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名歌名曲(之三)《伏尔塔瓦河》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粤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名歌名曲(之三)《伏尔塔瓦河》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粤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 伏尔塔瓦河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年级、学科 初三音乐 音乐
主题
一【设计思路】
以情境体验为核心,将音乐欣赏与捷克文化背景相融合。通过讲述历史文化、介绍作曲家和回顾音乐知识,营造学习氛围。在分析各部分主题时,借助聆听、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元素,理解音乐内涵。创意实践环节让学生用画笔展现音乐意境,打通音乐与绘画的联系。课堂总结强化知识,启发思考,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对多元艺术的感知能力,激发探索热情。
二【教学理念】
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出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聆听、实践等,让抽象音乐知识具象化。重视音乐与文化、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使学生在丰富情境中感受音乐魅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在问题引导和互动中促进知识吸收与能力提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与创造。
三【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准确描述音乐中的主要旋律和节奏特点。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艺术表现:
1. 通过分析音乐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节奏律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身体协调能力。
创意实践:
通过绘画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文化理解:
1. 通过学习《伏尔塔瓦河》,了解捷克的民族文化和音乐传统,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爱国情感。
四【教学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但对交响诗这种复杂的音乐形式还较为陌生。学生对捷克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音乐片段和背景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此外,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细节,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并通过讨论和创作活动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重点】
1. 理解《伏尔塔瓦河》的音乐结构和主题。
2. 通过具体的音乐片段,感受作品的情感表达。
六【教学难点】
1. 分析交响诗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
2. 理解音乐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琴、课件、画纸、彩笔
九整体教学思路(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
十【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在斯美塔那的心目中,捷克永远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而伏尔塔瓦河是捷克境内最大的河流,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国土,它是波希米亚民族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曲家通过交响诗的形式,描写了伏尔塔瓦河的美丽景色以及两岸的风俗人情。 聆听教师讲解,观看图片,回顾捷克的文化和自然风光。 感受捷克的文化特色和音乐风格。 让学生了解斯美塔那对祖国捷克的热爱,理解伏尔塔瓦河在捷克人民心中的重要意义。以介绍背景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曲家以交响诗描绘河流景色与风俗人情的创作意图,增强对作品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的领悟。
PPT学习导览
新授 教师活动: 简要介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生平和贡献。 捷克音乐家、捷克古典音乐奠基人。捷克民族乐派创始人,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充满生活气息。 “捷克近代音乐之父” 学生活动: 认真听老师介绍斯美塔那的生平,在聆听过程中,学生们会结合已有的音乐知识,思考斯美塔那的音乐风格和民族特征之间的联系,对他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这一行为有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 为学生理解斯美塔那的作品《伏尔塔瓦河》做知识准备。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与贡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情感、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音乐风格。 增进学生对捷克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力。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1.讲解交响诗定义。 2.介绍作品总体结构。 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旅行团的小汽车看一看捷克又哪些美丽的风景吧,那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讲解《伏尔塔瓦河》的前三音乐结构,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 学生活动: 认真听老师介绍斯美塔那的生平,让学生认识到斯美塔那在捷克音乐乃至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增进学生对捷克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设计意图: 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与贡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情感、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他们探究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和艺术价值。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第一站:引子部分主题 播放引子部分的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 提问:作曲家用什么样的音型来描绘河水的流动? 讨论:乐曲一开始,表现两股清澈的泉水从山涧涌出,一股寒流,一股暖流,作曲家用哪两件乐器来描述伏尔塔瓦河一寒一暖的两条河流? 生:十六分音符 长笛、单簧管 学生活动: 仔细聆听引子部分的音乐,感受其节奏和旋律特点。 讨论作曲家如何用不同的乐器来描绘河水的流动。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受是哪两种乐器来描述伏尔塔瓦河的。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仔细聆听引子部分音乐来识别描绘河水流动的音型,训练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感知敏锐度。引导学生思考音型与河水流动这一视觉形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作曲家如何运用抽象的音乐来具象地表现自然景象。 体会音乐的象征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对作品的欣赏中。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2.解释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和起伏波动的音型。 提问:旋律具有什么特点? 生:节奏相似、音高相反进行。 分析引子部分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音高进行的变化。 3. 播放长笛和单簧管的独奏片段,让学生感受两种乐器的音色差异。 提问:长笛和单簧管的音色有何不同? 总结长笛、单簧管音色特点,所以长笛表示寒流、单簧管表示暖流。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聆听老师对连续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和起伏波动音型的解释,仔细体会这些节奏和音型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 学生专注地聆听长笛和单簧管的独奏片段,用心感受两种乐器的音色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向学生解释节奏型和音型,加深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能够准确识别和分析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旋律中节奏和音高的变化,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敏锐度。 让学生亲身体验两种乐器的音色差异,丰富学生对乐器音色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讲解长笛表示寒流、单簧管表示暖流,帮助学生理解作曲家利用乐器音色来象征特定事物的创作手法。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第二站:呈示部主题(伏尔塔瓦河主题) 1.播放伏尔塔瓦河主题音乐并思考。 提问: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这段音乐的旋律进行是怎样的? 生:小提琴 平稳级进进行 学生活动: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伏尔塔瓦河主题音乐,边听边在脑海中分析音乐的构成元素,努力辨别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旋律的行进方式。 回答问题:在聆听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分析,回答老师的问题,明确指出主奏乐器是小提琴,旋律是平稳级进进行。 设计意图: 通过要求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思考特定问题,训练他们对音乐音色和旋律特点的感知能力。 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主奏乐器和旋律进行这两个音乐核心要素上。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分析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回答问题来构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2.再次聆听思考:在这段旋律中,作曲家用哪种打击乐器来模仿水花撞击鹅卵石的声音? 生:三角铁、定音鼓。 3.除了主题旋律之外,你能够听到引子部分的山泉主题吗? 在这部分加入引子部分主题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作曲家通过弦乐组将引子部分旋律穿插到呈示部主题旋律中,象征着沃尔塔瓦河是由两条小溪汇入而成。 学生活动: 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认真聆听伏尔塔瓦河主题音乐,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模仿水花撞击鹅卵石声音的打击乐器上。 在聆听过程中,学生用心去捕捉引子部分的山泉主题在呈示部主题旋律中的痕迹。当听到类似的旋律片段时,会仔细确认是否是引子部分旋律的再现。 设计意图: 通过再次聆听音乐并寻找特定的打击乐器音色,进一步锻炼学生对不同乐器音色的感知能力。 让学生明白作曲家如何运用打击乐器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从而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 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关联性思考,同时促使他们深入理解音乐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情感价值。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4.8/6拍节奏练习。 5.跟琴唱一唱,感受这段主题旋律表现的音乐意境。 学生活动: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8/6拍节奏练习。他们可能会通过拍手、跺脚、用指挥打节拍或者口读节拍等方式,感受8/6拍的韵律特点。 学生跟随钢琴的伴奏演唱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 8/6拍是这首作品中重要的节奏元素,通过专门的节奏练习,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种复杂节拍的韵律特点,增强学生的节奏感。 通过跟唱感受音乐意境,让学生从演唱者的角度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音乐意境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作品,使他们在演唱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将作品的内涵通过歌声传递出来,增强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能力。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第三站:呈示部主题(茂密森林中狩猎) 播放茂密森林中狩猎音乐并思考。 提问:作曲家使用了哪种乐器来模仿猎人狩猎时的号角声? 生:圆号、小号 师总结:狩猎的号角声象征着沃尔塔瓦河流过茂密森林。 学生活动: 学生们集中精力聆听“茂密森林中狩猎”音乐,竖起耳朵仔细分辨其中模仿猎人狩猎号角声的乐器音色。 当听到圆号和小号的声音时,他们会确认这两种乐器的音色与狩猎号角声的相似性,从而回答老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聆听音乐并辨别其中特定的乐器音色,训练学生对不同乐器音色的敏感度。引导学生理解作曲家使用圆号和小号模仿狩猎号角声以及这种声音所象征的意义。这种对狩猎号角声象征意义的解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既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又能让教师更好地理解活动的目的和价值。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第四站:展开部主题(村民的乡村婚礼) 1.播放村民的乡村婚礼音乐并思考。 提问:仔细聆听节拍有什么变化?属于哪种舞曲体裁? 生:节拍变化:6/8→2/4 波尔卡体裁 学生活动: 学生在聆听村民的乡村婚礼音乐时,全神贯注,仔细感受节拍的变化。学生认真聆听教师对波尔卡舞曲风格特征的讲解,眼睛紧盯着波尔卡典型节奏谱例,观察其节奏型、音符组合等细节。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并分析节拍变化和舞曲体裁,训练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敏感度和对不同音乐体裁风格的辨别能力。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2.教师讲解波尔卡舞曲风格特征,学生观看波尔卡典型节奏谱例。 3.再次聆听音乐,跟着老师一起边听边律动,感受波尔卡音乐。(用拍手、拍腿表示) 学生活动: 聆听教师对波尔卡舞曲风格特征的讲解,眼睛紧紧盯着波尔卡典型节奏谱例。 当再次聆听音乐时,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用拍手、拍腿的方式来感受波尔卡音乐。 设计意图: 教师讲解波尔卡舞曲风格特征并结合谱例展示,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 观察节奏谱例有助于学生培养对音乐节奏的分析能力。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第五站:展开部主题(水仙女的舞蹈) 播放水仙女的舞蹈音乐并思考。 提问:音乐的力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听到这段音乐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由强变弱(自由回答)。 学生活动: 学生们在聆听“水仙女的舞蹈”音乐时,会集中注意力去感受音乐力度的变化。 在回答完力度变化问题后,学生们开始在脑海中自由勾勒听到这段音乐时所浮现的画面。有的学生可能会想象出月光下,水仙女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翩翩起舞。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力度变化,训练学生对音乐中这一重要表现元素的感知能力。 对音乐力度变化的分析是音乐欣赏中高层次的要求。 鼓励学生根据音乐在脑海中创造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第六站:再现尾声部分主题(冲出先要峡谷峡谷激流黎明时的伏尔塔瓦河流向远方) 提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音乐用什么乐器表现?(播放音乐) 生:通过乐队的全奏,力度增强,此时铜 管乐、打击乐突出,营造了紧张的情绪。 最后,长流 不息的河流接受了古 城堡的检阅,音乐更 加雄伟壮丽,滔滔河 水依旧向前奔流,渐渐地消失在远方。 学生活动: 学生们在教师播放音乐时,全神贯注地聆听,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他们仔细感受乐曲中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变化,积极思考乐曲的情绪特点。在聆听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微微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有的学生则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身体,以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律动。 结合音乐和自己的想象,努力理解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和意境。他们脑海中浮现出伏尔塔瓦河冲出峡谷、接受古堡检阅以及滔滔河水奔向远方的壮丽画面,仿佛身临其境。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聆听再现尾声部分的音乐并思考情绪和乐器表现,训练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敏锐感知能力和对乐器音色的辨别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想象河流冲出峡谷等一系列场景,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独特的音乐画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帮助学生理解再现尾声部分在整个《沃尔塔瓦河》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这一章节音乐的深入分析和想象,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脉络。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三部分的音乐意境。 2.教师示范。 3.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评议。 学生活动: 选择合适的画笔和画纸,开始尝试用色彩、形状和线条来描绘自己感受到的音乐氛围。 设计意图: 通过创意实践环节理解音乐与绘画是不同的艺术形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艺术的相通性,拓宽艺术视野。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1.观看视频版《伏尔塔瓦河》。 2.请同学们思考,这首作品表达了作曲家怎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后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 给学生更直观丰富的视听体验,结合思考作曲家情感的问题,促使学生将之前对各部分主题的理解综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作品层面体会其中蕴含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豪等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从而达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民族文化自豪等情感的目的。
PPT导览图:
教师活动: 3.总结《伏尔塔瓦河》之旅。 4. 总结本节课升华主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 5.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回顾本节课所学。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激发他们对音乐和文化的兴趣,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
PPT导览图:
十一 【教学反思】
在本次《伏尔塔瓦河》教学中,有得有失。成功之处在于导入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如通过聆听、提问、讲解、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结构和内涵,学生能积极参与并回答问题,尤其在创意实践环节展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和创造力。然而,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理解一些较复杂的音乐元素,如节奏型变化和乐器象征意义时仍有困难,在今后教学中应更注重循序渐进地引导。此外,课堂时间把控可更精准些,确保每个环节学生都能充分吸收,争取在下次教学中改进这些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