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 物态变化【知识梳理】【专题复习】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专题概述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2.正确使用温度计要做到“六会”:(1)会认:使用前,应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2)会选:测量前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决不能让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过高,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张裂;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过低,则测不出其温度值。(3)会拿:在拿温度计时,要拿住温度计的上部,不可让手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4)会放: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侧壁。(5)会读: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中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6)会记:记录温度值时,不用进行估读,但不要漏写或错写单位,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不要忘记负号。3.体温计的使用(1)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往下甩几下,让直管内的水银流回玻璃泡内,然后再进行测量。这是因为体温计在正常使用时,示数只升不降,当人体的温度高于体温计原示数时,体温计的示数上升,此时能测量出人体的实际温度。但是,当人体温度低于体温计原示数时,因为体温计的示数不会下降,显示还是之前的温度,将导致测量值偏高。(2)读数时,应把体温计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3)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读数时精确到0.1℃。2.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专题概述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属于常考热点。物态变化类型有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六种物质形态的变化,这些物态变化变化形式一定会和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相结合,所以分清常见的自然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对解答此类考题是条捷径。(1)属于液化现象的有:秋后早晨露珠、从冰箱拿出的物体冒白气、冬天浴室玻璃墙壁上出现的“雾”、冬天汽车玻璃上的“雾”等。(2)属于升华现象的有:干冰的利用、樟脑片的利用、灯管和灯泡发黑现象等。(3)属于凝华现象的有:霜、雪、雾凇、冬天窗花等。(4)汽化特点: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沸腾只有在达到沸点时继续吸热才可以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及其应用※专题概述虽然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规律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但终归不是理解这一规律的最好方法。对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形态,从分子间隙角度,姑且可以认为固体最小、液体较大、气体最大;物态变化时,分子间隙增大要吸热,分子间隙减小要放热。当然也可以根据下图记忆吸放热规律:4.实验专题※专题概述1.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晶体熔化实验探究题属于常考热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中。尤其是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更高。(2)此类实验探究题主要特点是给出物质熔化曲线(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曲线),回答以下问题:(1)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2)物质的熔点;(3)熔化过程不同阶段温度的变化;(4)物质吸放热;(5)不同阶段物质的形态等。(3)考查内容考查方向 解答思路晶体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熔化曲线特点 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曲线水平段)石棉网、烧杯内放水的作用 受热均匀确定熔点 熔化曲线水平段对应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温度计应放在被测液体中间部位、不能碰器壁、读取温度时不能取出温度计仪器安装顺序 自下而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曲线可反映出来熔化过程的吸放热 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2.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与晶体熔化实验探究类似,水沸腾实验探究题主要特点是给出液体沸腾实验曲线(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曲线),回答以下问题:1)物质的沸点;2)沸腾实验过程不同阶段温度的变化;3)物质吸放热;4)不同阶段物质的形态等。(2)考查内容考查方向 解答思路水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曲线特点 沸腾前,随着加热,水温升高;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沸腾过程水温不变如何加快实验进度 用温水或减少水的质量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温度计应放在被测液体中间部位、不能碰器壁、读取温度时不能取出温度计石棉网的作用 受热均匀酒精灯拿开后水继续沸腾 石棉网有余热水的沸点不到100°C 压强较低不能达到沸腾 火力小,水吸收热量小于散热水沸腾前气泡变化 逐渐变大安装顺序 自下而上【真题演练】一.选择题(共18小题)1.(2024 盐城)据《天工开物》记载,可从朱砂矿石中提炼水银(液态汞)。如图所示,给密闭锅内的朱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汽化【答案】【解答】解:给密闭锅内的朱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这说明矿石中的水银由液体变成气体,即先汽化,气态的水银蒸汽遇冷变成液态水银,即发生液化。故正确;错误。故选:。2.(2024 安徽)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答案】【解答】解:、“炙化其中油蜡”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错误;、铜液冷却成钟鼎,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故正确、错误。故选:。3.(2024 常州)盆栽养护应遵循“土壤含水不浇水,土壤干时要浇水”的原则。春季,小明自制“土壤含水显示仪”,探测花盆内土壤是否含液态水。如图所示,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傍晚发现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答案】【解答】解:试管上端出现水珠,是因为土壤中的水先通过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达试管内上端后遇冷液化出现的结果。故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先汽化后液化”。故选:。4.(2024 内蒙古)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里“白气”的形成属于 A.汽化 B.升华 C.熔化 D.液化【答案】【解答】解:北方的冬天,室外的气温很低,户外的人们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外面的冷空气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故选:。5.(2024 广东)《淮南子俶真训》记载:“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答案】【解答】解:、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故错误;、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故错误;、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故正确;、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故错误。故选:。6.(2024 北京)图甲为我国古代的“节能灯”——“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油的温度 B.减小油的表面积C.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D.减少油的体积【答案】【解答】解:油在燃烧的过程中,温度升高,会不断地蒸发,在灯盏上方容器中盛油,在夹层中注水以降低油的温度,减少了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效果。故选:。7.(2024 广州)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答案】【解答】解:、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错误;、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错误;、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过程放热,故正确;、“出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过程放热,故错误。故选:。8.(2024 巴中)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深秋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来B.清晨的雾是由水蒸发而来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汽化现象D.冰柜中刚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答案】【解答】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正确;、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错误;、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属于升华现象,故错误;、冰柜中刚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错误。故选:。9.(2024 烟台)霜、雾、露、雪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答案】【解答】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错误;、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正确;、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错误;、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错误。故选:。10.(2024 济南)2024年初,济南南部山区某地出现“雾凇漫道”奇观,如图所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夜间气温骤降时树枝上形成的美丽景观。“雾凇”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液化【答案】【解答】解:“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错误,正确。故选:。11.(2024 临沂)2023年冬,凭借冰雪资源火爆出圈的哈尔滨吸引了众多的南方“小土豆”前来游玩,千姿百态的雾凇成为“小土豆”们必看的绝世美景。下列自然现象,与雾凇形成时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叶尖露珠 B.山间薄雾C.枝头白霜 D.房檐冰挂【答案】【解答】解: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露和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错误;、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正确;、冰挂是水凝固形成的,故错误。故选:。12.(2024 威海)2023年12月15日,威海地区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了云中撒雪的“雪幕”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下列自然现象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与雪的形成相同的是 A.细雨绵绵 B.冰凌高挂 C.雾气朦胧 D.霜林尽染【答案】【解答】解:雪是水蒸气变成雪花的,物态变化是从气态直接变固态,是凝华现象。.细雨绵绵中的雨是液态,形成过程较复杂,含有液化和熔化等,故错误;.冰凌高挂中冰的形成是凝固,故错误;.雾气朦胧中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是液化现象,故错误;.霜林尽染,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固态的霜,是凝华,故正确。故答案为:。13.(2024 聊城)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干冰变成气体是汽化现象C.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是熔化或凝华现象D.干冰有致冷作用是因为干冰变成气体时需吸收热量【答案】【解答】解:、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错误;、干冰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是直接由固态升华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错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是气态变化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错误;、升华吸热,干冰有致冷作用是因为干冰变成气体时需吸收热量,故正确。故选:。14.(2024 济宁)电冰箱通电后,制冷剂被压缩机从蒸发器内吸出、压缩后进入冷凝器,随后进入蒸发器,通过这样的循环,实现制冷效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冷剂需选用不容易汽化的物质B.制冷剂需选用汽化吸热能力弱的物质C.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出热量D.打开工作中的冰箱门,最终能使整个房间内降温【答案】【解答】解:、液态的制冷剂通过电冰箱冷冻室,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把冰箱冷冻室内热带走;制冷剂气态进入冷凝器,气态的制冷剂变为液态的制冷剂,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把冰箱内热散失掉,所以制冷剂需选用即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且汽化吸热能力强的物质,故错误、正确;、电冰箱制冷机工作后,冰箱冷冻室内的蒸发器温度降低,吸收空气中的热,而与此同时,冰箱外部的冷凝器温度升高,将热传给空气,室内空气的热只是被冰箱吸收后又被放出,所以室温不会下降,故错误。故选:。15.(2024 滨州)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答案】【解答】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是放热过程,故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凝华放热,故正确;、雪是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故错误;、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错误。故选:。16.(2024 呼和浩特)关于打印,其过程是:将固态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材料,喷头按照图纸设计轨迹运动,将液态材料喷出,材料迅速冷却后形成立体实物。以上描述的打印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先熔化放热,后凝固吸热 B.先升华放热,后液化吸热C.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 D.先液化吸热,后凝华放热【答案】【解答】解:将固态材料在高温下先变成液态材料,属于熔化过程,需要吸热,将液态材料喷出,材料迅速冷却后形成立体实物,是凝固过程,需要放热,故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故选:。17.(2024 宁夏)下列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湿抹布变干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消失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表面变湿【答案】【解答】解:、湿抹布变干,是湿抹布中的水分变为了水蒸气,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错误;、放入饮料中的冰块,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错误;、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故错误;、夏天从冰箱内取出西红柿后,西红柿外常附着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西红柿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正确。故选:。18.(2024 陕西)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升华 C.熔化 D.凝固【答案】【解答】解:加热烘烤后,蜡模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后全部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故正确;故选:。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 物态变化【知识梳理】【专题复习】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专题概述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2.正确使用温度计要做到“六会”:(1)会认:使用前,应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2)会选:测量前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决不能让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过高,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张裂;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过低,则测不出其温度值。(3)会拿:在拿温度计时,要拿住温度计的上部,不可让手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4)会放: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侧壁。(5)会读: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中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6)会记:记录温度值时,不用进行估读,但不要漏写或错写单位,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不要忘记负号。3.体温计的使用(1)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往下甩几下,让直管内的水银流回玻璃泡内,然后再进行测量。这是因为体温计在正常使用时,示数只升不降,当人体的温度高于体温计原示数时,体温计的示数上升,此时能测量出人体的实际温度。但是,当人体温度低于体温计原示数时,因为体温计的示数不会下降,显示还是之前的温度,将导致测量值偏高。(2)读数时,应把体温计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3)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读数时精确到0.1℃。2.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专题概述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属于常考热点。物态变化类型有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六种物质形态的变化,这些物态变化变化形式一定会和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相结合,所以分清常见的自然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对解答此类考题是条捷径。(1)属于液化现象的有:秋后早晨露珠、从冰箱拿出的物体冒白气、冬天浴室玻璃墙壁上出现的“雾”、冬天汽车玻璃上的“雾”等。(2)属于升华现象的有:干冰的利用、樟脑片的利用、灯管和灯泡发黑现象等。(3)属于凝华现象的有:霜、雪、雾凇、冬天窗花等。(4)汽化特点: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沸腾只有在达到沸点时继续吸热才可以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及其应用※专题概述虽然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规律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但终归不是理解这一规律的最好方法。对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形态,从分子间隙角度,姑且可以认为固体最小、液体较大、气体最大;物态变化时,分子间隙增大要吸热,分子间隙减小要放热。当然也可以根据下图记忆吸放热规律:4.实验专题※专题概述1.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晶体熔化实验探究题属于常考热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中。尤其是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频率更高。(2)此类实验探究题主要特点是给出物质熔化曲线(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曲线),回答以下问题:(1)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2)物质的熔点;(3)熔化过程不同阶段温度的变化;(4)物质吸放热;(5)不同阶段物质的形态等。(3)考查内容考查方向 解答思路晶体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熔化曲线特点 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曲线水平段)石棉网、烧杯内放水的作用 受热均匀确定熔点 熔化曲线水平段对应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温度计应放在被测液体中间部位、不能碰器壁、读取温度时不能取出温度计仪器安装顺序 自下而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曲线可反映出来熔化过程的吸放热 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2.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与晶体熔化实验探究类似,水沸腾实验探究题主要特点是给出液体沸腾实验曲线(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曲线),回答以下问题:1)物质的沸点;2)沸腾实验过程不同阶段温度的变化;3)物质吸放热;4)不同阶段物质的形态等。(2)考查内容考查方向 解答思路水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曲线特点 沸腾前,随着加热,水温升高;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沸腾过程水温不变如何加快实验进度 用温水或减少水的质量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温度计应放在被测液体中间部位、不能碰器壁、读取温度时不能取出温度计石棉网的作用 受热均匀酒精灯拿开后水继续沸腾 石棉网有余热水的沸点不到100°C 压强较低不能达到沸腾 火力小,水吸收热量小于散热水沸腾前气泡变化 逐渐变大安装顺序 自下而上【真题演练】一.选择题(共18小题)1.(2024 盐城)据《天工开物》记载,可从朱砂矿石中提炼水银(液态汞)。如图所示,给密闭锅内的朱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汽化2.(2024 安徽)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3.(2024 常州)盆栽养护应遵循“土壤含水不浇水,土壤干时要浇水”的原则。春季,小明自制“土壤含水显示仪”,探测花盆内土壤是否含液态水。如图所示,中午将试管倒插入土壤深处,傍晚发现试管内上端出现水珠,说明土壤含液态水。从土壤含液态水到试管内出现水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4.(2024 内蒙古)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里“白气”的形成属于 A.汽化 B.升华 C.熔化 D.液化5.(2024 广东)《淮南子俶真训》记载:“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6.(2024 北京)图甲为我国古代的“节能灯”——“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油的温度 B.减小油的表面积C.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D.减少油的体积7.(2024 广州)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8.(2024 巴中)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深秋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来B.清晨的雾是由水蒸发而来C.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汽化现象D.冰柜中刚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9.(2024 烟台)霜、雾、露、雪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C.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10.(2024 济南)2024年初,济南南部山区某地出现“雾凇漫道”奇观,如图所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夜间气温骤降时树枝上形成的美丽景观。“雾凇”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 B.凝华 C.升华 D.液化11.(2024 临沂)2023年冬,凭借冰雪资源火爆出圈的哈尔滨吸引了众多的南方“小土豆”前来游玩,千姿百态的雾凇成为“小土豆”们必看的绝世美景。下列自然现象,与雾凇形成时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叶尖露珠 B.山间薄雾C.枝头白霜 D.房檐冰挂12.(2024 威海)2023年12月15日,威海地区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了云中撒雪的“雪幕”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下列自然现象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与雪的形成相同的是 A.细雨绵绵 B.冰凌高挂 C.雾气朦胧 D.霜林尽染13.(2024 聊城)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干冰变成气体是汽化现象C.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是熔化或凝华现象D.干冰有致冷作用是因为干冰变成气体时需吸收热量14.(2024 济宁)电冰箱通电后,制冷剂被压缩机从蒸发器内吸出、压缩后进入冷凝器,随后进入蒸发器,通过这样的循环,实现制冷效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冷剂需选用不容易汽化的物质B.制冷剂需选用汽化吸热能力弱的物质C.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液化放出热量D.打开工作中的冰箱门,最终能使整个房间内降温15.(2024 滨州)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16.(2024 呼和浩特)关于打印,其过程是:将固态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材料,喷头按照图纸设计轨迹运动,将液态材料喷出,材料迅速冷却后形成立体实物。以上描述的打印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先熔化放热,后凝固吸热 B.先升华放热,后液化吸热C.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 D.先液化吸热,后凝华放热17.(2024 宁夏)下列厨房中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湿抹布变干B.放入饮料中的冰块消失C.新鲜肉放入冰箱冷冻室变硬D.从冰箱冷藏室中拿出的西红柿表面变湿18.(2024 陕西)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升华 C.熔化 D.凝固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章 物态变化(知识梳理)-【学霸提优】(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编学案(学生版).doc 第三章 物态变化(知识梳理)-【学霸提优】(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编学案(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