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十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十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十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基础巩固
1.达尔文等科学家通过系列实验发现了生长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推测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影响植物生长
B.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向光侧合成量较少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
C.拜尔实验没有设置对照,但能验证达尔文的假设是否正确
D.温特证明了胚芽鞘尖端合成的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片
2.为探究植物体内吲哚乙酸(IAA)的运输特点,研究人员用茎的某切段、放射性14C检测仪器、含14C-IAA的琼脂块(供体块)、空白琼脂块(受体块)和抑制剂(可以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B为茎幼嫩部分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①
B.若AB为茎成熟部分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可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C.用抑制剂处理茎幼嫩部分切段,琼脂块①中放射性减少与IAA的运输方式有关
D.该实验操作需要在黑暗中进行,以避免光照影响供体块中IAA的分布
3.“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蚱蜢觊觎绿叶的芬芳。它们为生存而获取能量,能量在细胞中流转激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作为一种信号,可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B.不同波长的光都可以被光合作用利用
C.不含光合色素的细胞不可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D.新叶和蚱蜢用于细胞生命活动的能量分别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4.研究人员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一侧的对侧弯曲生长(胚芽鞘弯曲角度用表示)。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得到与生长素含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分别在单侧光照射下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得到的结果相同
B.图中各组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的一侧细胞长度大于对侧
C.该实验能说明胚芽鞘弯曲情况与生长素分布不均、生长素含量有关
D.若继续增加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则图中曲线将逐渐保持不变
5.植物根的向水性(即弯向水多的一侧生长)与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的一种蛋白质
B.生长素会由水少的一侧向水多的一侧极性运输
C.水多一侧的细胞纵向长度比水少一侧的细胞长
D.根的向水性体现出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6.甲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的曲线图,乙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
B.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
C.生长素由④移向③,所以③处生长速度比④快
D.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7.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即将成熟时,若遇持续干热天气后又遇大雨,种子易在穗上发芽与脱落酸的降解有关
B.赤霉素施用过多引起的水稻“恶苗”病,会使植株疯长、结实率降低
C.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采摘后的未成熟的木瓜,可促进其成熟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喷洒受粉后的花蕊,可得到无子果实
8.用月季作为实验材料进行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验证实验中,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预实验可以确定最适浓度位于2~6mg·L-1
B.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mg·L-1
C.该实验处理枝条的方法可以使用浸泡法和沾蘸法
D.NAA不属于植物激素
9.在玫瑰葡萄的种植过程中,合理施用人工合成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可以提高葡萄的结果率和单果质量,但若施用不当则可能会造成果实空心等问题。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结构和生理效应都与植物激素相似
B.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作为营养物质,再配合浇水施肥等措施,适时施用就可以发挥效果
C.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会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所以具有效果稳定的特点
D.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可以采用浸泡法或沾蘸法处理插条基部
10.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照,植物能够对光作出反应,光敏色素是植物感受光信号的受体之一,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除了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还有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在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CTK)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ABA和CTK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表现出的关系是__________(填“协同作用”或“相抗衡”)。生菜中含有莴苣素、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具有促进睡眠、保护眼睛等功效,但不耐存储。研究表明喷洒适量的CTK,可以延长生菜储存的时间。请以新鲜生菜为材料,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
(3)某景区需要加速秋天银杏树叶由绿变黄的过程,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1.种子的成熟、萌发与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的协调平衡有关。种子成熟阶段,胚中FUS3基因被激活,进而诱导ABA合成基因的表达,并抑制GA合成基因的表达。种子萌发阶段,冷、光等环境信号将平衡转向促进GA合成、抑制ABA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子成熟、萌发是外界环境和内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B.种子成熟过程中ABA和GA含量变化趋势不同
C.流水浸种可降低种子中GA的含量利于种子萌发
D.冷、光等环境信号有利于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
12.玉米、小麦在即将成熟时,若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后又遇大雨天气,则会出现种子胎萌现象(种子收获前在田间母本植株上发芽)。下图是植物激素对种子的萌发与休眠的调控模型。据图推测的结论错误的是( )
注:“+”表示激素存在生理活性;“-”表示激素不存在生理活性;其中GA为赤霉素;CK为细胞分裂素;ABA为脱落酸;数字表示实验组别。
A.GA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激素
B.ABA和CK对种子萌发的效果是相同的
C.胎萌现象可能经历了模型中3到4的过程
D.多种激素和一种激素作用的效果可以相同
13.莴苣种子萌发受基因表达、植物激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节,研究小组进行了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中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莴苣种子对远红光的反应远比对红光的反应敏感
B.红光作为信号可能影响了与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C.红光处理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将莴苣种子置于自然光下而非黑暗条件下,种子不萌发
14.植物能够通过气孔关闭来调节失水,这是一个受环境(如光照强度)、水力(如水力传导)和内源(如激素)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最重要的内源性因素是ABA,当ABA与保卫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时,它会触发Ca2+在细胞质基质中的积累等机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A是在植物体内大量存在的植物激素
B.如果用放射性ABA饲喂叶片,发现它可以向上运输到茎,说明ABA在植物体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C.图中Ca2+在细胞质基质中的积累可促进Cl 的外排和抑制K+的流入,保卫细胞内离子浓度降低,渗透压降低,气孔关闭
D.ABA在植物体中的作用还有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叶和果实衰老脱落
15.下列各图表示的生物学意义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后代中显性纯合子的概率变化
B.乙图表示酵母菌酿酒过程中从接种到密封这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C.丙图中,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不可能为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
D.丁图中,昆虫种群由B点到C点的数量变化是由于农药诱导昆虫产生了抗药突变
16.某研究小组剪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切段若干,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一周后,开展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及生长素(IAA)对茎切段中乙烯含量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培养时间是无关变量
B.GA3促进菟丝子茎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在10~250μmol·L-1范围内
C.空白对照组中茎切段缓慢生长是因为存在少量内源激素
D.据图可知,生长素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17.温室大棚种植草莓时,需要控制大棚中的环境条件,或喷洒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之加快生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B.细胞内的光敏色素被激活后,能直接影响到细胞核中特定基因的转录过程
C.草莓开花至果实完全成熟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效果稳定”特点是因为植物体内缺少分解这些物质的酶
18.科研人员用乙烯和赤霉素处理水稻幼苗,探讨乙烯与赤霉素对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赤霉素的合成部位包括幼芽、幼根和成熟的种子
B.据图分析,乙烯作为信号分子具有抑制主根生长的作用
C.赤霉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促进主根生长
D.植物生命活动还受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19.TE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调节蛋白,TE功能缺失突变株表现出对脱落酸的敏感性显著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E突变株可用于研究脱落酸的功能
B.TE突变株的种子的萌发率可能高于野生型
C.TE基因可能是指导脱落酸合成的关键基因
D.TE基因甲基化也可降低植株对脱落酸的敏感性
20.植物生长素具有“酸生长”调节机制,如图1。低浓度生长素引起细胞膜外pH降低,促进根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引起细胞膜外pH升高,抑制根生长。为研究图1中F1和T1在该机制中的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2,其中根生长增长率=施加高浓度生长素组根长增长量/未施加生长素组根长增长量。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主要经________(方式)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并发挥生理效应。
(2)图1中,生长素与TMK的复合物诱导H+—ATP酶在________的同时将H+运出细胞外,pH下降,使细胞壁酸化,从而实现细胞的酸生长。下列能支持酸生长的证据是________。
A.酸性条件下生长素结构改变,不易和受体结合
B.生长素诱导的胚芽鞘生长可被中性缓冲液抑制
C.降低细胞质的pH能促进生长素响应基因的表达
D.促进细胞H+外排的物质,也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3)图2结果表明,生长素与F1和T1结合后经信号传导,对根的生长效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促进”“抑制”),依据是________。从时间上看,F1和T1参与的生长素响应过程有快慢之分,结合图1推测存在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
(4)综上可知,生长素调节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有多种受体参与,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
思维拓展
21.当生命系统处于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甲时,系统会通过信号转导启动系列反应机制乙,从而维持生命系统的稳态,实现对环境条件甲的适应。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甲为细胞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乙可为细胞自噬来获取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B.若甲为人体处于冬季寒冷条件,乙可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加以促进有机物代谢
C.若甲为人体处于高原缺氧条件,乙可为红细胞数量增多以加快血液中氧气的运输
D.若甲为植物处于夏季干旱条件,乙可为脱落酸增加来抑制气孔关闭以降低蒸腾作用
22.为研究赤霉素和光敏色素(接收光信号的蛋白质)在水稻幼苗发育中的作用,科研人员将野生型、光敏色素A的突变体、光敏色素B的突变体(突变体是指相关基因不能正常表达的个体)的水稻种子播种在含不同浓度赤霉素合成抑制剂(PAC)的固体培养基上,在光照条件下培养8天后,测量幼苗地上部分高度和主根长度,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敏色素是一种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B.光敏色素B传递的光信号异常时,减弱了PAC对水稻地上部分的抑制效果
C.浓度为10-5mol·L-1和10-4mol·L-1的PAC对主根生长均为抑制作用
D.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随PAC浓度增加而受到抑制
23.ABA(脱落酸)信号转导对植物种子萌发、果实成熟等生理过程均有影响。为探究RRP1在ABA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及与PP2C(ABA信号转导通路的已知组分之一)的关系,研究者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进行实验。将吸水饱和的种子点播到不同培养基中,在相应时间检测种子萌发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中是否含ABA
B.脱落酸有促进气孔关闭、果实发育、维持种子休眠的作用
C.实验结果表明,RRP1促进ABA信号的转导,而PP2C起着抑制作用
D.种子萌发、果实成熟过程中受多种内源性激素调节,与拟南芥自身遗传特性无关
24.为探究 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预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1;图2 表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用植物激素 2,4-D进行探究也能绘制绘出类似图2 的曲线
B.由图1可确定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最佳范围是 10-12mol/L 10-9mol/L
C.若植物水平放置,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 中m,则近地侧浓度范围是(m,2m)
D.图1 没有体现 2,4-D两重性的特点
25.种子的休眠与萌发受到一系列遗传因子和环境因素的调控。科研人员对光和脱落酸(ABA)影响水稻种子萌发的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ABA与赤霉素作用效果相反
B.ABA浓度为2~8μmol/L时,野生型水稻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高于黑暗条件,光为种子萌发提供了能量
C.突变体水稻种子中ABA的表达水平可能高于野生型
D.该实验的自变量除ABA浓度外,还有不同类型水稻种子、有无光照条件,因变量是种子的萌发率
26.为研究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科学家用燕麦胚芽鞘、琼脂块及14C标记的IAA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①④两组的受体块中均可检测到14C
B.本实验证明IAA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ATP
C.图中胚芽鞘尖端、根尖分别为形态学上端和下端
D.受体块中14C含量为①>②>③>④
27.狗牙根是一种暖季型草坪草,具有细长柔韧的须根和短根茎,植株低矮且耐刈割修剪。分蘖是植物侧芽生长的表现,在各类植物激素中,植物侧芽的生长与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细胞分裂素(6-BA)有着密切的关系。下表是不同植物激素处理对狗牙根不同发育时期分蘖数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发育阶段 处理组 分蘖数
三叶期 CK 2.50±0.18
GA3 2.62±0.19
6-BA 3.00±0.18
五叶期 CK 3.37±0.18
GA3 3.00±0.10
6-BA 3.75±0.16
七叶期 CK 4.37±0.18
GA3 3.50±0.18
6-BA 4.62±0.26
A.与CK相比,狗牙根在三叶期喷施GA3或6-BA的分蘖数均增加
B.与CK相比,狗牙根在五叶期喷施6-BA,分蘖数增加且是CK的1.11倍
C.狗牙根植株在三叶期时6-BA对其促进分蘖数的形成影响更显著
D.由表可知,七叶期时外源GA3和6-BA混合液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狗牙根分蘗数
28.某研究小组研究油菜素内酯(BR)胁迫条件下脱落酸不敏感蛋白5(ABI5)缺失对拟南芥幼苗下胚轴生长的影响,将野生型拟南芥(Wt)和突变体(abi5-1)种子分别播种在含有0μmol/L和5μmol/LBR的培养基上,实验结果分别如图1、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R是植物特有的甾醇类激素,在种子萌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B.图1表明在正常条件下,Wt和abi5-1幼苗生长状态无明显差异
C.图2中5μmol/LBR胁迫条件下,ABI5缺失会促进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
D.图1、2结果表明,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和脱落酸的生理作用相抗衡
29.褪黑素(MT)和脱落酸(ABA)都是种子萌发的调控因子,其中褪黑素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如图为科学家以拟南芥种子为材料进行的有关实验研究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中温度要相同且适宜
B.实验说明MT对拟南芥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C.实验说明MT和ABA在调节种子萌发方面表现为互相抗衡
D.拟南芥种子的萌发还受到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的调控
30.植物生长发育与光信号密切相关。农业生产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低位作物主要通过光敏色素B(phyB)感知该环境中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的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下图为光调控幼苗下胚轴伸长的反应机制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PIFs是一类具有调控基因转录作用的蛋白质、ROT3、BZR1和ARF6均为基因。
(1)图中四种激素在调控下胚轴伸长方面表现为___作用。
(2)phyB的化学本质是___已知phyB存在非活化(Pr)和活化(Pfr)两种形式。正常光照环境下,R:FR较高,phyB主要以_________形式存在,其可进入细胞核,通过调控_________,从而调节幼苗下胚轴的伸长。
(3)荫蔽胁迫下,phyB主要以___形式存在,由此___(填“减弱”或“增强”)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幼苗下胚轴过度伸长。已知“荫蔽胁迫”导致了萌发后生长阶段的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过度伸长,这有利于植物___,以适应“荫蔽胁迫”环境。据此分析,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下低位作物产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
(4)请用箭头表示“荫蔽胁迫”下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达尔文的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A错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发生了转移,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慢,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B错误;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对照组,拜尔实验证明了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能验证达尔文的假设是否正确,C正确;温特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D错误。
2.答案:D
解析:IAA为生长素,生长素在幼茎、芽、幼叶和幼根等中进行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若AB为茎幼嫩部分切段,则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①,A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若AB为茎成熟部分切段,则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可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B正确;生长素在幼茎中进行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相关载体的参与,而抑制剂可通过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来抑制主动运输,故C正确;光照不会影响供体块中IAA的分布,该实验操作无需在黑暗中进行,D错误。
3.答案:A
解析:光作为一种信号,可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A正确;可见光的波长是400~760nm,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B错误;不含光合色素的细胞也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C错误;新叶用于细胞生命活动的能量可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蚱蜢用于细胞生命活动的能量只来自于细胞呼吸,D错误。
4.答案:D
解析:燕麦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本实验用的材料是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故实验中是否接受单侧光处理,不会影响实验结果,A正确;由图可知,实验各组所用生长素均起到了促进作用,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B正确;该实验涉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的放置情况以及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变化,根据实验结果能说明胚芽鞘弯曲情况与生长素分布不均、生长素含量有关,C正确;若继续增加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考虑生长素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则图中曲线可能逐渐下降,D错误。
5.答案:D
解析:A、生长素是色氨酸经一系列转变形成的吲哚乙酸,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A错误;
B、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非题图中的运输方向,B错误;
C、植物根的向水性(即弯向水多的一侧生长),据图可知,水多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故水多一侧细胞的纵向长度比水少的一侧短,C错误;
D、由图可知水少一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水多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所以根的向水性体现出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A、由于图中NAA浓度大于c时插条平均生根数目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A错误;
B、图乙中的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结果是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B正确;
C、生长素从②→①,在极性运输的条件下,结果③>④,故③处生长速度比④快,C错误;
D、迎春花插条生根实验会受到内源性激素的影响,故其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解析:小麦即将成熟时,若遇持续干热天气后又遇大雨,高温使得种子中的脱落酸被降解,解除了种子休眠,种子吸水萌发,A正确;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施用过多会使水稻疯长,结实率降低,B正确;乙烯利是乙烯类似物,可促进未成熟的木瓜变甜变软,促进其成熟,C正确;受粉后,正在成长的幼小果实中已经形成了种子,D错误。
8.答案:B
解析:AB、分析图可知,在NAA浓度在4mg·L-1生根最多,其最适浓度应在2~6mg·L-1之间,但不能确定最适浓度是4mg·L-1,A正确,B错误;
C、处理枝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两种,C正确;
D、NAA不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不属于植物激素,D正确。
故选B。
9.答案:D
解析:A、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相应的植物激素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但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与植物激素的结构不同,A错误;
B、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不能作为营养物质,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但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需要考虑施用浓度、时间等因素,C错误;
D、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可以采用浸泡法或沾蘸法处理插条基部,D正确。
故选D。
10.答案:(1)蛋白质;温度、重力
(2)根尖;相抗衡;实验思路:取长势、生理状况相同的新鲜生菜若干,分为两组,对照组喷洒适量的清水,实验组喷洒等量的CTK,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绿素的相对含量。预期结果: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施加适量的ABA
解析:(1)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除了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重力,如植物发芽、开花、落叶、休眠。生命活动的节奏追随着季节的步伐,植物根向地、茎背地生长,就是在重力的调节下形成的。
(2)在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CTK)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将置于脱落酸(ABA)和CTK+ABA溶液中,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图对比可知,CTK能减弱ABA作用的效果,ABA和CTK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表现出的关系是相抗衡.根据文本信息“"研究表明喷洒适量的CTK,可以延长生菜储存的时间”,确定实验目的为验证CTK能否延长生菜的储存时间,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CTK,因变量的检测指标为叶绿素的含量,叶绿素含量的高低表示生菜储存时间的长短。故实验思路如下:取长势、生理状况相同的新鲜生菜若干,分为两组,对照组喷洒适量的清水,实验组喷洒等量的CTK,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绿素的相对含量。预期结果: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实验中ABA组导致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11.答案:C
解析:A、种子成熟、萌发是外界环境和内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
B、种子成熟过程中ABA含量增加,GA含量减少,B正确;
C、流水浸种可降低种子中ABA的含量利于种子萌发,C错误;
D、冷、光等环境信号有利于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D正确。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根据第4组实验结果可知,只要GA有活性,则种子就能萌发,所以GA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激素,A正确;
B、比较实验2和3组,当GA和CK同时存在时,种子萌发,当GA和ABA同时存在时,种子休眠,所以ABA和CK对种子萌发作用的效果是相反的,B错误;
C、胎萌现象主要是ABA被分解或被冲刷掉,导致ABA的抑制作用减弱,GA促进了种子的萌发,所以胎萌现象可能经历了模型中3到4的过程,C正确;
D、比较第1组合第4组可知一种激素和三种激素都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多种激素和一种激素作用的效果可以相同,D正确。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
自然光中包含红光等,将莴苣种子置于自然光下,种子会萌发, D错误。
14.答案:C
解析:A、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错误;
B、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用放射性ABA(脱落酸)饲喂叶片发现它可以向上运输到茎,说明ABA在植物体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B错误;
C、由图可知:图中Ca2+在细胞质基质中的积累可促进Cl-的外排和抑制K+的流入,使保卫细胞内的离子浓度降低,渗透压下降,从而导致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C正确;
D、ABA在植物体中的作用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A、杂合子Aa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逐渐升高直到1为止,所以甲图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后代中纯合子(非显性纯合子)的概率变化,A错误;
B、酵母菌酿酒过程中从接种到密封这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逐渐增多,与乙图不符,B错误;
C、丙图中,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因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所以C点不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C正确;
D、昆虫的抗药性突变产生于使用农药前,农药只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昆虫种群由B点到C点的数量增加的原因为在农药的选择下,抗药性昆虫数量增多,施用同一农药无法杀死抗药性昆虫,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及生长素(IAA) 对茎切段中乙场产量的影响,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即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培养时间是无关变量,A正确;B、由图可知,GA3法度为50μmol·L-1时,茎切断伸长量最大,GA3促进菟丝子基切段伸长的最适法度在10-250μmol·L-1范围内,B正确;C、由图可知,生长素浓度和GA3依度为0时为空白对照组。此时茎切段缓慢生长是因为存在少量内源激素,C正确;D、由图可知。当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乙烯的产生,但并不能得出生长素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促进植物的生长,D错误。故选D。
17.答案:B
解析:A、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构成的网络,A正确;
B、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B错误;
C、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例如,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的含量会像接力一样按照次序出现高峰,调节着果实的发育和成熟,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被酶降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效果稳定”特点是因为植物体内缺少分解这些物质的酶,D正确。
故选B。
18.答案:A
解析:赤霉素的合成部位包括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A错误;据图分析,乙烯作为信号分子具有抑制主根生长的作用,B正确;赤霉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促进主根生长,C正确;植物生命活动还受温度、重力等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19.答案:C
解析:TE突变株可用于研究脱落酸的功能,该植株可以和野生型植株比较,从而判断脱落酸的功能,A正确;TE突变株的种子的萌发率可能高于野生型,因为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该植株对脱落酸敏感程度降低,这主要和受体有关,而不是脱落酸无法合成,C错误;TE基因甲基化会抑制TE基因的表达,因此也可降低植株对脱落酸的敏感性,D正确。
20.答案:(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主动运输
(2)水解ATP;BD
(3)抑制;抑制;图2结果显示两种缺失突变体的根生长增长率均大于野生型;生长素与F1结合后直接促进了H+向膜内的转运,而生长素与T1结合后需要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H+向膜内的转运过程
(4)这种多重调节过程实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精准调控,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解析:(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主要经主动运输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并发挥生理效应,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图1中,生长素与TMK的复合物诱导H+-ATP酶在水解ATP的同时将H+运出细胞外,pH下降,使细胞壁酸化,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从而实现细胞的酸生长。
A、酸性条件下不会引起生长素结构改变,也不会影响生长素与受体的结合,A错误;
B、生长素诱导的胚芽鞘生长可被中性缓冲液抑制,该事实支持酸生长现象,B正确;
C、降低细胞质的pH能是细胞质中H+浓度上升进而促进生长素响应基因的表达,但并不支持酸生长现象,C错误;
D、促进细胞H+外排的物质,也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该现象支持酸生长现象,D正确。
故选BD。
(3)图2结果表明,生长素与F1和T1结合后经信号转导,对根的生长效应分别均表现为抑制效应,因为图2结果显示两种缺失突变体的根生长增长率均大于野生型。从时间上看,F1和T1参与的生长素响应过程有快慢之分,即F1缺失突变体抑制效率快,因为图1显示生长素与F1结合后直接促进了H+向膜内的转运,而生长素与T1结合后需要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H+向膜内的转运过程。
(4)结合图示可知,生长素调节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有多种受体参与,如F1和T1两种受体以及膜上相关转运蛋白的作用,这种多重调节过程实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精准调控,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21.答案:D
解析:A、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利用溶酶体选择性清除自身受损、衰老的细胞器,或降解过剩的生物大分子,供细胞回收利用的正常生命过程,若甲为细胞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乙可为细胞自噬来获取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B、若甲为人体处于冬季寒冷条件,乙可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加,以促进有机物代谢,提高产热,B正确;
C、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若甲为人体处于高原缺氧条件,乙可为红细胞数量增多以加快血液中氧气的运输,C正确;
D、脱落酸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若甲为植物处于夏季干旱条件,乙可为脱落酸增加来促进气孔关闭以降低蒸腾作用,D错误。
故选D。
22.答案:C
解析:A、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
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A正确;
B、由图1可知,随着PAC浓度增大,地上部分高度开始下降,野生型和光敏色素A突变体,下降程度几乎一致,光敏色素B突变体下降程度少,说明光敏色素B突变体传递的光信号异常,减弱了PAC对水稻地上部分的抑制效果,B正确;
C、浓度为10-5mo1·L-1的PAC对主根生长为促进作用,C错误;
D、由题图1可知,随着PAC浓度在的增加,地上部分的的相对长度都低于对照组,则说明PAC对三种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均起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C。
23.答案:C
解析: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种子的类型和培养基中是否含ABA;
B、脱落酸有促进气孔关闭果实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的作用;
C、野生型种子在培养基乙中的萌发相对值显著低于在培养基甲中的,在培养基乙中,RRPI基因敲除型种子的萌发相对值显著高于野生型种子,而PP2C基因敲除型种子的萌发相对值显著低于野生型种子,因此推测RRP1在ABA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正调节作用,而PP2C起着负调节作用;
D、植物激素的合成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故种子萌发、果实成熟过程中受多种内源性激素的调节,与拟南芥自身遗传特性有关。
24.答案:C
解析:A、2,4-D是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A错误;
B、由图1可知,2,4-D溶液浓度在10-11mol/L~10-10mol/L之间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所以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mol/L~10-10mol/L,B错误;
C、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茎的近地侧由于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远地侧,植物的茎具有背向地性,因此植物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若为m,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是大于m,且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图中n,即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m小于2m,则近地侧浓度范围是(m,2m),C正确;
D、由图1可知,当2,4-D溶液浓度在10-12mol/L~10-9mol/L之间促进生根,2,4-D溶液浓度在10-8mol/L时抑制生根,所以该试验结果能体现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25.答案:B
解析: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ABA抑制萌发,赤霉素促进萌发,二者作用效果相反,A正确;ABA浓度为2~8μmol/L时,野生型水稻的萌发率光照条件下高于黑暗条件,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可减弱ABA的抑制作用,B错误;突变体水稻种子中ABA的表达水平可能高于野生型,C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除ABA浓度外,还有不同类型水稻种子、有无光照条件,因变量是种子的萌发率,D正确。
26.答案:A
解析:A、由于存在极性运输,第①④两组的受体块中均可检测到14C,A正确;
B、本实验不能证明IAA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ATP,B错误;
C、根尖也为形态学上端,C错误;
D、第②③两组没有进行IAA的极性运输,受体块中不含C,D错误。
故选A。
27.答案:D
解析:A、由表分析可知,狗牙根在三叶期喷施GA3或6-BA的分蘖数均增加,A正确;
B、五叶期喷施GA3,与CK相比狗牙根分蘖数减少,而喷施6-BA狗牙根分蘖数增加,是CK的1.11(3.75/3.37=1.11)倍,B正确;
C、由表中结果可知,6-BA对狗牙根分蘗数影响更显著的时期是三叶期,C正确;
D、七叶期喷施6-BA,与CK相比狗牙根分数增加,而喷施GA,分蘗数减少,较CK降低19.90%说明外源GA3或6-BA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狗牙根分蘖,但无法得出二者混合对狗牙根分数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28.答案:D
解析:D.虽然图1和图2展示了BR胁迫条件下ABI5缺失对拟南芥幼苗生长的影响,但这并不能直接得出油菜素内酯(BR)和脱落酸(ABA)的生理作用相抗衡的结论。事实上,BR和ABA是植物体内两种不同的激素,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虽然ABI5作为ABA信号通路的一个组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BR信号通路相互作用,但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两种激素之间的抗衡关系。此外,图中的数据也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支持这种抗衡关系的存在,故D错误。
29.答案:C
解析:A、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中温度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据图可知,MT处理与对照组相比,发芽率降低,MT对拟南芥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
C、MT和ABA在调节种子萌发方面表现为协同关系,均对拟南芥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C错误;
D、拟南芥种子的萌发还受到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的调控,D正确。
故选C。
30.答案: (1)协同
(2)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活化(Pfr);BZR1、ARF6基因的表达
(3)非活化(Pr);减弱;获得更多光照;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供给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生长
(4)
解析:(1)据图可知,四种激素均能促进植物幼苗下胚轴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
(2)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结合题干信息,PIFs是一种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PIFs与BZR1、ARF6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促进基因的转录,从而增加BZR1蛋白与ARF6蛋白的合成量,促进下胚轴的伸长。正常光照下,R∶FR增高,非活化Pr转化为活化Pfr,Pfr抑制PIFs的作用,抑制下胚轴过度伸长。
(3)荫蔽胁迫下,R∶FR降低,Pfr转化为Pr,Pfr的减少降低了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下胚轴过度伸长。例如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下胚轴、叶柄和茎秆的过度伸长,有利于大豆植株在“胁迫”下捕获光能,而正是由于植物将更多的能量供给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生长,影响了叶片面积、分枝数以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而导致大豆的产量降低。
(4)结合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中,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植物通过光敏色素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及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因此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