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衡阳高考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评析及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指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年湖南衡阳高考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评析及2016年高考历史备考指导

资源简介

2016湖南衡阳高考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评析及备考启示
祁东二中 袁方
2016年3月5日
2016年衡阳市第一次联考已渐趋潮退声息,新课标下的历史考试是新情景新创设的新高考,这给我们教学与备考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学科素养、学科方法和学科能力,成为我们的主导方向。?以下就2016年衡阳市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试卷总体评价
2016年衡阳市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追随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仿真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试题呈现的形式上,选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①选材广,多取之于中外著述的原始资料,显示学科史料特色;
②选材鲜,针对现实热点(40题),彰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选材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标材料,文字材料基本以白话文为主,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试题在选项设置、问题命制、论题提出上能紧扣材料信息,且有一定的区分度和梯度(40题1、2、3问),较好的体现了思维的层次。
2、在试题分布的格局上,凸显时序,重视切换,平衡中外,以中国史为主。
12道选择题时序上按古代→近代→现代编排,内容上在三个必修模块间和中国史与世界史间穿插,让学生在时间与空间及内容间切换,体现了模块的整合,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通,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理念。而且,12道选择题中国史7道(24、25、26、27、28、29、30),世界史5道(31、32、33、34、35)。2道非选择题必做题(40、41)主要考查对学生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关注了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第40题从各个时期的人口数据的变化为切入,材料既能反映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又贴合当今人口流动和老龄化问题,与高考热点接轨,取材新颖,考查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既考查了教材主干知识,又与社会热点联系,体现了历史的学科特点。41题则以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的变迁来看待中国的发展。整体上中外基本平衡,但总体还是体现了中国史为主导。
3、?在试题考查的内容上,突出主干,针对热点。
整理整套试题,发现选择题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6)、市场管理(24)、思想文化(25、27),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求民主(28)、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9),中国现代的经济体制改革等(30);世界史涉及古代的罗马法(31),近代的西方民主制度(32),现代的苏俄社会主义建设(33)及欧洲一体化进程(34),近现代的西方文学(35)等。这些主体内容都贯穿在必修三大模块之中,皆突出了主干知识。但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等必修内容缺失,而且史学研究方法类的题目未涉及。同时,试题在内容选材上不回避热点甚至针对热点直面现实,如反映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40题,题材的选用,题目的创设,很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4、在试题体现的难度上,整体适中,由中走高。
在14道必做题与4选1的选做题中,12道选择题难度适中,2道非选择题难度系数在0.38左右,难度较大,因此试题整体呈现由中走高态势。具体表现在:①读懂选择题题干材料或选项内容有难度。如31、32题。②提取与归纳有效信息有难度。如40题关于“特点”的归纳,“原因”的分析等。③观点、论证的多维角度有难度。如41题对伏尔泰、黑格尔的观点的把握。
5、在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有待商讨、校正和完善。
①有些题目欠精准,值得商榷。如30题。学生首先会将B选项排除,因为政治课里B项根本不属于哲学观点;28题的大胆设计很多同行也不苟同,29题C项的“解体”改为“衰落”更为确切。40题第二小问答案的设计也有些值得商榷,如“60年代初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有保障”等。
②四道选做题,难度系数不一,45、48题抄材料原话的答案过多,而47题则很难抄到,所以选47题的得分率最低。
③题目未能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新”“巧”方面存在不足。
二、答题情况及分析
表一 学科综合难度分析
学科
参考人数
平均分
难度值
综合
12581
137.8
0.46
地理
12581
50.58
0.51
政治
12581
43.19
0.43
历史
12581
43.99
0.44
表二 历史试题分析表
?
题号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值
区分度
选择题
24
3.24
1.57
0.81
0.17
25
2.91
1.78
0.73
0.50
26
3.54
1.27
0.89
0.31
27
2.40
1.96
0.60
0.42
28
1.12
1.79
0.28
0.25
29
1.32
1.88
0.33
0.05
30
0.90
1.67
0.23
-0.04
31
0.55
1.38
0.14
-0.02
32
1.49
1.93
0.37
0.23
33
3.09
1.68
0.77
0.24
34
2.22
1.99
0.56
0.39
35
0.93
1.69
0.23
0.23
非选题
40.1
3.71
2.22
0.37
0.26
40.2
3.87
2.14
0.25
0.38
40.3
1.42
0.99
0.36
0.31
41
4.83
2.13
0.40
0.54
选做

45
0.14
1.15
0.01
0.11
46
7.24
2.07
0.48
0.17
47
5.18
2.34
0.35
0.24
48
5.33
2.50
0.36
0.27
由表一、表二可见,文综试题难度0.46,与高考基本持平,其中,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难度基本持平、较难,地理学科稍易。历史学科试题选择题平和,其中30、31、35小题难度大;非选择题得分不高,在评阅试卷的时候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①第40题第一小问,考人口变化的特点,学生基本答不到“地域不平衡性”;考人口变化的原因,也答不到“高产作物的引进和人头税的取消”。第二小问考对曲线的解读,学生更是抓不到核心,因素也答的不是很全面,丢分多。
②第41题,不会对西方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只是对西方人的观点进行解读,并用史实加以说明,丢分多。
③选做题材料能抄答案的答得不错,第二小问9分普遍答不完整,有的学生不善于选取自己最会答的题。 47题得分率最低,选47题明显吃亏。
除此之外,考卷中考生语言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层次不清楚,不能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等,也是得分不高的原因。
表三 市区、县城历史学科情况分析
学校
参考人数
平均分
衡山县
627
50.34
衡东县
891
47.48
常宁市
1310
45.98
耒阳市
1347
45.31
衡阳县
2471
42.30
市城区
2382
41.84
衡南县
2161
40.80
祁东县
1266
40.79
南岳区
126
33.72
全市
12581
43.19
从上表可见,全市历史平均分为43.19分,其中衡山县以平均分50.34分位居第一,最低为南岳区33.72分,分差为16.62分差距较大。而其他县市都在45分左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备考建议
现在离高考仅有90多天,如何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呢?在此,谈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当前,我们要从题海中跳出,留出更多的时间回归课本。越临近高考,越要求我们“返璞归真”。《考试说明》列出了10项能力要求,第1条就是“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这种再认、再现的能力是实现一切较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当然,这种回归绝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我认为,回归课本应该重视以下内容:
①重视理解,融会贯通。只有理解了的记忆才能持久,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时明晰题干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②重视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指对历史进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典章制度等。全面地、深层次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就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脉搏。
③重视历史概念、结论。这是《考试说明》的第1条能力要求,我们要从内涵、外延等方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对历史概念、历史结构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④重视原因、影响。原因和影响往往比较抽象,许多人觉得难记,也不太重视,但它们却是命题的“亮点”。
⑤重视查漏补缺。平时一些没有注意的盲点、盲区,决不能放过。
(2)注意能力的培养,思维要开阔发散,有针对的地做一些偏题、怪题、难题,以适应高考考场。
教学中必须注意历史思维的深刻性,特别要注重概念的构建,加大对历史理解的深度与广度。高考毕竟属于选拔性质,高考要考查学生哪些知识和能力或者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到具体出哪样的题目,首先考虑的是高校的对人才和知识的要求,解释权实际上掌控在具体担纲命题的大学教授手上。纵观现在高考题,对历史信息的解读、整理和运用,对历史知识的提取、加工和运用,对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的叙述、概括、解释、评价,对历史问题的探讨与论证越来越重要,有许多问题根本不是仅仅靠梳理教科书和简单的单元型题目就能解决。而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加强对概念的构建,在历史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上做文章。如民主、共和、宪政、理性、人文精神、法律精神、和平与发展、思想解放、和谐社会、制度创新、制度变迁等等均是高考的重要立意点,就需要我们围绕这些概念做足文章。
运用新史观,加强分析、概括、解释、评价能力的培养。分析、解释和评价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越是难度大的试卷,这三方面的能力要求也越高,比例也越大,考生区分度也越明显,试卷效度与信度也更好。这一点在目前历史高考材料题微观化的背景下日趋明显,在本次联考试卷中也有体现。因此平时教学必须依托材料,用足用好材料,建议充分利用高考原题和省内优质高考模拟题,运用新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有针对的做一些偏题、难题、怪题来加强学生历史分析、解释、评价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考考场。
(3)还时间,导思维,规范学生答题思路
①将时间还给学生。离高考越临近,时间效率越宝贵。备考要在教师精细设计下,充分相信学生,高频率调动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记忆,去理解,去整合,去构建,去训练,去反问,去反思等,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②把方法传给学生。解题虽无定法,但仍有一般的思路与程序。现就新课标新课程下的新高考历史试题的解答方法做个仅供参考的说明。
解答历史材料选择题三步法:读→代→选。读,就是读题干与选项,重在获取其中的核心观点。对题干材料重在寻找发现关键句与词,通过准确解读获取其核心意思,不能被材料中的片言只语所惑而断章取义,必须从整体去确定材料的中心观点。当读材料受阻时也可借用选项来反向去解读,从而确定题干的主旨。对选项的解读首先判断其说法的正误,并迅速删除错误项,保存真正的备选项。代,就是将保存下来的备选项代入题干,与题干核心观点和具体要求相验证,看是否符合。如果出现二项或以上都有所符合情况,就必须再比较这些选项间的关系(如因果、包含、现象与本质等),进行再次淘汰。选,就是最后确定与题干核心观点和特别要求最吻合的一项即最佳答案。
解答历史材料问答题四步走:审题→带读→整理→表达。第一步审题,目标就是锁定答题范围,方法就是阅读问题,圈定答项词及其所有的限定词。第二步带读,目标就是初步确定答题内容,方法就是带着第一步成果阅读指定的材料,放大视角,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所有句子、词组、标号。第三步整理,目标就是分理答题内容,方法就是将第二步获取的信息进行解读,并与解题所需要调运的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分层,从而形成解题的多角度答案内容(可参考问题的分值选择角度的多少)。第四步表达,目标就是规范清晰,方法就是对第三步所确定的答案内容按一定的时序、空间、逻辑,有层次有条理且尽量用学科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
解答材料观点论证题三环论:观点→论证→结论。第一环:明确观点。此环是三环中重中之重,此环走错,余下两环存在的意义不大或没有意义,须特别关照。走好这环一般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要从材料中准确提炼出论题所要求的观点(第一环中关键一步),第二步是对自己选择的某一观点进行明确表态(赞成或反对)。第二环:充分论证。充分论证要把握两点,一是紧扣观点找准多角度,二是对应角度调动和运用典型史实。第三环:得出结论。通过第二环的论证得出与第一环相一致的结论,此结论尽量避免简单重复第一环的观点,一般是要对论证进行概括总结,或是对此论证进行升华提升。
③训练学生规范答题,一定要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语言要符合历史学科专业表述。很多考生答题时,并没有分段、分点,全是一整块,再加上字迹比较潦草,根本很难辨别清楚考生答题要点,导致失分,这种失分是非常可惜的,但只要平时我们多强调又是可以避免的。在平常的训练中文字表达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表达准确,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提升学生答题速度,平时的练习、周测都要认真对待,力求每次都要一气呵成完成一整套综合试卷,否则很难适应高考。
2016年衡阳市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还有很多,薄薄的一张试卷透露出的众多信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细细地品味。通过对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的评析和反思,能指明我们下一阶段复习的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