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云枫初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开州区云枫初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期中测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
(注: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用120分钟完成。)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的注意事项。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任务一:欣赏山川美景
如果你在秋天,来到重庆开州……
你会偶遇秋日的汉丰湖,它静谧得仿佛能听见每一缕风的呢喃。湖里的荷叶不再像夏日般精神抖擞,而是被qī( )冷的秋风染上黄晕,仿佛是特意造访这个季节的沉默诗人。
倘若你从未去过举子园,或许,你会以为那是一个在岁月长河中已然沉寂的老者,静默的木门,低垂的屋yán( ),它们在对历史的应和中绽放出崭新光彩。
直到你真的走进——徘徊在银杏树下, ,
,_ , ,
。你还不能错过艺术楼前的柿子树。在每一个如约而至的秋天,它们都喜出望外地迎来期待中的丰收。柿子树上的鸟儿,也在枝头呼朋引伴,烂màn( )地歌唱着秋天的旋律。
1.请给加点字注音。(3分)
抖擞( ) 徘徊( ) 应和( )
2.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qī( )冷 屋yán( ) 烂màn( )
3.文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静谧 B.造访 C.喜出望外 D.呼朋引伴
4.下列句子按语序先后排列,最连贯的一组是( )(3分)
①这金黄不耀眼,也不招摇,只是极干净地灿烂着,寻常地预告着又一冬的到来,
②寒风骤起,几片扇儿徐徐坠下,便这样安静地躺在了草丛中、小路上,各有归依,
③不由得抬起头端详起这一株银杏来,
④这才注意到满地亦是这柔和的金黄,如同一条地毯,叫人不忍踏足。
⑤树梢高耸,几入云天,满树的金黄优雅地擦过项家书院的屋脊,径直蔓延到综合楼顶层的窗前,
A.③⑤①②④ B.③⑤②①④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③⑤④
5.诗歌经常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感情。阅读下面的小诗,请你续写一小节,句式不限。(3分)
秋天的童话
秋天的太阳 秋天的雨水 是一个微波炉 是熊打翻的一锅蜂蜜 树叶被烤得又香又脆 柿子被裹上了浓浓的糖衣
任务二:阅读名家经典
6.名著阅读。(7分)
(1)小艾根据鲁迅的成长阶段,梳理了《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空缺部分的补全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①《藤野先生》 ②《五猖会》 ③《琐记》
B.①《五猖会》 ②《琐记》 ③《藤野先生》
C.①《琐记》 ②《藤野先生》 ③《五猖会》
D.①《五猖会》 ②《藤野先生》 ③《琐记》
(2)读完《朝花夕拾》,你可能会联想到:怀念童年美好生活、批判封建旧制度和旧传统、思考和剖析人性、关注民族觉醒……请从中任选两个,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任务三:开展活动策划
综合性学习。(8分)
七年级(1)班将在本周五下午三点在教室里开展“交友之道”专题交流会。请你协助各个小组,完成以下任务。(8分)
(1)小语被分到了策划组,了丰富活动内容,请仿照示例,帮助她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示例:“情同手足”故事分享会


(2)小枫被分到了资料收集组,请帮她完成相关任务。(2分)
我搜集到一些关于友情的诗句,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来十分感动。
我也搜集到了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① 。”让我受益匪浅。
小叶被分到了嘉宾邀请组,请你以小叶的身份用电话形式邀请政教处王主任来担任本次活动的嘉宾。(4分)
任务四:提升国学素养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
8.走进语文的世界,我们与先贤哲人跨越时空沟通。我们和李白秋夜行船,(1)“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峨眉山月歌》),眼前是月映清江的美景;我们与李益登楼闻笛,(2)“ ,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感受戍边将士绵绵不绝的乡愁;我们同曹孟德登临碣石山,欣赏(3)“日月之行, ”(《观沧海》)的美景,感受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象的辽阔;我们和李白共同遥望明月,寄去我们对王昌龄的情谊,(4)“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和杜甫共同行走江南,(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与李龟年不期而遇;我们穿越到春秋末期和孔子重逢,(6)“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古人们的智慧思考(《论语》十二章);(7)我们随王湾行舟北固山,观旭日东升,候春日来临,从“ , ”(《次北固山下》)中感悟生活的哲理;(8)我们陪马致远漫步苍茫古道,在傍晚的霞光中咀嚼着“ ,
”(《天净沙·秋思》)这种思乡的苦涩。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乙】
及①遭孙恩②之难,举厝自若③,既④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⑤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欲加诛,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
[注]①及:等到。②孙恩:原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后聚众作乱,四处攻州破府。③举厝自若:指言行举动如常。举厝亦作“举措”。④既:已经。⑤手:亲手。
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根据组词法,在文中指“儿子和女儿”。
B.【甲】文“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拟”,以成语“无可比拟”来印证,可知其意为“相比”
C.【甲】文“白雪纷纷何所似?”和【乙】文“事在王门,何关他族”中的“何”,都是“什么”的意思。
D.【乙】文“为之改容”中的“容”,在字典中解释为:①容纳;②容许,许可;③神色,脸色。结合语境,此处应译为“神色,脸色”。
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
11.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甲】文开篇一家人雪天聚会谈论文章义理,看似简略概述,却能让人感受到古代士族家庭融洽温馨、风致儒雅的氛围。
B.【甲】文写谢安时,从正面入手,由“欣然”到“大笑乐”,相映成趣,展现了他作为长辈的严厉。
C.【乙】文划线句的朗读节类应为“方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D.【乙】文孙恩为人歹毒暴虐,是谢道韫的言行让他改容相待,没有杀害刘涛。
12.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具体分析谢道韫的形象特点。(不少于两点)(4分)
任务五:品析精品美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40分)
(一)阅读下列文本,完成13——17题(20分)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①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②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剧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的,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上班途中要穿过一大片江南的田野,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 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蛙鸣如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
③阳光、蛙鸣、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唱歌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④又一次为春天所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到一个海涂农场送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经过二十多年肩挑车推,那时我老家已围起了近三十万亩的土地,春种油菜,秋收棉花堪称浙东的“北大仓”。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的画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⑤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信任你确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
⑥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劳作,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才构筑成春天瑰丽雄奇的画图,而且永葆天人合一的生机和蓬勃。
⑦春天是缤纷烂漫的代名词。然而,这缤纷烂漫又何止是自然界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摄录和写真。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山区的一所小学探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刚还站在身边的女孩突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快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每个春天都各不同,但我捧着的分明是最美的春光!
⑧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春天,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文中描写细腻,语言优美,那风景,那人物,无不洋溢着动人的光彩。
第五段感到羞愧的原因是人们沉醉于秀丽而精致的江南的春天。
第七段加点词“捧”,写出动作之小心,表现我对映山红的珍视。
文章以赞美江南的春天作为线索,思路很清晰,抒彩十分浓厚。
14.文章续写了“我”三次感知春天的经历,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示例进行概括补充。(3分)
第一次:① ,感知到春天的声音。
第二次:我看到几万亩金黄的油菜花,② 。
第三次,“我”捧着女孩为“我”采摘的映山红,③ 。
15.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6分)
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3分)
(2)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的连天接云,浓烈的让人窒息的金黄。(赏析加点词语)(3分)
16.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写往日“我”对江南乡村的景致熟视无睹?请简要分析。(4分)
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捧着的就是“最美的春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列文本,完成18——22题(20分)
朋友老卢
①第一次上老卢家走访时,老卢窝着身子懒洋洋地躺在破沙发上,一点都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
②其实老卢不老,不过四十出头。老卢的石匠手艺在村里很有用武之地,年头到年尾基本没得空闲,日子原本也过得有滋有味的。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老卢干活儿时不小心从屋顶滑落,伤了脊椎,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这上有老下有小的,成了贫困户一点也不奇怪。听村干部说,老卢原本性格挺好的,乡里乡亲相处得不错,伤了以后就变了,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摊上老卢这样的贫困户,我还是有些嘀咕的。不过我想,只要我真心对他好,就算是块冰,也能够慢慢融化。
③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去老卢家,有时带些油、米、水果、慰问金,有时空着手,老卢一律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跟我说不了三句话。不过,老卢家人倒是对我挺热情的。
④然而,有两件事让我有些生气。
⑤先说第一件事。贫困户家门口都要钉一张连心卡,金属的,上面写着贫困户和帮扶干部的姓名及联系电话。钉的时候,老卢倒也没阻拦,只在一旁木然看着。然而,当我再次走访时,连心卡没了踪影。问老卢,老卢爱搭不理地说,不知道,你又没叫我守着。没办法,只得又去领了一张来重新钉上。可这次更绝,当我走访完下一户路经老卢家时,新钉的连心卡又不翼而飞了。将老卢儿子叫过一旁细问,却是老卢撬下来给扔了。责问老卢,老卢依旧冷冰冰的,说:“咋不钉你家门口?”对此,我也无奈,就算再钉上去,也得被老卢撬了。
⑥还有件事。老卢因干不了体力活儿,我便介绍老卢去我朋友厂里当门卫,老卢答应得很爽快,我当即给朋友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说,上次跟你说的,我帮扶的贫困户到你厂里当门卫……才说这么一句,老卢就黑着脸打断了我,冷冷地说,别说了,我不去。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卢哪根神经突然短路了。然后是好说歹说的,可老卢油盐不浸,说多了,一句要去你自己去,然后不再理我。
⑦这事以后,我对老卢便失去了信心,虽然依旧每周一次上户走访,或送慰问品慰问金,或帮着打扫卫生,或什么也不干,例行公事。都说帮扶干部要和贫困户攀亲戚交朋友,我自认为也算是尽心尽力了,可老卢从来没给过我好脸色。有一次,我还买了些鱼肉准备跟老卢一家吃一餐连心饭,可老卢拉长着脸硬是没给我做,弄得我灰头土脸的。
⑧当然,老卢也从来没有麻烦过我。因此,当有一天我正在县里上班,接到了老卢电话,我心情格外好,估计是老卢终于有事主动找我帮忙了。电话里老卢支支吾吾,我听了半天才听明白,原来老卢去市里办事,遭了小偷,已是身无分文。这事倒也好办,找个市里的朋友,安排老卢吃个饭,然后买张车票送上车便成。
⑨很简单一件事。然而,第二天上午,老卢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进门便很诚恳地向我道谢,多少让我有些意外。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卢竟然跟我聊天,且聊得不亦乐乎。聊着聊着,我突然想起件事来,便问老卢,三年下来,虽然没帮什么大忙,但送温暖的事做了不少,自掏腰包也好几千块,可老卢你却从来没说过半个谢字,这次不过是举手之劳,怎么还登门致谢呢?老卢突然有些腼腆,一会儿才说,你那朋友跟我说,你跟他说,我是你朋友,让他招待好了。
⑩这怎么了?我有些恍惚。老卢抬头看着我,一字一顿地说,你说我是你朋友,没说我是贫困户。
我心里一阵震动,不由得握住老卢的手,眼睛竟然有些湿润……
根据文章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4分)
情节内容 表神态的关键词 老卢的心情
① 木然、爱搭不理 不高兴
不去当门卫 ② 生气
③ 拉长着脸 内心排斥
登门致谢 腼腆 ④
1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卢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老卢)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
21.结尾写道:“我心里一阵震动。”请将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4分)
这篇文章以帮扶干部“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任务六:感悟生活情趣
四、作文(55分)
23.以下两题,选做一道。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 不得抄袭;④书写工整,整洁清晰。
(1)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碑,曹操踌躇满志;江潮平风正、宏伟壮观,王湾思乡情切;春天小草初长,如婴孩,百花争艳,似小姑娘,力大无穷,如健壮的青年,朱自清信心满满;济南的冬天,山似摇篮, 天、水如水晶,温暖舒适,老舍内心安宁……这些景观既是公众的,也是自我的,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中一定存在让你最有感触、最难以忘怀的风景。
请你以“我眼中的 ”为题目,完成一篇写景的作文,抒发你对它的独特情感。
(2)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请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云枫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上)期中测试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3分)请给加点字注音。抖擞(sǒu) 徘徊(huái) 应和(hè)
2.(3分)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qī(凄)冷 屋 yán(檐) 烂 màn(漫)
3.(3分)文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喜出望外
4.(3分)下列句子按语序先后排列,最连贯的一组是
A.③⑤①②④
5.(3分)诗歌续写一小节,句式不限。秋天的月是诗人的墨笔,枫叶被染得如火如荼,稻谷被镀上了金黄的辉煌。
6.名著阅读。(7分)
(1)(3分)B.①《五猖会》②《琐记》③《藤野先生》
(2)(4分)怀念童年美好生活: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中的快乐时光。批判封建旧制度和旧传统: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封建孝道对儿童的摧残。
7.(2分)(1)示例:①“志同道合”交友座谈会
②“肝胆相照”诗歌朗诵会。
(2)(2分)示例: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4分)③王主任,您好!我是七年级(1)班的学生小叶,我们班将在本周五下午三点在教室里开展“交友之道”专题交流会,请你来担任本次活动的嘉宾,期待你的到来。
8.略(10分)
9.(3分)对【甲】【乙】两文的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儿女:在文中指“儿子和女儿”。
10.(4分)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起。”
(2)她的外孙刘涛当时只有几岁,贼人又想杀害他。
11.(4分)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B.展现了他作为长辈的严厉。
12(4分)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具体分析谢道韫的形象特点。
谢道韫才思敏捷、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等。
13.B(3分)
14.(3分)①“我”听到铺天盖地的蛙鸣声;②感知到春天的色彩;③感受到春天的人情美
15. (3分)(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蛙鸣声比作波涛,(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蛙鸣声的浩大和震撼力,(1分)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生机勃勃的赞美。(1分)
(3分)(2)“广袤”和“浓烈”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油菜花海的广阔和色彩浓烈,(1分)展现了江南春天 田野的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的震撼和崇仰之情。(1分)
16.(4分)通过对比,强调那天早上“我”对春天强烈感受的与众不同,(2分)突出了蛙鸣声给“我”带来的深刻印象和春天的鲜活生命力。(2分)
17(4分)因为女孩送的映山红不仅代表了春天的自然美景,(1分)更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和关爱,(1分) 让作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美好,所以认为是“最美的春光”。(2分)
18.(4分)①撬掉连心卡 ②冷冷(黑着脸) ③ 没给“我”做连心饭 ④ 感激
19.(4分)勤劳能干,有石匠手艺;自尊好强,难以接受贫困户的身份;诚挚感恩,我帮他的忙后,他登门致谢。(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两点4分)
20.(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卢待人的态度比作冰,表现了老卢的冷淡以及对贫困户身份难以接受的郁闷心情。
21.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不把贫困户当帮扶对象,而把他们真心当朋友,工作效率才好,才能真正贴近帮扶对象的心。(4分)
22.(4分)①文章由“我”来叙述和帮扶对象成为朋友的故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2分)②“我”的身份是一名帮扶干部,以“我”作为叙述者,便于带动读者深刻理解我国的“扶贫工作”,深化主题。(2分)
23.作文。(参考中考作文阅卷标准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