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专题七 自然灾害(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专题七 自然灾害(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七 自然灾害
(
基础题
)
下图为我国某自然灾害1951—2020年每月累积发生次数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读图判断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洪涝 B.台风 C.寒潮 D.地震
2.为应对该自然灾害,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B.尽快切断电器电源
C.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D.及时加固牲畜圈舍
下图为洪泽湖水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频发,下列关于该湖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人湖水量较大
C.湖水下泄入海通道少 D.濒临海湾,多风暴潮
4.下列治理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最有效的工程措施是( )
A.开辟分洪区 B.增加入海水道
C.加强监测和预报 D.修筑堤坝
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凌晨4时17分,土耳其接连发生两次7.8级地震,震源深度均为20千米。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图为地震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此次地震破坏程度、伤亡人数的因素有( )
①气候特点
②地震发生时间
③地震震级
④建筑物结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有( )
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确定地震震级和烈度
B.遥感技术——监测板块运动和断裂
C.地理信息系统——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
D.遥感技术——制定灾区重建计划
7.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受双台风“杜苏芮”“卡努”的影响、再加上高压坝(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与大陆高压2结合而形成)和地形共同作用,京津冀地区出现一轮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过程,引发了严重的洪涝、山体滑坡和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图示意7月29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8.台风“杜苏芮”登陆后( )
A.中心气压降低,风力变小 B.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强降水天气
C.受陆地高温影响,势力逐渐增强 D.受副高西侧气流影响,向北偏西方向移动
9.在此次暴雨过程中,“高压坝”所起的作用是( )
A.降低空气温度 B.阻挡台风北进 C.不断补充水汽 D.促使气流抬升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作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最前缘,是青藏高原挤压隆升演化过程中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最为强烈的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地貌差异和复杂的构造格局。强烈的构造运动和极端的气候变化,导致该区域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交织与转化,塑造了“高陡、高寒、高烈度、高应力”的独特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区域内地质灾害孕育的地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滑坡尤为多发。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加快,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的地理位置。
(1)研究发现,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滑坡发生频次增加,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2)分析河流对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滑坡发育所产生的促进作用。
(3)请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防灾减灾提供可行性建议。
(
中等

)
2020年7月17日,“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在上游形成,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快速上涨,涨至50000m3/s。下图示意长江上游某河段2号洪水通过时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锋面 B.台风 C.副高 D.反气旋
12.导致图中干流和支流河水颜色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水深度 B.微生物数量 C.泥沙含量 D.拍摄角度
13.2号洪水通过时,该河段支流流速明显减缓的主要原因是( )
A.河床较狭窄 B.干流顶托作用明显 C.跨河桥梁多 D.地势较低平
堪察加半岛是世界著名的火山区。某科考队于某年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中东部三座活火山(见图甲)。图示区域火山泥石流频发,其中最大的几次火山泥石流都是由舍维留奇火山爆发导致。图乙示意舍维留奇火山剖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影响图示区域火山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源 B.坡度 C.物源 D.植被覆盖率
15.与我国西南山区的暴雨泥石流相比,图示区域由火山喷发引起的泥石流( )
①气体较多
②碎屑物颗粒较大
③温度较高
④运动速度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舍维留奇火山泥石流形成后的流向最可能为(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024年5月12日,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国海海洋热浪预报产品”正式业务化运行,该产品是我国海洋热浪的首个预报产品。海洋热浪是海洋中的异常暖水事件,一般而言,当海洋温度高于当地的季节阈值并持续五天以上,被视为海洋热浪事件发生。严重的海洋热浪事件会对海洋环境、海洋生态和海洋渔业等造成极具破坏性的影响。下图为2014年2~3月发生在(150°E,15°N)的一次海洋热浪事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发生海洋热浪事件的时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中国海海洋热浪预报产品”业务化运行后,能够( )
A.精准预报海洋热浪 B.减弱海气相互作用
C.减少海洋热浪事件 D.减轻海洋渔业损失
19.应对海洋热浪,要进一步( )
A.提高预报的实时性 B.延长预报时间间隔
C.缩小预报的空间范围 D.缩短预报时效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横断山区是典型的多重季风环流气候区,也是我国山洪灾害发育最集中、灾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下图为“横断山区地理位置及山河分布图”。
(1)描述横断山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2)说出横断山区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气候角度分别说明原因。
(3)为提升横断山区防灾减灾的工作效率,请列举可采取的措施。
(
拓展

)
凝冻,是大气中的水滴在表面温度低于0℃的地面物体上凝结所形成的坚硬冰层,是冻雨过后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或自然景观。下图示意凝冻在我国某区域出现的时间段(图中实线为0℃等温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中X°N最可能穿越(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2.以下哪一因素与该区域凝冻发生概率呈现负相关性( )
A.空气湿度 B.大气稳定度
C.海拔高度 D.准静止锋摆动速度
23.该区域凝冻影响范围最广的时期是( )
A.12月中旬 B.12月下旬 C.1月底2月初 D.2月中下旬
雷暴是由旺盛的积雨云所引起的,伴有闪电、雷鸣的局地强对流性天气,当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我国青藏高原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如图为“一次典型雷暴天气垂直截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4.下列变化最符合此次雷暴过境的是( )
A.风向突变 B.气温升高 C.气压降低 D.风速减小
25.目前雷暴难以预报的原因是( )
A.尺度小 B.对流弱 C.天气系统单一 D.观测数据丰富
26.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雷暴日数多的原因( )
A.与同纬度地面相比,夏季青藏高原地表气温更高
B.与同纬度地面相比,夏季青藏高原地表气温更低
C.与同海拔大气相比,夏季青藏高原地表气温更高
D.与同海拔大气相比,夏季青藏高原地表气温更低
四川岷江上游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河谷两侧与支流沟道内存在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通常进入河道,部分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影响山区河流地貌长期演化。图为岷江干流叠溪古滑坡上、下游各30km距离河段的纵剖面与各地貌参数的相关性关系图,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7.叠溪古滑坡堵塞岷江干流形成古堰塞湖对湖区沉积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湖相沉积物由交错层理向水平层理转变
B.粘土、粉质粘土向砂、粉砂沉积转变
C.搬运方式由悬移向滚动搬运转变
D.粗粒物质滞留湖心,细粒物质沉积在湖尾
28.上、下游地区河流参数指标的差异在叠溪古滑坡处开始产生分界,表明( )
A.叠溪古堰塞湖的发育抬高了上游河流侵蚀基准面
B.堰塞湖长期的汇水影响造成上游河谷两岸与河床不断侵蚀
C.导致上游河床受到物质沉积,坡度增大
D.下游地区在后期溃坝洪水的影响下,加速了下游河道的侧蚀
29.下游的地质灾害数量和河流裂点数量均多于上游,原因为( )
①溯源侵蚀
②河谷下切
③碎屑物质的快速运移
④前期坝体不稳定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5月1日凌晨2时10分许,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强降水后,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图示意梅州公路边坡的防护装置。
(1)2024年春广东防洪形势严峻,试分析原因。
(2)列举图示装置主要防御的地质灾害。
(3)列举为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广东省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1)在暖湿的气候背景下,冰雪融化速度加快,且大气降水增多;同时堆积体持续吸水、增重;堆积体沿基岩表面整体滑动,导致滑坡发生。
(2)受地壳隆升影响,区域内雅鲁藏布江在下游(包括大拐弯处)处出现陡降;河流侵蚀加剧,滑坡在纵坡比较陡、河流功率大(水流强劲)的河段密集发育;区域内大型滑坡堵江事件频发,滑坡坝溃决产生的洪水诱发斜坡失稳,剥蚀不断增强。
(3)加强对该地区的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该地区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加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挡土墙、加固河岸等。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A
16.答案:D
17.答案:D
18.答案:D
19.答案:A
20.答案:(1)山脉呈南北走向;岭谷相间;地势北高南低;地势落差大。
(2)夏(雨)季多,冬季少;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或夜间多发,夜雨多)。南部多,北部少;南部降水多,北部降水少。
(3)加强灾害形成机制(成因)研究;提高灾害监测技术和水平;加强区域内灾害防控信息共享;建立防灾减灾区域协同机制。
21.答案:B
22.答案:D
23.答案:D
24.答案:A
25.答案:A
26.答案:C
27.答案:A
28.答案:A
29.答案:D
30.答案:(1)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2)该装置主要用于防御滑坡、塌方等。
(3)加强对洪涝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洪对策;加强河流的治理,定时清淤,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护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强居民的防范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提高政府、社会的救灾能力及抵御灾害的能力;积极寻求区域合作,争取救援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