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八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1)①炽 ②邃 (每小题 1分,共 2分)
(2)示例: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着探索,表现了她不懈的追求与无私的奉献精神。(2分)
2.(1)用典 (2)长歌怀采薇 (3)日暮乡关何处是
(4)思乡之情 (5)风声一何盛 (6)松枝一何劲!
(7)水中藻、荇交横 (8)妻子像禽兽 (9)悲悯情怀(每小题 1分,共 9分)
3.(1)争着,争相;
(2)奏乐的声音(或解释为“音乐”)
(3)③ (每小题 1分,共 3分)
4.所 以 游 目 骋 怀/ 足 以 极 视 听 之 娱/ 信 可 乐 也(每处 1分,共 2分)
5.A.“竞”和“争”运用拟人修辞,赋予山和水人的情态,形象写书山的高耸入云,水的汹涌澎湃。把
草木比喻成云和霞,形象写出草木葱茏美丽,突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B.“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采用对偶的修辞,具有节奏和音韵美。同时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偎”字形象地写出湖岸温馨、静谧的景象,“带”字更是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水
鸟轻盈的动态,这个句子营造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任选一题,修辞 1分,分析 2分,共 3分)
6.(1)温庭筠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南湖的夏日景致,微风拂槛带来的凉爽、满塘的菱荇、野船偎
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等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1分)表现了诗人对楚乡的深切
怀念和归乡的渴望;(1分)《南山》描绘了南山的雄伟与奇特,其中“仙穴茅山峰,彩云时一见”又
增添了一种神秘与超脱的色彩,(1分)寄寓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热爱赞美、对仙道境界的向往以及对与
友人共探奇景的期待。(1分) (共 4分)
(2)顾长康笔下的“会稽”,“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风景秀丽,他表达的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
喜爱;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会稽”则是文人雅集、“流觞曲水”的圣地,他追寻的是闲情雅致
的生活情趣(写出课文语句得 2分,情思写出 1点得 2分,写出 2点得 4分,共 6分)
7.(1)彭德怀(1分)
(2)追寻尊重、关爱幸福的,能够丰衣足食的新生活。(2分)
(3)采访朱德夫人对朱德的评价,更能突出纪实文学的材料信息富有真实性(1分)侧面烘托朱德温
和、平易近人等形象特点。(2分)
(4)不矛盾,与人辩论大方认输,体现了他的质朴纯真。(1分)而大发脾气则是他作为红军领导人
坚持原则的一面,只有刚毅果断,恪守军纪才能管理好红军部队,才能领导人民军队取得胜利。(1分)
所以两者并不矛盾,反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丰满。(1分)
8.①热爱祖国 ②多处讲学,传播文化 ③捐资建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④勤勉工作 (4
分,每点 1分)
9.[A]重读词语“重大”“毅然”,语速稍缓,语调低沉,(2 分)写出叶嘉莹先生经历的绝大困苦,但
她仍然作出了投身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事业的选择,可见她在逆境中的坚韧与达观,表达作者
对叶嘉莹先生的敬佩。(2分)
[B]重读词语“必定”“无不”等词语,语速稍快,语调高昂,(2 分)描写出叶嘉莹先生讲课受诸多
群体热烈欢迎的情景,侧面烘托她的课之精彩,表达作者对她的崇敬与赞叹之情。 (2分)(任选 1
处)
10.示例 1:第⑥段的引用,写叶嘉莹先生热衷讲学的原因:一为诗词语言有胜人之处,诗人用他们的生
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二为把作者的情感、理想、品格传给年轻人,可见先生对
古典诗词深邃的领悟和由衷的爱恋。(2分)同时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1分)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3 页)
示例 2:第⑦段的引用,写叶嘉莹先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在诗词的教学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的体验,可见她在古典诗词研究中投入与付出的是她的生命。(2分)同时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1分)
示例 3:第⑧段的引用,写叶嘉莹先生希望自己的讲解能让一粒种子留在年轻人的心里,许多后以后
这粒种子发芽长叶开花,表现她对传承古典文学的期待。(2分)同时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1
分)
(任选一处,意对即可)
11.示例 1:我认为原标题更好。从内容上看,原标题高度概括了叶嘉莹的一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所
以竭自己所能传播中国古典文学。突出了她热爱古典文学,以文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事迹
概括及精神品质,2分)从形式上看,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1分)而同学拟的标题不
能突出她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形象,形式上也较为平淡,不够吸引人。(2分)
(如果选择同学拟的标题,言之有理,最高得 2分)
12.A (3分)
13.要:【材料三】的内容紧扣“教师”这一主题进行描述,塑造了一位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严谨、认
真、尽职尽责、乐教爱生的马亦林医生,赞扬了教育家精神的伟大。
新:文章在教师节当日发表,体现了新闻故事的时效性。
近:文章选择的是医院里的医生,这是寻常百姓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形象,医院查房这些事件贴近
实际,贴近生活,容易引发读者共鸣,进而打动读者。
趣:文中运用了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比如“童谣”,比如“好的医学老师,被好的医学教育
滋养过,最终自己也成了一名好的医生以及医学老师。”中三个“好的”,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教师对
学生的影响,教师精神的传承,好教师对时代发展的重要作用。
美:文中不时运用了一些文白相间的语言,比如“一箪食、一瓢饮,价逾金玉”,以及一些对称
句,比如“一手托举着民族强健、百姓康泰的梦想,一手紧握着人才兴国、教育强国的火把”整篇文
章,文字是平实的却又是优美的,情节是简洁的却又是丰富的,感情是隐含的却又是深刻的。
深:文章思想的深度在于,由一个教师的故事引出师生之间的传承,赋予了“教师”精神跨越时
代,民族的意义,也将这样的榜样以最平实的方式呈现在了读者眼前,由赞扬一个人到赞扬一个群体,
由赞扬一个群体到赞扬一种榜样精神,这是思想的深度。
(要求任选 3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表述。每点 2分,共 6分,如果只是照抄“新闻元素”中的三点,
没有具体展开分析,只给 1分)
14.(1)示例:您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2)示例:您怎样评价马亦林老师?/你认为马亦林老师对你的生活和职业有何影响?
(根据采访目的和采访对象进行设计,采访问题要求得体。每小题 2分,共 4分)
15.示例:在这片孕育希望与梦想的沃土上,教师们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王国维,提出“完全之人物”,
进行有效的“四育”,是高举思想之旗帜,启智润心;严济慈,一生“向往光明,理工救国”,他的
故事是胸怀天下,无私为国;马亦林一手托举着民族强健、百姓康泰的梦想,一手紧握着人才兴国、
教育强国的火把,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用无私的奉献铸就了教育的辉煌篇章。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成为了学生心中最亮的星,我们
会传承着他们的理想,践行着他们挚爱的事业,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终身。
(材料事例及人物精神 3分,语言通顺流畅 2分,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与赞美 2分,呼吁行动 1分。共
8分)
16.作文分五等评分:
一等(35—40分):紧扣题意,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通畅、生动。
二等(29—34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等(22—28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欠具体,结构完整,条理欠清楚,语言欠通顺。
四等(16—21分):不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泛,结构欠完整,语病较多。
五等(15分以下):感情不健康,或文理不通,或语病严重,或不足 300字,不成篇。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3 页)
说明:
①有创意,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结构精巧,酌加 3-5分。
②书写清楚美观者,酌加 1-3分;书写潦草、字迹难辨者,酌扣 1-3分。
③错别字 3个扣 1分(重错的不累计)。
④600字以下者,酌情降分。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3 页)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八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命题:温岭市第三中学 台州学院附属中学 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20分(含书写 3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
我们仰慕先贤,追寻他们高雅的情思;我们崇拜伟人,追寻他们美好的形象;我们感恩师长,追寻他
们感人的言行。班级开展以“追寻”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阅读“前言”,完成下列任务。(4分)
前 言
岁月如歌,人们在时光中穿梭,每一刻都在追寻、探索。《藤野先生》里鲁迅对医学的执着追寻,
诠释了他担当的精神和 chì ①▲ 热的爱国情怀;《列夫·托尔斯泰》里托尔斯泰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展现了他深 suì ②▲ 的思想和博大的人文关怀;《美丽的颜色》中 ③▲ 。这些不朽的灵魂,
激励我们前行,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愈发丰富与坚强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chì ▲ 热 ②深 suì ▲
(2)在加横线的③处仿写一个句子,努力做到与前两个分句主题一致,句式相近。(2分)

追寻先贤情思(27 分)
2.先贤的诗文中有很多篇章抒写“追寻”之情思,请你根据积累,补全下面梳理单。(9分)
手法 名句 情思
(1) ▲ 相顾无相识,(2) ▲ 。(王绩《野望》) 避世隐居
借景抒情 (3) ▲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 ▲
视觉、听觉 (5) ▲ ,(6) ▲ ! (刘桢《赠从弟》) 坚贞志向
庭下如积水空明,(7) ▲ ,盖竹柏影也。
比喻 从容闲适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比喻 (8) ▲ ,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9) ▲
结论:我们发现古人追寻自然风光,不仅追寻山水之美,而且追寻内心的丰盈与理想的家园。
同学们搜集了几篇浙东诗文,请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18分)
【甲】
【材料一】顾长康①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
兴霞蔚。”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材料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
八年级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6 页)
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③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
【乙】

南湖 南山
【唐】温庭筠 【唐】贺朝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湖北雨初晴,湖南山尽见。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岩岩石帆影,如得海风便。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⑤。 仙穴茅山峰,彩云时一见。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邀君共探此,异箓残几卷。
【注释】①顾长康,即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②流觞曲水:殇读 shāng,用漆制的酒杯盛酒,
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③信:实在。④南湖,即绍兴鉴湖;南山,即绍兴会稽山。⑤潇湘,指湘江。
3.参考方法,解释句中加点词。(3分)
字 词 方 法 解 释
①千岩竞.秀 参考成语法:物竞.天择 (1) ▲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课内联系法:无丝.竹.之乱耳 (2) ▲
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查阅字典法:①恰逢;②会议;③相会,聚会 (3) ▲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限断 2处)(2分)
所 以 游 目 骋 怀 足 以 极 视 听 之 娱 信 可 乐 也
5.《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南山》中的景物描写,均.展.现.修.辞.之.美.,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句赏析。(3分)
A.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B.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6.追寻文化情思。(10分)
(1)诗中寓情。温庭筠与贺朝在《南湖》《南山》中各自寄寓了怎样的情思?(4分)

(2)文中寓意。“会稽”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象和情感寄托,请结合【甲】文二则材料中提到的“会稽”,
谈谈古人追寻的情思有何不同。(6分)

追寻领袖风采(9 分)
7.跟着斯诺采访“红色中国”,探寻红军领袖的形象和“追寻”,完成下列任务。(9分)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摘录 采访所思
讲述自己出身富农家庭,却备受祖母欺凌, 根据采访内容,联系他的经历,说
(1) ▲
最后把她的烟盘踢了;湖南发生饥荒,带领穷人 说这位红军领袖追寻怎样的生活。
(1分)
抢粮。 (2) ▲ (2分)
“我认为我丈夫朱德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
端温和……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 对朱德夫人的采访,起何作用?
朱德夫人
经常和他们谈话。他喜欢运动,打仗时总是在前 (3) ▲ (3分)
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八年级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6 页)
“与人辩论还大方认输。我从来没有看见他 既说毛泽东辩论大方认输,又说他
毛泽东
生过气,不过我听到别人说,他有几次曾经大发 大发脾气,是否前后矛盾?
脾气,使人害怕。” (4) ▲ (3分)
追寻先生情怀(16 分)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
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让我们追寻叶嘉莹先生的足迹,去感受她博大的情怀。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⑴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
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
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⑵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
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
个文化根底浓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⑶“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A]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
世的叶嘉莹,作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
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
定是在中国”。
⑷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
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⑸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
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
祖国。
⑹“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
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
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
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⑺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
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
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
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的。”
⑻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
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⑼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文化
大革命”刚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
容纳 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
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B]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
无不欢喜赞赏。
⑾1989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中国
港澳台等地区的古典诗词诗坛上。她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
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⑿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
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
八年级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6 页)
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⒀现在,叶嘉莹以 90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⒁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
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 90岁了怎
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选自《人民画报》,有删改)
8.阅读文章,填写思维导图。(4分)
90岁高龄,
申请回国教学 ②▲ ③▲ 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
典型事件
传主形象 ①▲ 以文化人 无私奉献 ④▲
9.文中有许多文字,饱含作者的情感。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通过朗读来感
受作者的真挚情感。(提示:可从重音、语速、语调等角度设计朗读。)(4分)
[A]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作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
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
[B]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
我选 ▲ ,朗读设计及理由: ▲
10.本文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请从文中第(6)(7)(8)三段中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3分)

11.有同学重新给本文拟了标题为“风雅先生叶嘉莹”。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5分)

追寻师道精神(21 分)
同学们拟制作一份以“追寻师道精神”为主题的新闻宣传册,资料组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完成下列
任务。
【材料一】
先生之为,在于弘扬一种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有大
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
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
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的自我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社会的尊
师重教赋予了时代内涵。
先生之为,也须有关爱相伴、温暖同行。只有在一个充满理解、
信任、包容的社会里,尊师重教才能蔚然成风,让每一位教师安居
乐业、心无旁骛。
“四十而不惑。”在第 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但愿每一位教师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教育强国的历史征程中,挥毫大写人生,不
负人间芳华。
谢谢您,大先生!
——有删改 《浙江教育报》2024年教师节特刊
八年级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6 页)
【材料二】
思想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思想之辉
1906年,王国维先生提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观,进行有效的“四育”: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
智育是对认知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精神的培养。1912年 2月,在著名的《对于新教育
之意见》中,蔡元培先生首倡“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
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识之卓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的十个人》中,除“儒学四大家”明代王阳明之外,两位是浙江近现代教育
家:敢有“平生不识章太炎,访尽名流亦枉然”架势的章太炎先生,在历史、哲学、政治、医学、朴学等
领域造诣精深,鲁迅、黄侃、钱玄同均为其学生;“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先生,于古代哲学、文学、
佛学研探卓绝,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品行之笃
1984年,“五子登科开学运,一家小院有科名。家庭幸福斯为美,不愧先驱做典型。”时任全国人大常
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的这首诗,写给严济慈先生一家。一生怀抱“向往光明,理工救国”信念的他,是中
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石英扭电定律发现者。他“严”“慈”兼“济”培育子女,8个子女姓名的后
缀是“光”。他的一家,被称为“小中科院”。
——有删改 钱江晚报公众号 9月 10日
【材料三】
中新网杭州 9 月 10 日电 “没有人天生知道怎么做个好医生。有一位好老师,才能把仁心仁术传承下
去,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好医生。”聊起“老师”这个话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终身
教授盛吉芳发出如是感慨。
“马老师今年 96岁高龄了,还在做科研、发论文。一年发出的两三篇论文,都是他自己一个字一个
字敲进电脑里的。”在盛吉芳眼中,马亦林就是本“百科全书”。“查房教学时,不管我们问什么,他都知
道。”盛吉芳说,马老师在临床工作与教学工作中非常严谨、认真、严肃。这股子劲她都看在眼里,牢记
在心,也播种在了她日后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
如今,只要有新病人住进医院,不论时间多晚,盛吉芳都会去病房看一下。哪怕周末休息,盛吉芳也
会跑到医院查房。“这些对患者负责的习惯,我们都是从马老师那里传承下来的。”盛吉芳说。
“水猩花莫悲伤”——这句马亦林课堂上的传染病诊断口诀。这是几代医学人传唱的“童谣”,也是
“马门”桃李之间的暗号。
“马老师在生活上给我们这些学生很多帮助。”盛吉芳的孩子一岁多时,全家人的粮票在家被小偷洗
劫一空,马老师得知后,想办法帮她匀了几张粮票救急。“后来我才知道,其实马老师一家当时也很困难。”
盛吉芳说。艰难岁月中的一箪食、一瓢饮,价逾金玉,让盛吉芳感念了一辈子。
那只手的温度,他至今记得。
“还有很多前辈老师们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学会怎么做个好医生。”盛吉芳说。
这是一位医学老师的故事,也是所有老师的故事。
这故事像极了一个“圆”——一个医学生遇到过好的医学老师,被好的医学教育滋养过,最终自己也
成了一名好的医生以及医学老师。
医学教育,一手托举着民族强健、百姓康泰的梦想,一手紧握着人才兴国、教育强国的火把。在医学
生们看来,践行老师一生挚爱的事业,为百姓的健康福祉而奋斗终身——就是学生对老师最好的致敬。
——中新网杭州 2024年 9月 10日
12.与上述材料内容最.符.合.的一项是( ▲ )(3分)
A.“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的自我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赋予了“尊师重教”独特的时代内涵。
B.“尊师重教”需要的是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信任和包容,与整个社会风气关系不大。
C.近现当代的教育家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教育家精神”中的学识和品行两个方面的内涵。
D.“教育家”只是指在学校里从事基础教育,创造出杰出教育业绩的优秀工作者。
八年级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6 页)
13.从以下六字诀中任选三点,结合【材料三】的内容,简要分析新闻好故事的元素。(6分)
1.要:体现主题性;2.新:体现时效性;3.近:体现贴近性;4.趣:体现生动性;
5.美:体现观赏性;6.深:体现思想性
——《新闻记者讲好故事六字诀:要、新、近、趣、美、深》 中国记协网

14.同学们整理【材料三】的采访提纲,发现里面有些内容不完整,请你帮他补充完整。(4分)
采访目的 通过访谈让读者了解马亦林的事迹,希望更多的人学习马亦林的高尚精神。
采访对象 马亦林 盛吉芳
问题一:96岁高龄的您,为何还要这么辛苦做研究?
采访问题 问题三:(2) ▲
问题二:(1) ▲
15.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中的人物,仿照以下边防战士宣传册的结语,为“追寻师道精神”宣传册拟写一段
结语。(120字左右,8分)
宣传册结语要求:1.强调品质;2.情感共鸣;3.呼吁行动
示例:
真正的英雄眼中没有越不过的高山,真正的勇士脚下永远是攀登的足迹。陈健,他是哨所最年长的兵,
见证了哨所从初建到现在的变化,他的故事是坚守与奉献;费叶胜,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士兵,参
军入伍后被分配到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他的经历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军旅生活的
热爱。边防战士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为国家、为民族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我们要以这些榜样为标杆,从“榜样之光”中汲取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勇于担当
的前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点燃“青春之火”。

追寻精彩人生(40 分)
16.请你参与写作任务。(40分)
历史不可“穿越”,时光无法倒流,往事不可重现,但它们能在文字中再次追寻。追寻远去的背影,
再现那些真实存在的别样人生;追寻奇异的山水,吟咏那些荡涤心灵的美丽篇章;追寻迅捷的新闻,感受
那些动人心弦的美丽瞬间……
请以“追寻”为话题,任选一个任务写作。
任务 写作内容 参考文体
任务一 叙述“追寻精彩人生”的事,追寻那些远去的背影和别样的人生 回忆性散文或传记
描写自己苦苦追寻终于见到的山水风光或人文胜迹,展现那些迷
任务二 写景抒情类散文
人的景致和动人的情思
任务三 报道“追寻梦想”的精彩瞬间,感受生命动人的魅力 新闻
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2)不少于 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包含个人真
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八年级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