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速记清单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01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本阶段时间界限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一种文字 甲骨文。一个历法 夏历;战国时一年24节气一次改革 商鞅变法。一大医著 《黄帝内经》一次思想 百家争鸣两大技术 铁农具和牛耕两大文学 《诗经》和楚辞两大制度 世袭制和分封制。三大朝代 夏、商、周。四大学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竞相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2)经济: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3)军事: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最为频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争兼并了许多小国家。(4)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激荡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浪潮。(5)科技与文化:商朝有月食日食的记载;青铜器代表了商周时期科技成就;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诗经》与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02关注新知)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单元 课题 单元 课题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百家争鸣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新增) 第8课百家争鸣第二单元:内容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从奴隶制王朝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这一课将介绍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朝的统治、西周的兴衰、中国最早的几个王朝: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和更替。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尽管其具体历史细节仍有争议。商朝以其高度发展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而著名。西周则见证了封建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周礼的建立。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东周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以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政治动荡为特点。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儒家思想的兴起时期,孔子等思想家开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国时期是东周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以更加激烈的国家间战争和政治变革为特征。各国为了争霸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第7课百家争鸣:这一课主要探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即“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哲学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学派相继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则重点介绍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变迁,夏商周时期正是中国早期历史的关键阶段;学习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孔子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解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如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区别及其演变;探索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色,了解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最后能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评价不同历史人物和思想。 (03知识速记)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速记点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时间及人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2.“家天下”形成:禹的儿子启不接受传统举贤禅让做法,直接继承禹的王位。影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夏朝的统治1).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2).中心区城: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3).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朝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图片解析: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二里头遗址主要包括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建立的统治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4).遗址内容: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出土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多为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意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5).夏王桀的暴政 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速记点2、商朝的统治(一)夏朝灭亡1.背景:夏王桀的暴政引起民众反抗2.经过: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人逐渐强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围民族,推翻夏朝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二)商朝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2.统治者:汤3.都城:亳(三)商朝的统治1.前期统治: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2.商朝迁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3.巩固统治的措施: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4.后期统治: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5.商纣王的暴政末代君主商纣继位后,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酷刑法,导致民不聊生。速记点3、西周的兴衰(一)西周的建立1.背景 商纣王的暴政 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称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实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周文王在吕尚等人的辅佐狭隘,积极做灭商的准备。2.过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利簋的腹内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结果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制 (1)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向周王承担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周朝的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概念解读: 分封制:通过分封制,西周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各个等级之间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3)结果: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三)西周的灭亡1.原因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2.结果 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夏、商、西周灭亡的相似之处及启示 (1)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的制定应符合人民意愿,用人应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名师点拨】1.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启是我国世袭制产生后的第一个国王,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2.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制度转变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革新。3.“国人暴动”不是农民起义,是一场平民反抗君主的暴动。4.周厉王是西周时期的暴君,他在位时西周没有灭亡;西周灭亡时在位的国王是周幽王。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速记点4、王室衰微(一)东周时期1.周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从此进入东周时期。2.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二)分封制瓦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业不再世袭。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三)王室衰微表现1.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仅在洛邑一带。周王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2.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四)结果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这时候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纵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速记点5、诸侯争霸(一)背景1.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2.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二)过程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称霸。(三)影响1.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2.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速记点6、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一)概况: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二)表现1.农业: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商业: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相关史事 《国语·齐语》中提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zhú)试诸壤土。”“美金”是指青铜,用来制作兵器;“恶金”是指铁金属,用来制作锄头等农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名师点拨】1.东周历史分期: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②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争霸、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3.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4.(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5.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崛起,不再听从王命,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支持。6.春秋时期著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7.春秋争霸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速记点7、战国七雄(一)形成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2.重要事件: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之后,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后来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二)兼并战争1.目的: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2.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3.战争特点: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4.标志性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郢(ying)之战、长平之战。桂陵之战 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交战时间:一年 交战区域:邯郸、桂陵 历史典故: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 历史典故:减灶之计 长平之战 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交战时间:三年 历史典故:纸上谈兵5.战争影响 战争非常惨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就是对当时残酷战争的形象写照。 七雄之间日趋激烈、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导致各人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速记点8、商鞅变法(一)变法改革战国时期,魏、齐、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1.目的: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2.代表 李悝(kui)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投奔秦国,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开始推行变法。后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1.内容 ①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③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成效: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速记点9、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2.手工业 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3.商业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二)都江堰1.背景: 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尤其有突出的表现,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2.时间人物: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3.地点: 成都附近的岷江。4.工程作用: 都江堰是-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地位: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造福千秋后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名师点拨】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的秦国,而非秦朝。2.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不能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来判断改革成败。3.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4.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建立县制5.各阶层对待变法的态度:新兴地主阶级和平民支持;旧贵族反对。6.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7.商鞅变法中的内容之一“建立县制”与秦始皇加强集权的措施之一“推行郡县制”有所不同。同时,“建立县制”是商鞅变法中影响最深远的措施。8.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9.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第7课百家争鸣速记点10、老子和《道德经》(一)老子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即老聃(dan),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识渊博。(二)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2.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3.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三)相关典籍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老子 《道德经》速记点11、孔子和《儒家学说》(一)孔子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二)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三)教育成就 1.孔子也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文化成就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五)相关典籍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六)深远影响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速记点12、百家争鸣(一)背景 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2.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城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二)主要派别、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代表人物:(1)孟子 《孟子》 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代表人物:(2)荀子 《荀子》 思想主张:“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2.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3.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 他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韩非子》 思想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5.兵家创始人:孙武(注意:春秋末期) 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吴起、孙膑都撰有兵法著作。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张战国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 《荀子》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道家 庄子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三)百家争鸣1.概念: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素养提升】【历史解释—解读名家思想】材料1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⑴材料1中老子的话语中蕴含怎样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思想还包括那些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会相互转化;还包括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教育成就或思想 教育事迹创立私学 他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有教无类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材料2⑵依据所学, 补充材料2表格的孔子教育成就及影响.材料3 易中天说,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体现在哪些地方?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他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唯物史观—解析百家争鸣】材料4 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上进心的文化人。⑷请按顺序写出材料描述的流派名称,并举例说明.道家,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节俭;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家国情怀—感悟圣哲智慧】⑹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此,你有何感触?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感触:我们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学习先哲们关心社会、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名师点拨】1.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何意义?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是孔子对教育的最大贡献)2.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老子(辩证地看待问题);孔子(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墨子(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治国);庄子(积极地面对和看待问题);韩非(积极改革,勇于创新)。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速记点13、天文、历法和医学(一)天文发展1.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2.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3.《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4.《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二)历法1.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2.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天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3.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三)医学1.先秦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2.传说时期: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3.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鹃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4.《黄帝内经》: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速记点14、甲骨文与青铜器(一)甲骨文1.名称来历: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2.发现概况: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价值地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二)青铜器1.青铜铸造业特征: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2.青铜器: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主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最初是一种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到后来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与之相关的成语3.“金文” ①名称由来: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②内容: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③三星堆遗址 出土文物: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文明交流: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速记点15、《诗经》和“楚辞”(一)《诗经》1.夏商周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2.内容:《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3.价值:《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借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借行。 ——《诗经·秦风·无衣》 阅读上述《诗经》中的诗句,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诗经·秦风·无衣》中的诗句反映了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中国处于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状态,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权力而频繁发动战争。这首诗通过反复强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泽/裳”,表达了秦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诗中的“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矛戟/甲兵,与子同仇/借作/借行”等句子,展现了秦国在战争动员方面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士兵们对战争的积极参与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感。整体上,这首诗歌体现了先秦时期战争文化的一部分,即在困难条件下,人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楚辞”1.由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2.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3.地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名师点拨】1.青铜器出现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灿烂时期是在(商朝)。2.世界上最著名的青铜器是(四羊方尊,司母戊鼎)。3.三星堆文化代表作品是(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文化的发源地是(成都平原)。4.商代奴隶的悲惨生活特征是什么?(奴隶地位低下,没有人身自由)5.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是商朝创造的(青铜器)和(甲骨文)。6.青铜时代:夏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青铜器)在生产、生活、军事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时代。7.商周既有刻写在龟的甲骨文,也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叫铭文或钟鼎文)8.汉字演变历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隶书(秦、西汉)→楷书、草书、行书(东汉、魏晋及之后)。(04素养提升)【历史解释】1.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之比较2.汉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家国情怀】商鞅变法对国家和个人的启示(1) 对国家来说:①(从改革的结果看)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②(从改革成功的原因看)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重要条件;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2) 对个人来说:①(从改革的过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②(从改革的精神看)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历史解释】1.知识拓展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什么关系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2..钟鸣鼎食:“钟”和“鼎”分别为商周时期青铜乐器和食器,后发展为礼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3..铭文: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又叫钟鼎文、金文;商代中晚期出现,周代明显增加。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4、“商鞅虽死,秦法未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变法改革必然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又说明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5.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得到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的支持 奴隶主阶级反对哪些措施 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三项措施对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有利,因而获得他们的支持。(经济上保证了对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可以凭军功做官掌握政权)奖励军功、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些措施对奴隶主阶级不利,因而受到他们的反对。(取消了他们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经济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化,被地主阶级占有)6、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影响?都江堰既是一个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首先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其次又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号称“天府之国”。【唯物史观】1.分封制的影响。(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室拥有较高的权威,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了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国家。(2)消极作用: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埋下伏笔。(3)对后世的影响:将各地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同时推动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的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宋、郑、吴、陈、许、秦等。2.夏、商、西周三朝兴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1)兴起的共同原因:统治者勤于政事,发展经济,关心百姓,重用人才。(2)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昏庸残暴,社会矛盾尖锐,引起民众反抗。(3)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的制定应符合人民的意愿。3.甲骨文出现的意义。(1)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和阶级关系的状况,反映了商朝奴隶社会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4)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4.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一方面它确是无道义战,灭国杀人,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破坏了僵化和十分落后的西周体制,更重要的是,它既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又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5.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评价。一方面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另一方面促进了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6.商鞅变法成功原因与启示:(1)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行之有效、执行坚决,这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商鞅取信于民,得到百姓拥戴,使变法深入人心。(1)原因: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②商鞅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且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③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2)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我们要促进当今社会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勇于创新。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各个领域的主要表现。(1)经济:铁犁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飞速发展,封建经济产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通过各国变法最终确立下来。(2)政治:诸侯争霸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先后在各诸侯国开展了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典型代表:商鞅变法)(3)军事: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4)思想:社会的变革促使思想界空前活跃,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质疑和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05习题研读)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材习题011.下图示意的是西周贵族的等级。请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教材习题022.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了一座商朝大型墓葬,从出土青铜器铭文可知,墓主名叫妇好。妇好具有多重身份,既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又是一位女将军,还是大祭司。下面是与妇好有关的出土文物,查找资料,了解妇好的生平事迹。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钺 妇好墓出土的征战甲骨【答案】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将军和大祭司。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出土了1928件随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等。妇好墓的青铜器上多铸有“妇好”铭文,如象征其军事地位的“妇好鸮尊”。出土的玉器工艺精湛,如“跽坐人形玉佩”。甲骨文记录了她征战沙场和主持祭祀的事迹,展现了她在商朝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材习题01结合所学,梳理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答案】可以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工具材质变化入手。分析不同材质(如石头、青铜、铁等)的特性,比如硬度、韧性、耐用性等。【金属工具的优势】硬度:金属工具通常比石器和木器更硬,能够更有效地切割和加工材料。耐用性:金属工具不易磨损,使用寿命更长。可塑性:金属可以被铸造和锻造成各种形状,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可维护性:金属工具可以通过打磨等方式进行维护和修复。多功能性:金属可以制造出更复杂的工具,实现多种功能。教材习题02搜集资料,每人撰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答案】解答思路: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人物选择:选择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孔子、管仲、孙武等。故事创作:围绕选定的人物或事件,创作一个有教育意义或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小故事。资料搜集: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确保故事的历史准确性。建议:可以结合《左传》、《史记》等古代文献,以及现代的历史研究资料,来丰富故事内容和细节。故事会组织:确定故事会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故事。可以设置评委,对故事的创意、表达和历史准确性进行评价。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材习题01支持商鞍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在商鞅死后继续实施,主要是因为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并且对秦国的强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新法在商鞅死后没有被废止,反而继续推动秦国走向强盛。教材习题02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田忌赛马等都是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组成学习小组,选择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编排成历史短剧进行表演。【示例】角色: 1.廉颇(赵国将军) 2.蔺相如(赵国文臣) 3.赵王(赵国君主) 4.侍卫 5.赵国百姓场景一:赵国宫殿(赵王、蔺相如、廉颇在宫殿内)赵王:(焦急)廉将军,我国正面临强敌的威胁,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闹矛盾呢?廉颇:(愤怒)蔺相如只是一个文臣,凭什么地位比我高?我不服!蔺相如:(平静)廉将军,国家危难当头,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个人的恩怨算得了什么?赵王:(感慨)蔺相如说得对,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廉将军,你愿意为了国家放下个人的恩怨吗?场景二:赵国街头(廉颇背着荆条,走在街头,百姓围观)百姓甲:(议论)这不是廉将军吗?他背着荆条干什么?百姓乙:(猜测)难道他犯了什么大错?廉颇:(坚定)我背着荆条是为了向蔺相如请罪,我要为国家出一份力!场景三:蔺相如府邸(廉颇来到蔺相如府邸,蔺相如出门迎接)蔺相如:(惊讶)廉将军,你这是干什么?廉颇:(诚恳)蔺相如,我错了。我不应该为了个人的恩怨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请接受我的道歉。蔺相如:(感动)廉将军,你能放下个人的恩怨,我非常高兴。让我们一起为国家出力吧!场景四:赵国宫殿(廉颇和蔺相如一起来到宫殿,向赵王请罪)赵王:(感慨)你们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我非常欣慰。从今天起,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强敌的威胁!结尾:廉颇和蔺相如携手并肩,带领赵国军队战胜了强敌,国家恢复了安宁。百家争鸣教材习题011.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答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谦虚好学,在任何人身上都能学到东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陷入迷茫或错误之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勤奋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样才是有修养的表现。教材习题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墨子·尚贤上》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结合墨子生活的历史时期,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答案】墨子这段话表达了他“尚贤”的主张,即尊重和推崇有才德的人。他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尊重和重用有才德的人,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主张不仅要重视贵族的才德,也要重视农民、工匠等普通人的才德,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提拔和重用。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材习题011.你能辨认出下列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人 中 水 射教材习题022.结合所学,说说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答案】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科技领域推动了后世的发展,而且在文化上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文历法:先秦时期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天文数据和历法体系。例如,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同时,先秦时期的历法改革为后世历法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青铜器与甲骨文: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高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甲骨文作为商代的一种成熟文字,为先秦及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3.《诗经》和楚辞:《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楚辞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对后世的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医学:先秦时期医学成就显著,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其医术精湛,被誉为“神医”,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06单元小结)一、“第一”类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2.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开始出现:夏朝;3.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朝开始:商朝;5.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6.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二、原因类1.夏商西周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暴政。2.春秋时期,出现争霸局面的背景:①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王室衰微,周王室地位下降;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3.商鞅变法的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时代潮流(最主要);统治者的支持;商鞅的个人才能和坚定的意志。三、成语典故晋文公(退避三舍;老马识途);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勾践(卧薪尝胆)。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齐国胜);马陵之战:减灶诱敌(齐国胜)。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间 事件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夏,西周开始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公元前546年 弭兵大会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公元前256年 李冰修建都江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