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板块二 中国近代史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代背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思想觉醒: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经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政治焕新:五四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2022年版课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考点 新文化运动8年1考 [八上P58-P60]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华民国政治局面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青年杂志》封面开始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口号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学习层面 思想文化主要 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使用白话文代表 人物 (1)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3)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4)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地位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用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2)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局限性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绘画)考点 五四运动8年3考 [八上P61-P64]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过程及 结果性质 (1)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特点 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影响 (1)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2)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 精神 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①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②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即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 观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2: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观点3:弱国无外交。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八上P65-P66]1.传播:1919 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2.发展: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开始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考点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8年1考 [八上P66-P68]1.中共一大召开 条件 (1)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时间 1921年7月23日地点 先在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 位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主要 内容 (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3)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意义 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4.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区分历史事实、历史解释与历史结论历史 事实 又称“史实陈述”,是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客观描述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即是历史事实历史 解释 即对历史资料的解读,必须从史料本身以及史料发生时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的理性分析和评判。如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即是历史解释历史 结论 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作出的一种主观性、总结性的认识,包括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地位、影响等的认识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项目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西方近代化不同点 历程项目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西方近代化 不同点 结果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但均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对外侵略扩张相同点 都表现为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都采用了改革或革命两种方式;都推动了本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杰出历史人物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近代化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1)中国:在列强侵略的刺激下被迫进行,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艰难、曲折发展过程;以西方为学习目标。(2)西方: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自然萌发、进行;经历时间长,准备充分,近代化全面而深刻;近代化发展伴随着对外侵略扩张。命题点一 新文化运动1.(2024宁德二检14T)《新青年》杂志曾介绍《地质学大纲》《天演论》《未有人类以前之生物》等著作。这推动了( )A.实业救国的提出B.科学思想的传播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D.京师大学堂的创办B2.(2022福建T1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赞美家乡风光的《山中即景》:“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思想B.抨击旧道德C.主张男女平等D.倡导白话文D命题点二 五四运动3.(2019福建12T)某同学搜集了如图所示史料。据此推知,他探究的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 D.西安事变B4.(2024福建12T)“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这表明( )A.戊戌变法促进思想解放B.君主专制制度已终结C.五四运动助推文学革命D.封建礼教被全面推翻C5.(2023福建14T)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单元知识结构图。据此可知,该单元主题是(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D.井冈山道路的开辟B命题点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6.(2021福建15T)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如图所示对联纪念的是( )A.新文化运动兴起B.五四运动的爆发C.中国共产党成立D.北伐战争的胜利C7.(2024厦门二检10T)董必武在《南湖题诗》中写道:“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诗中所述的事件( )A.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开始D.成功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