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饮酒(其五)陶渊明作者简介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其诗作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家境没落,出身微寒。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四十一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早年生活仕宦生涯隐居生活作者简介一起一落二起二落三落三起四落四起28岁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33岁任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因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401年,借母亲去世,丁忧归家,闲居三年,田园避世。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40岁为彭泽县令。未满三个月即弃职归隐。仕隐经历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山水田园诗题材特征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常见意象①景物类:溪水、山石、松林、柳、明月、菊花、竹、稻香、蛙声、桑榆、桃李等。②动物类:鸡、犬、眠蚕、白鹭、黄鹂、燕子、牛羊、蝉、布谷鸟、莺等。③人物类:隐士、山中人、松下客、野老、牧童、渔翁、浣女、农夫、林叟、邻人、樵夫等。情感主题①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赞美山河。②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③表达向往自由、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④厌恶世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体裁辨析《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间。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写作背景整体感知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lúxuānxiānɡhuán内容解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没有车马喧闹(世俗的打扰)。问我怎么能够这样?只要我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内容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地欣赏南山。傍晚山中的云雾很美丽,飞鸟结伴一起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深入探究1. 诗歌内容与饮酒无关,为什么题目叫“饮酒”?《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来直抒胸臆,挥洒真情,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因这组诗为“既醉之后”所作,故以“饮酒”为题。深入探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开头两句设置悬念,“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反差引发读者的思考。2. 赏析第一句。点明归隐之所,指喧嚣扰攘的尘世。深入探究3.“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深入探究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指代上两句内容。这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揭开悬念: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居所也就自然显得偏僻安静。回答了“而无车马喧”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只要人心恬淡宁静,即使身处闹市,也像住在偏僻幽静的地方一样。叙事议论奠定基调4. 赏析第二句。深入探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闲适淡泊、物我合一的心境。“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时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随意与自然中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与惬意和恬淡的心境。写景抒情5. 赏析第三句。陶渊明“清风高节”的象征。运用景物衬托的写作手法,衬托出诗人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形象。秋天,诗人手提竹篮悠闲信步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诗人缓缓抬起头来,悠然间,远处的南山美景尽收眼底。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情景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深入探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①这两句借景抒情,描写了眼前景物,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融情于景6. 赏析第四句。②这两句动静结合的手法,静的是云气,动的是飞鸟,写出了南山黄昏时云气绯红、鸟结伴归巢的优美景象,以飞鸟自喻,借飞鸟返回山林,寄托自己与山林为伍的情意,借此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自在心境。③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勾勒了一幅恬淡静谧的飞鸟暮归图。深入探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直接抒情7.赏析第五句。指此时此地的景和情。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点明全诗主旨。说明恬适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化用《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①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②远离名利纷争,洁身自好,自得其乐的人生真谛。归纳总结你认为诗人“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诗句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过本首诗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超然物外 悠然自得 心志高远 闲适豁达诗歌主旨诗人通过描写田园生活,融情入景,表现了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以及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结合本诗,说说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拓展延伸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悠然、淡泊、归隐自洁、独善其身、超脱世俗、渴望自由,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毫无名利之念。课堂练习1.情与景的自然融合,是文人们追求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 , ”借山气、飞鸟表达自己返璞归真的情趣;2.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3.最后两句“ , ”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复杂感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陶渊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