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金属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滴管。2、放大镜、餐巾纸、A4纸。3、筷子、毛巾老师: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周围常见的材料,老师要考考大家:指名一位学生,指衣服、拉链、拉链拉环,学生说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种材料,你认识吗?(出示木片、铁片、塑料片、纸片,学生回答)然后不小心将水碰倒:呀,水洒了桌子上到处都是,怎么办?师:看来同学们根据以往的经验都已经知道纸的吸水性最强,是不是这样呢 到底哪个材料最容易吸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四种材料的吸水性。二、谁更容易吸水1、师: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我们先来排一排顺序。材料 木块 纸 塑料 金属你的猜测实验结果2、怎么验证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3、讨论:实验的公平性:水一样多,同时滴,材料大小厚度一样,滴的位置。师:为了方便大家做实验,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实验仪器---滴管。同学们,你们会使用滴管吗 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师: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进行一个“喝”水游戏,比比这四种材料谁喝水“喝”的最快,“喝”的最多。提示:A、注意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厚度、滴水的位置、水滴的大小要尽量相同。B、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C、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材料 观察到的现象(吸水速度、浸润面积大小、水滴形状)纸片木头塑料片金属片D、小组长要组织本组学生实验有序,负责整理仪器。4、交流汇报。5、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再来排一排序(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不吸水)三、纸的观察(提供放大镜和报纸和餐巾纸)师:既然纸的吸水性最强,有没有谁发现纸吸水性强的秘密呢?吸进去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回答)师:1、对呀,这可能和纸的结构有关,让我们更仔细的来观察吧。2、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呢 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看,折,撕,揉….)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纸的许多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4、我们撕开纸,在纸里发现了许多纤维,那么,组成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课件餐巾纸和打印纸纤维的图片)。师总结:餐巾纸的纤维更疏松、纤维之间空隙更大,所以它比打印纸更吸水,所以材料的吸水性是和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四、介绍古代造纸的技术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那你知道造纸术最先是谁发明的吗?师: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介绍蔡伦)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出示古代造纸的课件)师:你看,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真是充满了智慧,造纸术不断改进,才得以让今天的我们有了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纸张,为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方便。五、我们来造一张纸1、了解了造纸的过程,孩子们有没有兴趣来造一张纸呢?教师演示造纸的方法。2、学生动手造一张纸.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出示课件六、知识拓展出示各种纸,了解它们是利用了纸的哪种特性。七、课堂小结: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2、师:材料的特点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的,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观察、细留心,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八、作业:1、我们常见的材料还有纤维、玻璃,看看它们的吸水性是怎样?课后与同学们在一起交流交流。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板书设计:4、他们吸水吗 吸水性: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纸>木头>塑料、玻璃吸水性强弱和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