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散文专题《概括散文内容要点》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语文】高考复习散文专题《概括散文内容要点》 课件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
















方法指导
文章主题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就全文而言,也可以是就文章局部而言。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并按照要求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大命题点: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概括内容要点、因果探寻)以及整体内容概括(概括情感态度、主旨)。
真题回顾
年份 卷别 题干示例 考察范围 考查类型
2022年 全国乙卷 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局部 概括感情
全国乙卷 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全文 特定概括(原因)
真题回顾
年份 卷别 题干示例 考察范围 考查类型
2021年 全国甲卷 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局部 特定概括(原因)
2020年 北京卷 作者理解的音乐和美术分别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6分) 局部 内容概括
北京卷 音乐和美术对作者的成长及认识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全文 特定概括(作用)
天津卷 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4分) 全文 特定概括(作用)
概括内容要点
概括
方法
摘取法
合并法
取舍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摘取关键词语
摘取总结、议论、抒情句子
取主要信息,舍次要信息
取题干所需信息,舍其他信息
【突破导引】——图文助记巧建模
概括内容要点
概括
题型
特定
概括
情感
概括
主旨
概括
题材
角度
文本
角度
明确概括对象-概括谁的
明确信息指向-概括哪一方面的
确定信息存在区间,逐段提炼,分类整合
找准行文线索
聚焦情感语言
关注抒情方式
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反映世态
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言志抒情
议论性散文:杂感随想、哲理感悟
从文章标题入手:看情感词
从文章首段、尾段入手:看基调
从内容入手:看细节
从议论句入手:看态度
原因、结果
作用、意义
思想、情感
目录
命题点1 概括特定指向信息

命题点2 概括整理内容

内容要点概括类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题型
整体内容概括(主旨概括)
层意概括
原因概括
特点概括
意义概括
概括情感态度
概括文本主旨
有特定指向
命题点一 概括特定指向信息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点。内容涵盖层意概括、原因概括、特点概括等。
“特定指向”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
衔接教材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衔接教材
答案
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明写作此文,主要出自作者本身的意愿,为了寄托对烈士的哀思。“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作者“已经出离愤怒了”,作者“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程度完全出乎作者的意料,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作者“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使作者“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可见“实在无话可说”,是愤懑至极的言辞,说明作者的愤怒是文章倾诉不了的。
方法指导
一、信息检索提炼“三方法”
1.摘取法: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
2.合并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3.层析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方法指导
二、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哪一方面的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厘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
无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厘清全文思路,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的区间。
方法指导
二、答题“三步骤”
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
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逐层提炼加工,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 3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2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提炼加工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活学活用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 红
①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②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活学活用
  ③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④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活学活用
  ⑤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⑥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活学活用
  ⑦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⑧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
  ⑨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活学活用
  ⑩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
   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活学活用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活学活用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活学活用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活学活用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22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活学活用
【文贯其脉】——圈点勾画明文意
散文主要要素 文本印证
线索 文章主要以______为明线,讲述姐弟之间的生活、成长过程;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暗线,深化文章主旨
时间
姐姐对弟弟的关爱之情
散文主要要素 文本印证
层次结构 第①段:对弟弟现状的惊喜。
第②③段:回忆幼年时的离家情景。
第④~ 段:回忆与长大后的弟弟书信往来、相聚生活的往事。
第 ~ 段:讲述弟弟参加抗战的故事,表达对弟弟的担忧与思念之情。
第 段:回到现实,表达祝愿之情
散文主要要素 文本印证
主题 通过回忆姐弟之间的点滴故事,流露出对弟弟的殷切关怀,表达了对弟弟这样的爱国青年的____________之情,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
赞扬与敬佩
【真题试做】——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题流程]
问: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写“恍恍惚惚”情感状态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由来。
第二步:厘清思路,检索概括区间
第三步:提炼加工,整合答案要点
文章中“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共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第②段,“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第二次出现在第 段,“只觉得恍恍惚惚的”。
段 落 概括加工
第②段 结合此段及其他相关内容可知,“我”之所以“恍恍惚惚”是因为“我”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段 结合此段及其他相关内容可知,“我”之所以“恍恍惚惚”还因为“我”对与弟弟相处的回忆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结合文章的情感主旨,“我”“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还来源于对流浪在外的弟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光流逝太快,十年中和弟弟相处的时间太短
真切而又模糊,恍如梦境
牵挂、担心和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①感慨时光流逝之快,十年中和弟弟相处的时间短促;②对与弟弟相处的回忆感到真切而又模糊,恍如梦境;③牵挂、担心、思念流浪在外的弟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补充拓展
散文大多是作者为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而作,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是从文中的叙事、描写、回忆等内容中而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答题时尽量把“因”找全。
因果探寻题
补充拓展
2.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3.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原文区域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寻找答案。缺漏的一两点可能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中,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因果探寻类题的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隐性要点的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来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命题点二 概括整体内容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和主旨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衔接教材
答案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生平及遇难情况的回忆,高度赞扬了烈士们善良、执着、坚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化悲痛为力量、与黑暗势力不懈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概括《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指导
1.因文而异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在主旨和情感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概括散文主旨情感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散文类型进行切入思考。
方法指导
1.因文而异法
散文类型 主旨(情感)倾向
写人叙事类散文 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
写景状物类散文 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
议论性散文 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方法指导
2.关键整体结合法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和结尾,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文眼句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内容,解答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方法指导
3.段(层)意串联法
4.背景分析法
即汇总每段(层)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的方法。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活学活用
(2022·全国乙卷)
阅读《“九一八”致弟弟书》(文本见本核心考点“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活学活用
[解题流程]
本题考查分析群体形象、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可运用 “关键整体结合法”和“段意串联法”。从整体来看,文章从弟弟写到青年,从上海的流浪青年写到山西的抗战青年,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涉及情感的题目,先在文章中圈定和摘录出带有明显感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地获取答案,所以,分析“我”的感受,要重点抓住描写“我”心理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由个体到群体,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青年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
活学活用
(2022·全国乙卷)
阅读《“九一八”致弟弟书》(文本见本核心考点“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活学活用
相关文段 内容分析
第 段 写弟弟在上海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这两段中,“我”看到了抗战时期流浪青年虽然“怀着万分的勇敢”,但是“充满了饥饿……打着寒战”,这里突出了青年群体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而根据“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可知,“我”此时内心充满________
没有着落、前途未知
担忧
活学活用
相关文段 内容分析
第 段 写弟弟在山西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此段中,“他们快乐而活泼……唱着歌”体现了革命青年富有朝气,生活充实、快乐,“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是不会亡的”,体现了“我”内心的________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欣慰
活学活用
[参考答案] 
(1)由个体到群体,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代青年的人生遭遇和心路历程。(2)不同感受:①在上海时,“我”对流浪青年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知的状态充满担忧;②在山西时,看到革命青年富有朝气,他们的生活充实、快乐,“我”深感欣慰,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学活用
(2022·全国乙卷)
阅读《“九一八”致弟弟书》(文本见本核心考点“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私 塾 师
陆 蠡
今年的春天,我在一个中学里教书,学校的所在地是离我的故乡七八十里的山间。这里是天然的避难所和游击战的根据地。学校便是为了避免轰炸,从近海的一个城市迁来的。
有一天,一位同学走进我的房间,说是一位先生要见我。
这使我很惊讶。在这里,除了学校的同事外,我没有别的朋友。我搜寻我的记忆,摸不着头脑,而这位先生已跨进来了。
他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一瞥眼我就觉得很熟识,可是一时想不起来,我连忙让座,倒茶,递烟,点火,我借种种动作来延长我思索的时间,我苦苦地记忆。忽然我叫起来。
“兰畦先生!”
兰畦先生是我幼年的私塾师,他有着古铜色的脸,端正的鼻子,整齐的八字胡,他穿了一件宽大的蓝布长衫,外面罩上黑布马褂。头上戴一顶旧皮帽,着一双老布棉鞋。他手里拿了一根长烟管,衣襟上佩着眼镜匣子。这种的装束,令人一望而知他是一个山里人。
他在我家里坐馆,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我是一个很小的孩子,兰畦先生对我很严厉:破晓起床,不洗脸读书;早饭后背诵,点句,读书,写字;午饭后也是写字,读书;天黑了给我做对仗,填字;夜间温课,熬过两炷香。兰畦先生有时还无理地责打我,呵斥我,我小小的心中起了反感和憎恨。
现在,他坐在我的面前。
“啊,二十多年了!”终于我说了出来。
“二十多年,你成了大人,我成了老人。”
“身体好吗?”
“穷骨头从来不生病。你的父母都好吗?”
“好。”
“姐妹们呢?”
“都好。”
他逐个地问着我家庭中的每一人,这不是应酬敷衍,是出于一种由衷的关切。他不复是严峻的塾师,倒是极温蔼的老人了。他告诉我,他原要到离此十几里的一个山村去,是顺路经过此地的。他说他是无意中从同学口里听到我在这里教书,他想看看隔了二十多年的我是怎个样子。他说他立刻就要动身。
我挽留他。
“下次再有机会。”他伸手去取他的随身提箧。
我望着这提箧,颇有几斤重量,而且去那边的山岭相当陡峻,我说:“送先生去吧。”
他推辞着。他眉宇间却露出一种喜悦,是一种受了别人尊敬感觉到的喜悦。
我坚持要送他。
窗外,站着许多同学,交头接耳地在议论些什么,好像是猜测这位老先生和我的关系。
我大声地向他们介绍,说这位是我的先生,我幼年的教师。
同学中间起了窃窃的语声,看他们的表情,好像说:“你有了这样的一位教师,不见得怎么光荣。”
于是我又向他们介绍:“这是我的先生。”
路上,我们有着琐碎的谈话。
“如果我在家乡住久些,还想请先生教古文呢。”
“太客气了,现在应该我向你请教了。”
这句话并没有过分。真的,他有许多地方是该向我请教了。他向我诉说他的家境的寒苦,私塾现在是取消了,他不得不去找一个小学教员的位置。
“现在的课本我真弄不来,有一次说到‘咖啡’两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还有许多陌生字眼,我不知怎么解释,也不知怎么读。例如气字底下做个羊字,或是圣字,金旁做个乌字或白字,这不知是些什么东西?”
他说到他这般年纪,是应该休息了。他不愿意坑害人家子弟,把错误的东西教给孩子们。
“先生是应该教古文而不该教小学的。”我说。
“这边的小学,每星期二三十点钟,一年的薪金只有几十块钱。”
我知道这情形。在这山乡间,小学仍不过是私塾的另一个形式。通常一个小学只有一个教师,但也分成好几年级,功课也有许多门:国语,常识,算术,音乐,体操等。大凡进过中学念过洋书的年轻人,不肯干这苦职业,于是这被人鄙视的位置,只有失去了希望的老塾师们肯就。
“现在你到××干什么呢?”我还不知道他去那边的目的。
“便是来接洽这里的小学位置哟!”好像十分无奈似的。
我们踅过了山头。前面,在一簇绿色的树林中露出几座白垩墙壁。“到了。”他对我说,他有点微喘。我停住脚步,将手中提箧交给他,说我不进去,免得打扰人家。他要我在假期中千万到他家去玩玩。
我下山走。我心里有一种矛盾的想头:我想到这位老塾师,又想到他所教的一批孩子。“他没有资格教孩子,但他有生存的权利。”我苦恼了。我又想中国教育的基础,最高学府建筑在不健全的小学上,犹如沙上筑塔。忽然听到脑后有人喊。
“喂,向左边岔路走哪。”
原来我信步走错了一条路。我回头,望见我的先生,仍站在山头上,向我挥手。
“我认识路的,再见,先生。”我重向他挥手。
(有删改)
巩固提升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考虑到兰畦先生年事已高,却要携提箧翻越陡峻的山岭,加上想向兰畦先生多了解家乡基础教育的情况,“我”决定送兰畦先生去目的地。
B.小时候,“我”憎恨兰畦先生;如今,与兰畦先生重逢,“我”对他没有了恨意。“我”对兰畦先生态度的转变,表明“我”已变得成熟。
C.“好像是猜测这位老先生和我的关系”“好像十分无奈似的”等句子体现了“我”对相应人物心理的揣测,“好像”一词使句子表意更准确。
D.文章运用了顺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按时间顺序叙述“我”与兰畦先生相逢、同行、相别,插叙了兰畦先生二十多年前在“我”家坐馆之事。

巩固提升
解析
“想向兰畦先生多了解家乡基础教育的情况”错误,由原文“我望着这提箧,颇有几斤重量,而且去那边的山岭相当陡峻,我说:‘送先生去吧。’”可知,“我”主要是出于对先生的尊重,考虑到兰畦先生年事已高,却要携提箧翻越陡峻的山岭,才提出要送他。
巩固提升
6.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蠡的散文善于通过对琐细的生活的生动描述,揭示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这篇文章就体现出这一特点。
B.陆蠡的一些散文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比如他会在一些散文中交代真实的时代背景,这篇文章的开头就是如此。
C.陆蠡的这篇文章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人记事散文,两篇文章都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对话,塑造人物形象。
D.陆蠡的这篇文章中的私塾师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位书塾先生有几分相似,他们都教学严格,方正质朴。

巩固提升
解析
A.“琐细的生活”错,本文记述“我”与私塾师二十多年后见面并送他到山村学校之事,情节简单,并不琐细。C.“都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对话”错,朱自清的《背影》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对话很少。D.“方正质朴”错,本文没有体现私塾师“方正质朴”的特点,而是强调了他的严厉,如“兰畦先生有时还无理地责打我,呵斥我,我小小的心中起了反感和憎恨”。
巩固提升
答案
①表现了同学对兰畦先生轻视的态度,以同学的态度侧面表现兰畦先生贫寒的形象特点。②将同学与“我”对兰畦先生的态度作对比,突出了“我”对兰畦先生的尊重。
7.文章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写同学的反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升
8.“他没有资格教孩子,但他有生存的权利”这句话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请根据这句话,并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升
答案
①“他没有资格教孩子”的意思是,兰畦先生这位老塾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已经落后于时代,不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他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误人子弟。②“他有生存的权利”的意思是,私塾取消后,兰畦先生的生活难以为继,为了生计,他去承担山乡小学的繁重而薪资微薄的教学工作。③兰畦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的担忧,也表达了作者对旧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的同情。【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必须要重启PPT,字体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少的情况) 才能显示出来。
找到压缩包中 鼠标左键双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的字体文件夹 字体文件
【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也必须重启PPT。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多的情况)
找到压缩包中 打开后有较多字体安装包,Ctrl+A全选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的字体文件夹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Mac系统的安装与windows系统类似,仅提供路径)
找到压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应用窗口中打开“字体册”
鼠标左键双击字体文件 界面左上方点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选中要安装的字体,点击“打开”
【注意】Mac系统与Windows系统一样,都需要重启PPT,字体才能显示出来。
“明明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播放也正常的,但拿去教室
电脑上播放,字体又变得乱七八糟!”
老师们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代表安装在自己电脑上的C盘
(一般情况下),但如果教室电脑上没有安装过PPT内所用的
特殊字体,在打开PPT时,会出现字体不一或缺失的情况。
把字体文件复制粘贴到教室电脑上的 C盘> windows > fonts文件夹里即可。
在教室电脑上找到压 打开后框选中字体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包,Ctrl+C复制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注意】转图片后,图
片会自动对齐页面正中
在自己的电脑上将有特殊字体的可编辑文字转化成图片即可。 心,需自己移动到原位
选中含有特殊字体的可编 Ctrl+V粘贴,点击右下角 点击“粘贴选项” 下右边
辑文字框,Ctrl+X剪切 图标 的图标,选择粘贴为图片
“下载了字体,安装也成功了,电脑也重启了,但PPT内却
找不到这款字体了?!”
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在有多种字重的情况(例:阿里巴巴普惠
体),部分字体隐藏了。字重:可以理解为改款字体的不同粗细呈现
最直接的方法是 完毕后,
打开PPT,直接搜索字体+字重。
前提是确保完成一下操作:①字体安装后重启PPT; ②把这款字体整个系列(全部字重)都已下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