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学业水平监测
地理·生物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括地理和生物两门学科,共12页,1-6页为地理部分,7-12页为生物部分。每学科满分100分,共200分。考试时间共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试卷上填写自己的姓名、考号。
3答选择题时,必须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到答卷纸的表格中,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地理部分(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0题,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题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地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及宇宙的一个窗口,作为地球的儿女,你一定期待着了解和探索地球的奥秘。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事件中与地理相关性最强的是( )
A.计算机AI技术研发 B.新能源汽车开发
C.春夏秋冬轮转原因 D.疾病疫苗的研究
2.地理与我们联系紧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城威尼斯位于美国 B.藏袍样式适应了气候炎热干燥
C.水稻种植于干旱地区 D.荷兰的风车和郁金香非常著名
图1为“借助三维仿真技术模拟的地球形状”。据此完成3~5题。
图1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认识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卫星探测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盖天说” ④“浑天说”
A.①②④③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 )
A.确证→推断→验证→想象 B.验证→推断→想象→确证
C.推断→想象→验证→确证 D.想象→推断→验证→确证
5.据图1推测,地球是一个( )
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规则球体 B.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规则球体 D.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宇宙认知的越多,越觉得神奇,而许多地理现象都跟我们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有关。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7.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与自转方向相反 B.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C.地球自转产生四季的变化 D.太阳围绕地球进行公转
“谷歌地球”是一款虚拟的地球仪软件,它将各类地理信息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图2为“谷歌地球示意图”。据此完成8~12题。
图2
8.对“谷歌地球”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与地球形状完全一致 B.可看见实际存在的地轴
C.谷歌地球是真正的地球 D.可呈现立体的地表面貌
9.当鼠标滑至甲点,显示出其经纬度信息是( )
A.北纬10°,东经90° B.北纬10°,西经90°
C.南纬10°,东经90° D.南纬10°,西经90°
10.据图,可知( )
A.所有的经线都不相交 B.所有的经线都一样长
C.纬线指示方向是南北 D.纬线相交于南北极点
11.此时,图2表示正视地球朝向太阳的一面,即昼半球,( )
A.甲即将到达正午 B.甲比乙地方时早 C.甲乙的时刻不同 D.乙即将迎来黎明
12.甲点的半球位置是( )
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南半球 C.东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北半球
某校同学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通过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的运动。图3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
图3
13.地球仪( )
A.的经纬线是实际存在的 B.内部地轴连接南北极点
C.形状一般是不规则球体 D.中地轴与底盘呈现垂直
14.当手持演示地球仪运转在M处的时候,( )
A.日期应在12月22日前后 B.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
C.所处的节气应该是夏至 D.北半球夜长这一天达最长
15.地球运行在b段时,宿迁的同学们可以感受到( )
A.放学时天黑得越来越早 B.天气越来越热,同学们穿上短袖
C.人行道上树叶渐渐变绿 D.天亮的越来越早,路上充满花香
刚刚过去的暑假中,江苏的一位中学生小贝,曾精心策划了一次游览整个京城的旅行。他首先乘车前往北京,从天安门广场开始,参观国家博物馆。图4为“天安门地区平面图”和图5为“北京市区域地图”。据此完成16~22题。
图4 图5
16.规划去北京旅游线路时,在下列四幅不同比例尺的北京地图,选择最适合的是( )
A.五百万分之一 B.1/270000 C.1:15000000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50千米
17.在规划游览天安门广场周边景点时,相较于图5,应当选择图4,原因在于其( )
A.比例尺更小 B.图幅更大 C.标注更详细 D.范围更大
18.小贝准备前往查阅了中国交通图,其中代表铁路的图例是( )
A. B. C. D.
19.小贝一家选择乘车去行,下车后前往国家博物馆,需行进的距离大约是( )
A.150米 B.500米 C.2千米 D.2000厘米
20.小贝到达国家博物馆发现国旗位于其( )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21.小贝入住宾馆时,发现大堂墙上代表北京、东京、巴黎、华盛顿的城市时间不一样,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是由于(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壳运动 D.生活习惯
22.小贝还发现其中北京和东京的城市时间差异小,这是因为两地( )
A.文化差异小 B.经济相差小 C.经度相差小 D.纬度相差小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中国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全面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能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据此完成23~25题。
23.手机用户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导航,查阅的地图是( )
A.羊皮地图 B.传统纸质地图 C.电子地图 D.陶片地图
2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静止轨道卫星与地球自转相同步,其运行周期约为( )
A.1小时 B.1天 C.1月 D.1年
25.北斗系统在车载导航仪电子地图中广泛应用,与传统纸质交通地图相比,车载导航仪电子地图的优点是( )
①可随意调整图幅大小②可随意改变比例尺大小
③能实时查看所在位置和行驶路线④快速选择最佳出行线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6为“东西半球分布图”。据此完成26~30题。
图6
26.图中①②两大洲的分界线的是( )
A.白令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直布罗陀海峡
27.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③④大洲分界线的是( )
A.土耳其海峡 B.乌拉尔河 C.乌拉尔山脉 D.安第斯山脉
28.据图中海陆分布,发现( )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C.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D.从东西半球看,海洋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29.据图,可以得出( )
A.赤道仅穿过非洲与南美洲 B.亚洲完全位于北半球
C.南美洲全部位于西半球 D.南极洲跨南北两半球
30.图中甲乙两点正好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的经线上,其对应的经度是( )
A.甲:0° B.乙:180° C.甲:160°E D.乙:20°E
图7为“七大洲面积与平均海拔柱状图”。据此完成31~33题。
图7
31.七大洲中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是( )
A.亚洲 B.大洋洲 C.欧洲 D.南极洲
32.面积最大大洲和面积最小大洲的平均海拔相差( )
A.4400米 B.3503米 C.550米 D.508米
33.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位于(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南极洲
图8为“地形类型的剖面图”。据此完成34~37题。
图8
34.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
A.500米 B.200米 C.0米 D.300米
35.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 )
A.地势起伏 B.地形面积 C.海陆分布 D.地球大小
36.图中①表示的地形类型依次是( )
A.平原 B.山地 C.丘陵 D.高原
37.据图观察,( )
A.①与④的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较小 B.②与③的共同特点是海拔大于500米
C.④是相对高度小,而绝对高度大的地形 D.⑤是四周多被山地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如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图9为“海底地形剖面示意”。据此完成38~40题。
图9
38.图中表示海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9.海底地形中,水深在200米以内的是(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大洋中脊 D.海沟
40.在海底地形中,容易发生火山的是( )
A.海沟 B.大陆坡 C.大洋中脊 D.大陆架
二、综合分析题:本部分包括2题,共计20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8分)
材料一 太空探索有助于人们了解宇宙未知,研究太阳系和地球的演变,激发好奇心,推动人类不断探索新领域。太空资源丰富,对人类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开发这些资源和建设太空基地将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生存和发展选择。太空探索促进高新技术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从1960年开始,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未间断。中国也将火星列为继月球之后太空探测的第二颗星球。
材料二 图10为“太阳系示意图”,下表为“地球、火星对比表”。
图10
比较项 与日平均距离 (地球=1) 质量(地=1) 体积(地球=1) 表面均温/℃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年
地球 1 1 1 15 23时54分 1
火星 1.52 0.11 0.15 -63 24时37分 1.9
(1)描述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特征。(2分)
(2)从生命生存环境角度,说明火星会成为我国太空探索的第二站的原因。(2分)
(3)从科学研究、资源等角度,描述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4分)
4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 把篮球作为地球,将铅笔作为帆船,笔尖朝下。
材料二 图11为“实验示意图”。
图11
(1)实验1:观察铅笔在木板上,由①到②即由远到近移动时,指出所看到的铅笔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2分)
(2)实验2:观察铅笔在篮球上,由④到③即由近到远移动时,说出铅笔长度变化规律,并指出最先消失在视线中是“铅笔头”还是“铅笔尾”。(4分)
(3)描述在现实生活中,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______(填“桅杆”或“船身”)。(2分)
(4)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及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是______,请举出其他例子证明地球的形状:______(任举一例)。(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