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认识生命 说课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认识生命 说课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上册《认识生命》
说课
认识生命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二、课标依据
三、学情分析
四、核心素养目标
五、教法和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认识生命
一、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围绕“我们的生命”展开,包括生命可贵、守护生命安全、保持身心健康三课,讲述了对初中学生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话题“生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生命最宝贵”的观念,培养敬畏生命的态度,提高守护生命健康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框分析:《认识生命》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作为本单元的起始章节,本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两单元学习的深入和延展,又为后面学习敬畏生命、确立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等内容做好铺垫。
认识生命
二、课程标准
学习主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
认识生命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初步学习了生命的特征,理解了生命的珍贵,并形成了基本的生命观念,但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和思辨精神。
认识生命
四、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通过观看视频、制作成长相册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特点,懂得生命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会热爱生活,提升道德修养。
健全人格:通过典型事例分享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培育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接续,明白生命接续和精神传承的意义,积极担当社会使命和责任,培养责任意识。
认识生命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和辩论式教学法,旨在通过议题和辩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法: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懂得生命的意义,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认识生命
六、教学过程
总议题:如何认识生命?
环节一:探生命之源
环节二:寻生命之色(重点)
环节三:增生命之光(难点)
认识生命
环节一:探生命之源
请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认识生命》
引发学生思考:视频中的生命现象有哪些?请你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为珍贵的财富。引发学生对自身生命的思考,激发起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感知千姿百态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人的生命的认识和思考。
认识生命
环节二:寻生命之色
结合教材栏目设置了如下活动
1、观察自己的同桌或班级中的双胞胎,说说你们或她们的不同之处?
小组思考交流: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先天基因不同、后天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每个人的生命是独特的。
认识生命
环节二:寻生命之色
结合教材栏目设置了如下活动
2、学生分享成长相册,回忆自己难
忘的成长瞬间,说说我们的生命有
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我们从婴孩成长为儿童,又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
我们生长发育的规律基本一致,进一步认识生命是不可逆的。
认识生命
环节二:寻生命之色
3、课堂游戏:生命进度条
纸条的每一格代表10年寿命
人类平均寿命72岁,由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我们也许可以活到90岁,请把最后一格划掉
目前已经活了13年左右,请把第一格划掉
一天24小时,我们有一半时间在睡觉、吃饭,剩下的8格还需划掉一半。
思考:剩下的8格里,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
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活动,实现了对教材栏目的具体化使用,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体会生命的特征,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认识生命
环节三:增生命之光
在横向对比了生命的特征后,我又从纵向的视角出发,让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生命过程。生命是不可逆的,但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有的人活着,他己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微型辩论赛:生命可以永恒吗?
正方观点:生命可以永恒 反方观点:生命不可以永恒
VS
认识生命
环节三:增生命之光
正方:站在整个人类生命的高度,认为生命是
源源不绝的。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群体的
生命是无限的。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
人类生命的接续。(家谱)
认识生命
环节三:增生命之光
正方:从生命是抽象的存在这一角度出发,认为如果生命的某种价值超越了死亡,那么生命就意味着可以永恒,比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思想,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的方式;马克思主义学说至今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抗战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可以超越生命,代代相传。
归纳: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伟大的思想、崇高的信仰、高尚的道德等都是精神生命的体现。在生命的传承中,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淀和丰富。
认识生命
环节三:增生命之光
反方:现代科学表明,生命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认识生命
环节三:增生命之光
通过梳理发现
正方:生命可以永恒 (精神和群体的角度)
①人的生命是代代接续的 ②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
反方:生命不可以永恒(自然科学和生物学角度)
结论:生命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我们可以把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从而实现生命的接续和精神的传承。
认识生命
设计意图
微型辩论赛是对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形式创新,使学生在观点碰撞中辩证地分析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加深学生对生命虽然短暂,但生命可以接续和精神可以传承的理解,契合教材栏目设计的意图,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刻体会生命的本质内涵,有效突破本课的难点。
认识生命
情感升华
学完本课,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呢?
学生纷纷发言:
归纳:我们应感激生命的获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让生命的每一段历程都变得精彩和有意义。
认识生命
课后作业
认识生命
板书设计
生命的特点
生命的接续
认识生命
七、教学反思
优点:一方面创造性使用了教材栏目,将活动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微型辩论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不足: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深度和培养思辨精神方面有待加强。
思政课是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拓展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提升课堂的高度与温度, 由于教材的改版,教师更要注重教学相长,增强学习力,激发创造力,用学无止境的态度思考和诠释生命的真谛!
感谢大家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