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2)

资源简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堂实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
2、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准确判读常见的地形。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
2、通过读图,分析和归纳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3、运用对比分析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常见地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使用等高线地形图。
2、掌握常见地形的判读,能够更好地对我国及世界的地貌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练习巩固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地方呢?
生:青藏高原
师: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在地球上,不仅有高原,也有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将这千姿百态的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就是地形图。例如:这是一幅中国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这是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如何判读出所示地区的地形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PPT:等高线地形图
板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推进新课]
师:众所周知,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的高度是8844.43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4000米左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得的呢?
PPT:显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师: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概念。那就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那么,什么叫海拔呢?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师:海拔就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那么,4000米和8844.43米,哪个是海拔呢?
C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即8844.43米。B是青藏高原的海拔,约4000米。那A表示什么呢?
生(齐答):相对高度
师: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相对青藏高原面的相对高度。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学案中的练习。
师: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他们都是立体的,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怎样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是如何转化而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等高线绘制”的视频。
PPT:等高线绘制的视频
板书:二、等高线
1、定义
师:在野外进行测量,把所测点的海拔标注在图纸上,然后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闭合的曲线。
等高线:地形图上,海拔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活动:1分钟)等高线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从等高线的形状、海拔差、疏密等方面来分析。
教师提问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闭合曲线: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知道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但是,有时候我们看到的等高线并不是闭合的,如图,这只是截取了等高线图的部分而已。
(2)同线等高:那么,图中的1.2.3.4.5点的海拔为多少呢?因为它们都是在200米这条等高线上。因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相同,即同线等高。
(3)同图等距: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垂直距离是多少呢?其实,这个200米时这幅等高线图的等高距。一般,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等高距是相等的,即同图等距。
(4)疏缓密陡:如图,甲坡和乙坡,哪个坡更陡些?(乙坡)再看他们对应的等高线又有什么不同?(乙坡的等高线密集些)等高线疏密能够反映出坡度的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反之坡度越陡,即“疏缓密陡”。
(5)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图中大部分等高线是不相交的,重叠的地方是什么地形呢?我们知道哦啊坡度月都,等高线越密集。在坡度接近垂直的陡崖处,等高线便重叠在一起。因此,等高线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
板书:2、特征
①闭合曲线 ②同线等高
③同图等距 ④疏缓密陡
⑤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幅等高线图。请大家先思考:
1.图中的等高距是多少呢?(50米)
2.山顶的海拔是多少?(550米〈 H 《600米)
3、A和B哪条登山路线省力些?为什么?(A省力,因为A路线上的等高线更稀疏,坡度更缓。)
师:每个地形区都是由很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所组成,把它们叠加在同一个平面上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各种地形呢?
板书: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阅读学案中的材料,分组讨论并完成学案中“比一比”的相关内容。第一组:山峰和盆地的判读,第二组:山脊和山谷的判读,第三组:陡坡、缓坡和陡崖的判读。看完材料后,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讨论。3分钟后,请各组代表来为大家讲解。
各组代表就本组的问题进行讲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师生共同完成活动的内容。
第一组:山峰和盆地的判读
从等高线上的数值变化来看,山峰是中间高四周低,盆地是中间低四周高。从示坡线的指示来看,示坡线由中心指向四周的是山峰,示坡线由四周指向中心的是盆地。
第二组:山脊和山谷的判读
方法一:从等高线弯曲方向来看,等高线向低处弯曲的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是山谷。山脊的等高线最弯曲部位的连线叫山脊线或分水岭,山谷的等高线最弯曲部位的连线叫山谷线或集水线。
方法二:作等高线的切线,内高外低的是山脊,外高内低的是山谷。
第三组:陡坡、缓坡和陡崖的判读
从等高线疏密来看,陡坡的等高线较密集,缓坡的登高线较稀疏,陡崖处的等高线重叠。三种地形的开发利用有所区别,陡坡的生态脆弱,要注意保护植被;缓坡的土壤厚度较大,可以适当修造梯田和盘山公路;陡崖可开发为滑翔、跳伞、攀岩、蹦极等活动的场所。
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中的“课堂练习”,时间为2分钟。师生共同完成。
1.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_鞍部_,G表示的地形是__陡崖_。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 B__。
(3)CD、EF两处中表示山谷的是 _EF___。
高考题:1.解析:确定等高线图上任意两点的相对高度的方法——“高度轴三步判断法”:
第一步,画出“海拔高度轴”,
第二步,然后将位置较低和位置较高的两点标注在数轴上(如图中“低点高度”和“高点高度”的取值范围);
第三步,依据“高于最小值,低于最大值”的原则确定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如图)。
2.注意该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特征是夏季多雨且集中。而该地区的等高线比较密集,坡度较大。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海拔和相对高度,这里需要区分它们的概念。二、等高线,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需要掌握好这五个基本特征,并能灵活运用。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考试常考的考点之一,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要能够准确判读出各种地形。下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握成拳头,将它看成是一个地形区。结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用地理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什么?
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峰,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而四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手的小指外侧相当于陡崖。如果再画上等高线,然后把手掌打开放平便成了一幅等高线地形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亲身体验一下。
本节课的知识,大家掌握得比较好,如果想掌握得更好,请大家认真完成学案中的“当堂达标”。
时间有限,请大家课后把学案中的“当堂达标”做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板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
1、概念
2、特征
① 闭合曲线 ②同线等高
③同图等距 ④疏缓密陡
⑤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