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一、教材解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法治教育”中的学习主题。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正义感强,但缺少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 3.法治意识:明辨是非,加强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4.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遵章守法,加强自我防范。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含义、种类及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七、教学内容设计导入预设过程(约3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播放音频: 听一听,他们在干什么? 搭建情境:最高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上升,校园暴力问题不容忽视。 1.认真聆听音频。 2.认真阅读材料,进入情境。子议题一:审“校园霸凌”,了解罪与罚教学内容:刑法的作用及内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类型预设过程(1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播放视频:央视新闻——惩治校园欺凌,介绍寻衅滋事罪的案例。 议一议:五名未成年被判刑依据的是哪部法律?造成了哪些危害?(请从个人、他人、家庭、社会角度分析)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犯罪带来了危害。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分别展示两种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议一议:(1)都是殴打他人的行为,为什么只有行为二才是犯罪?(2)对比以上处罚的不同,分析犯罪行为有何特点? 言语引导,点评学生,利用表格区别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真实案例-活学活用:展示一起特殊的寻衅滋事案件的相关材料介绍 提问:龙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结合材料说明判定理由。圈出的地方,属于犯罪的哪个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有哪些,谁来进行判刑?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刑罚的含义、类型。 相关链接:介绍刑罚的特点,并对刑法与刑罚进行区分。 观看视频,阅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认真思考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跟随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理解,初步认识到犯罪带来的危害。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刑法的作用及内容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跟随教师引导,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违法行为的不同,并对其进行区分。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并识记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刑罚的含义、类型,并对刑法与刑罚进行区分。子议题二:慎“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教学内容:加强自我防范,如何远离犯罪;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设过程(1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景探究—小错铸大罪,介绍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议一议:小陈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为什么还是被刑罚处罚 介绍我国新修订刑事责任年龄 议学活动:结合情景演绎—小错铸大罪 议学合作:结合案例,绘制出小陈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这说明了什么?(要求:限时3分钟,作好记录,选出发言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陈某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播放视频《远离不良行为,拥抱美好未来》 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加强自我防范,如何远离犯罪以及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 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问题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了解我国新修订刑事责任年龄 参与合作探究,积极讨论问题,主动分享讨论结果。 跟随老师引导,理解事件带来的启示,增强法治观念。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加强自我防范,如何远离犯罪以及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跟随教师引导,梳理本课逻辑,做好知识提纲总结。七、板书设计八、作业设计 1.犯罪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 ),应承担( A )法律责任。 A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 B 触犯了刑法 刑事 C 严重社会危害性 行政 D 触犯了刑法 民事 2.虞城县人民法院宣判一起借媒体记者身份敲诈勒索的案件,被告人李某某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下列对李某某所受的刑罚的说法,认识不正确的有 ( D ) A.有主刑,也有附加刑 B.有期徒刑属于主刑 C.罚金属于附加刑 D.李某某所受的刑罚都是附加刑 3.漫画启示我们( A )①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 ②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③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④一般违法必然会演变为犯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刘某因贩毒、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6万元,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5万元。分析案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D ) A.死刑、剥夺政治权利属于主刑。 B.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C.剥夺政治权利、罚金、赔偿经济损失属于附加刑。 D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必然法律。 6.2024年5月28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中国华融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白天辉受贿一案,对被告人白天辉以受贿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1.材料中白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2.白某受到的刑罚都有哪些? 3.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4.请你为青少年预防此类行为的发生提合理化建议?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