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 学年第一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 缺 考高一历史答题纸 [ ]准考证号(无条形码的网上阅卷填涂)学校 姓名[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班级 考场号 座位号[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正确填涂填 1.根据阅卷方式填写 贴条形码处[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注2.选择题用 2B 铅笔[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涂错误填涂 意填非选择题用 0.5 毫[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样 事米及以上黑笔书写[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例 项3.请在区域内作答[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分)21 A B C D 22 A B C D 23 A B C D 24 A B C D 25 A B C D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45分)26.(1)(5分)(2)(6分)(3)(6分)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高一历史 答题纸 第 1页(共 2页){#{QQABRY6UggCgABBAAQhCQQFyCkIQkgEACYgORBAIIAAByBFABAA=}#}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27.(1)(5分)(2)(7分)28.(1)(6分)(2)(6分)(3)(4分)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高一历史 答题纸 第 2页(共 2页){#{QQABRY6UggCgABBAAQhCQQFyCkIQkgEACYgORBAIIAAByBFABAA=}#}2024学年第一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试卷历史双向细目表题号 知识点 分值 题型 考试要求 题目来源1 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2 选择题 理解 改编2 西周制度 2 选择题 理解 改编3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2 选择题 理解 改编4 秦朝制度 2 选择题 理解 原创5 两汉文化 2 选择题 识记 原创6 北民南迁 2 选择题 识记 原创7 三省六部制 2 选择题 识记 原创8 唐对外交往 2 选择题 理解 改编9 两税法 2 选择题 理解 改编10 王安石变法 2 选择题 识记 改编11 金政权建设 2 选择题 识记 改编12 明朝政治制度 2 选择题 识记 改编13 明代海防 2 选择题 识记 原创14 明朝边疆治理 2 选择题 识记 原创15 清奏折制度 2 选择题 理解 原创16 两次鸦片战争 2 选择题 理解 借鉴17 开眼看世界 2 选择题 识记 原创18 洋务运动 2 选择题 理解 改编19 列强侵略 2 选择题 理解 借鉴20 甲午中日战争 2 选择题 理解 借鉴21 孝文帝改革 3 选择题 理解 原创22 大运河 3 选择题 应用 原创23 唐朝制度 3 选择题 理解 原创24 宋代儒学 3 选择题 理解 原创25 太平天国运动 3 选择题 理解 原创26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17 材料分析题 理解 改编27 宋明经济与社会变化 12 材料分析题 理解 改编28 统一多民民族国家的发展 16 材料分析题 理解 原创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学年第一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距今约5300-4500年前的屈家岭遗址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市,该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和大量陶器的发现地。据此推断,该遗址A.存在贫富分化与不平等 B.主要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C.国家机构设置更加完善 D.出现了早期国家等级秩序2.相对于商朝的内外服制,西周制度是创新,以姬姓为主体,血缘亲属关系转化为诸侯政治关系,政治与血缘,宗族与国家,完美融合。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西周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西周制度是对内外服制的发展C.西周制度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D.铁器牛耕为制度构建提供经济基础3.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该思想源出一派的主张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4.秦与之前的中国社会相比,其主要特征就在于从此之后中国国家的统一和集权的“大一统”局面成为了一种常态。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朝推动这一局面成为常态所采取的举措有①分封制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 ④刺史制度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③④5.某著作共收载药物365种,对于每种药物的描述涉及性味、主治、生长环境、采集时间、加工方法等,其主治或适应的病症共达170余种,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这一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 D.《四民月令》6.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A.陈胜吴广起义 B.北方人口迁徙 C.“岳家军”抗金 D.秦朝征服南越7.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下列项中属于中书省职权的是A.起草诏令 B.审核封驳 C.主持科举 D.掌管财政8.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人物 内容 结果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鉴真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C.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D.双向交流,兼容并蓄9.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发展有利于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普遍降低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均田制在全国的推广10.宋朝史料记载了某皇帝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他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该皇帝是A.宋太祖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徽宗11.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期。这一时期,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管理系统“猛安谋克”的民族政权是A.辽 B.西夏 C.金 D.元12.下图为我国古代某个朝代的中央机构示意图,此朝代为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3.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下列项中,属于这一事件的影响有A.朝廷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B.为郑和下西洋提供稳定的海上环境C.解决了欧洲殖民者对明朝海防的威胁 D.促使中国获取太平洋贸易的主导权14.明朝前期,中央为强化边疆治理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东北,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并在黑龙江流域设置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这个机构是A.乌里雅苏台 B.乌思藏都司 C.黑水都督府 D.奴儿干都司15.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下列项中,关于这一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提高了决策效率 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C.具有迅速机密的特点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16.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该材料反映出列强攫取的在华特权是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内河航行权17.鸦片战争前后,面对内忧外患,一批有识之士探索救国道路,倡导学习西方,经世致用。他们中写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的是A.林则徐 B.魏源 C.徐继畬 D.张之洞18.“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鉴于此,洋务派创办了A.上海轮船招商局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开平煤矿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9.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下列各项内容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B.“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C.“应准……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D.“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20.下图为19世纪法国《小日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画面中,中国版图被画成一块大蛋糕,蛋糕上写着“CHINE”(法文“中国”)。从左到右依次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法国人和日本武士。据此推断,该漫画创作时间大致在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中法战争后 D.甲午战争后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兴起 B.对理学华夷之辨的认同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 D.北魏后民族交融的史实22.唐宋以前的大运河以中原为中心,呈多枝形发展,而元明清运河的南北向线性布局仅仅是将北京和基本经济区江南连接到了一起,这表明该时期的大运河A.调剂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 B.呈现出东西互通的运输格局C.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进程 D.折射出维护统治的设计导向23.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据此可知,唐太宗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B.主张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D.反对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24.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 ”,以“天道 ”“公议 ”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这体现出当时A.思想活跃的多元特征 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 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25.据统计,1851-1861年间,全国乡试停科率达36.5%。1861年,清廷举行辛酉科乡试,全国共16乡闱,停考者竟达12乡闱,只有顺天、山西、陕西和广东4乡闱如期举行。材料说明A.鸦片战争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观B.太平天国冲击了清朝的统治秩序C.洋务运动引起了权力结构的变化D.清末新政推动了选官制度的革新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小题17分,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6分,共45分)26.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国。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后来,他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三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行省制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等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汉初采取的地方制度并分析其原因。(5分)⑵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宋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财政军事控制的举措。(6分)⑶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意义。(6分)27.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材料二明朝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现象。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在棉织与丝织发达的乡村,出现了农家吃商品粮的新现象,苏松地区“仰食四方”、“商人载米而来”。农业经济的新变化,促使这一地区的市镇获得蓬勃发展,如南浔镇、盛泽镇盛产丝绸,号称“衣被遍天下”,各地“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松江府号称“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各地商人“挟重赀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结合所学分析新气象出现的根本原因。(5分)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对思想领域的影响。(7分)28.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族群大融合的时代,五百多年里,先后涌现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促成了区域性的政治统合和族群融合,造就了一批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影响至深的“大夷”,也极大地拓展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区。在频繁而深人的交流融合中,“诸夏”凝聚为“华夏”,与“四夷”等族群共同融汇成华夏共同体。——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材料二康熙自言“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在语境上表现出“满蒙一体”的融合局面,这句话也往往成为研究者高度赞扬清廷对蒙古怀柔政策的佐证,认为“以蒙古为长城”是18世纪清政府重要的战略方针之一。事实上,……清朝之所以能够“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离开了对叛乱和离心倾向的镇压,仅仅靠所谓“施恩”,是不可能实现的。——摘编自宁侠《康熙“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辨》材料三新疆建省总结了历代管辖和治理西域的历史经验,清理和废弃数名并用的地名,统称为“新疆”,具有“故土新归”之意。从自然历史地理来看,“疆”字左半边的“弓”与“土”代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又是为沙俄以武力侵占去的地区;“疆”字右半边的“叠”,三横代表阿尔泰山、喀喇昆仑山、天山三大山脉,两个“田”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它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对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经济文化和通商关系,产生过重要作用。这里是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与中亚游牧文化、西亚波斯文化、南亚恒河文化和欧洲古希腊文化交汇的地方。——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⑴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是“族群大融合时代”的原因,结合所学概括推动春秋战国成为族群大融合时代的因素。(6分)⑵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用相应史实加以说明。(6分)⑶根据材料三,指出新疆建省的时间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建省的原因。(4分)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 学年第一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距今约 5300-4500 年前的屈家岭遗址位于今湖北省京山市,该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稻作遗存和大量陶器的发现地。据此推断,该遗址A.存在贫富分化与不平等 B.主要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C.国家机构设置更加完善 D.出现了早期国家等级秩序2.相对于商朝的内外服制,西周制度是创新,以姬姓为主体,血缘亲属关系转化为诸侯政治关系,政治与血缘,宗族与国家,完美融合。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西周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西周制度是对内外服制的发展C.西周制度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D.铁器牛耕为制度构建提供经济基础3.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该思想源出一派的主张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4.秦与之前的中国社会相比,其主要特征就在于从此之后中国国家的统一和集权的“大一统”局面成为了一种常态。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朝推动这一局面成为常态所采取的举措有①分封制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 ④刺史制度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③④5.某著作共收载药物 365 种,对于每种药物的描述涉及性味、主治、生长环境、采集时间、加工方法等,其主治或适应的病症共达 170 余种,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这一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 D.《四民月令》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1 页 共 6 页{#{QQABRY6UggCgABBAAQhCQQFyCkIQkgEACYgORBAIIAAByBFABAA=}#}6.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A.陈胜吴广起义 B.北方人口迁徙 C.“岳家军”抗金 D.秦朝征服南越7.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下列项中属于中书省职权的是A.起草诏令 B.审核封驳 C.主持科举 D.掌管财政8.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人物 内容 结果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 17 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鉴真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C.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D.双向交流,兼容并蓄9.780 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发展有利于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普遍降低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均田制在全国的推广10.宋朝史料记载了某皇帝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他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该皇帝是A.宋太祖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徽宗11.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期。这一时期,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管理系统“猛安谋克”的民族政权是A.辽 B.西夏 C.金 D.元12.下图为我国古代某个朝代的中央机构示意图,此朝代为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2 页 共 6 页{#{QQABRY6UggCgABBAAQhCQQFyCkIQkgEACYgORBAIIAAByBFABAA=}#}13.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下列项中,属于这一事件的影响有A.朝廷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B.为郑和下西洋提供稳定的海上环境C.解决了欧洲殖民者对明朝海防的威胁 D.促使中国获取太平洋贸易的主导权14.明朝前期,中央为强化边疆治理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东北,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并在黑龙江流域设置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这个机构是A.乌里雅苏台 B.乌思藏都司 C.黑水都督府 D.奴儿干都司15.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下列项中,关于这一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A.提高了决策效率 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C.具有迅速机密的特点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16.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该材料反映出列强攫取的在华特权是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内河航行权17.鸦片战争前后,面对内忧外患,一批有识之士探索救国道路,倡导学习西方,经世致用。他们中写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的是A.林则徐 B.魏源 C.徐继畬 D.张之洞18.“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鉴于此,洋务派创办了A.上海轮船招商局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开平煤矿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9.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下列各项内容最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B.“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C.“应准……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D.“中国民人,概不准在(使馆)界内居住”20.下图为 19 世纪法国《小日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画面中,中国版图被画成一块大蛋糕,蛋糕上写着“CHINE”(法文“中国”)。从左到右依次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法国人和日本武士。据此推断,该漫画创作时间大致在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中法战争后 D.甲午战争后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3 页 共 6 页{#{QQABRY6UggCgABBAAQhCQQFyCkIQkgEACYgORBAIIAAByBFABAA=}#}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兴起 B.对理学华夷之辨的认同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 D.北魏后民族交融的史实22.唐宋以前的大运河以中原为中心,呈多枝形发展,而元明清运河的南北向线性布局仅仅是将北京和基本经济区江南连接到了一起,这表明该时期的大运河A.调剂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 B.呈现出东西互通的运输格局C.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进程 D.折射出维护统治的设计导向23.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据此可知,唐太宗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B.主张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D.反对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24.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 ”,以“天道 ”“公议 ”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这体现出当时A.思想活跃的多元特征 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 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25.据统计,1851-1861 年间,全国乡试停科率达 36.5%。1861 年,清廷举行辛酉科乡试,全国共 16 乡闱,停考者竟达 12 乡闱,只有顺天、山西、陕西和广东 4 乡闱如期举行。材料说明A.鸦片战争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观B.太平天国冲击了清朝的统治秩序C.洋务运动引起了权力结构的变化D.清末新政推动了选官制度的革新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4 页 共 6 页{#{QQABRY6UggCgABBAAQhCQQFyCkIQkgEACYgORBAIIAAByBFABAA=}#}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26 小题 17 分,第 27 小题 12 分,第 28 小题 16 分,共 45 分)26.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材料一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 7 个异姓诸侯王国。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后来,他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三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行省制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等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汉初采取的地方制度并分析其原因。(5 分)⑵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宋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财政军事控制的举措。(6 分)⑶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意义。(6分)27.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一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材料二明朝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现象。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在棉织与丝织发达的乡村,出现了农家吃商品粮的新现象,苏松地区“仰食四方”、“商人载米而来”。农业经济的新变化,促使这一地区的市镇获得蓬勃发展,如南浔镇、盛泽镇盛产丝绸,号称“衣被遍天下”,各地“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松江府号称“绫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5 页 共 6 页{#{QQABRY6UggCgABBAAQhCQQFyCkIQkgEACYgORBAIIAAByBFABAA=}#}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各地商人“挟重赀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结合所学分析新气象出现的根本原因。(5 分)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对思想领域的影响。(7分)28.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族群大融合的时代,五百多年里,先后涌现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促成了区域性的政治统合和族群融合,造就了一批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影响至深的“大夷”,也极大地拓展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区。在频繁而深人的交流融合中,“诸夏”凝聚为“华夏”,与“四夷”等族群共同融汇成华夏共同体。——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材料二康熙自言“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在语境上表现出“满蒙一体”的融合局面,这句话也往往成为研究者高度赞扬清廷对蒙古怀柔政策的佐证,认为“以蒙古为长城”是18 世纪清政府重要的战略方针之一。事实上,……清朝之所以能够“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离开了对叛乱和离心倾向的镇压,仅仅靠所谓“施恩”,是不可能实现的。——摘编自宁侠《康熙“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辨》材料三新疆建省总结了历代管辖和治理西域的历史经验,清理和废弃数名并用的地名,统称为“新疆”,具有“故土新归”之意。从自然历史地理来看,“疆”字左半边的“弓”与“土”代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又是为沙俄以武力侵占去的地区;“疆”字右半边的“叠”,三横代表阿尔泰山、喀喇昆仑山、天山三大山脉,两个“田”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它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对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经济文化和通商关系,产生过重要作用。这里是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与中亚游牧文化、西亚波斯文化、南亚恒河文化和欧洲古希腊文化交汇的地方。——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⑴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是“族群大融合时代”的原因,结合所学概括推动春秋战国成为族群大融合时代的因素。(6 分)⑵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并用相应史实加以说明。(6 分)⑶根据材料三,指出新疆建省的时间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建省的原因。(4分)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QQABRY6UggCgABBAAQhCQQFyCkIQkgEACYgORBAIIAAByBFABAA=}#}2024学年第一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B A B A D A C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A D B B C D C D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题目 21 22 23 24 25答案 D D A C B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小题17分,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6分,共45分)26.(17分)(1)(5分)制度:郡国并行制 (2分)原因:利用各方势力打败项羽的需要;吸取秦朝短暂而亡的教训;出于构筑皇权屏障的考虑。(3分)(2)(6分)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2分)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4分)(3)(6分)特点:犬牙交错;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相结合(或行省权力较大,但受中央制约 )(2分)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分,1点1分,任写4点)。27.(12分)(1)(5分)新气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或娱乐生活、娱乐活动)丰富多彩。(3分)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2)(7分)表现:经济作物广泛种植;跨地区的粮食贸易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的大量使用,促进了长途及大额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5分)影响: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2分)28.(16分)(1)(6分)原因:区域性的政治统合和族群融合加强;中华民族核心区的拓展;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分)推动因素:列国纷争;经济发展 ;变法运动。(3分)(2)(6分)观点:对蒙古怀柔政策,同时也有军事镇压。(2分)说明: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管理;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4分)(3)(4分)时间:1884年 (1分)原因:边疆危机;总结历史经验;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推动经济文化交流。(3分,任写3点)(缺 考[ ]) (2024学年第一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高一历史答题纸)准考证号(无条形码的网上阅卷填涂)[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 1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贴条形码处学校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1.根据阅卷方式填写2.选择题用2B铅笔填非选择题用0.5毫米及以上黑笔书写3.请在区域内作答注意事项正确填涂错误填涂填涂样例)(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16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18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19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A) (B) (C) (D) 21 (A) (B) (C) (D) 22 (A) (B) (C) (D) 23 (A) (B) (C) (D) 24 (A) (B) (C) (D) 25 (A) (B) (C) (D)(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26.(1)(5分)(2)(6分)(3)(6分))(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7.(1)(5分)(2)(7分)28.(1)(6分)(2)(6分)(3)(4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024 学年第一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B A B A D A C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A D B B C D C D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题目 21 22 23 24 25答案 D D A C B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26 小题 17 分,第 27 小题 12 分,第 28 小题 16 分,共 45 分)26.(17 分)(1)(5 分)制度:郡国并行制 (2 分)原因:利用各方势力打败项羽的需要;吸取秦朝短暂而亡的教训;出于构筑皇权屏障的考虑。(3分)(2)(6 分)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2 分)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4 分)(3)(6分)特点:犬牙交错;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相结合(或行省权力较大,但受中央制约 )(2分)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 分,1 点 1分,任写 4 点)。27.(12 分)(1)(5 分)新气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或娱乐生活、娱乐活动)丰富多彩。(3 分)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 分)(2)(7 分)表现:经济作物广泛种植;跨地区的粮食贸易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的大量使用,促进了长途及大额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5 分)影响: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2 分)28.(16 分)(1)(6 分)原因:区域性的政治统合和族群融合加强;中华民族核心区的拓展;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 分)推动因素:列国纷争;经济发展 ;变法运动。(3 分)(2)(6 分)观点:对蒙古怀柔政策,同时也有军事镇压。(2 分)说明:1757 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管理;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4 分)(3)(4 分)时间:1884 年 (1分)原因:边疆危机;总结历史经验;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推动经济文化交流。(3分,任写 3点)高二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第 1页(共 1 页){#{QQABRY6UggCgABBAAQhCQQFyCkIQkgEACYgORBAIIAAByB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历史历史学科 试卷.docx 高一历史历史学科 试卷.pdf 高一历史双向细目表.xls 高一历史答题纸.docx 高一历史答题纸.pdf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docx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