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11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联考政 治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本试卷共13页,20题,考试用时75分钟,全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 在2024年9月22日召开的“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上,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最新考古成果首次向社会公布。最新的测年数据表明,该遗存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100年至5000年。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该地的居民①已从食物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②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③一切大事由氏族全体成员共同决定 ④通过氏族会议来管理集体事务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 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从此开始了。关于奴隶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城市的出现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②奴隶制的出现促进了氏族制度的解体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④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状态,迈入文明时代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人类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关于阶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②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都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③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都不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④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贯穿阶级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4.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形象描述。下列关于封建社会表述正确的是①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耕作技术显著进步②造成农民疾苦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③地主占有全部土地及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④封建等级制度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5. 封建法律中,历来有“触讳”的规定。皇帝的名字、宗庙名、父、祖名都要避讳,否则就是犯罪。唐律中明文规定“上书、奏事犯了宗庙的讳,要杖八十; 其名字犯讳者,徒三年。”由此可见①严苛的封建律法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②地主阶级传播封建道德,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③思想统治旨在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④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6.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在产生财富的生产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只有不断消灭资产阶级单个成员的财富,产生出不断壮大的无产阶级,才能产生资产阶级的财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导致相对贫困现象的出现②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实质是分配差异问题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④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7. 由于薪资涨幅问题,美国国际码头工人联合会与美国东海岸港口资方正谈判一份新的劳动合同,工会要求涨薪的同时禁止 30 多个港口装卸货所用机械设备自动化。如果劳资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数万名工人将举行罢工。此前,由于提高工资和增加轮班津贴的谈判陷入僵局,德国某工会发起罢工。由此可见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工人罢工的总根源②资产阶级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阶级矛盾,但未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性③无产阶级欲借反对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从根本上改变受压迫、被剥削地位④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越会成为资本的生产力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出了具体部署,强调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由此可见①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农业的现代化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土地归农民所有③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9. 2024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6周年。《共产党宣言》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意义和内在弊病,阐释了人类文明进入共产主义新文明的历史必然性,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可见,《共产党宣言》①是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性③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④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10. 近代以来,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从中我们认识到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多重矛盾②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都具有阶级局限性③资产阶级始终没有找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④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来凝聚革命力量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1.《湘江评论》创办于1919年7月14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在报纸的创刊宣言中,毛泽东说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 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 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这表明五四时期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到①青年是民主革命的先锋队与重要主力军②工农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③必须发动民众,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④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 右边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带来的重大意义是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使得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④使中国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3. 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曾于1955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在书中他发自肺腑地说:“有许多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五年来经历着的事情一件一件多得数不清,这些事情综合起来不外乎一件大事实,那就是中国人百多年来一直走着下坡路的命运,如今让共产党扭转了方向,五年之间真有‘如日方升’景象,这是事实,这是不可否认的最大事实。就是眼前这最大事实,使我无法不信服中国共产党。”梁漱溟先生称颂的最大事实是A.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B.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C.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D. 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实现中国的统一14.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①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④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15.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绩和进步。其根本原因是A. 中国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B. 中国建立了适合国情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D. 中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6. 某校高一(3)班开展了一次以“党代会”为主题的调查活动,他们分别调查了:①党的十二大;②党的十四大;③党的十八大;④党的十九大。下列关键词与每一次党代会的主要内容搭配正确的是A. 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邓小平理论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B.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市场经济④科学发展观C. ①市场经济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D.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市场经济③科学发展观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崩溃论”说中国不行,但实际上,中国“行得很”。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到 30%以上; 中国是全球减贫事业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超过了 70%;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贡献者,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当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模式”让世界刮目相看。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强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必定越来越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有人据此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经不起实践检验。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批驳。(12分)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各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40.2亿元增长到1956年的703.6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 19.6%;农业合作化运动推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有效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中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下是我国1950—1978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变化示意图和部分农产品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值变化情况。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知识,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意义。(12分)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12分)2024年9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有同学认为:只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能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知识,辨析此同学的观点。(12分)20.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6分)2024年7月18日,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材料一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之后历届三中全会都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材料二 改革开放45年来,湖南经济总量不断壮大。GDP 从 1978年的 147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5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十。2024年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要求、勉励湖南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这为湖南改革开放再出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和意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让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成为湖南鲜明标识。(1)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10分)(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 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④字数在200字左右)(6分)2024 年11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联考政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答案】B【解析】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①符合题意。奴隶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了分工,②不选。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而不是氏族全体成员,③排除。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由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可知,当时该地的居民通过氏族会议来管理集体事务,④符合题意。2.【答案】D【解析】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故不选①; 氏族制度的瓦解促进了奴隶制的出现,②项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③项正确。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状态,迈入文明时代,④项正确。3.【答案】A【解析】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都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①②符合题意; 在奴隶社会,奴隶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在封建社会,农民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③错误;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非基本矛盾,④错误。4.【答案】A【解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体现在封建社会中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耕作技术显著进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造成农民疾苦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①②正确。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③④错误。5.【答案】D【解析】“触讳”的规定体现地主阶级传播封建道德,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②④正确。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①错误,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③错误。6.【答案】B【解析】资产阶级通过占有所有的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导致贫困现象的出现,①正确。分配差异问题只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体现,不是其实质,②错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③错误。④: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④正确。7.【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提到美国和德国的工人基于对薪资及就业的考虑发起罢工,本质上讲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总根源导致的。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产阶级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②不选。单纯的经济斗争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③错误。工会禁止多个港口装卸货所用机械设备自动化从侧面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8.【答案】B【解析】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属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调整,以更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政治参考答案 第1页(共5页)的需要,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④正确。确保土地归农民所有明显错误,②不选。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土地制度等同,不合理,且土地制度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本身属于经济基础的调整,③错误。故本题选B。9.【答案】A【解析】作为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方向,①正确。材料提到“《共产党宣言》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意义和内在弊病,阐释了人类文明进入共产主义新文明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必然性,②正确。③:空想社会主义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③错误。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④错误。故本题选A。10.【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说明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都具有阶级局限性,②正确;也说明中国革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来凝聚革命力量,④正确。本题不涉及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多重矛盾,①不合题意,由于中外反对势力力量过于强大,导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不是没有找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③错误。1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五四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观点①错误。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革命的目的不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观点③明显错误,题中“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说明工农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则说明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②④正确,故选C。12.【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中国的成立。该题中的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即该题考查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观点①不符合题意。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所以观点③也不符合题意。13.【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知识。根据材料可判断出此题的时间应该是 1950至1955年,当时我国正处于过渡时期,处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53年起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都是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所以选 B。选项C是指新中国的成立,不符合题意。选项 D 不符合当时的实际,选项A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改革开放之后,明显不符合题意。14.【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着重要求学生正确区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题中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故③④符合题意,选C。①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矛盾,不符合题意;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不符合题意。15.【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选政治参考答案 第2页(共5页)项B只涉及制度,选项C只涉及理论,都是片面的,除了制度、理论,还有道路、文化,故只能选D。而A是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16.【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做此题的关键是以时间为线索,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根据此可以判断第一个选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故排除A和C,而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所以排除B,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答案】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归根到底在于背离社会主义建设逻辑,没有遵循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分)②从实践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2分)③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不可避免; 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不可动摇。(4分)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社会主义发展积累经验和教训,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2分)【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目的是明确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信念。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经不起实践检验。”这一观点进行批驳。第一,结合材料第一段,明确“苏联解体”归根到底在于背离社会主义建设逻辑,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上层建筑)引领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遵循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第二,结合材料第二段,从实践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第三,苏联解体恰恰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总结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不可避免;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不可动摇。第四,一分为二看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社会主义发展积累经验和教训,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18.【答案】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4分)②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分)③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4分)【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有关知识,从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工业农业等社会变化发展→可联系教材知识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关键词②:1952—1957 年部分农业产品发展柱状图; 农业生产值图→可联系教材知识图表反映了1952—1957年我国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值不断增加; 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参考答案 第3页(共5页)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9.【答案】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3分)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能有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障。观点具有合理性。(3分)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制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分)④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除了要坚持制度自信,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3分)【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辨析题,需要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有关知识来辨析此同学的观点“只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能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很明显,此观点是片面的。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联系教材知识得出要坚定道路自信。关键词②:实现中国梦,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这里的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启发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关键词③: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里的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启发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关键词④:只有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强筋壮骨”,防止精神缺钙,确立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联系教材知识得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启用基础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制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除了要制度保障,还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做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题中同学的观点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作用,有其合理性,但却忽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文化的作用,因此是片面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0.【答案】(1)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分)②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新要求。(2分)③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分)【答案示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会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由此决定,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倒逼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回看走过的路,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四十多年来,湖南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全面进步,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政治参考答案 第4页(共5页)评分标准:分值 等级要求(5~6分) 观点鲜明, 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紧扣主题, 综合展开论述, 或能就某点进行深入分析; 知识运用准确、贴切;逻辑严密, 条理清晰(3~4 分) 观点比较明确, 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能扣住主题展开论述, 或能就某点进行分析,知识运用比较准确、贴切;逻辑性较强, 有条理(1~2分) 观点不明确;论述不能集中指向主题,罗列知识;知识运用不准确;论述缺乏逻辑,条理性差(0分) 应答与试题无关;或重复试题内容;或没有应答【解析】第一小问,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指向是说明我们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需要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从为什么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可联系我国改革的实质。关键词②: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可联系改革开放的意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相关知识与材料相结合。第二小问,本题是开放试题,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答案不固定,切合主题要求,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角度: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等。政治参考答案 第5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docx 高一政治 参考答案(详解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