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西昌市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中检测高一地理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卷6页,答题卡共2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1~2题。1.“蓝月亮”应属于( )A.卫星 B.行星 C.彗星 D.恒星2.据图可知,“蓝月亮”上的光照来自( )A.地球 B.太阳 C.恒星 D.行星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350~400千米,每90分钟绕地球公转一周。中国已经公布了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下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然天体的个数是( )A.0个 B.1个 C.2个 D.3个4.与地球表面相比,空间站外的温度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原因是( )A.距离太阳过近 B.公转周期太短 C.距离太阳过远 D.大气密度过小读下面北半球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5.全球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突出特点是( )A.由北向南递减 B.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C.由南向北递减 D.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递减6.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①为火山爆发提供能源 ②地球生物生存所需要能量主要来源③维持地表温度 ④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极光为太阳风携带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两极高空稀薄的大气,使大气发生电离产生的特殊现象。极光多出现在极圈附近区域,但北京时间2024年5月11日凌晨,欧洲北部、我国新疆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据此完成7~9题。7.欧洲北部、新疆部分地区和漠河均能观测到极光的原因可能是( )A.气候变暖加剧 B.宇宙环境波动 C.太阳活动剧烈 D.太阳辐射异常8.造成此次极光的带电粒子流多来自( )A.日冕层 B.日核 C.光球层 D.色球层9.此次极光发生时可能伴随( )①流星现象增多 ②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 ③有线电话信号中断 ④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藻(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如图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据此完成10~11题。10.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古生代 D.中生代11.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前为蓝藻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A.海洋更加广阔 B.陆地普遍抬升 C.温度逐渐升高 D.大气变得富氧2017年6月12日,吉林延吉龙山白垩纪地层发掘出6种恐龙骨骼和一具完整的鳄类骨骼古生物化石。据此完成12~13题。12.白垩纪繁盛的植物是( )A.藻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13.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近似的说是生物的进化史,符合地球的演化和生物进化的是( )A.前寒武纪——三叶虫 B.中生代——蓝藻 C.古生代——鱼类 D.新生代——鸟类燕子石,又叫多福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在其形成进程中,三叶虫的一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下图)。据此完成14~15题。14.推测三叶虫生活的地理环境是( )A.温暖的海洋 B.温暖的陆地 C.寒冷的冰川 D.干旱的荒漠15.三叶虫生活时期( )A.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B.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时代C.迎来哺乳动物大发展时代 D.恐龙出现,盘古大陆形成地质学家利用地震波在我国在塔里木盆地成功找到地下油气矿藏。2019年2月19日,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16~17题。16.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能表示塔里木盆地储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7.该钻井( )A.即将穿透地幔 B.已穿透岩石圈 C.未穿透地壳 D.深达莫霍界面下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18~19题。18.图中的各圈层( )A.岩石圈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内部圈层 B.生物圈是独立发展变化的C.大气圈提供植物生存所需的氧气 D.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19.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A.水循环 B.太阳辐射 C.热力环流 D.岩浆活动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据此完成20~21题。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其它体积分数(%) 78.08 20.94 0.93 0.038(变动) 0.03220.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A.占大气成分的99% B.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D.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21.目前,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①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②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③植树造林 ④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完成22~23题。22.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3.图中大气层( )A.天气晴朗,对流旺盛,不利于高空飞行 B.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C.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60℃左右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讲述了退休气球销售员费迪逊与少年罗素乘坐“飞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险的故事,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带着二人遨游天际,飞向远方……下图为《飞屋环游记》剧照,据此完成24~25题。24.如果“飞屋”升至30千米左右,二人在升空过程中,温度变化趋势为( )A.先增温后降温 B.越来越冷 C.先降温后增温 D.越来越热25.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二人途中感受是( )A.一直颠簸 B.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C.一直平稳 D.先上下颠簸,后平稳飞行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26~27题。26.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反射作用 B.大气削弱作用 C.地面吸收作用 D.大气逆辐射27.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主要是人造烟雾能使(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读某半球近地面的等压线及各种力的示意图,据此完成28~29题。28.图中( )A.等压线数值L>M B.气压场位于北半球C.F3是使风向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 D.F2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29.图中促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A.V B.F1 C.F2 D.F3下图为某年1月24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据此完成30~31题。30.图中( )A.昆明吹东南风 B.北京吹西南风 C.成都吹西北风 D.上海吹东南风31.下列城市中,该日风力最小的是( )A.北京 B.昆明 C.三亚 D.上海读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2~33题。32.若图示山坡森林植被遭破坏,则( )A.⑥增多 B.②增多 C.⑤增多 D.④增多33.下列能实现图中①环节功能的是( )A.秦岭森林 B.安宁河 C.塔里木河 D.夏季风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原生土壤下垫面被不透水路面所取代。我国的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已经把“南水”千里送入华北地区。据此完成34~35题。34.南水北调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水汽输送 B.水汽蒸发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35.在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的变化将使城市( )A.地下水位下降 B.降水量增加 C.内涝概率减小 D.蒸发量增加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综合题(3个小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天气变化无常,凉山州气象局西昌气象站、南极长城站会放飞探空气球以获得气象数据,以便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这些探空气球最高可到达约40km的高空。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1)西昌气象站在_________________(季节)放飞的探空气球所经过的对流层高度最大。与西昌气象站相比,南极长城站放飞的探空气球所经过的对流层高度更_________________。(2)探空气球在上升过程遇到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只会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_层,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其它层没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是因为这些层缺少_________________。(3)探空气球在40km的高空时,该大气层的温度变化是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_____。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西昌市邛海与市区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热力环流,右图为邛海和西昌市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1)白天,西昌市区气温比邛海_________________,形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2)夜晚,邛海的气压比邛海周边地区_________________,此时邛海表面的等压面凸向_________(高空或地面)。(3)白天,西昌市区与邛海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_________时针。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MR处理系统又称“水洼-渗透渠组合系统”,是德国发展起来的城市雨水处理技术。该系统由上至下分为两层,上层为种植草类植物的浅水洼,下层为渗透渠。通常,水洼层铺设活土,深度不超过0.3m,下层渗透渠一般填充高渗透性的棱柱状砾石(如下图所示)。(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水循环的部分环节,则①是______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_____。(2)简述城市广泛采用MR处理系统后对水循环部分环节的影响。西昌市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期中检测高一地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A 2.C 3.B 4.D 5.B 6.C 7.C 8.A 9.D 10.B11.D 12.B 13.C 14.A 15.B 16.A 17.C 18.D 19.B 20.C21.D 22.A 23.D 24.C 25.B 26.B 27.D 28.C 29.B 30.A31.D 32.B 33.D 34.C 35.A二、综合题。(3个小题,共30分。)36.(10分)(1)夏季 小(低)(2)对流 水汽和杂质(3)升高37.(10分)(1)高 海(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比热容差异)(2)低 地面(3)顺38.(10分)(1)水汽输送 下渗(2)蒸发量和蒸腾量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降水量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