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理念】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课件+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新理念】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课件+视频)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课件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化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1.立足时空观念和史料证实,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立足史料证实和历史解释,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
3.立足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2022年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以及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导入
1)背景: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派强调“强”与“富”并重,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除继续经营军事工业外,又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从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共兴办民用企业20多个。这些民用企业的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 ——《中国近代史》
《马关条约》里有关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获得了这项权利。
是指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用机器进行生产的产业。
民用工业名称 创办人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开平煤矿 李鸿章
汉 阳 铁 厂 张之洞
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2)原因:
①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时间:
甲午中日战后至清朝末年
《马关条约》里有关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获得了这项权利。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要求。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
3)表现:
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 ,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甲午战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增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同时,在甲午战争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下,一部分官僚、商人和封建士大夫纷纷提出设厂、开矿、自办铁路的要求,以抵制西方的经济扩张。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垄断近代工业,清政府也根本无力再投资兴办新式企业,而且因为《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商人在华自由设厂开矿,所以它也就不再阻碍中国商人投资新式企业,允许民间自由设厂开矿。
知识链接——状元实业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
2)原因:
①内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人们相继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回国创业。
1)时间:
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表现: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南京临时政府在它存在的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法令。经济方面,宣布实行振兴实业的方针,颁布保护工商业、鼓励发展民族工业的规章制度和措施,……鼓励兴办实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等。
——《中国近代史》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主战场位于欧洲,英、法、美、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参与了战争。……由于战争期间欧洲各国工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食品、被服等物资很多需要依赖进口,民族企业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对外出口,面粉、棉纱等远销海外,销量猛增……如棉纱由1916年的1.3万担上升至1920年的7万担……
——王姗《1895-192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2)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1)时间:
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②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3)表现:
内忧外患的危机, 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
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 其外部原因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刚刚建起的大生各纺织厂受到严重打击。1923年秋,大生一厂停工。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再度受挫
③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卢作孚(1893-1952)重庆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
周学熙(1866-1947)安徽人,袁世凯的财政管家。举办多种实业,有“南张北周”之誉。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知识链接——近代中国著名企业家
知识链接——“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1949年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实现了新的复苏。荣德生父子加深了对共产党的信任感。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荣毅仁于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过程艰辛,总体还比较落后。
2)资金少,小,技术差。
3)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4)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江沿海的大城市,内地少。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掠夺。
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出现在香港到上海之间。
3.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剪辫子、劝禁足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去除旧俗,向清王朝以及封建主义传统挑战,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3.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废除跪拜礼,改称谓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 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易服饰
中山装
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①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②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④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③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不平衡
4.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5.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①自然科学及技术的进步和引入。
②西方文明的传播和影响。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冲击。
④新的社会制度的推广。
课堂检测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如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都是他主持创办的著名企业,在当时影响极大。
张謇为晚清状元。它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他最先创办了著名的大生纱厂,后又建成了广生油厂、资生铁厂、通海垦牧公司、大达外江轮船公司等许多企业,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集团发展遇到困难,逐渐走上衰败破产的道路。
课堂检测
1.据统计,甲午战争前,外资在华设有工厂192家,投资总额近2000万元;甲午战争后的1895—1913年间,外资在华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0215.3万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洋务派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C.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损害 D.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
2.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材料中“他”和“兴国之梦”分别是指( )
A.曾国藩自强求富 B.孙中山民主共和
C.张謇实业救国 D.毛泽东马克思主义
D
C
课后活动

课堂检测

3.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
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
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4.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次民意测验表明,爱吃中餐者占77%,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中西餐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民国饮食业的新格局。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 )
A.民主共和的进程 B.新式教育的出现
C.文学艺术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化
D
D
课后活动

课堂检测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期”。其较快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 “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C. 清政府的支持 D.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6. 6.1905年,一份奏折中主张“北京至张家口之铁路,应归中国造办,外国人不得干预”。将这一主张最终付诸实践的是( )
A.詹天佑 B.梁启超 C.李鸿章 D.侯德榜
C
A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