Mg)>r(Mg2+)
C.半径: r(Al3+)>r(F-)
D.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钠
【答案】C
【详解】A、S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O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原子半径r(S)>r(O),故选项说法正确;
B、Mg能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形成Mg2+,则半径r(Mg)>r(Mg2+),故选项说法正确;
C、Al3+与F-,核外电子结构相同,Al核电荷数为13,F核电荷数为9,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则半径r(Al3+)<r(F-),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都有3个电子层,其中Na的核电荷最小,则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制氧机日渐普及。
(1)如图为某种分子筛型家用制氧机工作时气体变化的微观示意图,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被吸附,氧气通过,请在方框中画出微粒图示 。

(2)分离过程中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据如图所示工作原理推测氮分子比氧分子体积 (填“大”或“小”),空气经过制氧机分子筛吸附氮气以后,剩余气体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某简易制氧机利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制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结合图示分析,丙中物质都是由 构成的(填“分子”或“原子”),反应前后分子个数 发生变化(填“有”或“没有”),该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微粒名称)
【答案】(1)
(2) 物理 大 混合物
(3) 分子 有 氢原子与氧原子
【详解】(1)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被吸附,氧气通过分子筛,故方框中的“通过后”的应补充“通过前”的2个分子的氧分子( );
(2)分离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故分离过程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氮分子不能通过分子筛而氧分子可通过分子筛,故据如图所示工作原理推测氮分子比氧分子体积大;
空气的成分除了氮气和氧气外,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故空气经过制氧机分子筛吸附氮气以后,剩余气体属于混合物;
(3)丙中含有2种物质(氧气、水),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核1个氧原子构成,故丙中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由2个过氧化氢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和1个氧分子,故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有发生变化;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该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氢原子与氧原子。
13.用锶(Sr)等材料制成的原子钟精准度极高,常被用于卫星的精准计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已知:图2是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1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 。
(2)图2中x= 。
(3)图3中与锶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填字母,下同),A~D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的是 ,B和D形成的物质由 构成(填“分子”、“原子”、“离子”)。
(4)若E中X=8,写出该粒子的符号 。
(5)若某元素的阴离子X-核外有36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80,则X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 。
【答案】(1)原子
(2)18
(3) C BC 离子
(4)O2-
(5)10
【详解】(1)原子结合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填:原子;
(2)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38=2+8+x+8+2,x=18;
(3)一般情况下,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与C均易失两个电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分析图示,则填:BC;B是钠原子、D是氯原子,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氯离子,形成氯化钠,则BD形成的物质由离子构成;
(4)E中X=8,则核电荷数8小于核外电子数10,该微粒为带负电的阴离子,为氧离子,符号是O2-;
(5)阴离子X-核外有36个电子,则X原子核外电子数是36-1=35,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中质子数=35,相对原子质量为80,中子数=80-35=45,则X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45-35=10。
14.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同学们进行了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一(见图1):探究影响品红扩散快慢的因素。
发现两杯水都变红,且整杯热水变红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一个因素是 。
实验二(见图2):同学们用如图所示装置,对分子运动现象进行了以下探究。
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蒸馏水,各滴入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操作b:在A、D两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2所示装置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E试管中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与教材实验相比,图2实验装置有什么优点? (写一点)。
实验三(见图3):探究分子之间的间隔。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较难被压缩的是 (填“空气”或“水”),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拓展
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小豪同学为大家演示了如图4所示的趣味实验—“魔棒生烟”,该实验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图5所示。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该趣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 温度 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B、C试管内溶液变红,且C先变红 比较环保,且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水 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大 化合 分子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
【详解】实验一:实验变量为温度,此实验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可见温度是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故答案为:温度;
实验二:E试管中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②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C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进行操作b时,B试管与C试管内的酚酞试液都变红色,但C试管内变红的速度比较快;
图2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没有氨气逸出,所以避免造成空气污染,且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实验三: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且物质的不同状态下微粒之间的间隙不同,一般情况下气态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而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则较小,所以气态物质较易被压缩,而液态和固态物质较难被压缩,所以水较难压缩;得出的结论为: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大;
实验拓展: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符合“多变一”的特点,所以为化合反应;
两支玻璃棒不直接接触,却产生白烟,因此说明分子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
15.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2)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离子的符号是 。
(3)钠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由 (填两种粒子符号)构成的。
(4)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填字母序号)
A.CO和N2 B.NO2和CO2 C. 和 D.H2O和NH3
【答案】(1)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
(2) 失 Mg2+
(3)Na+、Cl-
(4)A
【详解】(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2)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镁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形成离子的符号是Mg2+;
(3)钠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号为Na+、Cl-;
(4)A、CO与N2原子数相同,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电子数分别为6+8=14,7+7=14,电子数相等,是等电子体,故A正确;
B、SO2和CO2原子数相同,但电子数分别为16+8+8=32,6+8+8=22,电子数不同,不是等电子体,故B错误;
C、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原子数分别为4、5,原子数不同,不是等电子体,故C错误;
D、H2O和NH3原子数分别为3和4,不相等,不是等电子体,故D错误。
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