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卷(样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卷(样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样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 案 A B C D D B D A B C C B
二、非选择题
13.(1)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先进;民族政策开明。
(2)密切了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3)多元一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14.(1)城市:上海。
地位:它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示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商务印书馆编写文化类书籍,促进文
化发展,抵抗日军侵略。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 14 年的抗日战争,商务印
书馆作为当时最大的出版机构,勇担民族责任,出版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编
写的文化类书籍,促进了文化发展,传播了抗日救国思想,为民族解放事业
作出了贡献。
示例二:1981 年,商务印书馆分辑刊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1
年,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商务印书馆又走在了时代前列,分辑刊行《汉译
世界学术名著》,为我国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文化之窗,推动了改革开放事
业的发展。
15.(1)材料一:1861 年农奴制改革或 1861 年俄国废除农奴制。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
(2)背景:都是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进行改革;手段:都是靠通过一些法令来推
动改革;领导者:都是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进行改革;结果:都基本解决了
危机,并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示例一:成功的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示例二:成功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示例三:成功的改革是化解危机的重要手段。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 1页(共 1页)2025年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 史 试 卷(样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6页,总分 6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
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选择题时,用 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
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历史开卷考试,考生须独立作答,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6.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个小题,每题 2分,共 24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右侧漫画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聚众讲学的场
景。该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2.下图所示目录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一书。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最
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第 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22
第 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28
第 6 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3
第 7 课 百家争鸣……………………………………39
第 8 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44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隋朝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见,
大运河的开凿
A.带来垦田面积的大幅增长 B.导致政权分立局面的出现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 D.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历史试卷 第 1页(共 6页)
4.军机大臣为军机处主要官员,由皇帝指定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官兼任,人数、任期
均不固定。这反映了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贪污腐败的盛行
C.行政机构的完善 D.君主专制的加强
5.据下表可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做法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
书名 原著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A.宣扬了革命思想 B.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6.右侧漫画意在赞扬中国军人顽强战斗要粉碎侵略
者“三个月灭亡中国”野心的精神。由此可知,
该漫画创作的背景事件应是
A.平型关大捷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首挫其锋(1937 年)
7.《人民日报》真实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下列文章刊登在 20世纪 60年代
《人民日报》上的应是
A.《和平解放西藏问题取得协议》
B.《朝鲜停战协定昨日正式签字》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D.《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8.1970年 10月 1日,尼克松接受《时代》杂志记者采访时说道:“如果说在我去世之前,
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他
在谈到国际问题时也“有意地”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反映了
A.美国谋求与中国接近的意图 B.美国意在巩固中美同盟关系
C.美国放弃对中国的敌视态度 D.中美已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历史试卷 第 2页(共 6页)
9.几千年来,□□制度一直未被消灭。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被认为是最早反对该制度
的宗教领袖。在印度历史上还有许多富于改革精神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
试图消除或改革这一制度,但没有一个人取得成功。“□□”应是
A.城邦 B.种姓 C.庄园 D.幕府
10.2007年 12月 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一幅长 2.4米,宽 1.2米,由 12张纸拼成的地图
(如右图)亲手移交到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的手中。在这幅地图上,清晰地标明了
美洲的名字“AMERICA”,这被认为是美洲的“出生证”。美洲的“出生”
A.发展了奴隶制民主政治
B.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C.源自新航路开辟
D.标志着美国诞生
11.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
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
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
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该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A.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C.动摇了美国优势地位
C.冲击了旧的国际秩序 D.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
12.西欧许多矛盾与分歧在共同体内部通过磋商达成妥协,欧洲共同体自成立以来内部没
有发生“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大小国家基本处于和平、稳定与发展之中,特别是
与 20世纪前 45年相比,实施经济一体化的成就明显。这表明,欧洲共同体
A.致力于维护共同的文化传统 B.改变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系
C.导致了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D.谋求成为世界性军事集团
历史试卷 第 3页(共 6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个小题,13题 10分,14题 14分,15题 12分,共 36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登州、青州是唐渤间进行交往与商贸的重要港口。登州城南渤海馆是唐朝迎送
渤海使臣的招待所。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赞誉相距几千里的渤海与中华乃是车同轨、书同
文的一家。唐渤间的交往,实是极为密切。
——摘编自张泽咸《唐朝与边境诸族的互市贸易》
材料二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
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
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
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摘自人民日报文章《汇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伟力》
(1)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述现象发生的历史背景。(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述现象的重要影响。(4分)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呈现的整体特点。(2分)
历史试卷 第 4页(共 6页)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商务印书馆发展历程简表
时间 事件
1897年 商务印书馆建立
1905年 清政府委托其编新教科书
沈雁冰(著名作家茅盾)成为商务印书馆的第一个中共党员,也是最早
1921年
加入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
1927年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运动指挥部在此建立
1933年 中国共产党在此编写文化类书籍,促进文化发展,抵抗日军侵略
1954年 实行公私合营
1981年 分辑刊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务印书馆创办于近代哪一城市。(3分)并概括其在中
国近代新闻出版业中的地位。(3分)
(2)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沧桑巨变。从材料中任
选商务印书馆的一个史事,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这一史事是如何反映“巨变”的。(8分)
历史试卷 第 5页(共 6页)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26—1850年各地农奴发生的反抗地主的骚动多达 576次,甚至发展到大规
模地反对沙皇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压迫的大暴动。1861年 2 月 19日(公历 3月 3日)俄
国沙皇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的特别文告。2月 19日颁布的法令包括“关于
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十七个文件,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期限内分阶段
地“解放”俄罗斯等省地主的农奴。
这次改革使农奴从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下“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
力、市场和资金。从此,俄国的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摘编自洪宇《简明俄国史》
材料二 在 20 世纪 30年代头 3年内,因受股市的危机而倒闭的银行达 5100 家,而储
户的损失亦达几十亿美元。美国农民实际收入逐渐减少,工商业所受打击也很沉重,并引
发了不少社会问题。
从 1933年 3月 9日至 6 月 16日,罗斯福总统像一个老练的战地主将一样指挥着整个
作战行动,先后向国会山提出了 15 件咨文,有 15项历史性法律在国会被通过。如《紧急
银行法案》《全国工业复兴法》等。这些法律以恢复和救济为主要目标,基本上遏制了美
国经济的进一步崩溃。因这场改革,1933年后,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发
展,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一、二所述“改革”的名称。(4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上述“改革”的相似之处。(6分)
(3)综合材料一、二和上述问题,谈谈你从上述“改革”中得出的启示。(2分)
历史试卷 第 6页(共 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