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所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原名《旧事重提》。作者以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态度,完整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成长经历。对黑暗、丑陋现实的批判,传递着正义、进步的力量,对师友的追思与怀念,流露着温情之美。
文题中的“百草园”是绍兴鲁迅故居里的园子,“三味书屋”是他曾经读书的地方。题目点明了文章是写两个地方的生活,“从……到……”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来记叙的。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 -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三、字音词义
窜cuàn:逃跑;乱跑。
拗ǎo:弯曲,弯转。
攒cuán:凑在一块儿。
敛liǎn:收拢。
确凿záo: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倘tǎng若:表示假设。
鉴jiàn赏: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文物等)。
和蔼ǎi: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恭gōng敬:对长者或宾客尊敬而有礼貌。
质朴:朴实,不矫饰。
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倜傥tì tǎng:洒脱,不拘束。
淋漓:①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盔kuī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
绅shēn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人迹罕hǎn至:少有人来。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在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四、主题概述
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内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表现了私塾教育的陈腐无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9):过渡段,写离开百草园。从儿童的角度,以疑问、无奈的语气,猜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第三部分(10-24):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六、鉴赏品读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中“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表示很确定,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何首乌和覆盆子的外形特点,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第②段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第二,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且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也不必说”由高到低再到高写动物。
4.作者在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之后插入传说,有什么作用?
插入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的乐趣。
5.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写雪地捕鸟?试举出一些,并说说运用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等,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冬天的百草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6.“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把带给“我”无穷乐趣的蟋蟀、覆盆子等动植物当作自己的朋友,向它们一一告别,表达了“我”离开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无限依恋的情感。
七、教材课后习题
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从“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通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
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可用“快乐”一词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重心并不在其苦而在其乐上。文中写了读书时偷跑进后花园折蜡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还写了被老师发现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书,听老师一个人大声人迷地朗读,又趁老师读书入迷时做游戏、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细节描写。其中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由此开始生发联想“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先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我”还记得很清楚。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世界奇特的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
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看似矛盾的表现:很严厉,但是允许“我们”到后园折蜡梅花、寻蝉蜕和在课堂上做游戏、描红。
课文描写了先生严格却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
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文章第2段的景物描写,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是从听党上写的。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的。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不必说湛蓝湛蓝的天空,棉絮般的白云,也不必说各色的盛开的小花,茂盛繁密的小草,在草地上悠闲吃草的牛羊;单是那略带着血红色的山体,那向远处无限延伸的公路,那放眼四周只见电杆不见人的静寞与荒莽,便会使你不由得产生一阵阵的苍凉之感。这种苍凉被晒热的大地蒸起的暖流托起,从你的身边飘摇而上,一时间,便会产生听见马头琴声响起的幻觉。
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这种观点一方面写出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快乐自由生活的心理;另一方面,表示了对封建教育模式的不满。我个人认同这种观点。儿童只有投入自然的怀抱,才能感触到生活中的美。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各种兴趣班了,没有时间去感受自然的美,这种教育问题对当今我们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