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诫子书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诫子书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诫子书
诸葛亮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新课导入
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
诫 子 书
告诫,劝勉
书信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书信。
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有道德的人。
行为,
操守。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指内心安宁专一。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诫子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增长。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振奋精神。
励:振奋。
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一)古今异义
1. 险躁则不能治性 
2. 非宁静无以致远
3. 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环境安静。
轻薄无常;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懈怠;
形容速度不快。
危险。
古义: 今义:
夫君子之行
助词,的
下车引之
代词,代那个人
意与日去
时光
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
(二)一词多义

静以修身
介词,来
俭以养德
介词,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
用来
可以为师矣
凭借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立志:
学习:
惜时: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俭”修养的是人的外在品质,使人“淡泊”“明志”;
“静”修养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使人“宁静”“致远”,
二者相辅相成。
4.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作者对后代要志存高远的厚望。
1.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
(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2.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
“非志无以成学。”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向,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示例一: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专心向学,避免老了后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示例二:读了《诫子书》一文,我明白了,处世时,不论自己面对何人何事,都应以“静”字为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才能在纷繁的世事前拨云见日,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为之努力就不至于盲从迷失。
3.《诫子书》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4.请你试试找出文章中的成语: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宁静致远
指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治学:
修身:
(正面)
(反面)
告诫儿子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诫子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谆谆教诲殷切期望
文章结构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属劝勉儿子修身治学,指出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做起,要立定志向,惜时勤学,成学广才,报效社会。全文字里行间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课文主旨
1.本文中心论点是:
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
4.《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
5.《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6.《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险躁则不能治性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当堂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