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分,共48分)1. 美团首个AI交互产品“Wow”上线,该产品采用AIGC技术,可以实现拟人化的对话效果、精美的人物形象、高度拟人化的声音合成,提供多种多样精美的设定。AI交互产品( )①具有思维能力,能实现拟人化的对话效果 ②是人类智慧的物化,已成为新的实践主体③能模仿人类的行为,但不能完全替代人类 ④是人类创造的人为事物,能够为人类服务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发展的洼地可以变成繁荣的高地。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更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④立足整体,优化组合,能够实现整体最优目标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3. 当前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从ChatGPT到Sora,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浪潮一浪接着一浪。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效率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树立超前思维,科学谋划,持续推进。材料体现的主要哲理有(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4. 2023年,某部现象级爆款微短剧刷新了人们对微短剧的认知,展示出了微短剧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极大潜力。相对于短视频,微短剧的故事承载力和创作空间更广阔,其短、快、爽的核心优势,更容易满足当下深度的文旅传播需求,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青睐。微短剧火爆反映出( )①新事物将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微短剧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③新出现的事物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5. 2024年5月,我国科技工作者尊重科学、大胆创新,将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送往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完成了形貌探测、地质背景勘察和取回岩石和土壤等科研任务,但依然面临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等诸多难点。这表明( )①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②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④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实现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的统一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6. 中国有句古话,“同行是冤家”。作为同行,业务、市场基本相同,但却有各自的具体利益,竞争、冲突在所难免。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 )①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7. 城市“走红”后,就被置于聚光灯下,在“流量洪流”中,再小的问题也可能被放大,稍有不慎也可能被流量反噬。2023年,哈尔滨在冰雪季之初,针对一些纠纷和问题,不回避、不敷衍,以真诚姿态、务实行动化解危机,为哈尔滨赢得了“出圈”机遇。这说明( )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②坚持一分为二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③网红城市的“危”与“机”具有同一性 ④承认矛盾和正视矛盾才能有效解决矛盾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表明( )A. 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 B.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C. 真理具有普适性不受条件限制 D.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9.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改革先后经历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战略性改组、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阶段。在持续的改革中,国企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10. 2023年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推行65周年。65年来,汉语拼音已经深深地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方面面。汉语拼音作为汉字注音的辅助工具,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从扫盲工具发展为汉字信息输入的重要工具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上述汉语拼音的变化说明( )①审美标准因人而异具有差异性和主观性 ②人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④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和拓展了认识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1. 早前,科学家们认为月球最迟在28亿年前就停止了岩浆活动。近两年,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发现,月球在距今20亿年前仍喷发过滚烫的岩浆,将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8亿至9亿年。这表明( )①科学研究总是在推翻已有的真理中向前发展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追求真理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学农从农意愿不断增强,在农、林、牧、渔行业就业比例都较以往增长,月收入、就业满意度均成上升趋势。同时,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的大学生“新农人”比例也在提高,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走向农村、投身农业,助力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这说明了(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大学生将是农村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③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④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所作的贡献就越大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3. 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粮食够不够吃”“看病有没有保障”“河流水质如何、鱼类恢复得怎样”……这些困扰群众的“小事”,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案头、记在总书记的心中,也一项项列入中央重要会议议程,一次次成为政策发力点。这主要是因为( )①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决定力量③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4.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战略部署( )①是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②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③有利于改变社会的基本矛盾 ④是党作出的正确的价值选择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5. 近年来,国内部分地区野猪数量较快增长,其物种已不存在生存威胁。2023年7月,国家林草局发布调整后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野猪正式在“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中被除名。专家表示,虽然野猪被移出“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但并不意味野猪从此就不受法律保护,可以被随意猎杀。这表明(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③事物的“变”与“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必须把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6. 复兴征程上,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只有把青春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自觉把浓浓爱国之情凝结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才能在实干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这说明( )①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②实干奋斗是书写人生华章的前提条件③勇于奉献的人才能创造出卓越的人生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有价值观的指引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 1992年,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31年间,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踔厉奋发,实现了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神舟五号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突破和掌握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2023年10月已发射升空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将继续执行科学实验与技术实验,在“太空之家”探索宇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31年来,数万名科技工作者正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航天事业的突破口,“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航天事业的大蓝图,为建设航天强国而不懈奋斗。结合材料,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载人航天梦的?(16分)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林占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菌草科学的研究、菌草技术推广、扶贫、援外和国际合作等工作。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了食用菌栽培技术,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栽培食用菌需要先砍树,用树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种,为此我国每年要砍伐700万立方米以上的阔叶林。种了香菇,就少了树木,“菌林矛盾”突出。为了破解“菌林矛盾”,从1983年起,从事农林方面研究的林占熺率领研究团队尝试用草代替木头养菌,在3万多种草本植物中筛选培育。经过反复试验,历经三年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86年获得成功。菌草营养丰富,除了栽培食药用菌,更重要的是直接减少了木材砍伐量,保护了生态环境。近年来,菌草技术从国内走向国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林占熺团队是如何成功研制出菌草技术的。(10分)19. 新质生产力“新”在三个方面:新劳动者,如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新型人才;新劳动对象,如数据要素;新劳动工具,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如大数据中心等。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化改革,打通卡点和堵点,切实提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率。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层面而言,国家应规划教育战略、教育法律、教育制度、教育标准,实施教育标准化工程。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先,要改革科技创新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增强科技创新原生动力,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其次,改革科技创新资源分配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方面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设备资源、空间资源的科学配置。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2分)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他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袁隆平曾经说,“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梦想成真,他70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毕其一生,专注田畴,为“稻椠谋”,为民生计。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相关知识,分析袁隆平院士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14分)月考政治试题答案1. 【答案】D【解析】AI交互产品虽然可以实现拟人化的对话效果,但没有思维能力,①错误。该产品虽然采用AIGC 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物化,但实践主体是人,②错误。③④正确。2. 【答案】C【解析】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存在谁比谁更能促进事物的发展,①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存在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3. 【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讨论的是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和需要树立的超前思维,并没有直接涉及实践对认识的检验,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效率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持续推进的,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直接涉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讨论的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整体态势和面临的挑战,没有直接涉及事物性质的决定因素,D不符合题意。故选B。4. 【答案】C【解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说法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也不一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5. 【答案】C【解析】中国开展的探月工程是人类对月球环境的能动创造性活动,体现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①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6. 【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也没有涉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7. 【答案】D【解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不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①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而不是坚持一分为二,②错误。故本题选D。8. 【答案】D【解析】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未必是真理,A排除。材料不涉及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B排除。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错误。D项符合题意。9. 【答案】A【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③错误。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④错误。故本题选A。10. 【答案】D【解析】审美观点因人而异,但审美标准是客观的,不能因人而异,①错误。人的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11. 【答案】D【解析】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①错误。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错误。故本题选D。12. 【答案】B【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不是大学生,故②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而不是劳动,故③错误。我国大学毕业生学农从农意愿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走向农村、投身农业,助力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体现了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所作的贡献就越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故①④正确。故本题选B。13. 【答案】D【解析】这些困扰群众的“小事”,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案头、记在总书记的心中,也一项项列入中央重要会议议程,一次次成为政策发力点,这主要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决定力量,②④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①错误。材料考查的是把这些困扰群众的“小事”列入中央重要会议议程的依据,不是考查方法论要求,③排除。故本题选D。14. 【答案】C【解析】价值观是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①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就业战略部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但不能改变社会基本矛盾,③错误。故本题选C。15. 【答案】C【解析】野猪被移出“三有”保护动物名录,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也说明事物的“变”与“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③符合题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客观标准,即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说法错误。我们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6. 【答案】B【解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书写人生华章、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②说法错误。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题意。【答案】①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注重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31年间,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踔厉奋发,实现了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新的质变,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航天探索永无止境,我们的航天工作者在每一次航天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抓住基于实现下一步更大的飞天梦。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数万名科技工作者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航天事业的突破口。④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航天事业的大蓝图,为建设航天强国而不懈奋斗。【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菌草技术的认识来源于林占熺团队不懈努力的试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林占熺团队立足社会需要选择研究“菌林矛盾”课题。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林占熺团队尝试用草代替木头养菌,经过反复试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获得成功。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林占熺团队研究菌草技术最终是为了破解“菌林矛盾”。⑤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菌草技术的发现直接减少了木材砍伐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基础决定生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促进教育发展,培育人才。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通过创新资源分配机制,激发人才活力。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案】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袁隆平院士为了研发杂交水稻,孜孜以求,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杰出贡献。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袁隆平院士时刻牵挂同胞的饥饿之苦,潜心研究高产水稻。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袁隆平院士立下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指引着他为了实现梦想,不懈奋斗。④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袁隆平院士始终劳作在田间地头,刻苦攻关,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⑤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