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及范文:如何做学问,到底“辨”什么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60分)
南宋学者魏了翁说:“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对此,南宋诗人林希逸深以为然,在《答友人论学》中,他提出“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两人都认为做学问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不要去走捷径。
但是,也有人认为从卖花担上看到天山的雪莲,藏区的格桑,东北的雏菊,省心省力,方便高效,何必大费周折去实地欣赏呢?
以上材料,对我们求学、做事有很多启迪,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联系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分析:
此次模考作文题是典型的辩证性题目,温文尔雅,先礼后兵。
材料段一:虽然引用学者言论为文言语段,但文后附着观点:“深以为然”,“两人都认为做学问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不要去走捷径”。这对很多同学友好,不必大费周章解读材料观点,可以提炼观点:做学问要踏实扎实。
材料段二:在“但是”转折后,观点明确,即:可以接受别人的成果。
此时,破题已经完成“分解”,学生只需“组装”,取二者兼之的区域,分出详略布局即可。
“组装”的过程体现“辩证”,针对此题,先分出三个角度:
1 做学问要踏实扎实
2 成长也有捷径,可以接受别人的成果。
3 辨证为何“做学问要踏实扎实”,做学问为何“可以接受别人的成果”。
探究3个角度:在文采书写不考虑扣分的情况下,分别估分:
1 容易写,能写出情怀,得分在40~50分左右,
2 可以写,它体现做学问的另一方面,但容易偏离材料,不易写出大好,得分40~50分左右。
3 有难度,能体现思辨性质,展示学生全面认知事物的能力,作文展示探究思路,得分45~60分
总之:1,2和3可选,3为最优角度。
范文展示:
做学问严谨求真,做学问借鉴变通
枝头树底自见本源,参禅炼丹还需亲参,这是求学问该有的态度。如此才有己见,才有“活精神”。做学问有严谨求真的态度时,也可参赏他人之花,验证己学,多长见识,谓之借鉴变通。
求学时脚踏实地,成长中博采众长,此乃成功之道,也是尊重生命之举。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入无涯,则殆矣。庄子说:人不可把有限的生命盲目投入浩渺的知识海洋,那是危险的事。所以,人要时刻明自自已要做什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也要时刻清楚,向别人借鉴什么,学习什么。
做学问,袁隆平和屠呦呦从来都是亲力亲为实践探索,水稻杂交,青蒿萃取,哪个不是他们躬身探索。做学间,董宇辉向来都从教师身份谈起:某一本书的精华,某一段历史的精彩,某一个时代的特征,他是引经据典地证明,这些精彩华章让直播间成了课堂,让无数人领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是对一个人知识存储的最大赞美。让董宇辉大放异彩的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是无数日夜的勤学苦读,是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价值观。真正有学问的人,是扎根于文化土壤,默默汲取营养,每时每刻都在完成自我成长的大树。这棵树迎接晨昏,迎接风雨,经历霜电,走过四季。这样的树,才能高耸入云,才能根深叶茂;这样的学者,才有自己的主见,才作得出自已的作品,才能领跑于时代,才可担强国大任!
生命只有须臾一瞬,事必躬亲则殆。所以刘备三顾茅庐获得卧龙辅佐,大唐盛世才有接纳四方之豪迈,今人才提出地球村之构想。让生命有意义,我们借时代之机遇,赏天山的雪莲,藏区的格桑,东北的雏菊。我们笃信世界精彩,万物缤纷,才对书中的知识加以印证,对自己求学之心愈发坚定。深谙此道,华为才创作出“鸿蒙”系列,才有“鲲鹏”系列,才有“昆仓”系列。专注作好自己,虚心借鉴别人,是低成本的成长!
我知道我在哪个赛道,我也明白四方,八方赛道的实力。唯有如此,我的埋头苦学才有意义,我的拼搏努力才有价值!新时代的青年,要有苦学研学之脚踏实地,更要有赏他人之花的眼界和意识。做学问之真理:严谨求真,借鉴变通!
(字数:856字)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