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甘肃中考语文考情、考点分析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必考)甘肃中考考情分析地 市 年 份 篇 目 年 级 考查形式 比较点/主题省 卷 2024 《富贵不能淫》(190字)+《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节选)(257字) 八上 课内外对比 人物品格2023 《出师表》(节选)(408字)+《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节选)(278字) 九下 课内外对比 人物品格2022 《爱莲说》(144字)+李渔《芙蕖》(303字) 七下 课内外对比 “莲”的品性2021 《记承天寺夜游》(100字)+秦观《龙井题名记》(222字) 八上 课内外对比 人生态度省 卷 2020 《岳阳楼记》(446字)+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节选)181字) 九上 课内外对比 写作目的2019 课内:《送东阳马生序》(节选)(561字) 九下 课内单篇+ 课外单篇 /课外:李时珍《橄榄》(节选)(195字) /2018 课内:《桃花源记》(397字) 八下 课内单篇+ 课外单篇 /课外: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节选)(122字) /2017 《曹刿论战》(318字)+《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节选)(352字) 九下 课内外对比 详略安排2016 《醉翁亭记》(477字)+《欧阳文忠公文集》(节选)(95字) 九上 课内外对比 人生志趣2015 《隆中对》(节选)(215字)+《世说新语》(节选)(146字) 人教版 九上 课内外对比 对人才的认知兰 州 卷 2024 《出师表》(节选)(353字)+《宋史·岳飞传》(节选)(108字) 九下 课内外对比 人物品格2023 《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节选)(183字)+范仲淹《邠州建学记》(节选)(261字) 九下、九上 课内外古诗文 联读 范仲淹被赞为“一 世英杰”的原因2022 《湖心亭看雪》(193字)+袁宏道《游高梁桥记》(节选)(130字) 九上 课内外对比 “痴行”的含义2021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36字)+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节选)(185字) 九下 课内外对比 为学之道2020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399字)+《宋史》(节选)(142字) 九下 课内外对比 人物形象2019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205字)+《后汉书》(节选)(168字) 九下 课内外对比 勤奋治学2018 课内:《出师表》(节选)(233字) 九下 课内单篇+ 课外单篇 /课外:《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节选)(94字) /兰 州 卷 2017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223字)+《资治通鉴》(节选)(178字) 九下 课内外对比 劝谏艺术、 明君之风2016 课内:《隆中对》(节选)(354字) 人教版九上 课内单篇+ 课外单篇 /课外:《韩非子》(节选)(109字) /201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9字)+《资治通鉴·唐纪》(节选)(158字) 八上 课内外对比 忧患意识总结: 1.考查范围:省卷:以教材中的文言文为范围,近10年除2015年(考查《隆中对》选段,人教版九上,统编版已删)外,其他年份侧重考查课标篇目(九年级和八年级居多)。 兰州卷:以教材中的文言文为范围,近10年除2020、2016、2015年(2016考查《隆中对》选段,人教版九上,统编版已删)外,其他年份都考查九年级的课标篇目。 2.考查形式:省卷:近10年除2019、2018这两年考查课内单篇+课外单篇,其他年份都考查课内外对比。 兰州卷:课内外古诗文联读(2023);课内外对比(2024、2022、2021、2020、2019、2017、2015);课内单篇+课外单篇[2018、2016(2016考查《隆中对》选段,人教版九上,统编版已删)]。 3.考点:(1)实词:①省卷:近10年共考查课内实词20个(诚、女、开张、遗、蕃、亵、念、但、去、微、俟、汤、鄙、遍、寓、开、陈、凡、诣、信),19个出自课下注释(除“遗”外)。②兰州卷:近10年共考查课内实词16个[顾、归、拥、遗、卑、徒、夙、损、诹、私、间、挟(人教课内)、利(人教课内)、是(人教课内)、举、衡],13个出自课下注释(除“顾”“卑”“是”外)。近10年省卷和兰州卷实词大多考查单字,且课下注释词语占比很大。 (2)虚词:以选择辨析形式考查。省卷和兰州卷近10年共考查虚词11个,“以”(省卷6次,兰州卷3次),“而”(省卷6次,兰州卷1次),“于”(省卷6次,兰州卷2次),“之”(省卷5次,兰州卷3次),“其”(省卷1次,兰州卷2次),“乃”(省卷2次,兰州卷1次),“也”(省卷1次),“乎”(省卷1次),“为”(省卷1次),“者”(省卷1次),“自”(省卷1次)。其中“以”“而”“于”“之”“其”考查频次较高。 (3)句子翻译:省卷每年必考,兰州卷除2022年外,其余9年均有考查。考查的课内句子多为文章中的名句或表现事件背景、文章主旨、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 (4)划分朗读节奏:①省卷:近10年,2020、2019、2018年考查一句课外句子,均要求划2处,2015年考查一句课内句子,其余年份未考查。②兰州卷:2022年考查朗读语气;2017年考查直接划分;2021、2015年以选择辨析形式考查,所考句子要求划2处或3处。 (5)文意理解:必考题。近10年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省卷8次,兰州卷8次),课内外对比分析(省卷7次,兰州卷8次),拓展延伸(省卷、兰州卷各1次),分析人物形象(兰州卷1次),分析写作手法(省卷、兰州卷各1次),分析主旨情感(省卷1次)。中考考点分析【常考考点导图】考点一 实词解释(必考)常用方法 说 明 举 例课内 迁移法 联系课内学过的该实词的词义,将学过的词义代入语境进行检验。 2023年省卷15(3)题:“或以白琬”的“或”与《陈涉世家》中“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的“或”词义一致,意思是“有人(有的人)”。语境 推断法 联系上下文语境,根据文言语段的语句结构、背景、人物关系、相关注释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推断该实词的意思。 2023年兰州6(4)题:解释“广厦高轩,处之显明”中“显明”的意思,需要联系前文“地为高明,遂以建学”。“显明”的意思是“光线明亮”。代入 检验法 将题目中给出的这个词在《古汉语词典》中的义项逐一代入句中,然后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看句意是否准确,与前后文意思是否一致。 2023年兰州6(1)题:“吾谁与归”的“归”,将四个义项(①返回 ②归还 ③归附,归属 ④结局,归宿)逐一代入句子,可知“归附,归属”最合适。联想 成语法 根据考查的实词,联想到现在使用的成语,将该成语中的实词词义与此相联系,再结合文中的语境,从而推测出所考查的实词的意思。 2023年兰州6(3)题:解释“今夫子庙隘甚”中“隘”字的意思,可以联系成语“心胸狭隘”,可知“隘”的意思是“小”。考点二 虚词辨析(10年省卷8考,兰州3考)方 法 说 明 举 例代入 检验法 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句子进行检验,判断该虚词在课内外两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2022年省卷15题C项:将“醉翁之意不在酒”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结构助词,的”代入课外句子“荷叶之清香”,可判断两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句意 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1年省卷17题B项:“相与步于中庭”句子大意为:(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于”在句中是介词,意思是“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子大意为: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于”在句中是介词,意思是“在”。由此得出B项前后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语法 验证法 根据词性、句子成分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 2018年省卷21题C项:“晔自临其狱”中主语是“晔”,谓语是“临”,“自”修饰“临”,宾语是“狱”,“其”是“狱”的定语,可推断出此处“其”是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件”。考点三 句子翻译(省卷必考,10年兰州9考)文言文翻译五步法:方 法 说 明 举 例留 翻译时可以保留,直接使用的有:①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②官职名、爵位名、谥号、帝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③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的成语或习惯用语。 【例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解析】翻译时原句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都可以保留。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替 翻译时需替换的有:①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②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③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④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注意: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例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020省卷·《岳阳楼记》) 【解析】“具”同“俱”,意思是“全、皆”,翻译时要将“具”替换为“俱”。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调 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例句1】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解析】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翻译】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例句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017兰州·《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能谤讥于市朝”的正常语序为“能于市朝谤讥”。 【翻译】能在集市、市场等公众场合当面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补 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翻译时需要补充的有:①补出省略句中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等)。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时,要加括号;没有标注词的判断句和被动句需把“是”和“被”补充出来。)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解析】在“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充。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删 删去无实际意义的词,不译。将一些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文言虚词、衬托性词语删去。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 【例句】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2021兰州A卷·《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翻译】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考点四 划分停顿(10年省卷4考,兰州3考)一、文言断句断句考查句间停顿,解答此类题,需先读全文,了解大意,厘清人、事、物、景等之间的关系,然后尝试理解句子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依据下面技巧准确断句。1.借助“曰”“云”“谓”等对话标志断句。这些表示“说”的词语后往往要断开。2.借助名词断句。名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3.借助虚词断句。一些虚词往往用于句首(如“夫”“至若”“盖”“若夫”等)或句尾(如“也”“乎”“耳”“焉”等)。4.按文言句式特点断句。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断句时须保持其古代语法特点和句意的完整。5.借助句法断句。如对偶句、排比句等。二、划分朗读节奏划分朗读节奏考查句中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1.根据标志性词语进行划分。下列标志性词语后应停顿。(1)句首发语词:夫、盖、然、且、至若、至于、若夫、且夫、何尝、惟……(2)表假设、转折的连词:若、虽、而、然……(3)表总结性的词语:故、是故、则、于是、遂……2.根据句中对话标志词断句。文言文对话标志词常有“曰”“云”“言”等,这些词后一般都需要停顿。3.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4.根据语法成分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2)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后置的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5.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应连读。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人物名(字、号)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8.“也”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提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考点五 文意理解(必考)内容理解内容理解 与分析 1.通读,梳理文意。看选段包含几个小段,属于哪一类主题(人物故事、读书学习、写景游记等),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包含几层意思)。 2.审读,明确题意。看是要概括内容(事件、过程等),还是概括人物(做某事的原因),或是划分文章层次。 3.圈读,锁定区域。找出上下文中与事件或人物相关的语句,仔细阅读分析。 4.组织答案。将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整合串联,进行概括或分层。文意辨析 1.通读,梳理文意。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等要明确,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明确,整体的核心意思要明确。 2.审读,明确题意。题干常出现的词有:分析、概括、理解,这些词有时就暗示了作答方向。 3.结合注释,综合判断。文后注释是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拓展,往往关系到对选项的判断。 分析人物形象方 法 举 例抓住具体事件。通过具体的事件把握人物形象,明确文中人物的“典型化”特征。 《曹刿论战》通过叙述曹刿与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的对谈,以及曹刿指挥长勺之战的史事,表现出曹刿深谋远虑、沉着冷静、心思缜密,富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的形象。抓住正面描写。分析从正面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容,如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等。 《愚公移山》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足见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抓住侧面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可通过侧面烘托来完成。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人物关系中去把握,如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将二者的形象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等。 《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次要人物汉文帝对主要人物周亚夫“此真将军矣”的评价,以及辅助人物刘礼、徐厉的衬托,表现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的特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抓住分析评价性的句子。重点体会文章开头或结尾,作者用直接评述性、议论性语言对人物、事件的评价。 《狼》的结尾作者评论道:“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现了狼狡诈凶残,但并非不可战胜的形象。注意:组织答题时,一定要符合题干要求,关注如“用原句回答”“仿照示例回答”“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答”等关键信息。 分析写作手法1.读懂大意,对文章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2.明确所考材料的体裁。中考文言文的阅读素材涵盖人物传记、叙事、写景、咏物、说理等多种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1)写人记事类文章:常用细节描写、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2)写景类文章:常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等表现手法及比喻、拟人、夸张、白描等修辞手法。(3)议论类文章则需重点关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探究情感主旨方 法 举 例抓住议论抒情句,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议论抒情句。 《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把握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欣然起行”;《小石潭记》中的“悄怆幽邃”等。分析词句的情感色彩。一般来说,作者的遣词造句中即使未直接表露,也往往蕴含着自己或褒或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倾向。 《出师表》中多次出现的“先帝”一词,既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也深含着对后主的勉励、期盼。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均能表现出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送东阳马生序》中“俯身倾耳以请”这一动作,就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尊重和对求知的渴望。 对比分析理解1.对比类试题,不管是课内外对比,还是课内与课内、课外与课外对比,都需要在厘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原则。(1)异中求同: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2)同中求异:从表象出发,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厘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2.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明确文中的“人、事、物、理”。课外阅读一般与课内阅读在主题和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3.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阅读、对比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反复阅读比较材料,逐句逐段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要特别注意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主要从内容、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 表达观点看法、启示感悟方 法 举 例1.分析原文,对人物、事件、主题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概括,并结合作者在文段中表达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2.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阐释,要求联系实际生活的,还需要从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要言之成理。语言的表达有理有据,观点经得起推敲,道理充分,令人信服。 《〈世说新语〉二则》“思考探究”第二题: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解答时,第一问,要先筛选描写谢安的句子,再提炼谢安对此事的态度,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第二问,要从真实感受出发,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