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质量检测据最新公开的数据显示,2022年6月29日,地球自转速度创下自1969年以来最快纪录,也是有地球自转速度精确纪录以来的最快纪录,比标准24小时(86400秒)少1.59地理学科试卷毫秒,据此完成4-5小题。(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4.该日,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写(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N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AB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图1)。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1-3小题。5.考虑自转最快纪录,该日地球自转6A,角速度处处相等B.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C,各纬度线速度明显增大D.角速度略小于15°/小时“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据此完成67小题。6.美国纽约(西五区)的华人收看飞船发射直播时,当地时间是图1图2A.25日22时14分B.26日22时14分C.25日4时14分D.26日10时14分1.此次太空授课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A.a、d之间B.d、c之间C.c、b之间D.b、a之间7.下列光照图中,最符合该日全球昼夜状况的是2.第四次太空授课到国庆假期期间A.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北半球B.北京日出方向逐渐偏北0.福清昼逐渐变短D.北极极夜范围先变大后变小3.2023年9月21日,北京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接近是表1是重庆一中(30°N,106°E)一地理兴趣小组在一学期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NN度获得的数据,据此完成8-10小题。表1测量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正午太阳高度6070°83°26高二年地理试卷(第1页共7页)高二年地理试卷(第2页共7页)8.该小组每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候,北京时间应为①沉积物A.12:56B.12:00C.11:04D.12:309.第三次测量时,正值北半球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10.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同学们发现@岩浆A.重庆昼渐短且昼短夜长B.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在逐渐变大C.地球公转速度在逐渐变快D.太阳直射点在向南移动图4图5用构造等高线表示地下岩层顶面或底面的起伏形态变化,可反映当地地质构造状态。13.图中序号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图3是#3勘探井所在的地下a岩层顶部的构造等高线和地形等高线图(单位:米,均为A.①一—外力作用B.②一一岩浆活动海拔高度),据此完成11-12小题。C.③一一变质作用D.④一一重熔再生105E14.石根山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240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地壳拾升-风化、侵蚀口3--,280B.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变质作用-风化、侵蚀30°230C,岩浆喷出一变质作用一地壳拾升-沉积作用2602251D.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变质作用250河流水下泥沙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淹构造等高线·一一·等高线·勘探井编号没,继续接受堆积。多个被河流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图图36示意某河漫滩剖面。据此完成15-16小题。11.图示地形及成因表述正确的是·西河漫滩A.背斜山、内力碰撞挤压为主B.背斜山、外力风力侵蚀为主河道C.向斜山、外力流水侵蚀为主D.向斜山、内力碰撞挤压为主河床12.某日,在3号井观察太阳位于地平线时,北京时间为7时,则该区域图6A.日出方位正东B.昼长小于夜长C.秋水共长天色D.邂逅梨花春雨15.河漫滩多分布在广东省石根山风景区,有无数奇形怪状的岩石,景色优美。调查发现,石根山风景区①河流上游②河流下游③河流凸岸④河流凹岸岩石多由某类硬度高、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的致密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图4为石根山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风景区景观图,图5为岩石图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小题。高二年地理试卷(第3页共7页)高二年地理试卷(第4页共7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质量检测地理学科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A B A D A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A A C C(1)北极点,6月22日,(23°26′N,90°W)(2)ADE(A>D>E),东(3)D(4)BC,24,0(24),46°52′,3(5)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赤道及其以南地区)(6)四分之一18.(1)甲处。(2分)理由:甲处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有利于钻探;(2分)乙、丁为向斜(1分),丙为断层(1分),其储存的油气资源少。(2)(地壳下沉)沉积作用—褶皱运动(地壳运动,岩层挤压),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外力侵蚀—(地壳下沉)沉积作用。(8分)(3)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丁为向斜构造,槽部收到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山体高耸。(4分)19.(1)沙洲面积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大;(2分)崇明岛与长江北岸距离缩短;(2分)新的河口沙洲正在孕育生长(向海里推进)。(2分)(2)来源:长江中上游地区。(2分)过程:长江从中上游携带的泥沙到入海口地区,(2分)由于地形减缓,流速变慢,(2分)加之海水顶托作用,(2分)沉积作用增强,泥沙堆积形成沙洲。(2分)(3)长江中上游来沙量大,随着时间推移,泥沙在入海口持续堆积;(2分)受潮流影响,上溯的泥沙回流入海量少;(2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北岸泥沙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崇明岛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可能与北岸相连。(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福建省福州福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pdf 高二年地理级期中检测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