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济南市章丘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本试题共8页,包括五个大题,23个小题。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并同时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写在试题的规定位置。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积累与运用(1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共9分)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惊心动魄的情感,也是无数文学大咖热衷叙写的题材。①史铁生双腿瘫痪,母亲忍受病痛折磨小心翼翼地照顾他,呵护他,仅仅因为他答应去看菊花便喜出望外。这份宽容和无私令人震撼。②莫怀戚和家人一块去散步,面对小小的分岐,他霎(shà )时感到责任的重大,后来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一家人幸福地走在阳光里。这份责任和担当令人动容!③泰戈尔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眷恋,变身一朵金色花,在高枝上笑嬉嬉地和母亲捉迷藏。这份温馨和融洽令人艳羡!④当冰心看到那朵雨中的红莲被大大的荷叶俯身庇( pì)护时,使她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和踏实。这份信赖和依靠使人产生深深的共鸣。1.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及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分岐 B.霎(shà)时 C.笑嬉嬉 D.庇( pì)护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惊心动魄 B.小心翼翼 C.喜出望外 D.两全其美3.文段中标序号的四个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① B.② C.③ D.④(二)根据要求,完成4 5题。(共7分)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五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慎重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七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加。4.请你列举三种读书方法介绍给同学们。(3分)5.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诗词或名言,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4分)二、文言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对比阅读(共21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③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注释】①已:止,罢。②曷:何,怎么,为什么。③依:投靠。④恬:安然。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乙】两文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我国古代少年儿童形象。B.【甲】文中有很多敬词,如“尊君”、“君”。C.【甲】文选自《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D.【甲】文中“太丘舍去”和【乙】文中的“学舍”的“舍”意思虽然不同,但是读音相同。7.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太丘舍去 冕因去B. 元方时年七岁 七八岁时C. 未若柳絮因风起 恬若不见D. 相委而去 已而复如初8.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通过对元方的刻画,塑造了一个诚信明理的儿童形象。B.【乙】文通过写王冕放牛却忘记将牛带回来的事,意在表现他的粗心大意。C.【甲】文中陈元方虽然也有失礼行为,却因父亲友人无礼在先而情有可原。D.【乙】文写王冕在狰狞的佛像面前“恬若不见”,突出了读书的专心。9.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B.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C.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D.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友人惭,下车引之。(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11.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篇?试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3分)(二)诗歌阅读(共7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12~13小题。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暗含“思家”。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也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家人的愧疚之情。13.诗中具体描写诗人过冬至情景的诗句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共8分)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⑴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十二章)⑵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⑶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现在可用来表示客观形势大好,事业发展势头正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诗人惆怅凄凉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著阅读(7分)15.(1)《朝花夕拾》中除塑造众多人物形象外,全书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下面是读书交流会中甲同学的发言,请你参照甲的发言,补全其他两位同学的发言内容。(3分)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拔何首乌、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乙:《狗·猫·鼠》中有① 的“我”。丙:《范爱农》中有② 的“我”。丁:《五猖会》中有③ 的“我”。(2)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作“重要他人”,指在个体社会化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内容说说他对主人公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至少答出两点)(4分)藤野先生 阿长四、现代文阅读(3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共12分)雨的四季刘湛秋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晴,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菌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③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当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④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⑤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浙浙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⑥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都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⑦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分)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以对雨的爱恋为线索,依次描写了春雨、夏雨、秋雨、冬雨。B.文章结尾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四季的雨的赞美与渴望。C.文章大量运用第三人称来指称雨,使叙述亲切自然,且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自由,便于描写和抒情。D.本文的雨有多重意义。一是自然形态的雨,二是作者带着有情的眼光来观照,赋予了灵性和情感的雨。1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③段画线句由春雨写到夏雨,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夏雨热烈粗犷的特点。B.文章第③段结尾“蝉声”“蛙鼓”两个动词,描绘出夏雨来临时紧张、令人畏惧的情状。C.文章第④段“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将雨拟人化,表达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D.文章第④段结尾“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纯净”一词本是形容词,句中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对雨的喜爱之情,富有诗意。18.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19分)离花近一些侯利明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梧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干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遍布的寒霜,不由得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我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的。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在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里,循着香来到院子中。“ 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若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能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头发犹如栀子花开。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他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 ”。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了,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的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⑥整理遗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有删改)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B.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C.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D.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20.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加点词语。(6分)①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在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里,循着香来到院子中。(3分)②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3分)21.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文章写了花籽的哪三次传递?请简要概括。(6分)五、作文(60分)23.按要求作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战士,用生命书写保家卫国的壮丽诗篇;是在灾难面前逆行而上的医护人员,用肩膀扛起救助生命的神圣使命;是在教书育人岗位上默默坚守的老师,以奉献的心呵护祖国花朵……每个人的可爱都不尽相同,请写出你心中那个最可爱的人。请以“最可爱的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选择你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00字。2024—2025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6分)1.B(3分)【解析】 A.分歧 C.笑嘻嘻D.庇(bì)护2.A(3分)【解析】“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用错对象。3.D(3分)【解析】此句为双介词无主语,应当去掉“当……时”或者“使”。4.要有选择性地读书,读好书;根据需要采取精读、略读、跳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一边读书一边勾画圈点、做批注;可做摘要或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评分意见】本题3分,写出一条得1分,意对即可。5.示例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读书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会理解书的内容和涵义,告诉我们要反复读书,领会要义。示例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既要多读书,又要多参加实践活动,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示例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善于读书,积累知识,就如能治病的良药,可以让一个人变愚昧为聪颖。示例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太少就太迟了。示例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表示一个人因为做到了成功的阅读,而在写作上达到一种非同寻常的高明的境界。【评分意见】本题4分,名言2分,理解意思2分,言之有理即可。文言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对比阅读(21分)6.D(3分)【解析】“太丘舍去”的“舍”读音是三声,“学舍”的“舍”读音是四声7.A(3分)【解析】A.离开;B当时/时候;C.如,比得上/好像;D.顺承/不译,与“已”搭配,“已而”不久的意思8.B(3分)【解析】B.主要这王冕勤奋学习的事情9.C(3分)10.(6分)(1)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他。(2)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11.示例一:我更喜欢【甲】文。【甲】文主要运用对话描写的方法,直接表现元方的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性格特点。示例二:我更喜欢【乙】文。【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表现出王冕的勤奋好学。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标准】本题3分。刻画人物方法1分,表现人物特点2分(二)诗歌阅读(7分)12.D(3分)【解析】“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说法错误,末句“说着远行人”表现的是家人对“远行人”的牵挂与思念。13.抱膝灯前影伴身(1分)诗人运用联想或想象的手法(1分),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2分)。(三)根据原文默写(8分)14.(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枯藤老树昏鸦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4)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5)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三、名著阅读(7分)15.(1)①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或者同情弱小者和憎恨暴虐者的“我”。②一个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我”。③盼望迎神赛会急切的“我”或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痛苦的“我”。【评分意见】本题3分,写出一条得1分,符合文章内容意思对即可。(2)①藤野先生:精神抚慰:在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遭受歧视的背景下,藤野先生对鲁迅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给了鲁迅精神上的抚慰。治学态度的传承:藤野先生亲自将鲁迅的错误改正过来,让鲁迅看到了严谨治学的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藤野先生的品质和言行,尤其是在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对鲁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促使鲁迅弃医从文: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和帮助,以及日本学生对中国的态度,使鲁迅认识到学医解救不了中国,只有改变国人的思想,才能救中国。因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以从思想上唤醒国人的灵魂。激发鲁迅的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尊重和帮助,以及日本学生对中国的态度,激发了鲁迅的爱国情怀。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综上所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精神上的抚慰,也有治学态度的传承,更有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和激发鲁迅爱国情怀的重要作用。②阿长:文学兴趣的启发:阿长为鲁迅买来了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这一行为激发了鲁迅对文学的兴趣,甚至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人性美好的启示:阿长的心地善良和对鲁迅的真诚关怀,让鲁迅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并从中领悟到了人性的美好。生活知识的启蒙:阿长在鲁迅的童年时期扮演了生活知识启蒙者的角色,尽管有些知识是消极的,但她对鲁迅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文学创作的灵感: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描绘了阿长的形象,她的性格特点和对鲁迅的影响成为了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评分意见】本题4分。结合内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四、现代文阅读(31分)(一)课内阅读(12分)16.B (3分)【解析】直接抒情。17.B (3分)【解析】“蝉鸣”“蛙鼓”都是名词,而非动词,描绘了夏雨来临时紧张、热烈的情状,而非“令人畏惧的情状”。18.春雨清新甜美,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端庄沉静,冬雨自然平静,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丽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评分意见】分别从雨的外在形象的美丽和雨给作者带来的内在生命、感情的滋养两个方面来答,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二)课外阅读(19分)C【解析】 C.有误,选项中“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说法错误。这里应该是表现了祖母对“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 去深山支教”的不理解,与后来父母“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籽种在庭院里”后祖母态度的转变形成对比,突出了祖母的形象。【评分意见】本题3分。20 . ①“轻颤”,轻轻颤抖,动作描写(1分),写出了祖母在闻到花香时细微的反应(1分),表现了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1分)。【评分意见】本题3分,解释词语并分析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得1分,只解词没有描写方法不得分,没有解词但写出动作描写可得1分,内容1分,情感1分。②“一粒粒”“一包包”属于量词叠用(1分),写出了祖母收藏花籽时的认真与郑重(1分),将收藏花籽形容为收获粮食表现了祖母对花籽的珍爱,也寄托了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之情(1分)。【评分意见】本题3分,写出量词或叠词1分,内容分析1分,情感1分。21.第⑥段解释了祖母一夜白头和双目失明的原因(1分);庭院里的花是祖母的儿子儿媳亲手种下的,揭示祖母非常喜爱它们的原因(1分);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是父母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写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父母生前的信照应了文章的标题(1分)。【评分意见】本题4分,一个要点1分,大体意思对即可。22.第一次:父母从深山带回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慰藉祖母。第二次:祖母将收获来的花籽赠予路人。第三次:祖母嘱咐“我”要像传递新花籽一般将爱给予每个人。【评分意见】本题6分,一个要点2分,大体意思对即可。五、作文(60分)23.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docx 2024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答案(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