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4.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热运动。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境导入1春暖花开,公园里四处飘着花香,为什么我们不在花前也会闻到花香呢 同学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 物质的构成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物质的构成。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2.分子的大小:直径约为10-10m。3.分子间有空隙。探究点二 分子热运动问题1: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分子那么小,肉眼都观察不到,那我们要如何了解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 提示: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实验1:气体扩散(播放视频)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现上面瓶子也有红棕色气体。通过实验观察,总结结论: 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归纳: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扩散 。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气体扩散)实验2:液体扩散(播放视频)(上课前准备)在量筒内装一半清水,用吸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之间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上课时让学生观察到整个量筒都变成蓝色。通过实验观察,总结结论: 液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实验3:固体扩散(播放视频)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通过实验观察,总结结论: 固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小结(1)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3)扩散现象也表明分子间存在间隙。问题2:分子的热运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4:取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凉水。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实验现象: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 快 。小结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探究点三 分子间的作用力提出问题:1.既然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又在不停地运动,那么老师手中这本书的分子怎么没有分散开来,最后书消失不见呢 实验:用刮刀把铅柱的底面刮干净、削平,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案: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 为什么 答案:不容易做到;原因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拓展: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总结(1)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2)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3)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跟踪练习】自学课本第6页,完成下列表格。物态 微观特性 宏观特性分子间 距离 分子间 作用力 分子运 动特点 有无一 定形状 有无一 定体积固态 较小 很大 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无规则振动 有 有 液态 较大 较大 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 无 有 气态 很大 较小 除碰撞外做匀速直线运动 无 无 【课堂小结】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扩散越快。3.固液气的宏观特性固(有形有体)液(有体无形)气(无形无体)第1节 分子热运动1.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B.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D.1 L大豆与1 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 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2.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B)A.乡村里炊烟袅袅升起B.花园里花香四溢C.风起时花粉在花朵间传播D.冬日里雪花漫天飞舞3.为预防新冠肺炎,某区各学校定时喷洒药水进行必要的杀菌消毒,在喷洒药水时不远处会闻到特殊的气味,这主要说明药水(C)A.分子间有间隙B.分子的质量很小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B.湿衣服在阳光下被晒干C.春天,校园里花香扑鼻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5.生活中有很多关于热现象的例子。烤熟的山芋香气扑鼻,该现象表明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表明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教学反思由于分子比较小,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运动比较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演示实验,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分子的运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的内能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备课自愿:1.分子和分子动理论“物质由分子构成”,学生在小学就已知道这句话,但到底什么是分子呢 按照化学的定义,分子是物质中独立地、相对稳定地存在并保持其构成和特性的最小微粒。其中“保持其构成和特性的最小微粒”中的特性,指的是化学性质,至于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电阻率、折射率等等,都是从宏观上讲的,对于单个分子,这些都谈不上。分子动理论中,分子与化学里的分子含义有些不同,是广义的分子,是从热运动的角度讨论问题的。包括化学中的分子、离子、原子。氯化钠(NaCl)是常见的离子晶体,氯离子和钠离子相互隔开,构成规则排列的立方晶体结构,对于氯化钠晶体而言,没有能够独立存在的“NaCl分子”。我们这里所讲的分子运动,指的是离子的运动。但并不能说“NaCl分子”根本不存在,当氯化钠晶体在一定情况下发生升华时,变成的气体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就是说氯化钠晶体升华过程,从微观角度看,挣脱周围粒子的束缚而逃逸出去的是NaCl分子,即一个氯离子和一个钠离子总是结合在一起而逃逸,而不是单独逃逸的,气态的氯化钠是由分子构成的。2.走进科学家——布朗布朗,英国植物学家。1773年12月21日诞生于苏格兰的蒙特罗斯。布朗在物理学中的贡献是发现了著名的布朗运动。1827年,布朗用显微镜观察花粉,发现悬浮在液面上的花粉微粒在杂乱无章地、不断地运动,布朗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反复研究,开始,他错误地认为,花粉虽然死了,但是好像有一种具有生命潜力的东西遗留下来,促使花粉微粒不断地运动,他这样写道:“它们(花粉微粒)的运动既不是由液体的流动引起的,也不是液体渐渐蒸发引起的,而是由于微粒本身的原因引起的。”接着,他把这个研究推广到各种各样的植物,观察了他收集到的所有新鲜花粉,都看到了类似现象,后来布朗又对煤粉、玻璃粉、各种岩石粉、金属粉等无生命物质的微粒进行了观察,也都看到了类似花粉的不停地运动的现象,各种粉末都存在着某种活性,布朗感到问题不那么简单,一时无法正确解释这个现象。1828年6月到8月,布朗接连发表了《论植物花粉中的微粒》、《论有机物和无机物中活性分子的普遍存在》两篇文章,宣布了他的重大发现。以后人们就把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对于布朗运动,直到1860年才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根据他自己建立的分子运动论作出初步的解释,他认为这种杂乱无章的运动是水分子对悬浮微粒不断撞击引起的。布朗运动的发现,给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理论提供了第一个直接的证据。1811年布朗当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820年,任大英博物馆馆长。1822年当选为柯尼斯学会会员,1849年到1853年任会长。布朗还兼任几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1858年6月10日布朗在伦敦逝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