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八 人口(基础题)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完成下面小题。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B.空间分布总体密度较大C.大多分布在距河流7~10km的范围内D.距河流2km范围内人口最多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有( )A.水能资源分布 B.矿产资源分布 C.农业空间布局 D.取水便利程度下图为安徽、黑龙江、上海、广东四省市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人口、经济占全国比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3.丁为( )A.安徽 B.黑龙江 C.上海 D.广东4.两个10年跨度内( )A.甲人口数量先减后增 B.乙经济比重下降减缓C.丙人口数量一直下降 D.丁经济总量先降后升广东省粤西地区一直以来是人口外迁的地区。近几年来,该地区人口出现回流趋势。下图示意粤西地区向外迁移人口年龄比例。据此完成问题。5.影响粤西地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A.务工经商 B.婚姻嫁娶 C.家属随迁 D.异地养老6.人口外迁会使粤西地区( )A.老龄人口增加 B.城镇化质量提升C.产业结构升级 D.人地矛盾减小7.粤西地区回流人口趋向( )A.广大乡村地区 B.边远城镇区C.经济强县区域 D.大城市中心城区“无人区”是指长期闲置的土地或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分布与有序发展,形成了我国面积广大的“无人区”(下图)。研究青藏高原“无人区”具有深刻的地理意义。完成下面小题。8.青藏高原“无人区”限制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 )A.风沙肆虐 B.高寒缺氧 C.山高谷深 D.沼泽广布9.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藏南谷地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区域,其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地形 C.交通 D.自然资源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2021年黑龙江人口出生率为3.59‰,死亡率为8.7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辽宁全年出生人口20.0万人,出生率4.71‰,死亡人口37.7万人,死亡率8.89‰,人口自然增长率-4.18‰。材料二:受人口外迁、自然增长率低等因素影响,在2010-2020十年间,东北三省减少1101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了646万人,是流失人口最多的省份。辽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5.72%,为全国最高。下表为东北三省2010—2020年人口变化统计表。2010年人口 占全国比重 2020年人口 占全国比重 人口变化数 比重涨跌黑龙江 38313991 2.86 31850088 2.26 -6463903 -0.6吉林 27452815 2.05 24073453 1.76 -3379362 -0.34辽宁 4374633 3.27 42571407 3.02 -1154916 -0.25(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2)评价人口外迁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影响。(3)东北地区外迁的人口中,既有青壮年也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口。请选择任一群体,推测该群体主要迁往哪些地区并阐明理由。(中等题)读世界距海岸200km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完成下面小题。11.在距海岸200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的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小的是( )A.非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12.欧洲距海岸200km范围内的陆地面积比重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B.山地少,平原占比高C.纬度跨度大,面积广 D.人口密集,填海造陆多下图为人口年龄结构图(局部),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四条曲线表示1965~2020年世界及亚欧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其中曲线①表示世界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甲、乙、丙、丁所代表的人口年龄结构拥有显著人口红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4.曲线②③④分别表示的国家和地区最可能是( )A.西欧、中国、中东 B.中国、中东、西欧C.中东、西欧、中国 D.西欧、中东、中国15.影响中东石油国家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的直接原因是( )A.人均寿命延长 B.劳动力输入 C.产业结构单一 D.出生率下降在城市群中,通过借用邻近城市的人口,达到支持特定功能或经济绩效的临界人口规模,被称为城市的“借用规模”。在城市群发展初期,大城市从周边小城市吸纳资源,可能抑制小城市发展,产生集聚阴影;在发展后期,扩散机制起主要作用,小城市常因大城市的带动作用而获得更强的增长动力。下图示意山东半岛和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借用规模”(数值越大借用规模越显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下列城市中“借用规模”最显著的是( )A.东莞 B.烟台 C.珠海 D.菏泽17.为了更好地发挥“借用规模”,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应( )①积极完善产业基础②保持产业结构趋同③差异化定位城市功能④控制城区人口规模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读“某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18.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9.图中反映了在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乌蒙山区地处滇、黔、川三省接壤地带,境内山高坡陡、切割纵横,落差大,地貌类型山、丘、坝兼备,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平均海拔2500m。下表示意1995~2005年乌蒙山区各海拔人口数量及密度变化。海拔/m 1995年 2000年 2005年人口总数/万人 人口密度/(人·km-2) 人口总数/万人 人口密度/(人·km-2) 人口总数/万人 人口密度/(人·km-2)<1000 180.87 231.00 187.46 239.41 191.73 244.871000~1300 528.97 224.51 557.25 236.51 583.96 247.851300~1600 806.46 234.52 872.96 253.86 913.56 265.671600~1900 419.13 232.67 449.47 249.51 476.21 264.361900~2200 292.80 171.49 316.60 185.43 330.30 193.452200~2500 275.03 140.44 294.48 150.38 302.31 154.30>2500 72.60 119.96 74.90 123.76 71.30 117.81合计 2575.86 203.62 2753.12 217.64 2869.37 226.83(1)概括乌蒙山区人口数量随海拔变化的特点。(2)说明乌蒙山区海拔1300~1600m地区人口密度一直较大的原因。(3)推测2000~2005年乌蒙山区海拔2500m以上地区人口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拓展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各国争逐的战略资源。图示意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三大城市群主要城市数字人才流动网络体系结构及流动率(总流动率为2022年数据,净流动率为2021~2022年的变化)。据此完成问题。21.三大城市群数字人才流动方向总体表现为( )A.在城市群内部,分别流向各自的主导型城市B.在城市群之间,呈现出由南向北的扩散路径C.在国际流向上,上海成为人才流出的中转站D.主导型城市间,人才相互流动现象日益频繁22.2022年数字人才流动在不同城市呈现的特点是( )A.苏州—为人才净流出城市 B.从属型城市—均为人才净流入区C.上海—人才流入数量最多 D.主导型城市—人才流失较为严重23.从经济层面着手,针对数字人才流动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营造包容和开放的创新文化及制度环境,促进海外人才回流②支持数字初创企业的培育和成长,提高数字人才培养的质量③提升区域产业联盟,打造区域数字人才高地和数字产业集群④提升相关平台在促进人才要素流动和知识溢出等方面的功能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胡焕庸线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分界线,也是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界线。有学者为深入研究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将胡焕庸线以东区域细化为3个梯度。下图为“长江经济带胡焕庸亚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推测长江经济带四区域人口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Ⅳ、Ⅱ、Ⅲ、Ⅰ B.Ⅱ、Ⅳ、Ⅲ、IC.Ⅳ、Ⅲ、Ⅱ、I D.Ⅱ、Ⅲ、Ⅳ、I25.影响Ⅱ、Ⅲ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河流26.提高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流动B.加快自然资源开发,提高资源自给能力C.推进“三孩”政策,缓解人口的老龄化D.推广精细农作方式,提升农副产品品质根据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情况,可把中国分省份人口增长类型划分为流入主增型、生育主增型、生育超增型、流出超减型和流出主减型。20世纪80年代,东北地区城镇化率高,人口生育率低于全国水平。如今,黑龙江是人口总增长率处于负增长最多的省,人口形势日益严峻。图为2010—2020年中国分省份人口增长类型。完成下面小题。27.丙是( )A.流入主增型 B.生育主增型 C.流出超减型 D.流出主减型28.西南地区人口增长较为理想,主要是因为( )A.生育意愿高 B.医疗水平高 C.教育水平高 D.生活成本高29.依据人口增长状况推测,黑龙江省将出现( )①就业机会增多②人口结构失衡③创新动能增强④财政负担加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3371.30万人,占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的8.97%,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6.90%。下图为2010—2020年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占比情况示意图,下表为2010年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构成(单位%)。受教育水平 全国流动人口 汉族流动人口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未上过学 1.92 1.79 3.87小学 16.37 15.90 23.45初中 40.97 41.15 38.40高中 22.66 22.91 19.00大学专科 9.93 10.04 8.17大学本科 7.53 7.59 6.68研究生 0.62 0.63 0.43合计 100 100 100(1)据图描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特征。(2)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推测其就业状况。(3)简述人口流动对少数民族的有利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2.答案:D3.答案:A4.答案:B5.答案:A6.答案:D7.答案:C8.答案:B9.答案:A10.答案:(1)青壮年大量人口迁出导致育龄人口减少,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婚育年龄推迟等,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人口死亡率高。(2)不利影响:劳动力短缺;人才流失,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本地市场规模缩小,不利于吸引投资。有利影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利于生态、绿色农业发展。(3)老年人:迁往南方温暖地区。东北地区冬季寒冷且漫长,不利于老年人平安过冬;南方地区纬度低,冬季温暖舒适。或青壮年:迁往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新增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等。(2)人口外迁对东北经济发展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减轻区域内的人地矛盾,利于环境的保护;人口外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利于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不利影响:人口外流,劳动力不足;人才流失,不利于当地的产业(高新技术)升级。人口减少,本地需求减少,市场萎缩,不利于招商引资。(3)老年人:主要迁往南方温暖地区(如三亚)。原因:东北冬季气候寒冷,不利于老人过冬;而南方气候温暖,冬季气温舒适,利于过冬。青壮年:迁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原因: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11.答案:A12.答案:A13.答案:D14.答案:A15.答案:B16.答案:A17.答案:B18.答案:C19.答案:B20.答案:(1)海拔从100m到1900m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从1900m到2500m,人口密度不断减少。(2)该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海拔较高处,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地势较低的河谷,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海拔较高处,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不适合人类居住。(3)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加强;乌蒙山区海拔2500m以上地区海拔较高,基础设施较落后,不适合人类生活。21.答案:A22.答案:D23.答案:B24.答案:A25.答案:B26.答案:A27.答案:B28.答案:A29.答案:D30.答案:(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增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快速上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缓慢上升。(2)受教育水平偏低,制约流动人口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为从事低端或劳动密集型产业。(3)提高就业率,获取经济收入;缓解本地区人地矛盾;学习其他地区先进技术;促进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