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皇帝的新装》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皇帝的新装》知识点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皇帝的新装》知识点
一、文体知识
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通常离奇曲折,引人入胜,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鱼虫,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二、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 - 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三、时代背景
18世纪末代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的病状。
四、字音词义
炫耀yào:夸耀。
称chèn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愚蠢yú chǔn:愚笨,不聪明。
妥tuǒ当:稳妥适当地。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呈chéng报:用公文报告上级。
滑稽jī: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狡jiǎo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头衔xián: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勋xūn章:授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一种表示荣誉的证章。
不可救药:指病重到无药可治;也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
骇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hè: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
五、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请骗子制作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并穿上它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与大臣们的虚伪、愚蠢以及自欺欺人的丑恶本质。
六、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引子——皇帝酷爱新装。
第二部分(2-4):故事的开端——骗子“做”新装。
第三部分(5-23):故事的发展——群臣看“新装”。
第四部分(24-33):故事的高潮——皇帝穿“新装”游行。
第五部分(34-37):故事的结局——揭穿假新装。
七、鉴赏品读
1.开篇介绍皇帝的爱好有什么作用?
皇帝爱穿漂亮衣服,为下文骗子“纺织奇特的布做新衣服”来投皇帝所好埋下了伏笔。
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是两个骗子赋予新装的特性,这说明骗子揣摩透了包括皇帝、官员在内的人们虚伪的特点,揭示了骗子行骗的高明,体现了他们的狡猾。同时,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特性,以便毫不费劲就可以鉴别他的臣民,帮助他统治国家。下文中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特性。
3.第⑤段写了皇帝怎样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写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到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再到“仍然觉得”,充分运用心理描写,体现出皇帝自信而又心虚,准确地表达他愚蠢而又虚伪的性格特点。
4.第⑥段的“诚实”一词有何妙处?
“诚实”一词的本义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在这里是反语,是对虚伪的老大臣的无情讽刺。这个皇帝认为诚实、称职、理智的老大臣竟如此虚伪,那官场上的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5.老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类似,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三个场面类似而写法不同,妙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丑恶可笑的嘴脸。
①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 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 ,“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②心理描写各有不同。写老大臣主要体现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则是年轻得志,仅有些自我怀疑。
③语言描写各有特色。老大臣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真实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年轻官员仅有简单的一句“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总体看来,作者在刻画老大臣上用了较多的笔墨,另一个官员仅仅简单描述,而他们两个人又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了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6.作者为何安排让皇帝游行这一情节?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皇帝的游行大典,目的是揭露皇帝及大臣们虚伪的丑态。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把皇帝的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讽刺意味达到了顶点。
八、教材课后习题
一: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
一位皇帝爱穿新衣,整日忙着换衣裳。两个骗子便声称能织出一种神奇的布料,愚蠢或不称职的人都看不见这种布料制成的衣服。最后皇帝穿着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布料做的新装参加游行大典,一个小孩子指出了“真相”——皇帝“什么衣服也没有穿”。
二:阅读这篇童话,回答下列问题。
1.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这里的原因可分为两层:表层的原因是,在故事里,人们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傻瓜,因此都装作看见了新衣。深层的原因是,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他们看不见也不愿看见真相。在他们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的毛病。
2.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孩子”寄托着作者截穿虚伪、改变现实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者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作者的立场也就十分明显了。
三:揣摩下列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你如何理解?)
这一句“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了骗子们的谎言,又引起下文老大臣的故事,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故意将话说得很有分寸,却为下文更辛辣的讽刺积蓄着力量。
2.“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他的老大臣去看布料?)
这段情节紧承上文而来,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与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的疑虑。同时,他对老大臣“理智”“称职”的评价,更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人们为什么要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这段情节里的这些话,有着递进的关系。
爸爸说的话,是在小孩子说的话之后,既说明了他对自己孩子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又表现出震惊而惶惑的情态。
“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真相已经大白。
“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则介于二者之间,展现出人们逐渐接受真相的过程。
四: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思考一下,如果你当时也在游行现场,会怎样做?然后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关于说真话的话题。
提示:本题旨在从两个方面引导同学们思考:一方面需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体会;另一方面需发挥想象,设身处地地体验故事的情境。
示例:我会说出真相。我们应当与丑恶现象做斗争,就像故事中那个说实话的小孩子一样无私无畏,以实际行动战胜假恶丑。
五: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尝试将这篇童话改编为课本剧并表演。
提示:
首先,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因此,要把课文中相应的层次划分为场次。
如:骗子夸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试新装等,都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场次,以方便演出。
其次,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如:皇帝接见骗子,骗子行骗说明他们能织出奇特的布料的经过,可以通过皇帝与骗子的对话来展开,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最后,舞台说明要简明扼要。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
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括起来。对于剧中人物的动作,可以用舞台说明的方式介绍。
表演时,要熟悉角色,记住台词,正式表演之前要进行排练,各个角色协调配合,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演出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