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6 家乡新变化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6 家乡新变化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家乡新变化》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让学生了解家乡在生活习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新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熟悉家乡的特色文化,包括传统手艺(如糖画)、地方小吃、地方戏和方言等,并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如糖画的制作历史。 引导学生学会制作剪贴报来展示家乡变化,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家乡在各个方面的新变化,并能清晰、准确地描述这些变化。 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包括糖画、地方小吃、地方戏和方言等传统元素。 指导学生制作剪贴报,展示家乡的变化和特色。
教学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家乡变化背后的原因,如社会发展、人们观念转变等。 激发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并引导他们思考有效的传承方式。 鼓励学生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转化为实际行动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学设计
教具 准备 收集家乡新变化和特色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制作剪贴报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引发兴趣 播放一组幻灯片,展示家乡过去的老照片(如破旧的街道、传统的房屋、简单的生活场景等),然后再展示一组现在家乡的照片(如现代化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热闹的休闲广场等)。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简单介绍:“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就像一位不断成长和变化的巨人。大家看看这些照片,你们能发现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激发他们对家乡变化的好奇心,从而引出课题。 (二)家乡新变化 我家门前新事多 个人分享:请学生阅读教材中 “我家门前新事多” 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家附近的变化。鼓励学生举手分享,比如:“我发现我家附近新开了一个很大的公园,以前那里是一片空地,现在每天都有好多人在里面散步、玩耍。”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教材中提到的 “现在喜欢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一现象,以及街道改造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如生活品质的提高、社交机会的增加等。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深入探究: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引导学生从经济发展、政府规划、人们健康意识增强等多方面分析原因。 小组剪贴报展示 让之前制作剪贴报的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所发现的家乡变化。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剪贴报进行点评,从内容丰富度、排版美观度、对变化的理解深度等方面给予评价和建议。例如:“这个小组的剪贴报收集了很多家乡环境变化的图片,而且还配上了详细的文字说明,非常棒!如果在排版上能再突出一下重点就更好了。” (三)家乡特色代代传 糖画之美 故事引入:讲述教材中 “做糖画” 的故事,播放一段老爷爷做糖画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糖画制作的神奇过程。在播放视频时,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同学们,你们看,老爷爷手中的糖稀就像有魔法一样,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传统糖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糖画的历史(如家乡糖画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如舀糖稀、画线条的技巧)、糖画的种类(如动物、人物等),让学生对糖画有更全面的了解。 体验环节(如有条件):邀请民间糖画艺人到课堂现场制作糖画,并让学生尝试参与简单的制作步骤,如在艺人指导下画一些简单的线条或图案。在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糖画制作的难度和乐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手艺的兴趣。 家乡的其他特色 风味小吃:除了糖画,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家乡风味小吃,如某种特色糕点、面食等。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吃的图片或样品(如果方便),向学生介绍小吃的特点、制作原料和传统制作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小吃对家乡人的意义,如它们是家乡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童年记忆等。 地方戏和方言:播放一段家乡地方戏的音频或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地方戏的独特魅力。教师简单介绍地方戏的唱腔、表演形式、经典剧目等内容。同时,鼓励学生用家乡话表演一段小快板或说几句家乡话,感受家乡方言的韵味。引导学生思考地方戏和方言在传承家乡文化中的作用,如它们是家乡文化的 “活化石”,能够传递家乡的情感和价值观。 特色传承之思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虽然家乡变化很快,可有些传统却一直没变,这是为什么呢?现在会画糖画的人越来越少,大家觉得可惜,那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和传承这些家乡特色呢?”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可能的建议包括在学校开设相关兴趣班、组织民间艺人进校园传授手艺、利用现代媒体宣传家乡特色等。教师对学生的建议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传承家乡特色文化的重要性和自己可以采取的行动。 (四)我的家乡会更好 梦想展望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 “我的家乡会更好” 的内容,然后思考自己对家乡未来的期望。鼓励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对家乡未来的希望,如希望有更多的绿色植被、更现代化的图书馆、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 分享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期望对家乡发展的积极意义,如更绿色的环境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现代化的图书馆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等。 行动倡议 教师提问:“我们对家乡有这么多美好的期望,那我们可以为家乡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可以采取的行动,如爱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向游客宣传家乡文化等。 制定计划: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份简单的 “我爱家乡行动计划书”,内容包括行动目标、具体行动步骤、预期效果等。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计划,其他小组可以提出修改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 课堂总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家乡的新变化(生活习惯、环境建设等方面)、家乡的特色文化(糖画、风味小吃、地方戏、方言等)、对家乡特色传承的思考以及对家乡未来的期望和行动倡议。 强调家乡的变化是发展的体现,家乡的特色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我们要珍惜并传承,同时要积极为家乡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课后拓展 家庭采访: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采访一位长辈,了解家乡过去的其他特色文化或传统习俗,以及这些年来家乡在其他方面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社区宣传:鼓励学生在社区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家乡文化宣传活动,可以通过展示剪贴报、表演小快板、介绍家乡特色小吃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宣传家乡的变化和特色文化,增强社区居民对家乡的热爱和文化认同感。 长期计划:建议学生长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每月记录下自己发现的新变化或新的文化现象,形成自己的 “家乡观察日记”,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持续关注和热爱。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分享、展示等环节的参与度,包括发言的积极性、质量,对小组讨论的贡献等。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如颁发小奖品或加分等;对于参与度较低的学生,了解原因并给予引导。 作业评价 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家庭采访记录、行动计划书等),从内容完整性、思考深度、表达清晰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优秀的作业在课堂上展示,供其他同学学习;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实践活动评价 在剪贴报制作、体验糖画制作、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实践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总结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综合评价 根据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实践活动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如对家乡的热爱、对特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等的提升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