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A B D D C A B C B B B C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答案 A C A C C D B D D D C二、综合题:24.(1)该地缺失三叠纪的地层(2 分)原因:未曾有过该地层的沉积;该地层沉积形成后,在上覆地层沉积前遭受了剥蚀。(2 分)(2)二叠纪之后到侏罗纪,发生过显著的构造运动,地壳先隆起、后下降。侏罗纪之后发生过构造运动,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8分)(3)依次形成泥盆纪、石炭纪及二叠纪地层;地壳发生强烈升降,形成地层 P 与地层 J 之间的不整合面;侏罗纪之后发生构造运动,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古近纪发生岩浆侵入活动。(6分)25.(1)列岛上很多岛没有植被,风化作用强;列岛位于海上,风力侵蚀作用强。(4分)(2)风动石为近似球状或椭球状石块;基座为坚硬岩石;基座上有浅浅的凹坑。(6 分)(3) 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地表岩石棱角易受风化;在其他外力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石蛋”地貌。(8分)26.【答案】(1)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以晴朗天气为主,昼夜温差较大,风力小。(作图 2 分,特征任答 2点 4 分,共 6 分)(2)主锋(a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团温度升高变性;受冷高压影响,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4 分)(3)空气质量指数较高。理由:①处等压线密集,风力大;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易起沙,形成沙尘天气,空气质量指数较高。(状况 2分,理由 6分,8分){#{QQABTYaUogCAQAAAAAgCEQUgCgMQkgAACYgGxBAIsAABiQFABAA=}#}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说明:1.本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2.答题前,请将考试号、姓名等内容填涂到答题卡上。3.答案请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4.交卷时只需交答题卡。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 年 7 月,我国某科研团队沿某线路对南美洲东部海岸线进行为期 15 天的考察,途中依次记录了甲、乙、丙、丁、戊五地的昼长与夜长差值(均为绝对值),结果如表 1所示。据此完成 1~2 题。地点 甲 乙 丙 丁 戊昼长与夜长差值 1 小时 52 分钟 0 小时 1 小时 50 分钟 3小时 16 分钟 6 小时 20 分钟表 11.据表推测,甲、丙两地A.与 0°纬线垂直距离相当 B.可能位于同一条纬线C.甲地的昼长小于丙地 D.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同2.考察记录当日,戊地日出时的地方时大约为A.6:10 B.7:35 C.6:45 D.7:00图 1示意某日我国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在教室观测正午窗影长度场景,测得窗户高 2米,影长约 3. 46 米。此时窗影长度为一年中最大值。(tan30°≈0.578, tan45°=1,tan60°≈1. 732),据此完成 3~5 题。图 13.当日日期为A.3 月 21 日 B.6 月 22 日 C.9 月 23 日 D.12 月 22 日高二地理试题 第 1页 共 8 页{#{QQABTYaUogCAQAAAAAgCEQUgCgMQkgAACYgGxBAIsAABiQFABAA=}#}4.依据材料,当地位置大约为A.(23°26′N,90°W) B.(36°34′N,90°W)C.(23°26′N,90°E) D.(36°34′N,90°E)5.此时,与当地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约占全球的A.1/4 B.1/2 C.3/4 D.2/32023 年 2 月 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 7.8 级地震。我国地震救援队于北京时间 2月 7日 23 时从北京出发,2月 8日 4时 30 分(东三区区时)到达阿达纳机场。救援队开展了为期 9 天的救援工作。图 2示意两次地震震中位置。据此完成 6~8 题。图 26.土耳其地震发生时,我国正值A. 立春 B. 雨水 C. 惊蛰 D. 春分7.地震救援队救灾期间,阿达纳地区A. 日出方位逐渐偏南 B.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C. 日落时刻逐渐提前 D. 正午太阳高度变小8.图 3 板块边界与此次地震震中附近板块边界类型相同的是高二地理试题 第 2页 共 8 页{#{QQABTYaUogCAQAAAAAgCEQUgCgMQkgAACYgGxBAIsAABiQFABAA=}#}图 3A.甲 B. 乙 C.丙 D. 丁某区域计划对河流河心岛进行开发。该河段河床比较平直,无明显河曲发育,且堆积作用较为稳定。图 4 为该河河心岛的位置图,图 5 为河流 AB 剖面示意图,面朝河流下游,左手方向视为左岸(北岸),右手方向视为右岸(南岸)。据此完成 9~10 题。图 4 图 59.图示河流位于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10.有关该河心岛未来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河心岛向北岸发展 B.河心岛向南岸发展C.河心岛两侧堆积明显 D.河心岛两侧侵蚀严重高二地理试题 第 3页 共 8 页{#{QQABTYaUogCAQAAAAAgCEQUgCgMQkgAACYgGxBAIsAABiQFABAA=}#}图 6为某区域地质图。据此完成 11~13 题。图 611.关于图中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形以平原为主 B.AB 沿线为山脊地形C.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D.断层线西侧相对下降12.图中沿 AB 剖面线的构造地貌依次是A.背斜谷 向斜山 B. 向斜山 背斜谷C.背斜山 向斜山 D. 向斜山 背斜山13.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A.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B.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C.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岩石圈物质循环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由此改变地理环境。图 7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8示意某地的地貌景观。 读图,据此完成 14~16 题。图 7高二地理试题 第 4页 共 8 页{#{QQABTYaUogCAQAAAAAgCEQUgCgMQkgAACYgGxBAIsAABiQFABAA=}#}图 814.图 8 山体中的岩石质地致密,说明该类岩石属于图 7 中的A. 甲 B. 乙 C. 丙 D. 丁15.形成图 8 中地貌的地质作用主要对应图 7 中的A. ③ B. ④ C. ⑤ D. ⑥16.影响图 8 中扇形地貌形成的因素有①出扇顶河流流速减缓 ②扇中风化碎屑物多 ③扇中河流展宽分汊 ④扇缘地形隆起阻挡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 9为滇池流域示意图。图 10 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据此完成 17~18 题。图 9 图 10高二地理试题 第 5页 共 8 页{#{QQABTYaUogCAQAAAAAgCEQUgCgMQkgAACYgGxBAIsAABiQFABAA=}#}17.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是①盆地地势低平,利于泥沙沉积 ②海口河多次疏浚,导致滇池水位上升③柴河上游植被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加④柴河下游开挖沟渠,分散水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18.A、B 区域的聚落密度较大的是哪个,原因是A.A 区域 A 区域海拔较低,生产生活的条件较好B.A 区域 A 区域开发时间较晚,但生产经验丰富C.B 区域 B 区域开发时间较早,对环境破坏较大D.B 区域 B 区域海拔较高,排水条件较好冻雨俗称“滴水成冰”,是每年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贵州省是我国出现冻雨最多的地区。图 11 为冻雨天气的大气垂直结构分层图。据此完成 19~21 题。图 1119.导致贵州省冻雨多发的天气系统多为A.冷锋 B.准静止锋 C.气旋 D.反气旋20.贵州省冬季冻雨发生天数多的主要原因是①受冷气团的影响,地面气温低 ②受暖气团的影响,水汽充足③锋面位置不稳定 ④锋面位置较稳定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21.有关冻雨危害,说法错误的是A.农田结冰,冻伤农作物 B.破坏电力设施,造成停电C.路面结冰,交通受阻 D.将地面物品砸坏、砸破飑线是指一种范圈小、生命史短、气压和风发生突变的狭窄强对流天气带。飑线的产生多是由于冷空气行进至暖湿地区时造成了上冷下暖的格局,使对流层上下热力结构不同,产生高强度的强对流天气。4月 30 日,飑线南压横扫广东,广东自北向南出现了急风高二地理试题 第 6页 共 8 页{#{QQABTYaUogCAQAAAAAgCEQUgCgMQkgAACYgGxBAIsAABiQFABAA=}#}暴雨乃至冰雹的强对流天气。图 12 为北半球某地区等压线、飑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22~23 题。图 1222. 根据材料推测,广东 4月 29 日的天气特点最可能是A.低温湿润 B. 低温干燥 C.炎热干燥 D.炎热潮湿23. 有气象记录显示飓线过境大型湖面,其强度会减弱,主要原因是A.水汽得到补充 B.热量得到加强C.热量补充减少 D.湖面摩擦力小二、综合题。本部分共 3 小题,共 54 分。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图 13 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简图。图 13(1)该地缺失了哪个地质年代的地层,造成其缺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4 分)(2)分析该地区发生过的构造运动类型,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其发生的顺序。(8 分)(3)说明该地的地质简史。(6分)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一 莱屿列岛位于福建省漳浦县古雷半岛东侧和六鳌镇南侧的海面上。从空中俯瞰,岛上遍生花岗岩石蛋。莱屿列岛很多岛上都没有植被覆盖。高二地理试题 第 7页 共 8 页{#{QQABTYaUogCAQAAAAAgCEQUgCgMQkgAACYgGxBAIsAABiQFABAA=}#}材料二 风动石是指停留在巨石表面的近似球状或椭球状的岩块,当大风吹来时,石块会微微摇晃,风停下来时,石块就静止不动,固有风动之名。风动石或是石蛋从高处滚落,在大岩石基面找到了平衡支点后形成,或是在长期的球状风化中,一整块岩石被层层剖蚀,上下岩块逐渐分离,链接部位变得越来越小,出现一个平衡支点后形成的。图 14为花岗岩石蛋形成过程示意图:图 15 为莱屿列岛上风动石景观图。图 14 图 15(1)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莱屿列岛遍地花岗岩石蛋的原因。(4分)(2)从岩性和岩表角度,推测风动石景观的形成条件。(6分)(3)结合图文材料,说明花岗岩“石蛋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8分)26.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副锋是指两个源地相同,但由于离开源地的时间长短和路程远近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热力特性的气团之间的锋。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变性程度(变为暖气团的程度)不同,可能会有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因此在主锋后常有副锋形成。图 16 示意某年 4月 13 日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b锋为副锋。材料二 空气质量指数用于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指数越高则大气污染越严重。图 16(1)在图中 a 锋线位置画出锋面符号;与①相比,描述此时②地的天气特征。(6 分)(2)描述 b 锋的形成过程。(4 分)(3)指出该日①地空气质量指数高低状况,并说明理由。(8分)高二地理试题 第 8页 共 8 页{#{QQABTYaUogCAQAAAAAgCEQUgCgMQkgAACYgGxBAIsAABiQ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答案.pdf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