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霸提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编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时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霸提优】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编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凸透镜成像情况。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什么规律呢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相关概念
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③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实验设计 先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向凸透镜方向靠近,同时把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由于凸透镜的偏折情况和焦距有关,所以应着重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的成像情况。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把蜡烛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并点燃,然后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烛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稍稍改变物距,重复做这一步;(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4)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大小、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稍稍改变物距,重做这一步;(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观察是否能够成像;(6)把蜡烛移到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在光屏上能否看到蜡烛的像。如果不能,可以从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记录所看到的像的正倒、大小以及此时的物距u。稍稍改变物距,重做这一步;(7)将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表中(该实验所用凸透镜焦距f=12cm)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物距u/cm像距v/cm成像的性质像的变化情况u>2f6015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相对于之前)变大4816u=2f2424倒立、等大的实像——f分析论证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实像还是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实像;(3)凸透镜成实像都是倒立的,且像、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都是正立的,且像、物同侧;(4)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和像距都变大;成虚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和物都不小。
得出结论 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相对凸透镜的位置应用正倒大小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2f与物异侧投影仪u=f不成像u3.实验注意事项
(1)光具座的长度有限,做实验时最好选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2)凸透镜最好放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便于调节物距和像距;
(3)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4)调整光屏时,不可再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否则会引起物距的变化;
(5)判断烛焰的像是否最清晰的方法:光屏在某位置时,向前或向后移动光屏,像都会变模糊,则此位置即为像最清晰的位置;
(6)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换不同的物距进行实验,这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培优拓展: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几种原因1.若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烛焰的像将成在光屏偏上方或偏下方,甚至不能在光屏上成像;2.当烛焰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但非常靠近焦点时,虽然能成实像,但所成的像很大,且像距也很大,而光具座长度和光屏的大小有限,光屏不能承接到像;3.当烛焰位于凸透镜焦点处,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射出,光屏上不会出现烛焰的像;4.若烛焰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烛焰与其所成的虚像在凸透镜同侧,此时光屏时接收不到像的。
4.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分析
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可以画出相应的光路图,从而判断出像距的大小和成像的具体情况,这是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最好的方法。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光路如图所示。
(3)当f2f。光路如图所示。
(4)当u=f时,折射光时一束平行光,不能相交,其反向延长线也不能相交,所以不能成像。光路如图所示。
(5)当uu。光路如图所示。
培优拓展:凸透镜成像的动态笑话规律1.动态变化口诀:像的大小看像距,像儿跟着物体跑。其意义是,凸透镜成像时,像距变大(小),像就变大(小);物体向哪个方向移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2.移动速度: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大于像距,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成放大的像时,物距小于像距,物体移动的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3.最小距离:物体和实像的最小距离是4f,即当物体位于2f位置成像时。
题型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芯片(如图甲所示)是电子设备的心脏和大脑,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某种光刻机的原理如图乙所示,先在硅片表面涂一层光刻胶,再用紫外线光束透过事先设计好集成电路图的镂空掩膜,经过凸透镜去照射下面的硅片,被光线照射到的光刻胶会发生反应,硅片上就会出现缩小的电路图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掩膜在硅片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掩膜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要想硅片上的像变小,需将掩膜和硅片向上移动
D.将掩膜和硅片向下移动相同距离,硅片上还能成清晰的像
2.如图所示,、是凸透镜的两个焦点,是距凸透镜前距离大于2倍焦距的点光源,是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点光源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向右匀速运动靠近透镜时,像的移动情况  
A.像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靠近凸透镜方向匀速运动
B.像沿与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渐变小
C.像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渐变大
D.像沿与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渐变大
3.如图,某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
B.当物距时,光屏上接收到的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距时,透镜前放一个近视镜片,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才能接收到实像
D.凸透镜焦距为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一定满足;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①和④
5.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光具座上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如图放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C.若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D.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到适当位置,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题型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6.光刻技术是现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关键一环,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光源发出强紫外光,调整镂空掩膜版和缩图透镜之间的距离,恰好能在硅片上成清晰的像,从而实现纳米级集成电路的“雕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投射原理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B.缩图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C.硅片上的像是虚像
D.为了在硅片上成更小的像,可将镂空掩膜版靠近缩图透镜
7.如图甲所示是公共场所的宣传投影灯,装在高处的投影灯照在地面上出现图案,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图案是光在地面发生了漫反射
B.该投影灯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C.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图案变小
D.地面上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8.在蔚蓝地球的映衬下,我国发射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如图是对接过程中核心舱上摄像机拍摄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心舱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光通过摄像机的镜头都是沿直线传播
C.地球通过核心舱上摄像机的镜头成虚像
D.天舟四号靠近核心舱时,它在核心舱摄像机上成的像逐渐变大
9.如图所示,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消费者结账时站在摄像头前约的位置,面对镜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信息后,即可进行后续工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摄像头的焦距可能是
B.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10.如图所示,小明通过焦距为的凸透镜观察到邮票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像是放大实像
B.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
C.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
D.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题型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焦距为   。
(2)实验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大致在   ;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   移动(选填“上”或“下” 。
(3)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 的实像;将蜡烛移到光具座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且光屏上的像将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 。
(4)实验过程中,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遮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这时光屏上   (选填“仍能”或“不能” 成烛焰完整的像。
(5)如图乙所示保持三个元件位置不动,更换另一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此时成像在光屏后,图丙是①、②两个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像,则更换的凸透镜可能是   (选填“①”或“②”凸透镜。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甲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在图示位置将蜡烛向右移至刻度线处,此时将图中的光屏向   移动,调节后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清晰的实像;
(2)在第一小问基础上,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   透镜,或光屏位置不动,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置焦距合适的   透镜;
(3)将甲图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的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  (填“能”或“不能” 找到某一位置,使像清晰呈现在光屏上;
(4)用另一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上呈现了清晰的像。现测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的范围是   ;
(5)丙图中,凸透镜位于处(图中未画出)位置不变,移动蜡烛,光屏先后在同侧的、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处的像比处大,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点位置在的左侧
②蜡烛的移动方向向左
③处像可能是缩小的
④处像可能是缩小的
(6)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如图丁所示的位置,人眼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现将光屏放在虚线的位置,人眼观察到烛焰的像   。
能成在光屏上
大小不变
会消失
亮度变暗
13.小刚用焦距为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高度如图所示时,适当调节   的高度后便可开始实验;
(2)当蜡烛距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承接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根据该成像规律制成的;
(3)此时再把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物距始终大于,则应将光屏   凸透镜,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
(1)实验前,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   。
(2)小明调整后将实验器材按图甲中位置放置,光屏上成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像,应用此规律工作的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
(3)实验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跑”到图乙所示的位置,若要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 移。
(4)下表是小明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通过观察数据,老师发现表格中第   次实验数据是编造的,判断的理由是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30 20 15 10 5
像距 15 20 30 40
15.学习小组用光具座、电子蜡烛、光屏及几个不同的凸透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发现同一个物体,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不同,于是进一步研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小组讨论,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物距的大小有关;猜想2: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猜想3:与凸透镜的直径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实验中所用电子蜡烛烛焰的高度为。
序号 透镜 透镜直径 焦距 物距 像距 像高
1 10 10 40 13.3 0.7
2 10 10 15 30 4.0
3 10 15 17.2 2.3
4 15 10 40 13.3 0.7
5 5 40 2.4
(1)如图甲所示,此时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  的实像。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凸透镜,物距越大,光屏上的像越   ;
(2)小明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量了透镜的焦距,   ,进一步分析第2、3次实验数据可知:直径相同且   时,焦距越大,像越   ;
(3)分析第   次实验数据可知:像的大小与凸透镜的直径无关;分析第   次和第5实验数据可知: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透镜的焦距;
(4)在进行第4次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像的亮度最亮,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供探究的猜想:  。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实验数据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60 30 20 15 12
像距 12 15 20 30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B.第2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一定越来越大
D.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2.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在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右移动距离,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  
A.透镜甲的焦距等于
B.透镜乙的焦距小于
C.第一次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D.第二次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烛焰的像,其成像特点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4.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处,在凸透镜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5.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呈现清晰放大的像,同时他也看到透镜表面有两个像,其中一个是正立的,一个是倒立的,对于透镜表面的两个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透镜表面的两个像,正立的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立的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透镜表面的两个像,都是光照到透镜表面反射形成的虚像
C.透镜表面的两个像,都是光照到透镜表面折射形成的实像
D.透镜表面的两个像,倒立的是实像,正立的是虚像
6.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战斗机上的光电搜索跟踪系统。该系统功能与人眼相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系统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该系统在光电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周围景物通过该系统成像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的2倍焦距
D.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烛焰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向左移动蜡烛仍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B.将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向右移动光屏仍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C.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动到蜡烛和光屏的正中间位置,会得到等大的像
D.把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8.如图是一张初三毕业创意照片。利用视觉错位技术一次拍摄而成,不需经过后期再处理。在拍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手通过镜头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学生通过镜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学生通过镜头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9.如图所示,物理课上,同学们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物体,透过凸透镜不能看到的像是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等大的像 D.倒立、缩小的像
10.小丽利用如图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60 30 20 15 12
像距 12 15 20 30
A.第4次实验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
B.物距不变,用焦距的凸透镜替换该透镜,则像距会变大
C.第5次实验的像距应为
D.当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清晰实像
1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莲叶呈现碧绿色是因为莲叶发出了绿光
B.周围景物在湖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实像
C.透过荷叶上的露珠可以清晰看到叶脉,露珠相当于凸透镜
D.雨后,湖面上方架起一道彩虹,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2.工匠师维护精密仪表时,在眼睛前戴一个凸透镜,便于观察仪表的细微之处。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工匠师应使凸透镜与仪表的距离控制在凸透镜的   (填“一倍焦距以内”、“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或“两倍焦距以外” 。
13.将矿泉水瓶遗弃野外易引起山火,是因为瓶中的水相当于   ,对太阳光有   作用而引燃干草或枯枝。隔着薄膜上的水滴看很近的字,会看到通过水滴形成正立放大的   像(选填“实”或“虚” ;如果想让看到的字再变大点,应让水滴   (选填“靠近字、远离字”或“面积增大” 。
14.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将红、绿、  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光;
(2)如图乙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制作水球时呈现的情景,假设她稍向后远离水球,则她在球中所成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3)如图丙所示,在一间黑屋子里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竖直向下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  (选填“白纸”或“平面镜” 比较亮,这是由于光照射到它上面时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 反射;
(4)如图丁所示,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由于光的折射,在水的上方空气中看去,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   (选填“上”或“下” 弯折。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5.如图1所示,小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线,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移动凸透镜,白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量出亮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接着把凸透镜、蜡烛、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序号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1 30 15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25 16.7
3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4 15 倒立、放大的实像
5 5 正立、放大的实像
(1)小明同学进行实验和观察,并将测量情况记录在表中。表中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为   ,实验序号4中像距为   。
(2)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序号);
完整的、像变亮;
完整的、像变暗;
不完整、像变亮;
不完整、像变暗。
(3)若实验中像成在光屏的上部,现要通过调整蜡烛让像在光屏的中央,应向   (选填“上”、“下”、“左”或“右” 调节。
(4)实验中,小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原因是   ;
(5)把蜡烛移到如图2所示处时,为了验证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该在   (蜡烛一侧光屏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像。
(6)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错误导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16.小明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调整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透镜的焦距是   。
(2)在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中,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这样做的目的   。
(3)下表是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30 20 15 10 5
像距 15 20 30 40
①第3次实验在光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的实像。
②通过观察数据,老师发现表格中第   次数据是编造的。
(4)下列是小明实验过程中一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填“”“ ”“ ”或“”
发现无论怎样移动三者位置都找不到烛焰的像,可能是凸透镜选择的焦距太小了
实验过程中,蜡烛因燃烧而变短,则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下移
实验时有个小飞虫停在凸透镜表面,则光屏上所成实像将被遮挡一部分
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像大小没有变化但是变暗一些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调节实验器材的高度时,蜡烛   (需要不要)点燃;
(2)甲图中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   透镜;若仅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到   刻度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3)若将蜡烛移至刻度线处,透镜在处不动,调节光屏,光屏上   (能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4)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小明用手指尖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这时光屏上   (仍能不能)成烛焰完整的像,此时的像比原来   (亮暗);
(5)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后,小明对上一节“观察凸透镜成像”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理解了要看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需采用图2中   (左右)图的方式进行,此时他看到的是   (虚实)像。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
(2)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实际生活中应用为   。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至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能再次呈现等大清晰的像。
(3)如图丙所示,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 眼镜。
(4)此凸透镜作为照相机镜头,当照完一个人的半身照,然后照全身照,则要   (选填“增大”或“减小” 照相机与人的距离,照相机的镜头应   (选填“伸出”或“缩回” 。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凸透镜成像情况。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什么规律呢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相关概念
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③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实验设计 先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向凸透镜方向靠近,同时把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由于凸透镜的偏折情况和焦距有关,所以应着重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的成像情况。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把蜡烛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并点燃,然后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烛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稍稍改变物距,重复做这一步;(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4)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大小、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稍稍改变物距,重做这一步;(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观察是否能够成像;(6)把蜡烛移到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观察在光屏上能否看到蜡烛的像。如果不能,可以从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记录所看到的像的正倒、大小以及此时的物距u。稍稍改变物距,重做这一步;(7)将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表中(该实验所用凸透镜焦距f=12cm)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物距u/cm像距v/cm成像的性质像的变化情况u>2f6015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相对于之前)变大4816u=2f2424倒立、等大的实像——f分析论证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实像还是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实像;(3)凸透镜成实像都是倒立的,且像、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都是正立的,且像、物同侧;(4)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和像距都变大;成虚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和物都不小。
得出结论 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相对凸透镜的位置应用正倒大小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2f与物异侧投影仪u=f不成像u3.实验注意事项
(1)光具座的长度有限,做实验时最好选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
(2)凸透镜最好放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便于调节物距和像距;
(3)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4)调整光屏时,不可再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否则会引起物距的变化;
(5)判断烛焰的像是否最清晰的方法:光屏在某位置时,向前或向后移动光屏,像都会变模糊,则此位置即为像最清晰的位置;
(6)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换不同的物距进行实验,这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培优拓展: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几种原因1.若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烛焰的像将成在光屏偏上方或偏下方,甚至不能在光屏上成像;2.当烛焰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但非常靠近焦点时,虽然能成实像,但所成的像很大,且像距也很大,而光具座长度和光屏的大小有限,光屏不能承接到像;3.当烛焰位于凸透镜焦点处,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射出,光屏上不会出现烛焰的像;4.若烛焰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烛焰与其所成的虚像在凸透镜同侧,此时光屏时接收不到像的。
4.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分析
利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可以画出相应的光路图,从而判断出像距的大小和成像的具体情况,这是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最好的方法。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光路如图所示。
(3)当f2f。光路如图所示。
(4)当u=f时,折射光时一束平行光,不能相交,其反向延长线也不能相交,所以不能成像。光路如图所示。
(5)当uu。光路如图所示。
培优拓展:凸透镜成像的动态笑话规律1.动态变化口诀:像的大小看像距,像儿跟着物体跑。其意义是,凸透镜成像时,像距变大(小),像就变大(小);物体向哪个方向移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2.移动速度:成缩小的像时,物距大于像距,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成放大的像时,物距小于像距,物体移动的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3.最小距离:物体和实像的最小距离是4f,即当物体位于2f位置成像时。
题型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芯片(如图甲所示)是电子设备的心脏和大脑,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某种光刻机的原理如图乙所示,先在硅片表面涂一层光刻胶,再用紫外线光束透过事先设计好集成电路图的镂空掩膜,经过凸透镜去照射下面的硅片,被光线照射到的光刻胶会发生反应,硅片上就会出现缩小的电路图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掩膜在硅片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掩膜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要想硅片上的像变小,需将掩膜和硅片向上移动
D.将掩膜和硅片向下移动相同距离,硅片上还能成清晰的像
【答案】
【解答】解:
、要制造出含有众多元件的集成电路,由图可知通过凸透镜,掩膜上的电路在硅片上的像变小,所以可知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错误;
、结合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可知,物距应大于凸透镜二倍焦距,所以掩膜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故错误;
、要想硅片上的像变小应增大物距,所以需将掩膜和硅片向上移动,故正确;
、原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将掩膜和硅片都向下移动,只有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时,才能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但此过程中掩膜(物体)和硅片(光屏)向下移动的距离不相同,故错误。
故选:。
2.如图所示,、是凸透镜的两个焦点,是距凸透镜前距离大于2倍焦距的点光源,是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点光源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向右匀速运动靠近透镜时,像的移动情况  
A.像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靠近凸透镜方向匀速运动
B.像沿与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渐变小
C.像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渐变大
D.像沿与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速度逐渐变大
【答案】
【解答】解:是距凸透镜前距离大于2倍焦距的点光源,当光源沿平行主轴的方向靠近透镜时,此时所成的像始终是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如图所示,所以像的移动情况是沿与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相同时间像移动的距离逐渐变大,故速度逐渐变大。
故选:。
3.如图,某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
B.当物距时,光屏上接收到的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距时,透镜前放一个近视镜片,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才能接收到实像
D.凸透镜焦距为
【答案】
【解答】解:、由图可知,,根据,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故该凸透镜的焦距为;当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即,故正确,错误;
、当物距,此时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错误;
、当物距时,透镜前放一个近视镜片,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因此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才能接收到实像,故错误。
故选:。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一定满足;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①和④
【答案】
【解答】解:①②蜡烛距离凸透镜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解得:,故③正确;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由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延迟光线的会聚,所以需要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故④错误。
故选:。
5.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光具座上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如图放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
B.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C.若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D.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到适当位置,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
【解答】解:、由图可知,,且成实像,说明,,即,故错误;
、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错误;
、若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戴上”近视镜,近视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故错误;
、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到适当位置,若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光屏上可以得到清晰的像,由于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像是放大的,故正确。
故选:。
题型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6.光刻技术是现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关键一环,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光源发出强紫外光,调整镂空掩膜版和缩图透镜之间的距离,恰好能在硅片上成清晰的像,从而实现纳米级集成电路的“雕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投射原理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B.缩图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C.硅片上的像是虚像
D.为了在硅片上成更小的像,可将镂空掩膜版靠近缩图透镜
【答案】
【解答】解:、据图示可知,缩图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由图可知要制造出含有众多元件的集成电路,则掩膜上的电路在硅片上的像应变小,所以可知硅片位于缩图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该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故错误、正确;
、若将掩膜版靠近缩图透镜,物距变小,像距应变大,为成清晰像,应将硅片远离缩图透镜,故错误。
故选:。
7.如图甲所示是公共场所的宣传投影灯,装在高处的投影灯照在地面上出现图案,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图案是光在地面发生了漫反射
B.该投影灯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C.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图案变小
D.地面上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答案】
【解答】解:、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图案是光在地面发生了漫反射,故正确;
、该投影灯利用凸透镜将较小的图案放大为较大的像,应用了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照相机原理不同,故错误;
、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距变小时,像距会变大,像也会变大,故调小镜头与图片的距离图案变大,故错误;
、地面上能看到放大的图案,是实像,故错误。
故选:。
8.在蔚蓝地球的映衬下,我国发射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如图是对接过程中核心舱上摄像机拍摄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心舱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光通过摄像机的镜头都是沿直线传播
C.地球通过核心舱上摄像机的镜头成虚像
D.天舟四号靠近核心舱时,它在核心舱摄像机上成的像逐渐变大
【答案】
【解答】解:、核心舱摄像机的镜头是凸透镜,故错误;
、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错误;
、地球与核心舱的距离很远,远远的大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所以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故错误;
、根据透镜成像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天舟四号靠近核心舱时,它在核心舱摄像机上成的像逐渐变大,故正确。
故选:。
9.如图所示,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消费者结账时站在摄像头前约的位置,面对镜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信息后,即可进行后续工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摄像头的焦距可能是
B.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答案】
【解答】解: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人脸通过摄像头成像是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当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即,则,故错误,正确。
故选:。
10.如图所示,小明通过焦距为的凸透镜观察到邮票正立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像是放大实像
B.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
C.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
D.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答案】
【解答】解:用凸透镜观察邮票时,观察到邮票正立放大的像,把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此时看到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正确,错误。
故选:。
题型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凸透镜焦距为  10.0 。
(2)实验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大致在   ;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   移动(选填“上”或“下” 。
(3)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 的实像;将蜡烛移到光具座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且光屏上的像将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 。
(4)实验过程中,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遮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这时光屏上   (选填“仍能”或“不能” 成烛焰完整的像。
(5)如图乙所示保持三个元件位置不动,更换另一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此时成像在光屏后,图丙是①、②两个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像,则更换的凸透镜可能是   (选填“①”或“②”凸透镜。
【答案】(1)10.0;(2)同一高度上;下;(3)等大;右;大;(4)仍能;(5)①。
【解答】解:(1)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2)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应向下移动凸透镜;
(3)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他应将光屏逐渐向右移动,光屏上才能再次呈清晰的像,且此时光屏上的像变大;
(4)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仍有光线透过,不会影响透镜成像,光屏上仍能成清晰完整的像;
(5)调节完后,保持三个元件位置不动,更换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此时成像在光屏后,说明该凸透镜对光线会聚能力变弱,即凸透镜的焦距变大;根据,由图丙可知,②的焦距为,①的焦距为,因此更换的凸透镜是丙图中的①凸透镜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上;下;(3)等大;右;大;(4)仍能;(5)①。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主光轴 上;甲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在图示位置将蜡烛向右移至刻度线处,此时将图中的光屏向   移动,调节后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清晰的实像;
(2)在第一小问基础上,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   透镜,或光屏位置不动,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置焦距合适的   透镜;
(3)将甲图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的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  (填“能”或“不能” 找到某一位置,使像清晰呈现在光屏上;
(4)用另一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上呈现了清晰的像。现测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的范围是   ;
(5)丙图中,凸透镜位于处(图中未画出)位置不变,移动蜡烛,光屏先后在同侧的、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处的像比处大,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点位置在的左侧
②蜡烛的移动方向向左
③处像可能是缩小的
④处像可能是缩小的
(6)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如图丁所示的位置,人眼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现将光屏放在虚线的位置,人眼观察到烛焰的像   。
能成在光屏上
大小不变
会消失
亮度变暗
【答案】(1)主光轴;左;缩小;(2)靠近;凹;(3)不能;(4);(5)③④;(6)。
【解答】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甲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在图示位置将蜡烛向右移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应将图中的光屏向左移动,调节后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清晰的实像;
(2)在第一小问基础上,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靠近透镜,或光屏位置不动,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置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
(3)将图甲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的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则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即,像距过大,超出了光具座所提供的长度,所以光屏上找不到清晰的像;
(4)由图可知,此时,且成实像,说明,,又因为,
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故选:;
(5)由于两次都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以、两处都成实像,光屏先后在同侧的、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处的像比处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从到像在不断地靠近凸透镜,因此凸透镜点位置)在的右侧,蜡烛在凸透镜的右侧,此时蜡烛的像在靠近凸透镜,因此蜡烛也向右移动,故①②错误;由于题干未提供物距和凸透镜的焦距,因此、处可能成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成缩小的实像,故③④正确。
(6)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在图中虚线的位置,人眼观察到烛焰的像大小不变,故选:。
故答案为:(1)主光轴;左;缩小;(2)靠近;凹;(3)不能;(4);(5)③④;(6)。
13.小刚用焦距为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高度如图所示时,适当调节  蜡烛 的高度后便可开始实验;
(2)当蜡烛距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承接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根据该成像规律制成的;
(3)此时再把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物距始终大于,则应将光屏   凸透镜,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答案】(1)蜡烛;(2)照相机;(3)远离。
【解答】解:(1)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物体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如图所示,烛焰的中心位置过高,应适当向下调节;
(2)当蜡烛距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承接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根据,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3)此时再把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物距始终大于,此时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蜡烛;(2)照相机;(3)远离。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
(1)实验前,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目的是   。
(2)小明调整后将实验器材按图甲中位置放置,光屏上成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像,应用此规律工作的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
(3)实验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跑”到图乙所示的位置,若要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 移。
(4)下表是小明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通过观察数据,老师发现表格中第   次实验数据是编造的,判断的理由是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30 20 15 10 5
像距 15 20 30 40
【答案】(1)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放大;投影仪;(3)下;(4)4;物距等于焦距时不成像。
【解答】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3)实验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跑”到图乙所示的位置,若要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应将凸透镜向下移;
(4)所用透镜的焦距为,由表中数据可知,第4次实验物距等于焦距,物距等于焦距时不成像,故第4次实验数据是编造的。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放大;投影仪;(3)下;(4)4;物距等于焦距时不成像。
15.学习小组用光具座、电子蜡烛、光屏及几个不同的凸透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发现同一个物体,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不同,于是进一步研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小组讨论,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物距的大小有关;猜想2: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猜想3:与凸透镜的直径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实验中所用电子蜡烛烛焰的高度为。
序号 透镜 透镜直径 焦距 物距 像距 像高
1 10 10 40 13.3 0.7
2 10 10 15 30 4.0
3 10 15 17.2 2.3
4 15 10 40 13.3 0.7
5 5 40 2.4
(1)如图甲所示,此时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倒立 、  的实像。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凸透镜,物距越大,光屏上的像越   ;
(2)小明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量了透镜的焦距,   ,进一步分析第2、3次实验数据可知:直径相同且   时,焦距越大,像越   ;
(3)分析第   次实验数据可知:像的大小与凸透镜的直径无关;分析第   次和第5实验数据可知: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透镜的焦距;
(4)在进行第4次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像的亮度最亮,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供探究的猜想:  。
【答案】(1)倒立;缩小;小;(2)8.0;物距相同;大;(3)1、4;1;大于;(4)凸透镜成像的亮度与透镜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凸透镜,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由第2、3次实验数据可知:直径相同且物距相同时,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
(3)要探究像的大小与凸透镜的直径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控制凸透镜焦距和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直径不同,由表中数据可知,1、4两次实验满足要求;
由第1次和第5实验数据可知,物距相同,且透镜所成的像大于透镜所成的像,说明透镜的焦距大于透镜的焦距;
(4)由第1次和第4实验数据可知,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像距和像高均相同,透镜直径不同,透镜直径越大,像的亮度越亮,故可提出猜想:凸透镜成像的亮度与透镜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故答案为:(1)倒立;缩小;小;(2)8.0;物距相同;大;(3)1、4;1;大于;(4)凸透镜成像的亮度与透镜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实验数据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60 30 20 15 12
像距 12 15 20 30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B.第2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一定越来越大
D.第5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答案】
【解答】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时,,则,所以焦距为,故错误;
、当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故错误;
、从第1次实验到第5次实验,物距始终大于焦距,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第5次实验中,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放大的实像,故正确,故错误。
故选:。
2.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在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右移动距离,方可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  
A.透镜甲的焦距等于
B.透镜乙的焦距小于
C.第一次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D.第二次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
【答案】
【解答】解:、当蜡烛、透镜甲和光屏在图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根据,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因此该凸透镜的焦距,故错误;
、若保持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右移动距离,说明该凸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弱,即凸透镜的焦距变大,因此透镜乙的焦距大于,故错误;
、若保持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将透镜甲换为透镜乙后,需将光屏向右移动距离,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正确。
故选:。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烛焰的像,其成像特点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
【解答】解: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正确。
故选:。
4.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此凸透镜前处,在凸透镜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烛焰清晰的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解答】解:依题意分析,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最小最亮光斑所在位置就是凸透镜焦点,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焦距;
把点燃的蜡烛在凸透镜前处,则物距;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满足,蜡烛能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项、、错误,选项正确;
故选:。
5.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呈现清晰放大的像,同时他也看到透镜表面有两个像,其中一个是正立的,一个是倒立的,对于透镜表面的两个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透镜表面的两个像,正立的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立的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透镜表面的两个像,都是光照到透镜表面反射形成的虚像
C.透镜表面的两个像,都是光照到透镜表面折射形成的实像
D.透镜表面的两个像,倒立的是实像,正立的是虚像
【答案】
【解答】解:他看到透镜表面有两个像,说明发光体发出的光经凸透镜两个面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这两个像都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正确,错误。
故选:。
6.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战斗机上的光电搜索跟踪系统。该系统功能与人眼相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系统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该系统在光电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周围景物通过该系统成像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的2倍焦距
D.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答案】
【解答】解:、该系统的光学元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正确;
、系统功能与人眼相似,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错误;
、当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周围景物通过该系统成像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镜头的2倍焦距,故正确;
、该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故正确。
故选:。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烛焰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向左移动蜡烛仍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B.将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向右移动光屏仍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C.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动到蜡烛和光屏的正中间位置,会得到等大的像
D.把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
【解答】解:、将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因此向左移动蜡烛,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光屏上仍可以得到清晰的像,故正确;
、将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因此向左移动光屏仍可以得到清晰的像,故错误;
、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动到蜡烛和光屏的正中间位置,物距等于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不等于二倍焦距,因此不可能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错误;
、把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实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错误。
故选:。
8.如图是一张初三毕业创意照片。利用视觉错位技术一次拍摄而成,不需经过后期再处理。在拍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手通过镜头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学生通过镜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学生通过镜头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
【解答】解: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当手和学生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正确。
故选:。
9.如图所示,物理课上,同学们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物体,透过凸透镜不能看到的像是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等大的像 D.倒立、缩小的像
【答案】
【解答】解:、,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故正确;
、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没有能成正立缩小的像,故错误;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正确;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正确;
故选:。
10.小丽利用如图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60 30 20 15 12
像距 12 15 20 30
A.第4次实验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
B.物距不变,用焦距的凸透镜替换该透镜,则像距会变大
C.第5次实验的像距应为
D.当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清晰实像
【答案】
【解答】解:、由表格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此时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故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错误;
、由表中数据可知,,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物距不变,用焦距的凸透镜替换该透镜,凸透镜的焦距变小,会聚能力变强,像会提前会聚,此时的像距变小,故错误;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故第5次实验的像距应为第1次实验的物距,故像距为,故正确;
、因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当时,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故光屏上没有像,故错误。
故选:。
1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莲叶呈现碧绿色是因为莲叶发出了绿光
B.周围景物在湖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实像
C.透过荷叶上的露珠可以清晰看到叶脉,露珠相当于凸透镜
D.雨后,湖面上方架起一道彩虹,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
【解答】解:、莲叶呈现碧绿色是因为莲叶反射绿光,吸收其它色光,故错误;
、周围景物在湖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错误;
、露珠是透明的水珠,露珠的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正确;
、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使白光分解成为各种色光,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错误。
故选:。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2.工匠师维护精密仪表时,在眼睛前戴一个凸透镜,便于观察仪表的细微之处。凸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工匠师应使凸透镜与仪表的距离控制在凸透镜的   (填“一倍焦距以内”、“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或“两倍焦距以外” 。
【答案】会聚;一倍焦距以内
【解答】解:匠师维护精密仪表时,在眼睛前戴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凸透镜与仪表的距离应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范围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会聚;一倍焦距以内。
13.将矿泉水瓶遗弃野外易引起山火,是因为瓶中的水相当于  凸透镜 ,对太阳光有   作用而引燃干草或枯枝。隔着薄膜上的水滴看很近的字,会看到通过水滴形成正立放大的   像(选填“实”或“虚” ;如果想让看到的字再变大点,应让水滴   (选填“靠近字、远离字”或“面积增大” 。
【答案】凸透镜;会聚;虚;远离字
【解答】解:盛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可以将射来的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上,会聚点的温度比较高,可能会引起火灾;
薄膜上的水滴中间厚边缘薄,形成水凸透镜。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想让字更大一些,像变大,则物距也要变大;需要凸透镜远离字,但物距始终要小于焦距。
故答案为:凸透镜;会聚;虚;远离字。
14.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学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将红、绿、 蓝 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光;
(2)如图乙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制作水球时呈现的情景,假设她稍向后远离水球,则她在球中所成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3)如图丙所示,在一间黑屋子里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竖直向下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  (选填“白纸”或“平面镜” 比较亮,这是由于光照射到它上面时发生了   (选填“镜面”或“漫” 反射;
(4)如图丁所示,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由于光的折射,在水的上方空气中看去,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   (选填“上”或“下” 弯折。
【答案】(1)蓝;(2)变小;(3)白纸;漫;(4)上。
【解答】解:(1)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如图甲将红、绿、蓝三种色光照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2)如图乙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制作水球时呈现的情景,假设她稍向后远离水球,此时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她在球中所成的像将变小;
(3)当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时,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所以光线会集中在竖直方向,因此从侧面看到的平面镜是暗的;而纸会发生漫反射,故在侧面看到的纸是亮的;
(4)插入水中的筷子,由于筷子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此时看到的像是筷子的虚像。
故答案为:(1)蓝;(2)变小;(3)白纸;漫;(4)上。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15.如图1所示,小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线,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移动凸透镜,白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量出亮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接着把凸透镜、蜡烛、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序号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1 30 15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25 16.7
3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4 15 倒立、放大的实像
5 5 正立、放大的实像
(1)小明同学进行实验和观察,并将测量情况记录在表中。表中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为  倒立、缩小的实像 ,实验序号4中像距为   。
(2)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选填序号);
完整的、像变亮;
完整的、像变暗;
不完整、像变亮;
不完整、像变暗。
(3)若实验中像成在光屏的上部,现要通过调整蜡烛让像在光屏的中央,应向   (选填“上”、“下”、“左”或“右” 调节。
(4)实验中,小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原因是   ;
(5)把蜡烛移到如图2所示处时,为了验证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该在   (蜡烛一侧光屏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像。
(6)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错误导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倒立、缩小的实像;30;(2);(3)上;(4)时,凸透镜成虚像;(5)光屏一侧;(6)光屏上的像不是最清晰的时候测量的。
【解答】解:(1)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处时,即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结合表中实验序号2中数据,由光路可逆可知,实验序号4中像距为。
(2)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选;
(3)蜡烛会逐渐变短,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可知,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中心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上调节;
(4)时,凸透镜成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呈现;
(5)当物体移动到处时,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光屏上接不到像,是虚像,透过凸透镜在蜡烛的同侧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即人眼应该在光屏一侧才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6)像的位置应该是像最清晰的位置;各小组的像距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的小组光屏上的像不是最清晰的时候测量的。
故答案为:(1)倒立、缩小的实像;30;(2);(3)上;(4)时,凸透镜成虚像;(5)光屏一侧;(6)光屏上的像不是最清晰的时候测量的。
16.小明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调整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透镜的焦距是  10.0 。
(2)在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中,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这样做的目的   。
(3)下表是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物距 30 20 15 10 5
像距 15 20 30 40
①第3次实验在光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的实像。
②通过观察数据,老师发现表格中第   次数据是编造的。
(4)下列是小明实验过程中一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填“”“ ”“ ”或“”
发现无论怎样移动三者位置都找不到烛焰的像,可能是凸透镜选择的焦距太小了
实验过程中,蜡烛因燃烧而变短,则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下移
实验时有个小飞虫停在凸透镜表面,则光屏上所成实像将被遮挡一部分
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像大小没有变化但是变暗一些
【答案】(1)10.0;(2)主光轴上;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①放大;②4;(4)。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第3次实验,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凸透镜是不成像的,第4次实验中,不成像,也就不存在像距,所以是编造的;
(4)、无论焦距多大,凸透镜都会成像,无论怎样移动三者位置都找不到烛焰的像与焦距大小无关,故错误;
、凸透镜成实像是倒立的,当蜡烛燃烧变短时,像要向上运动,故错误;
、飞虫停在凸透镜上不会影响透镜成像,只是透过透镜的光线变少了,成像会比以前暗一些,故错误;
、用比以前直径小的透镜时,成像规律不会变化,但因为透镜小了,相比来说透过透镜成像的光线少了,那么所成像的亮度会变暗,故正确;故选:。
故答案为:(1)10.0;(2)主光轴上;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①放大;②4;(4)。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调节实验器材的高度时,蜡烛  需要 (需要不要)点燃;
(2)甲图中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   透镜;若仅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到   刻度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3)若将蜡烛移至刻度线处,透镜在处不动,调节光屏,光屏上   (能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4)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小明用手指尖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这时光屏上   (仍能不能)成烛焰完整的像,此时的像比原来   (亮暗);
(5)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后,小明对上一节“观察凸透镜成像”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理解了要看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需采用图2中   (左右)图的方式进行,此时他看到的是   (虚实)像。
【答案】(1)需要;(2)靠近;23;(3)不能;(4)仍能;暗;(5)左;实。
【解答】解:(1)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之前应调节蜡烛的烛焰、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因此实验前一定要点燃蜡烛,才能调节烛焰的中心与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2)甲图中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靠近透镜;
若仅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到刻度线处,此时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3)由图甲可知,,且成实像,说明,,即;若将蜡烛移至刻度线处,透镜在处不动,此时物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光屏上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
(4)当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小明用手指尖遮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剩余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
(5)要看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根据,,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采用图2中左图的方式进行,此时他看到的是实像。
故答案为:(1)需要;(2)靠近;23;(3)不能;(4)仍能;暗;(5)左;实。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10.0 。
(2)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实际生活中应用为   。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至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能再次呈现等大清晰的像。
(3)如图丙所示,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 眼镜。
(4)此凸透镜作为照相机镜头,当照完一个人的半身照,然后照全身照,则要   (选填“增大”或“减小” 照相机与人的距离,照相机的镜头应   (选填“伸出”或“缩回” 。
【答案】(1)10.0;(2)放大;投影仪;;(3)近视;(4)增大;缩回。
【解答】解:(1)图甲中,凸透镜的焦距等于凸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2)图乙中,物距的大小为:,则,即,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光屏上像的性质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要在光屏呈现等大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的物距,则应将蜡烛移至处,并移动光屏能呈现等大清晰的像;
(3)图丙中,加入眼镜后,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的像再次变清晰,是因为加入眼镜后,像距变大,则该眼镜的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眼镜的镜片属于凹透镜,用来矫正近视眼;
(4)此凸透镜作为照相机镜头,当照完一个人的半身照,然后照全身照,此时像要变小,所以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即增大照相机与人的距离,照相机的镜头应缩回。
故答案为:(1)10.0;(2)放大;投影仪;;(3)近视;(4)增大;缩回。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