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析王朝兴衰,树论史思维——《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在了解两篇史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两文在观点态度、论述思路和论证方法上的异同,了解史论的基本写法。2.探究两个王朝衰落的原因,能客观分析政治兴衰规律,提升分析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两文在观点态度、论述思路和论证方法上的异同。教学难点对两篇史论论证漏洞的质疑。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王朝的兴衰,总引起善思的先贤的重视,有责任有担当的他们敢于承担历史使命,敢于为国家的兴盛而直言进谏,如苏洵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杜牧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魏征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那么西汉才子贾谊和北宋欧阳修对于历史的盛衰之理又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二、课堂活动任务一:比较两篇史论的内容活动1:制作简史和年表历史的画卷,往往精彩纷呈。这两篇史论,都是建立在盛衰兴亡的史实基础之上的。请根据《过秦论》的叙述,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做一份秦的兴亡简史。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取有效信息,为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示例】:秦的兴亡简史1.秦之崛起(孝公时代)2.秦之发展(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时代)3.秦之统一(始皇时代)4.秦之灭亡(秦二世时代)李存勖人物年表:885年:出生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志912年:27岁,系燕王父子以组(灭燕)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立国15年,灭国3年。活动2:画论证思路导图两篇史论均是基于盛衰兴亡之史实,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请梳理作者的观点及论证思路,以思维导图方式展示并选代表解说。展示:1.《过秦论》第一段先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列出崛起因素,包括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第二段归纳秦的发展扩张情况及六国的情况,形成强弱对比。六国:合纵形成但被瓦解,走向衰败。秦:秦孝公以后到秦始皇以前,秦国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展势力。第三段归纳秦为了巩固统治所采用的措施。文化上愚民、刑法上弱民、警备上防民以秦始皇攻取天下的威力之猛和守天下的防范之严,及秦王朝初期盛极一时,反衬出下一段写秦王朝灭亡的迅速。第四段归纳灭掉强秦的陈涉及其部卒具备的条件。与秦与九国的攻守关系及对抗结果形成对比。始皇:余威震于殊俗陈涉:出身——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兵力——数百疲弊;武器——斩木为兵第五段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结论。2.《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于开篇即开宗明义,道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立论鲜明。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加以叙述。李克用临终时以三枝箭作为遗命,要其子李存勖为其复仇。李存勖兵精将勇,东征西讨,于公元913年攻破幽州,生俘刘氏父子,用绳捆索绑,解送太原,献于晋王太庙。公元923年攻梁,将梁末帝朱友贞的头装入木匣,收藏在太庙里。三次击败契丹,为父报了大仇。但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伶官,纵情声色,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在位仅三年就死于兵变之中。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作者于叙事之后,又以两个反诘句回扣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至此,对比论证初步告一段落。文章的后半部分由叙事转入论理,论证步步深入,立意层层递进。从“《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自然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点。为增强这一论点的说服力,作者又将庄宗得失天下之事浓缩为一段简洁对偶的文字,反证此论,再次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与篇首的立论形成首尾呼应之势,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随后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一论点,笔触进一步深化,以历史的教训中受到更加深刻的启迪。《过秦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在评说历史,推究原因,总结经验,提供鉴戒,两文的思想内容不无相似之处。《伶官传序》俨然就是一篇“过唐论”。任务二:比较两篇史论的写法同是史论性质的文章,贾谊《过秦论》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在陈述历史的角度、方法等方面存在异同,请你进行比较分析,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共同点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陈述历史的角度 表现形式 得出结论的方式 语言文字风格 其他 明确:陈述历史的角度:同:两篇史论,都是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评说前朝得失,鉴古观今从“人事”出发,思考帝王应如何治国。(贾谊身处汉初,为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教训,进而采取新的统治政策,以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写了《过秦论》。欧阳修生当弱宋之际,为总结前朝的兴盛衰亡,以为当朝之诫,警示和提醒统治阶级,革除弊政,使国家走上复兴之路,写了《五代史伶官传序》。)异:《过秦论》通过宏大的历史事件,去分析影响王朝更替的因素;《五代史伶官传序》,以小见大,从极细微的角度切入,纵说天下大事,国之由盛转衰,是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了伶官,乱政误国所致。表现形式:异:《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则以散体写史论。《过秦论》是典型的史论,而《五代史伶官传序》既是史论,也是史传中的一篇书序。予尝谓贾谊《过秦》,陆机之《辨亡》,皆赋体也。大抵屈宋以前,以赋为文。(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今乃堆叠成句,词肥义瘠。(钱钟书《管锥编》)其于《五代史》,尤所留心,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鸣呼”,曰:“此乱世之书也”。其论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余述《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宋·欧阳发《文忠集·附录二》)得出结论的方式:两篇史论都采用了行文上的先扬后抑、对比论证、层层递进的表现方法,都以先叙后议的方式得出结论。语言文字风格:同:①灵动多变,长短交错、整散结合。都大量地运用了排比、对偶的句式,又多用短句,音节紧促,一气流注,艺术感染力极强。②两篇文章在叙述前代衰亡之时,使用的语言极为相近。才能平庸者与强大者的对抗:“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为旗,天下云集响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异:《过秦论》铺陈夸张,文笔酣畅,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带有战国纵横之风;《伶官传序》则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又辞气极盛,波澜迭起,沉厚淋漓,顿挫有致,见出哲人的才气。任务三:评说两篇史论两篇史论作品,论述对象均为勃兴而速亡的短命王朝。作者均秉持以史为鉴的宗旨,意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并非空发学术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采纳两者的建议吗?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两篇史论进行评论。1.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采纳两者的建议吗?明确:如果我是皇帝,会采纳他们的建议。从两文写作的背景和目的来看,《过秦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对前代盛衰兴亡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其目的也都在于维护当朝的统治。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没有实施仁政。《过秦论》提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实是针对西汉初年的社会实际,劝诫汉朝统治者,应该汲取前朝教训,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安民养民,采取顺应时代发展的治国策略。《五代史伶官传序》则借分析后唐灭亡的原因,为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全文对“天命观”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着力表达对“人事”的看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满招损,谦得益”。通过强调“人事”的意义和价值,劝勉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两篇文章都表现出封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且见解深刻,论述充分,富于现实意义。历史使命感是值得统治者吸取的地方。从读者角度来看,其论述加上语脉的充沛,材料的丰富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1)两篇文章的观点可能存在偏颇,并不全面。比如秦朝的灭亡,固然有不施行仁义的原因在,其暴政最终逼使民众反叛,其原因是复杂的,不能归结为一点。还有①法制僵化,不再适应当时的形势;②国家治理体系落后,不适应大一统的局面;③橫征暴敛,大兴土木,未能与民休息……而李存勖亡身灭国的原因,固然有宠信伶人、贪图享乐的一面,实际上也很复杂。如①皇太后行诰令,皇后行教令,令出多门,政治紊乱;②重用租庸使孔谦,峻法厚赋,民众穷困;③妄杀枢密使郭崇韬,使伶官郭从谦(视前者为叔父)怀恨在心,最终趁机作乱;④对大将李嗣源心存猜忌,最终将其推向反面……(2)文章的论证也存在一些漏洞。《过秦论》仅仅通过史实的列举和两组对比,只能让读者发现“攻守之势异也”,实际上并不能导出“仁义不施”这一结论,史实和结论之间缺乏逻辑关联。且作者为了论述的方便或者文采的畅达,多采用概括式叙述,并有意改造历史事实,忽略了细节的真实性与时代的复杂性。《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述上漏洞少一些,从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中,确实能够印证盛衰兴亡多由人事的道理,但文章最后落脚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固然不错,但也是一家之言。从论述的角度看,同样的对比,同样的史实,我们也可以得出“不辨忠奸而致覆亡”“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等观点,也就是说,史实与观点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阅读史论文章,我们既要看到作者的现实用意,理解其立论的出发点和历史使命担当精神。也要以批判的、客观的、辩证的史学思维和理性精神来思考质疑,看到历史的本来。三、课堂小结清人沈德潜曾盛赞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其实,《伶官传序》不独得力于《史记》,而且也深受《过秦论》的影响,两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颇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其间的传承关系,昭然若见。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勃兴而速亡的历史教训聚焦了后人的目光,分析其兴亡的文章层出不穷。论秦亡,以《过秦论》最为著名;论后唐,则以《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佼佼者。我们在阅读时既要体会文章论述的合理性,理解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说理方式,也要注意发现文本论述中的局限与不足,形成思辨性阅读的思维习惯。同时,吾辈青年在追梦路上,也应牢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要领悟先贤的谆谆告诫,常怀自省之心,提升自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四、作业布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否可以作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共同主题呢?请写一段文字来表述你的观点与理由。(不少于3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