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材料二: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老子》)
材料三: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民病愈乎!’”诸大夫楚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臧丈人令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庄子》)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王于是A焉以为B大师C北面D而问曰E政可以F及天下乎G臧丈人H不应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推让,和《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思相同。
B.四体,四肢,和成语“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意思相同。
C.益,增加,和“满招损,谦得益”中的“益”意思不同。
D.举,举用,和《谏逐客书》“举地千里”中的“举”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期望人们扩充、发扬,最终达成修、齐、治、平的理想。
B.材料二中“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指道家的“无为”思想,即顺其自然,不妄为。
C.材料三中周文王在臧地看见一位在钓鱼的老者。老者心思不在钓鱼上,他是“别有所钓”。
D.材料三中臧地老者完全接管了国事,但周文王并没有更改过去典章法令,也没发布新政令。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民病愈乎!
5.材料一运用了丰富的论证方法,请就其中一种方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商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有删减)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四章,有删减)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有删减)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德行A仁者B王C王不待D大E商汤F以七十里G文王H以I百里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代词,作宾语。与《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相同。
B.“由是观之”的“是”,代词“这”,与《老子》四章中“自是者不彰”的“是”字意思不同。
C.“贼其君者也”中的“贼”指伤害,与《兼爱》中“贼爱其身,不爱人”的“贼”字意思不同。
D.四海,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材料一的“天下”亦有此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孟子指出依靠武力征伐天下,虽然可以称霸,但以德征服天下却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B.材料一孟子指出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那么称王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C.材料二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用仁政治理天下就容易了。
D.材料二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0.孟子认为君主想要称霸天下,做到天下无敌,具体可以怎样做?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 公孙丑上》第二章)
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D而充之矣E若火之始F然G泉之始达。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贼,指伤害,与《兼爱》“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意义相同。
B.恶,指何,怎么,与《兼爱》“恶施不孝”的“恶”意义相同。
C.义,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孔子相比,孟子关于“义”的论述更为细致。
D.病,指重病。与《窦娥冤》中“一星星尽诉相思病”的“病”意义相似。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中心,由仁心推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C.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力量。
D.材料二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只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15.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材料二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16.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B.要誉于乡党 要:求取
C.乡党朋友 乡党:同党 D.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B.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C.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D.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18.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是何言也”中的“恶”为语气词,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意思不同。
B.“姑舍是”中的“舍”指抛开、放弃,与《劝学》中“锲而舍之”的“舍”意思相同。
C.“非其君不事”中的“事”指职务,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事”意思不同。
D.“治则进”中的“治”指国家治理得好,与《大学之道》中“家齐而后国治”的“治”意思相同。
19.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举出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人这样做不仅耗费了自己的力气,反而使禾苗受到损害,旨在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B.孟子善于剖析的“言”的范围包括偏颇的、浮夸的、邪辟的、搪塞的言辞,这些言辞如果用来施政的话,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C.公孙丑一直纠结于孟子是不是称得起圣人这一问题,而孟子则举出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给以了委婉的回答。
D.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孔子虽然在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上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而自己还是愿意向孔子学习。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21.从材料二看,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什么特点?请用四个字概括。培养这种浩然之气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二、文言小题
2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运:运动
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乍:刚刚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到达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恶其声而然也”与“若火之始然”两句中的“然”含义不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达:到达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2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
三、作文
2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孟子提出人有 “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 “四端” 就如同人的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内心自然生出同情,比如看到小孩即将掉入井中,人们会本能地产生惊恐和同情,想去阻止悲剧的发生。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它让人懂得分辨善恶、美丑,当自己做了错事,会感到羞耻,见到不道德的行为会产生厌恶之感。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在人际交往和利益分配等情境中,懂得谦让,如孔融让梨就是辞让之心的体现。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能够辨别是非对错,在复杂的情况中做出正确的判断。这 “四端” 是人性本善的基础,是构建良好品德的基石。
孟子强调要将这 “四端” 扩充发扬。如果能够扩充这 “四端”,其力量就如同火焰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从个人角度看,扩充 “四端” 能够使自己的品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从社会层面而言,若人人都能扩充 “四端”,其力量足以安定天下。因为当人们都遵循仁、义、礼、智的道德准则时,社会将充满和谐与秩序,人们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正义得以伸张,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会受到抵制。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EG 2.A 3.D 4.
(1)凡是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像泉水刚刚开始涌出一样。
(2)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 5.
①举例论证,举孺子意外掉入井中后众人反应一例,论证善心,深入浅出。
②比喻论证,以“四体”喻“四端”,以“火燃、泉达”喻“善心扩充”,生动形象。
③假设论证,假若能够扩充善心,足够安定天下,严谨全面。
④)对比论证,有无“四端”之心,有无扩充善心进行对比,清晰鲜明。
6.CEG 7.A 8.D 9.(1)假如真的厌恶耻辱,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
(2)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不是厌恶他的哭声而这样。 10.①依靠道德,施行仁义。
②尊重任用贤能的人,给予一定职权和地位。
③对于耕田的农民,减免赋税。
11.BEG 12.D 13.D 14.(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2)这些言辞,如果产生于其内心,就会有害于政令;发布于政令之中,就会有害于事务。 15.①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②靠正直去培养;③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④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⑤行为要无愧于心。
16.C 17.A 18.C 19.A 20.(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
(2)不要像宋国人那样(蠢笨):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庄稼不生长而去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 21.特点:伟大刚强。培养原则:要始终与正义和道德联系起来。培养方法:要长久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不可心急。
22.B
23.B
24.C
25.A
26.
例文:《扩“四端”之光,耀道德之路》
孟子所言之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宛如四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人性的苍穹,照亮了我们道德前行的方向。这 “四端” 与生俱来,是人性本善的基石,更是我们构建良好品德的根本所在。
恻隐之心,是人性中最柔软也最温暖的部分。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内心油然而生的同情,便是这一善端的体现。它是仁的开端,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像目睹小孩即将掉入井中时,我们本能的惊恐与同情,驱使我们想要阻止悲剧发生。这种情感无关利益,纯粹而自然,是人类善良天性的直接表达。在生活中,每一次对弱者的援手、对受灾者的援助,都是恻隐之心在闪耀。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紧密相连,让我们明白,在他人的苦难面前,我们不能冷漠旁观。
羞恶之心,是我们内心的道德标尺。它使我们明辨善恶、美丑,让我们在做错事时感到羞耻,见到不道德行为时心生厌恶。这是义的开端,是我们灵魂深处的自我约束。有了羞恶之心,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道德底线。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因羞恶之心而坚守气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以死明志,他们对新朝的不认同源于内心对正义的坚守,对违背道德行为的厌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因羞恶之心而避免做出违背良心的事,从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道德准则。
辞让之心,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在利益分配和日常相处中,懂得谦让,体现了礼的内涵。孔融让梨的故事,千古传颂,成为辞让之心的经典范例。这种辞让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智慧和美德。它能化解矛盾、减少纷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公共场合的排队礼让,还是在团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辞让之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让我们明白,有时退一步,能让世界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是非之心,则是我们在复杂情境中辨别方向的灯塔,是智的开端。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是非之心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做出正确的判断。面对各种言论和行为,我们凭借是非之心分清对错,不被虚假表象所迷惑。只有明辨是非,我们才能在道德之路上不偏离方向,坚守真理。
孟子强调扩充 “四端”,这具有深远的意义。当我们将 “四端” 扩充发扬,其力量不可估量。从个人层面看,这是品德修养提升的关键。扩充 “四端” 能让我们成为道德高尚之人,内心充实而坚定。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炼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从社会层面而言,若人人都能扩充 “四端”,社会将充满和谐与秩序。那将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人们相互关爱、相互尊重,正义得以伸张,错误观念和行为无处遁形。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不再有猜忌、纷争,而是携手共进,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 “四端” 被忽视或压抑的现象。冷漠、自私、无礼、是非不分等问题依然存在。这警示我们,要重视对 “四端” 的培养和扩充。我们需要在教育中融入对人性善端的引导,在社会文化中弘扬 “四端” 所代表的道德价值。同时,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扩充 “四端”,让这人性的光辉在我们身上闪耀,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共同为构建一个美好的道德世界而努力。
让我们以 “四端” 为基,扩充其光芒,踏上通往道德高峰的光辉之路,让善的力量在人间永驻,使社会成为充满爱与正义的温馨家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