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段考地理试题2024.11.14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Ⅰ卷 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传统历法中节气按太阳黄经λ划分,从春分点开始,每15°对应一个节气,春分点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δ=0°。表1示意二十四节气(部分)太阳直射点纬度。据此完成1~2题。表1太阳黄经λ 太阳直射点纬度δ 节气0° 0° 春分15° +5°55' 清明30° +11°28′ 谷雨45° +16°20′ 立夏60° +20°9' 小满75° +22°35′ 芒种90° +23°26′ 夏至105° +22°35′ 小署120° +20°9' 大暑135° +16°20′ 立秋150° +11°28' 处暑165° +5°55' 白露1. 表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速度较慢是在( )A. 春分至清明之间B. 立夏至小满之间C. 小暑至大暑之间D. 立秋至处暑之间2. 相邻两节气之间实际时长会有微小差别是( )A.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B. 地球公转速度的差异C 地球自转速度的差异D. 太阳运动速度的差异西北——东南走向的阿尔泰山位于亚洲中部,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属于阿尔泰山的中段南坡,位于新疆北部,山区有现代冰川分布。喀纳斯河流域属于中高山地带,河谷海拔 1000m以上,两侧山峰多超过3000m,喀纳斯U型谷是该地区最典型的冰川地貌。图1示意喀纳斯河谷卧龙湾多级U型谷。据此完成3~5题。3. 该山区现代冰川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A. 西风带来的降水B. 植物蒸腾带来的降水C. 南风带来的降水D. 河水蒸发带来的降水4. 依据多级U型谷的规模,推测发生在谷内的四次冰川活动( )A. 下切深度越来越大B. 下切深度越来越小C. 冰川规模逐渐增大D. 冰川规模逐渐减小5. 卧龙湾U 型谷谷坡呈现不对称现象,最可能是因为( )A. 谷地两侧岩石硬度差异大B 西坡的冰川侵蚀强C. 西坡断层多发而形成陡坡D. 东坡堆积形成阶地对不同利用方式下东北黑土粘粒矿物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荒地、旱田(大豆)、旱田(玉米)、水田土壤矿物颗粒的凤花依次增强。秸秆还田可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可溶性盐。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可以改善土壤水热条件,调节农业生态环境。图2示意秸秆肥料化利用途径。据此完成6~8题。6. 东北黑土粘粒矿物成分相似但种类和组合特征存在差异,根据粘粒矿物的含量和组合特征可推知其发育时期的( )A. 气候条件B. 成土母质C. 人类活动D. 地质作用7. 不同利用方式下,影响东北黑土土壤矿物颗粒风化程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B. 风速C. 降雪D. 水分8. 与安徽相比,黑龙江秸秆还田需要腐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土壤肥力B. 积温条件C. 地形类型D. 耕作方式鄯善县位于吐鲁番盆地东侧,年降水量仅为25mm 左右,潜在蒸发量高达2751~3217mm。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鄯善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浅层地下水资源支撑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图3(a)示意鄯善县部分区域地下水动态类型分布,图3(b)示意“开采型”、 “蒸发型”月水位动态变化。据此完成9~11题。9. 据图3(b) 判断( )A. 3、4月农业灌溉开采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B. 5~7月是生活用水高峰期,地下水水位低C. 11、12月地下水水位升高补给来源是融雪D. “开采型”的多分布在区域内的河流沿线10. 图3(b)中“甲”图例代表的折线最可能是( )A. 风速B. 蒸发量C. 气温D. 云量11. “蒸发型”分布在研究区的最南部,依据其地下水位状况推测该处土地利用类型为( )A. 荒漠B. 耕地C. 水利用地D. 林草地礐石山位于广东省东部汕头市内,被誉为可与黄山相媲美的花岗岩地貌。礐石山属于花岗岩石蛋(球状风化)丘陵地貌,有峰林山、石蛋山、馒头山等多种形态。图4示意不同区域花岗岩节理(裂隙) 差异及地貌的形成模式。据此完成12~13题。12. 花岗岩山区形成图中不同地貌形态的原因是( )A. 气候差异 B. 岩性差异C. 节理间距 D. 水蚀强度13. 高山及寒冷气候区的花岗岩破碎后往往形成乱石堆而不是石蛋,主要是( )A. 化学风化较弱 B. 物理风化较弱C. 生物风化较弱 D. 盐风化较弱近年来,南极洲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据多项研究显示,南极洲的植被覆盖面积在过去35年间增加了近13倍,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大陆,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变绿。图5为南极洲边缘某地照片。据此完成14~16题。14. 南极洲变绿的植被类型可能是( )A. 荒漠草原 B. 灌木草原C. 苔藓、地衣 D. 针叶林15. 推测南极洲变绿的直接原因是( )A. 企鹅数量减少B. 南极考察增多C. 冰川融水增多D. 全球气候变暖16. 南极洲变绿会导致极地地区( )A. 生物多样性减少B.气温进一步升高C. 土壤的肥力下降D. 土壤碳释放减少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三工河流域 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研究团队对该流域绿洲一荒漠区域小气候变化进行了观测,统计了绿洲、沙漠地面气温及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图6和图7)。(1) 简述沙漠和绿洲地面气温差异。 (6分)(2)指出正午前后沙漠与绿洲到达地面的的太阳辐射量差异并从下垫面及大气运动的角度分析原因。 (6分)(3) 特殊情况下沙漠气温全天可能会高于绿洲(如图6),从大气受热的角度推测原因。(6分)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黄海西岸多发海雾,在春夏季节受来自热带的暖湿气流影响,容易形成平流冷却雾. 2019年8月11日晚,台风“利奇马”在黄海西岸登录并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 青岛及近海海域位于台风眼区,此次由台风云系伴随的海雾过程主要发生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右前区域,并随台风中心的移动而逐渐向北部海域和陆地延伸 船舶观测数据显示黄海海域被大量低云覆盖。图8示意 11日 21时的海平面气压场和红外卫星云图注:云顶亮温是气象卫星红外探测通道获取的云顶及无云或少云区地球表面的向外辐射,云顶亮温可间接反映出云的高度。红外云图上浅色调表示红外辐射小,温度低; 暗色调表示红外辐射大,温度高 所以云顶高度越高,其温度越低,云的色调越白,说明有很强的垂直运动,即对流活动旺盛。(1) 分析此次台风移动的右前区域形成海雾的主要原因。(8分)(2)指出11日夜间黄海海域覆盖的低云对雾形成速度的影响。 (4分)(3)简述研究黄海西岸海雾现象的意义。 (6分)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山区河流的装夺演化和分水岭的迁移时流域地貌演变发育过程越着重要作用,距离的矛盾年前. 在柴汶河上游流域发育一起较为年轻的河流食争事件,海拔较低的黄河支流——高级证河向上观源侵蚀袭夺了海拔较高的淮河支流——古沂河、古沂河上游经袭鲁渭汇入古楚汶河。形成现今的柴汶河流域、图9(a)、 (b)分别示意袭夺前、后水系流域划分 图9(r)示意柴汶河上游部分河段纵斜面(1)简述古柴汶何袭夺古沂河上游的过程,(6分)(2)依据图9(c) ,指出袭夺河与被夺河的差异。 (4分)(3)图9(d)为(b)图中 EE' 横剖面,袭夺前为较宽的河谷,袭夺后发展成“V”形象,推测出现谷中谷的原因。 (6分)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B A D B A D B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D C A C D B二、非选择题 (共3题, 52分。 )17. (18分)(1)在同一天各时段,沙漠地面气温始终高于绿洲; 沙漠和绿洲地面气温差异较小; 北京时间 4 点左右差异最大; 22点左右差异最小。 (任答三点,6分)(2)差异:正午前后,沙漠太阳辐射量少于绿洲。 (2分)原因:沙漠地表干燥,多为松散沙粒; 正午前后沙漠气温高,气流上升易引发扬尘现象,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4分)(3) 白天,沙漠热容量小,增温速率较快; 地面辐射强,地面气温高; 夜间沙漠地面长波辐射较强,地面大气吸收沙漠地面长波辐射较多,降温慢。所以地面气温高于绿洲。 (或答:绿洲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少于沙漠,地面气温低于沙漠; 夜间绿洲地面长波辐射较弱,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较少;加上蒸腾作用消耗热量,降温较快,所以地面气温低于沙漠。) (6分)18. (18分)(1) 台风移动的右前方吹偏东、偏南风(东南风) ,黄海的暖湿气流不断向西、向北(西北部)输送,为海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台风移动的右前方纬度相对较高,下垫面温度较低; 湿润气流输送到相对较冷的下垫面上,水汽遇冷易凝结成雾; 青岛近海海域位于台风眼区,下沉气流形成逆温层,有利于海雾的维持和发展。 (8分)(2)夜间,低云保温作用强,近地面降温慢; 因为气温较高,水汽冷却凝结速度慢,海雾形成速度慢。(4分)(3)可以了解海雾形成及消亡的原理; 可以为海雾的预报提供数据(提高海雾预报能力) ;防范因雾造成的灾害,保障海运及渔业生产安全。 (6分)19. (16分)(1)古柴汶河上游溯源侵蚀; 切穿分水岭,袭夺古沂河上游; 古沂河上游转弯(折向西南)汇入古柴汶河; (袭夺湾流水下切,袭夺湾北侧形成新的分水岭)。 (6分)(2)袭夺河河段整体海拔较低; 河道落差较大(或河流纵比降较大) ,侵蚀作用力强。 (或被夺河河段整体海拔较高; 河道落差较小(或河流纵比降较小) ,侵蚀作用力弱。) (4分)(3)河流袭夺发生前,该段河谷流量较小,下蚀较弱,以侧蚀为主,从而形成较宽的河谷地貌; 袭夺发生后,被夺河的河水汇入,使河流流量加大,流速变快; 河流溯源侵蚀和下蚀加强,从而使河床加深变窄,形成“V”形谷; 河谷上下形态差异大,形成谷中谷。 (任答三点,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